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分析和动力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牢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熟悉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掌握常见的力学定律和公式;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运动学基础1.1 位置、位移和速度1.2 加速度和曲线运动 1.3 圆周运动和角速度1.4 相对运动2. 动力学基础2.1 牛顿运动定律2.2 动量和动量守恒2.3 力和加速度2.4 动能和功2.5 能量守恒和机械能3. 静力学3.1 弹簧力和弹性势能 3.2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3.3 惯性力和离心力4. 动力学4.1 圆周运动的力学分析4.2 非惯性系和转动惯量4.3 力矩和角动量4.4 角动量守恒和刚体转动4.5 飞行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四、教学方法1.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
2. 实验教学: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30%):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
3. 期中考试(20%):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30%):综合考察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果。
六、参考教材1. 赵凤岐,机械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谢振波,机械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七、参考网址无。
八、备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齿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能够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弹性体的振动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示例:分析具体的案例,展示解题过程。
3. 互动: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
4. 练习: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
2. 习题作业:完成布置的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3. 课程设计: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机械系统动力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论文,供深入学习。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和学术资源,供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刚体动力学(2课时)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2课时)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弹性体的振动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2课时)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4. 动力学分析方法(3课时)数值分析方法实验方法仿真方法5. 动力学在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课时)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减振和控制设计动力学优化设计七、教学活动1. 刚体动力学(第1周)讲解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分析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 弹性体动力学(第2周)介绍弹性体的基本假设和简化推导弹性体的振动方程讨论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控制3. 齿轮系统动力学(第3周)建立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响应研究齿轮系统的疲劳寿命分析4.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4周)讲解数值分析方法介绍实验方法学习仿真方法5. 动力学在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第5周)讨论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分析减振和控制设计探索动力学优化设计八、教学互动1. 课堂提问(每周)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教师解答疑问和引导讨论2. 习题讲解(每周)学生完成习题教师讲解习题答案和解题方法3. 课程设计(第5周)学生分组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学生展示和讨论设计成果教师评价和指导设计改进九、作业与评估1. 习题作业(每周)学生完成布置的习题检验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2. 课程设计报告(第5周)评估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3. 期末考试(第6周)闭卷考试,考察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问题解答题十、教学参考书1. 《机械系统动力学》,[作者或教材名称]2. 《动力学分析方法与应用》,[作者或教材名称]3. 《弹性体振动与控制》,[作者或教材名称]4. 《齿轮系统动力学》,[作者或教材名称]5. 《机械系统动力学实验指导书》,[作者或教材名称]十一、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系统动力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机械动力学与振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机械动力学与振动学 (英文)Dynamics and Mechanical Vibrations 专业必修课 本科三年级(Senior, Undergraduate) 中、英文(Chinese and English)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材料力学、 静力学(Calculus, Materials Mechanics, Statics, and Linear Algebra) 华宏星、饶柱石、郑辉、李 鸿光、荆建平、彭志科、张 志谊、李富才、雷敏、龙新 华、张海滨、董兴建、董广 明、陈锋等
多自由度系 统的振动
10
课堂教学
作业
简单连续系 统动力学方 程与自由振 动
6
课堂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业
机械振动的 控制
5
课堂教学
作业
能对多自由度系统的 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响应, 从频域上理解动 力吸振的概念及工程 应用。 对振动模态和振 型等概念有个较清楚 的认识并能够利用模 态法对多自由度系统 的响应进行求解。 。 能对简单连续系统建 立运动方程, 进一步理 解振动模态和振型函 数的概念 能够对一个较简单机 械系统的振动采用多 种方法和途径实现振 动控制, 具备振动控制 等相关技术工作的适 应能力。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 要求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2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3
课堂教学
作业
16
课堂教学
作业
能够求解单自由度系 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
振动响应, 振动隔离和 转子不平衡等问题。
转子不平衡 引起的振动 与隔离 2 实验 实验报 告 掌握转子不平衡引起的振 动特点及隔离方法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 -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06课程名称:机械动力学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李顺才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学时: 36 学分: 2开课学期:第2 学期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学位专业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转子动力学、机构平衡、凸轮动力学、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方法,实现一般机械系统的动态分析与设计,并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动向有所了解。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行为并进行相关分析的能力及相关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阐述机械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除绪论外、还包括机械振动学基础、机械刚体动力学、机械弹性动力学三大部分内容。
机械刚体动力学篇介绍动态静力分析方法、动力分析方法和以这两种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方法。
