汶川地震砌体房屋破坏现象及分析
汶川砌体结构震害

一、底层框架砌体结构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简称底框结构)可以满足底层设置车库、开设商店等,上层作住宅的要求,建筑性价比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住宅和临街建筑普遍采用这种结构。
底框结构上部纵横向墙体多而底层抗侧移刚度小,容易形成“底柔上刚、头重脚轻”的结构体系。
底框结构由于底层侧向变形较大,当底层框架的变形超过混凝土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时,框架就会发生倒塌,从而引起建筑物整体坍塌。
因此,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和抗震概念设计尤为重要。
【15】1.震害特征及原因1)倒塌A.底部框架薄弱层的倒塌产生原因底层框架砖房,上面几层纵横墙间距较密,各层的侧移刚度很大;房屋底层承重框架比较空旷,侧移刚度比上层小得多,房屋刚度沿高度方向突变,形成上刚下柔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这类结构柔性底层屈服后将产生很大塑性变形,发生“变形集中”现象,而其他各层侧移相对较小。
在地震反复作用下,底层框架会产生较大的塑性积累变形,而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柱难以达到适应这一变形的延性要求,因而将引起底层严重破坏B.抗震墙的破坏引起的倒塌砌体抗震墙刚度退化带来的地震剪力重分配,使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加大,底部框架依靠柱承担水平地震作用,底层框架柱先于梁进入塑性阶段。
框架柱的破坏发生在柱上、下两端,特别是柱顶如图5所示。
在弯矩、剪力、轴力的复合作用下,柱顶和柱底出现水平裂缝、交叉斜裂缝,严重者会发生混疑土局部压溃,箍筋拉断或崩开,纵筋压屈外鼓呈灯笼状如图6所示。
角柱处于双向偏压状态,受结构整体扭转影响大,受力状态复杂,而受周边横梁的约束相对较弱,因此其震害重于边柱和内柱。
C.结构设置不当引起的倒塌这次地震发现,很多临街建筑底层采用的不是全框架房屋,而是局部框架房屋,或者前半部分为底层局部框架承重,后半部分和两侧山墙为砖墙承重,城市临街建筑大多为“一托四”、“一托五”,村镇临街建筑大多为为“一托二”、“一托三”。
由于结构布置混乱,框架与砖混结构抗侧刚度不一致,尤其前半部分为底层局部框架的房屋,前后抗侧刚度极其不均匀,这类房屋破坏较严重。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

1 1 什 邡市 农机 局住 宅楼 . 1 1 1 房屋 结构 概 况及震 害 . .
农机 局住宅楼 (} ) 19 1楼 是 92年建造 的 6 砖混 } 层
结 构 ,横墙 承重体 系 ,作 为居 民住 宅 楼使 用 。墙 体 烧 结普通砖强度 等级 外推 值 为 M 5 U ,混 合砂 浆 强度 等 级为 M1 ,出现 水平 裂缝 、斜 裂缝和 x形 裂缝 ,底 层 部分窗 间墙交 叉 开 裂 ,裂 缝 最大 宽度 1 l 。部 9In T l 分墙 脚和柱顶被剪 裂 ,损坏 等级为 中度损 坏。
底层结构由于受地震影响比较突出, 在⑩ 、 ⑥轴 线 的内纵墙段和在④ 、⑩轴线 的窗 间墙段 上 出现如 照
片1 ~照片 2所示的 x形裂缝 ;在① 、⑧ 、⑩ 轴等 主
要 的横墙上 出现如照片 3所示的较长水平裂缝 。
1 12 震 害原 因分析 ..
