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景阳冈优秀教案【新教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景阳冈》教案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

这篇课文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讲述武松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的神力和正义感。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特色,是进行语言、情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同时,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武松的英勇和正义,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色,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培养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同时,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提高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4.分组合作工具:便于学生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武松打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故事。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景阳冈》。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表情等,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阳冈》的故事内容,并能流畅朗读相关课文。

2.能理解《景阳冈》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柳宗元和安禄山。

3.能够分析《景阳冈》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

4.能够体会《景阳冈》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景阳冈》的故事内容讲解及人物分析。

2. 教学案例演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讨论交流。

难点: 1. 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及文学作品的感悟。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景阳冈》中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文《景阳冈》教材。

–多媒体课件。

–黑板、彩笔。

–学生课本、练习册。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整洁,保持安静有序。

–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使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景阳冈》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景阳冈的前景。

第二节:讲解故事内容2.教师讲解(15分钟):–介绍《景阳冈》的故事背景。

–分析柳宗元和安禄山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节:阅读理解3.学生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景阳冈》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景阳冈》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示各自的理解。

第四节:文学鉴赏5.教师引导(15分钟):–分析《景阳冈》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内涵。

6.学生表达(10分钟):–学生就《景阳冈》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表达,展示个人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景阳冈》为主题,通过讲解、朗读、讨论及文学鉴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领悟到历史文化的深远内涵。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理解不深,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另外,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增加小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有提升空间,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真正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景阳冈》教案优秀10篇

《景阳冈》教案优秀10篇

《景阳冈》教案优秀10篇《景阳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梢棒、筛酒”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3.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节选自名著的文章。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师出示生字,指名读。

(重点指导“跄、蹿、抡、簌”的读音)3.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师重点指导。

梢棒:一种防身用的棍棒。

筛酒:斟酒。

这里指从壶里往杯子里或碗里倒。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吊睛白额大虫:文中指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4.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俺”字第十画是竖折钩,上边出头;“兼”第五画是长横,右边出头。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完成课后填空题。

喝酒→()→()→()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四、学习“喝酒”部分1.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作者在这部分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他们主要在谈论什么?(谈酒、谈虎)(2)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3)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4)讨论:这一部分与打虎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作铺垫。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 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 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景阳冈》教案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的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醉酒后,徒手打死猛虎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了武松勇敢、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武侠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勇敢、机智、果断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古代白话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插图3.生字词卡片4.分组讨论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武松打虎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是什么故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景阳冈》这个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特别是生字词的读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武松为什么会在景阳冈遇到猛虎?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景阳冈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景阳冈》教案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三拳打死老虎,被人们称为“打虎英雄”的故事。

这篇课文具有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简练的特点,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英勇和正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武松的英勇和正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武松形象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松的英勇和正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资料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让学生对武松打虎的故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拓展(10分钟)讨论武松的英勇和正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7.家庭作业(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景阳冈》教案(精选17篇)

《景阳冈》教案(精选17篇)

《景阳冈》教案《景阳冈》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景阳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景阳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思品目标:感受武松打虎的精神,产生喜爱这个英雄形象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学难点: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2.今天我们要读读武松打虎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

现在请你们打开书91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

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读三声)景阳冈读一声一双箸少刻读三声綽了哨棒将哨棒绾在肋下毡笠掀在脊梁上袒开踉踉跄跄光挞挞撺将下来一步步捱下冈子来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按照提取中心段法给课文分段。

提问:课文从哪自然段至哪自然段写的是武松打虎的经过。

结果怎样呢?第一段(1——4)一天晌午时分,武松来到一家酒店喝酒。

第二段(5——9)傍晚的时候,武松走上景阳岗,知道山上真的有老虎,但他仍旧向山上走去。

_第三段(10——13)太阳落山后,老虎真的来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那部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④比赛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最后展示⑤揣摩这段文字的准确性,学习写法,感受读书的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6《景阳冈》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景阳冈》这篇课文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掌握《景阳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人物内心变化。

2.感受自然景色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景阳冈》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热爱。

2.提出问题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读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课文的深入理解。

第三步:课文赏析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的景色,让他们感受自然美好。

2.分组讨论景色对人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四步: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安排默写活动,巩固课文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小组讨论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景阳冈》这篇课文的内容,还培养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优美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老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热爱自然美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景阳冈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景阳冈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景阳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中的主题;能够熟练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风景描写的想象力和体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难点:用朗读的方式体会课文意境,提高语文表达的感染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景阳冈》的课本及PPT素材。

2.彩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素材。

3.音响设备,以便进行听、说教学。

4.同学们准备好的朗读材料。

5.教师备有听说评价表格,以便进行学生表现评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大图展示景阳冈的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体验和情感,引入课文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带读课文,讲解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重点表达部分要求情绪传神。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根据不同角色的情感进行演绎。

第三步:理解课文(15分钟)1.联系实际,探究景阳冈的风光背后蕴涵的文化背景。

2.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语文表达(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最有感染力的表现。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表达景阳冈的图片或文章,并进行展示。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要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实际情景和语文表达,旨在让学生深入体验到作者对景阳冈的热爱和赞美情感。

听、说、读、写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课后评价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效果,让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六、教学延伸1.观看相关的短视频,进一步感受景阳冈的美丽风光。

2.组织实地游玩,亲身感受景阳冈的景色和文化氛围。

3.对景阳冈进行创作,包括诗歌、画作等,展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优秀教案教材简析:《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

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

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

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

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1.师生同唱《好汉歌》。

2.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

(“豪爽、倔强、勇猛、机智”等)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b.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倔强性格)《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

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来,只听他问……(生:孩子怎么了?生:孩子生病了吗?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

王叔叔说──(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能行吗?”(生:没问题,快上车!)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王叔叔说──(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推荐名著,拓展阅读。

1.在《水浒传》中,你还认识了哪些人?说这个人的时候,前面加一个修饰词。

2.《水浒传》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希望课后继续读,在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①德劭( sh 4 o ):品德美好。

②醍醐( t 0 h ú ):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遮(sh ) ):几乎,差不多。

(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2)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

(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有几项选几项()A. 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B. 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 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 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 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4)《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5)文章段末说:“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

【答案】(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3)B,C(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信息。

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