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原理,为工程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机械原理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机械原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决机械系统中的问题,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1. 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力、力矩、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探讨它们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2. 运动学:介绍机械系统中的运动学问题,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机械运动。
3. 动力学:介绍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包括质点运动、刚体运动、力的作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牛顿定律和其他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系统中的问题。
4. 动力传递与转换:介绍机械系统中的动力传递和转换问题,包括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和设计机械传动系统。
5. 振动与控制:介绍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和控制方法,包括自由振动、受迫振动、阻尼振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控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现象。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其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讨论与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测试题目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覆盖课程的各个内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机械原理试验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210140实验类型:课内实验学时:8 学分:0.5开课单位:光电与机电工程系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实验教学的目的:机械设计实验主要针对机械设计课程,通过机械设计实验及机械产品认识和组装实验,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进一步加深巩固已学的机械设计知识,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及初步工艺分析能力。
2、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摩擦传动和啮合传动的原理和特点。
(2)了解机器及其组成零部件的结构和作用,深入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所要求的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知识,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实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别实验性质学时人/组验证综合设计必做选做1 机械系统认知▲▲2 5-62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2 1-23 齿轮范成原理▲▲ 2 1-2(二)实验内容实验一:机械系统认知实验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
增强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1.观察机械原理陈列柜中各个机构的运动,认知机械原理课程中将要讲述的常用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间歇运动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的类型与运动情况,以便对机构、机器、运动副、构件有初步直观的认识。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机械原理陈列柜。
所在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实验二:机械运动简图测绘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根据实际机器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了解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结构的区别。
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实验内容:1.测绘2~4个教师指定的实际机械或模型,分析机构的运动,计算各机构的自由度,绘出机构运动简图或机构示意图。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等典型机构。
机械原理试验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为面向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实验课程定位为给定特定运动功能要求工程背景下,应用工程方法和实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机器运动方案设计树立工程观念和意识。
要求学生掌握实际机械/机构运动方案抽象为机构运动简图方法;掌握常用机构运动特性及机械系统动力性能的工程实验测试方法;研究特定功能与性能要求工程背景下,机构构型、运动尺度对机构运动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机械系统构型、运动尺度对系统运转性能(加速启动、稳定运转及制动)、机构(转子)平衡、飞轮调速与节能和惯量匹配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相关实验设计,提高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强化机器/机构运动性能设计的工程方法。
实验内容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组织实验能力。
二、课程目标1.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方案的表达方法及其运动动力特性,具有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3-①);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组织实验能力(对应毕业要求:4-①、9-②);3.掌握常用机构运动特性及机械系统动力性能的工程实验测试方法,具有应用实验方法解决机械工程相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4-②);4.学习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评定的方法,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对应毕业要求:4-③、4-④);5.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创新方法,提高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机器/机构运动性能设计的工程方法。
(对应毕业要求:3-①)。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其他教学环节无五、授课说明1.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2.授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日语强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国际班)、机械类创新实验班。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了解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验要求
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施实验仪
机构运动方案设计
机构搭接
机构方案优化设计
03140502
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
2
验证性
√
了解渐开线齿廓范成原理
范成仪
03140503
齿轮参数测定
2
验证性
√
了解齿轮参数测定方法
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箱
03140501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2
综合性
√
掌握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仪
03140101
机械动平衡
2
综合性
√
加强理解动平衡原理在动平衡机上的应用
DPH-I型智能动平衡机
03140801
机电产品模型设计及控制
2
综合性、设计性
√
了解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形式和使用条件,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运动控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优化设计机械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编程能力。
《
适用专业: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
开课单位:机械基础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廖先菊
开课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应修实验学时
16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课程名称:机械原理总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总学分: 3.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责任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4学期二、课程简介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问题。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绪论、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他常用机构、机械平衡、机械系统动力学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具有正确识别和表达常用机构并能正确选择常用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2.具有利用基本知识、原理、特性分析比较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运用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拟定、设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4.能够按着实验要求,正确构建实验方案的能力。
课程目标5.能够选择并熟练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
课程目标6.能够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五、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机械原理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1)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4、5、6)(1)主要教学内容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机构的运动简图(在实验课中结合实验进一步讲述),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知识点:掌握机器、机构的概念及组成;了解高副低代方法和杆组划分及机构的级别;理解机器、机构、零件、构件、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方法;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自由度计算注意事项。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材及参考资料(一)建议教材《机械原理》(第二版),朱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1] 《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2] 《机械原理》,郑文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三、课程简介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工程实践的基础,是学生专业学习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上分,《机械原理》可以分为: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的动力分析以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四个部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从而具有对机械进行分析的能力,具有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初步具有对简单机械进行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初步具有对现有机械进行开发创新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基本机械实验的初步技能。