阳台 、变形 缝 和 选 址 等 概 念设 计 因素 对 结 构 抗 震
多层 砌 体 结 构 房 屋 的震 害进 行 重 点 调 查 检 测 ,具
体 的工作 是 :搜集 原设 计 图纸 ,对该 5幢 房屋进 行 建筑 结 构 测 绘 和 复 核 ,详 细 记 录 各 房 屋 的损 坏 特 征 和裂缝 发 展情 况 。通 过 比较 房 屋 不 同 的结 构 形
式 、墙 体布 局 、层 间 刚 度 比 、构 造 柱 设 置 、悬 挑
开 洞多 、分 布不均 匀 ,故 刚度 较 弱 ,平 面 内抗 侧 力不 足 。由于水 平地 震剪 力 在纵 墙 中引 起 的主拉 应
1 建 筑 物 震 害 情 况
根据 现场 实 际情况 ,选 定 的 5幢 房屋 均 为 5~
6层 的多层 砌 体 结 构 房 屋 ,位 于什 邡 市 同 一 区域 , 其 中 3幢轻度 损坏 ,2幢 中度损 坏 。 主要 作 为居 民 住宅 楼使 用 ,建 造 于 18 97~19 94年 之 间 ,能 够 代 表我 国 2 纪八 九 十 年代 的典 型 多 层 砌体 结 构 房 O世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1、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震中地带的大量人员和财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和倒塌,给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作一个综述。
一、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地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往往可以对各类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建筑物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一些小公寓楼可能会出现外墙裂痕,楼板变形和屋顶掀起等现象;而一些高层建筑,则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倾斜甚至是部分倒塌,给建筑物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风险。
二、建筑物加固技术为了避免在地震或其它灾害下建筑物的倒塌,许多工程师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固建筑物。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墙体加固,就是在经过地震波测试后,经过色差分析后来选择贵重的岩石或水泥加固墙体,用尽最大努力使建筑物的承受力更强。
另外一种方法是带钢加固,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钢板,带或筋来将建筑物的房间或墙壁牢固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分散地震作用力,通过带钢的力量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倒下来。
最后,混凝土加固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固方法。
方法主要包括混凝土压砂和钢筋混凝土加固天花板等。
这种方法用于创造比普通墙体重10倍的混凝土保护建筑物,将建筑物上方的重量向下分散。
因此,即使在地震或其它灾害情况下,建筑物也可以坚挺不倒。
三、安全评估在灾后建筑物修缮过程中,受损建筑物应经过专业的安全评估,以便判断应采取何种修理或改造方式。
建筑物评估从三个层次来进行: 房屋、单元和建筑。
评估主要是确定建筑物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确定装修重建的方案。
四、结语汶川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害和倒塌是造成极大财产和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建设中,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保障人民的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加固技术,对于增强建筑物的可靠性、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
王立成
【期刊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49)005
【摘要】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的结果,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调查的房屋破坏类型分为主体结构破坏、局部破坏和非结构构件破坏.另外,为便于分析和查找原因,将主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划分为整体倒塌、严重破坏但不倒塌以及中等损坏等几种类型.分析了造成结构出现这些不同程度破坏的原因,指出房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要求以及结构是否存在多道抗震防线是造成结构出现不同破坏程度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学校砌体结构建筑物建议从建筑设计的规则性、多道抗震防线等方面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总页数】7页(P650-656)
【作者】王立成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2.3;TU352
【相关文献】
1.5.12四川汶川地震后青川房屋应急评估中砖砌体房屋的震害情况初探 [J], 任晓崧;吕西林;李建中;李翔;刘威;唐益群
2.结合汶川地震浅谈砌体建筑抗震设计 [J], 张福勃
3."5·12"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J],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
4.论砌体结构破坏形式、砌体种类和材料利用成度三者的关系 [J], 赵鹏;鲍烨超
5.从汶川地震谈砌体结构建筑构造措施的重要性 [J], 巩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砌体结构破坏状况调研