四、课程目标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六、实验教学内容安排1、实验教学内容与安排*注:实验项目类型分为设计、综合、验证、演示、其他(写明具体形式)。
2、主要仪器设备: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机构实物或模型;量具和工具:钢皮尺、游标卡尺、螺丝刀、扳手等;用具:铅笔、橡皮、草稿纸、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自备)。
实验二:机构运动参数测试与分析实验实验机构——曲柄滑块导杆组合机构;QTD-Ⅲ型组合机构实验仪(单片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打印机;光电脉冲编码器;同步脉冲发生器(角位移传感器)。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说明2、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撰写人:张长友审核人:日期:2020.4.27。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机械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它涉及到机械结构、机械运动、力学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工程领域中,机械原理的掌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机械原理的教学大纲入手,探讨其内容和重要性。
一、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机械原理的基础,它研究机械部件的组成、连接和运动方式。
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机械结构的特点和应用,掌握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2.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它研究机械部件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
学生需要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分析技巧。
3. 力学原理:力学原理是机械原理的理论基础,它研究物体的力学性质和力的作用规律。
学生需要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力的平衡和运动的分析方法。
4.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它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要求,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机械原理教学的重要性机械原理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机械原理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学生可以了解机械结构和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机械原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机械设计和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再次,机械原理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
在工程领域中,机械原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掌握机械原理的知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机械原理教学的改进虽然机械原理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目录
一
目录............................................................................ ......................................................................30《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30《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34《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38《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40《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 ....................4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44《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47《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50《cad/cam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52)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theorofmachinesandmechanisms)课程编号:0803100057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类别:非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63实验总学时:7
总实验学分:学分不单独计算。
每周实验时间:2小时
30
适用专业和年级: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与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程、农业机械、过程控制等机械类专业三年级。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公差匹配和技术测量。
大纲主要作者:俞书凡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巩固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2.了解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并且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分及其功用,认知机,电,液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重点认知真实机器上的常见机构及其作用。
2.初步掌握绘制机构运动草图的技能;验证并合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澄清自由度与原动机数量之间的关系。
3.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通过创意方案的组合设计,启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
4.掌握齿轮加工原理和齿轮参数的测量方法。
5.加深对回转构件平衡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动平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了解动平衡机的原理结构。
二、实验内容与课时分配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综合性实验,3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会根据实际机械或模型的结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绘制教师指定的4~6台实际机器或模型,分析机构的运动,计算每个机构的自由度,绘制机构的运动图或原理图。
实验二:渐开线齿轮加工原理(验证性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31
1.掌握用展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2.了解渐开线标准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渐开线标准齿轮和变位(正)齿轮齿形的异同点。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综合性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齿轮参数测定这样一个实际生产问题。
2.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尺寸、参数关系和渐开线特性。
实验内容:
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进行测量,确定其基本参数(模数m和压力角α)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齿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统x。
实验四:盘形凸轮廓线的测绘*(综合性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凸轮廓线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加深对cam理论的理解,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
1.检测凸轮廓线极坐标图
2.检测凸轮机构的位移曲线
实验五:基于机构组合原理的装配设计(设计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点,为机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强学生对机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动手能力;体会设计实际机构时应注意的事项;完成从运动简图设计到实际结构设计的过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
实验内容:
1.完成一种给定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
2.设计机构运动方案,并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拼接。
实验6: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设计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32
通过本实验,掌握在共振式动平衡机上进行回转件平衡的基本技术。
使学生加深对动平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了解动平衡设计与动平衡试验之间的关系。
实验内容:
1.运用共振原理,确定待平衡转子的不平衡质量的大小和方位,确定平衡质量的大小和加在平衡基面的位置。
2.根据剩余振动计算剩余振幅。
实验七: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设计性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
1.通过对构件运动副的型p数综合,可以实现构件和运动副的组合创新;通过基本机构的串p并p混联组合,可以实现机构的组合创新。
2.通过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定性分析机构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实验课时:作为第二课堂和机械课程的设计,实验是相结合的。
实验8:机械运动参数测试实验*(综合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加深对机构“运动参数”的感性认识,了解机构中各部件的运动规律。
2.了解相关电子仪器的使用。
3.了解用电测法测量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方法。
4.了解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对运动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测量典型连杆机构的运动参数;对测量的运动参数进行分析,以了解典型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解释:
1.以上带*号的实验项目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建设中;
2.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计划从上述项目中选择3个项目,共7学时。
3.其他项目供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条件,课后自由选择。
三、主要仪器设备
1.插齿机机构、插齿机、油泵型号等
33
2.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平台3。
共振动平衡4。
齿轮发电机5。
凸轮轮廓检测器
6.正弦机构运动参数测试台,测速仪,动态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等组成。
四、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师集中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分组进行指导和“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的形式。
五、实验检验方法
机械原理实验为从属理论课的实验,不单独进行考核,成绩根据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
实验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其百分比为课程成绩的5%。
完成少于一半实验的学生将得到零分。
六、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孙焕《机械原理》(第七版)编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3]《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自编教材)
机械设计实验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mechanicaldesign)课程编号:0803100018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非独立课程总学时:63实验总学时:7
实验总学分:不单独计算学分实验周学时: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