1 主体结构破坏程度分析1. 1 主体结构倒塌砌体结构具有脆性性质和整体性差的特点,与其他结构相比其抗震性能相对较差. 在历次大地震中,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例如,1906 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砌体结构破坏非常严重,砖结构的市府大楼全部倒塌,形成一片废墟;1923 年日本关东地震,可修复使用的砌体结构房屋仅占15 %;1948 年前苏联阿什哈巴地震,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率达70 %以上;1976 年我国唐山地震,位于10 度和11 度烈度区的唐山市, 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率达90 %[3 ] . 这次汶川地震,很多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和抗震构造措施等都很难满足目前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砌体房屋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在这次地震中破坏尤为严重,甚至出现大面积的倒塌. 图1 、2 分别为位于震中映秀镇(实际烈度11 度) 和彭州市白鹿镇白鹿中学的两栋砌体建筑,已经完全倒塌.1. 2 严重破坏调查发现,地震中虽然很多砌体结构没有完全倒塌,但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分为如下两类:(1) 位于震中地区的房屋,虽然许多建筑结构按照新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抗震设计,采取了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然而由于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太高,仍然产生了很大的损坏. 例如,汶川县映秀镇的设防烈度是7 度,但实际的震中烈度达到了11 度,高出设防烈度3~4 度. 因此出现大量建筑的严重破坏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只要这些建筑能够实现坏而不倒塌,也就达到了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 如图3 所示的映秀镇漩口中学的学生宿舍楼,结构出现了严重开裂,却能够保持整体性而不倒塌. 图4 为白鹿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教学楼,建于1995 年,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设计,结构整体破坏严重,地面隆起. 由于考虑了抗震设计,增加了构造柱等抗震构造措施,局部构造柱的钢筋甚至达到屈服,帮助结构消耗了大量的地震能量,使结构整体上保持不倒塌.(2) 建设年代较早,未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 这类砌体结构由于未经过抗震设计、未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的整体性较差,即使在遭遇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情况下,结构也会因为抗震防线单一,因局部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整体结构的严重破坏. 例如,德阳市第一幼儿园的教学办公楼,建于1985 年,为3 层外廊式砌体结构,2005 年经改造加固,顶层改为现浇框架结构,主体结构严重受损,承重横墙出现大量X形贯通裂缝(见图6) ,甚至一侧山墙的砖都被压断(见图7) .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德阳市的东电中学,在检查中发现,一栋1981 年建成投入使用的5 层砖混教学楼,即便2007 年经过加固处理,此次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承重墙体大面积开裂,如图8 所示. 而它旁边的学生宿舍楼,也是采用的砖混结构,但由于是2005 年建成,按照《抗震规范》进行的抗震设计,在地震中基本未受损坏.对于以上属于严重破坏的建筑,即使整体结构没有倒塌,但是局部承重墙体出现了严重影响承载能力的损坏,已经失去了加固的价值,特别是那些设计建造年代较早,或者未按《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未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建筑物,应该立即拆除. 因为,这类受损严重的建筑物,即使遭遇低于设防烈度的余震,也会因抗震能力不足而倒塌.1. 3 轻微到中等损坏已有专家指出,对于此次地震,仅调查超高烈度下结构的震害是不够的,更要重视调查可能按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防的各类构件体系的震害表现[4 ] . 这次调查中,专家组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了解那些轻微到中等损坏建筑的设计、建造情况,希望为较为科学地评价我国抗震规范设防标准的适合性及为今后抗震设计规范是否需要修改或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中发现,位于都江堰(设防烈度7 度,地震烈度8 度) 、德阳(设防烈度6 度,地震烈度7度) 、成都市区(设防烈度7 度,地震烈度7 度) 的许多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的砖混建筑,在地震中受到了轻微到中等的损坏. 比如位于德阳市的德阳中学初中部综合楼,建于1992年,地震后基本保持完好. 位于成都市的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第十四中学的多栋教学楼,都建于1990 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基本上是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受到了轻微到中等的损坏.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几年按2001《抗震规范》设计建造的结构中,有很多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要比按89《抗震规范》设计的轻得多. 例如位于都江堰市的都江堰安顺小学教学楼(建于2008 年) 、都江堰中学学生公寓(建于2008 年) 即使经历了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作用,仍能保持结构完好. 建于2006 年的都江堰市中兴学校的3 栋教学楼、4 栋学生公寓也仅受到了轻微损坏.2 结构局部破坏地震中,大量的结构不是整体上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往往是结构的某一受力构件、受力部位由于建筑设计不规则、施工质量差、使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局部破坏. 这些局部破坏虽然不会带来整体结构的倒塌,但给结构的继续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有些情况下,结构的局部破坏也会造成人员伤亡.。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摘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特大地震,我国多个省份都有震感,这是建国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是相当之大的,如果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可以针对建筑物地震破坏的原因,探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手段和方法,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指导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等。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抗震设防加固技术5.12汶川发生地震后,建筑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整体来讲破坏还是很严重的。
由于个人各种条件限制,并没有能够对地震灾区后破坏的建筑物和未破坏的建筑物或者是破坏较轻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但是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还是可以从中找出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原因和规律的。
1.下面就5.12汶川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1.1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1]地震烈度越高,对建筑物破坏的程度越大。
比如5.12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的地震烈度达到11度,而汶川县城的地震烈度为9度左右,因此映秀镇的建筑物破坏就比汶川县城的建筑物破坏更为严重。
5.12汶川地震之所以造成地震重灾区建筑物极其严重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这次地震的烈度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一般情况下,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约为9度左右)为大地震,大于、等于8级的地震即为巨大地震。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在震中的地方用震级表示,地震向四周扩散影响到的地方就用地震烈度表示。
每次地震的震中地震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5.12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级,属于巨大地震,所以大部分地震重灾区的地震烈度都达到了9度以上。
一般超过9度的地震或者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两度以上时就可以造成房屋大量倒塌。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发言者:叶列平前面听了那么多精采的报告,下面我就这次汶川地震中的框架结构中的很多问题做一些探讨。
这个图片是一个小学,这个是有外廊的,有构造柱的,这种新的抗震规范设计的楼多了一个抗震的层次,性能就比较好。
所以对于未考虑设防的砌体结构,基本都是唐山地震的重复,按照89规范以后设计的,采取圈梁和构造柱措施的砌体结构,大多震害比较轻,很少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因此砌体结构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能并不多。
主要是落实的问题,设计、施工、执行规范的力度问题。
框架结构的震害问题很多,前面有很多的介绍,最主要的问题是填充墙破坏严重,未实现强柱弱梁。
框架结构的震害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维护墙和填充墙的严重开裂和破坏,填充墙造成短柱剪切破坏,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等等。
这是填充墙破坏的照片,不多说了,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造成恐惧的心理,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很高,规范对可修没有明确定义,这是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的照片,其实只要预留缝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没有办法避免的短柱,可以采用连续箍筋约束混凝土的办法增强,这个是连续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柱子,这个是一根钢筋,施工其实也很方便,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在我们国家一直推广不开,不知道什么原因,钢的外套管的柱子的问题,概念很简单,这是箍筋约束混凝土,可以防止外面的保护层脱落,可以很容易的提供有效的约束,并且还可以作为模板用,这个钢的外套和钢板混凝土概念不一样,只是在柱身这一段里面有一个钢的外套管,这个延性很好,可以防止短柱的剪切破坏。
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这是柱的各种各样的剪切破坏的情况,这个照片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箍筋不少,但是都放在了底下,这个是偷工不减料,这是施工管理的问题。
强剪弱弯的问题,即使柱端先发生弯曲破坏形成塑性铰,巨大的轴压易使混凝土压溃,严重削弱柱端抗剪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砌体房屋破坏现象及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出现了汶川、玉树等大地震,造成极震区80%~90%以上房屋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其中砌体房屋震害严重,即使未倒塌也出现严重破坏不能继续使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针对该地区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后破坏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现象、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类型和产生原因,探讨砌体房屋震害规律和影响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汶川地震;砌体房屋;震害规律
1.砌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震害表现
全世界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的国家,大多数乡镇农村仍然以砖石砌体结构房屋为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约7万人死亡2万人失踪,一些建筑群或临街建筑成片倒塌。
在都江堰市、绵竹县等高烈度区砌体结构震害也比较严重,部分房屋倒塌,多数严重破坏或中等破坏。
汶川地震灾害调查,砌体房屋的主要震害有墙体开裂、房屋整体倒塌、房屋局部倒塌几种情况。
根据汶川地震大量的震害调查结果,多层砌体房屋的主要震害可以归纳为墙体开裂、房屋局部倒塌、房屋整体倒塌。
1.1墙体开裂
地震作用后,砌体结构房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裂缝,但这些裂缝在较长时间内还不稳定,容易引发墙体破坏甚至倒塌。
砌体结构房屋中大多数墙体出现剪切破坏导致的裂缝。
第一种类型是主拉应力引起的剪切破坏裂缝,是墙体在地震产生的剪力作用下,墙体内的主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引起墙体损坏,其裂缝形态是在墙体的中部,即剪应力最大区域首先产生裂缝,向两端沿约45o方向发展,裂缝表现为中间宽、两头尖,存在向两端发展的趋势,裂缝初期一般不会发展到墙体边缘。
这类裂缝一般是先在墙体上出现斜向或交叉斜裂缝,进而出现滑移、错位、破碎、散落,直至丧失承受竖向承载力而倒塌。
1.1.1墙体交叉斜裂缝:主要由于水平地震力墙体中引起的主拉应力超过墙体的抗拉强度所致。
地震反复作用,即形成交叉斜裂缝。
通常在建筑物横墙、山墙及纵墙的窗间墙出现这种裂缝。
1.1.2竖向裂缝:常发生在纵横墙交接处。
是由于应力集中且受力复杂,致使墙体抗震成为薄弱环节。
1.1.3水平裂缝:常发生在纵向窗间墙的上、下截面处以及楼盖与墙体连接处。
前者是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窗间墙受弯以及受剪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楼盖与墙体锚固差,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水平错动。
1.1.4窗间墙沉降斜裂缝:当砂土地基液化引起喷水冒砂时,地基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窗间墙两侧出现约45°斜裂缝。
1.2房屋局部倒塌
1.2.1墙角倒塌:因为墙角位于房屋尽端,房屋整体对它的约束作用较弱,同时地震引起的扭转作用在墙角处影响较大,故房屋墙角构造与连接不可靠时易出现倒塌。
1.2.2纵墙倒塌:地震对房屋的作用可能来自任何方向,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严重。
若因为设计不当或施工缺陷造成纵横墙连接不可靠,则易出现整片纵墙外山倒塌。
1.2.3楼梯间墙体倒塌:楼梯间墙体受楼板的约束作用减弱,空间刚度差,当地震烈度较高而构造与连接不可靠时,楼梯间易出现倒塌。
1.2.4变形缝两侧墙体倒塌:在地震中,由于变形缝宽度不足,缝两侧的墙体发生相互碰撞,从而导致房屋严重破坏或局部倒塌。
1.3房屋整体倒塌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一般相对较低,在历次大地震中震害都较严重.此次汶川地震多数受灾地区的设防烈度为6-7度,且部分地区较早前修筑的砌体结构和底部框架结构未进行抗震设防.而汶川地震中部分受灾地区的实际烈度超过了设防烈度较多,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10度。
在这次大地震中这类房屋的震害很严重。
在北川县城、汶川县漩口镇、映秀镇等极震区80%~90%以上倒塌或严重破坏,一些建筑群或临街建筑成片倒塌,未倒塌的破坏也相当严重而不能继续使用,如图1所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房屋转角部位局部崩落,或严重开裂;是由于墙体强度不足而倒塌或严重开裂破坏;坡顶瓦屋面的房屋塌顶或连同顶层一起倒塌;一些年代较久的老旧房屋震害更为严重。
图1震后映秀镇房屋倒塌严重
房屋整体倒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底层先倒,上层随之倒塌:多发生在地震作用大,房屋整体性好,而底层墙体整体抗剪承载力不足且连接构造不可靠的情况下。
(2)中,上层先倒,砸塌底层:多发生在房屋整体性较差且连接构造不可靠,上层墙体抗剪承载力过于薄弱的情况下。
(3)上、下层同时倒塌:当地震作用很强,而墙体整体抗剪承载力很低且连接构造差时,多发生上下同时整体散碎坍塌。
(4)楼(层)面板整体塌落:多发生在采用预制楼(层)面层且圈梁和构造柱设置欠缺。
房屋整体性差的情况下。
(5)施工质量差、连接构造不可靠亦导致房屋整体或局部倒塌。
2.砌体房屋震害规律分析
震害的发生是由外部条件(地震动)和内在因素(结构特征)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从地震动的角度考察,地震波包括有水平、垂直、扭转等方向的分量。
因此,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大体一致的墙体,会因为墙体的主拉应力强度达到限值而产生斜裂缝。
由于地震力的反复作用,将形成交叉裂缝。
而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基本垂直的墙体,尤其是房屋的纵墙,则会因出平面的弯曲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墙体甩落。
受垂直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
而在扭转地震力的作用下,房屋的端部、尤其是墙角处易于产生严重的震害。
从结构特征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在受力复杂、约束减弱、附属结构等部位,往往是震害易于发生的地方。
通过对汶川及其近年来地震后房屋建筑的破坏现象的调查分析,得出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规律如下: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破坏越严重;不同烈度时的破坏部位变化不大,破坏程度有显著差别;墙体承载能力不足产生的X型裂缝或单向斜裂缝;内外墙交接处的破坏:7度时开始有破坏,8度时普遍和严重,9度时可能甩出;墙体转角部位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破坏,尤其是房屋的四角,兼受扭转等复合应力,特别容易产生破坏,甚至引起倒塌;圈梁未设置或设置不当时,地震时随外墙倒塌而脱落;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发生压屈、剪切破坏。
有效抑制了墙体开裂,防止结构的倒塌;木屋盖整体性差,地震时木屋架易塌落,顶层墙体破坏严重;预制空心板间如无可靠连接,楼屋盖整体性差,地震破坏严重;山墙开洞较多,削弱墙体强度,地震后破坏严重;楼梯间易发生破坏;屋面局部突出的破坏,如女儿墙偏高,无任何拉结措施,或拉结措施不当,地震时易开裂或闪落;结构体系、布局不合理易引起震害;体系不规则加重地震破坏。
3.结论
本文基于汶川地震砌体房屋的震害现象,结合砌体结构抗震基本理论,在设
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现象,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类型和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现有结构的抗震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
【参考文献】
[1]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贡忠义.砌体结构抗震措施整体作用研究[D].工程硕士论文,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李小勇.砌体结构住宅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力学报,2008,(4):42-4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