机械弹性动力学篇介绍各种机构和机械系统的弹性动力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机械振动学基础既作为学习机械弹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它也有着独立的、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目录绪论第一节学习机械动力学的主要意义第二节机械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刚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第一节曲柄连杆构动力学分析第二节差动轮系动力学分析第三节五杆机构动力学分析第二章简谐振动与频谱分析第一节简谐振动的表示方法第二节周期振动的频谱分析方法第三节非周期振动的频谱分析方法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三节等效力等模型第四节隔振原理第五节等效黏性阻尼第六节非简谐周期激励的响应第七节单位脉冲的响应第八节任意激励的响应第九节任意支承激励的响应第四章多自由系统的振动第一节多自由系统的自由振动第二节动力减振器第三节多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分析方法第四节确定系统固有频率与主振型的方法第五章连续系统的振动第一节弦的振动第二节杆的轴向振动第三节圆轴的扭转振动第四节梁的横向振动第五节连续系统固有频率的其他求解方法第六章弹性构件组成的机构系统力学第一节轴与轴系的振动第二节凸轮机构动力学第三节齿轮传动系统力学第四节带动传动系统动力学第七章非线性振动基础第一节非线性振动特性第二节非线性振动实例第三节相平面第四节平衡的稳定性及奇点的性质第五节相轨线课程主要教材:[1] 张策. 机械动力学。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 333048总学时: 40 学时(讲课 36 学时,实验 4 学时)总学分: 2.5 学分 课程类别:考试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工程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机械动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理 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械系统和工程结构振动的能力。
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系统振动的基本理论,并能分析和解决工程有关振动的问题。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的教学中,可采用工程应用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进行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大纲正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工程中的机械动力学问题 第三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 :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重点 :机械动力学的正问题和逆问题 难点 :结构动态分析学时: 4 学时(讲课 4 学时)第一节 振动的分类 第二节 振动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简谐振动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周期振动的谐波分析 第五节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要点 : 机械振动的分类及其表示方法和性质 重点: 机械系统的三大要素即三大动力学模型难点: 机械振动的各种表示方法学时: 2 学时(讲课 2 学时)第二章 机械振动基础第三章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 第一节 振动系统的简化及其模型第二节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三节 无阻尼自由振动 第四节 阻尼自由振动 要点 :动力学运动方程重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方程及其计算固有频率的常用方法 难点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其固有频率计算第三章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强迫振动学时: 7 学时(讲课 5 学时,实验 2 学时)第一节 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第二节 周期强迫振动 第三节 非周期强迫振动要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在各种激励下的响应 重点 :单自由度线性系统在各种激励下的响应特点 难点 :系统响应的求解方法第五章 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二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三节 无阻尼自由振动第四节 两自由度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要点 :无阻尼自由振动重点 :两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难点 :固有频率和振型的理解第三节 动力响应分析第四节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变换方法要点 : 固有频率和振型、动力响应分析 重点: 固有频率和振型、展开定理 难点: 动力响应分析第七章 随机振动基础第一节 随机过程及基本概念学时: 3 学时(讲课 3 学时)学时: 5 学时(讲课 5 学时)学时: 6 学时(讲课 6 学时)第六章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一节 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二节 固有频率和振型学时: 9 学时(讲课 7 学时,实验 2学时)第二节线性振动系统在单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要点: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重点:线性振动系统在单一随机激励下的响应难点:线性振动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响应第八章振动的抑制与利用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第一节隔振技术第二节减振技术第三节振动的控制第四节振动的利用要点:隔振与减振技术重点:隔振技术难点:振动控制的方法课时数分配表、期终闭卷考核。
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简介及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3名以上):开课学期:学分:总学时: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内容简介(400字以内):本课程介绍机械系统中常见的动力学问题、机械动力学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讲述刚性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机构惯性力平衡的原理与方法;含弹性构件的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含柔性转子机械的平衡原理与方法;含间隙副机械的动力学;含变质量机械系统动力学以及机械动力学数值仿真数学基础以及相关软件的仿真实例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和动力学的观点了解机械产品动态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杨义勇.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陈立平,张云清,任卫群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ADAMS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徐业宜.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4.蒋伟.机械动力学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学分和学时分配: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 (2)

机械动力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机械动力学教学的目标包括: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3.学生能够应用牛顿-欧拉定理分析刚体运动。
2. 教学内容2.1 牛顿运动定律2.1.1 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运动的状态不变时不受力;•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受力。
2.1.2 牛顿第二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相同力导致不同物体的加速度不同;•相同物体受到不同力会有不同的加速度。
2.1.3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2 动量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作用下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的关系;•动量的守恒。
2.3 角动量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角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或力矩作用下角动量的变化;•冲量矩和角动量矩的关系;•角动量守恒。
2.4 牛顿-欧拉定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牛顿-欧拉定理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包括:•刚体在外力和力矩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用牛顿-欧拉定理求解刚体运动问题。
3. 教学方法3.1 讲授讲授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知识、分析案例实现教学目标。
3.2 互动讨论互动讨论是一种较为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教学评价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报告•期末考试5.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反思和总结,将会有助于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加强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设计更生动的实验,更深入地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03532011总学时:40学时(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 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预修要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机械动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械系统和工程结构振动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振动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大型工程应用软件(Matlab/Simulink)对振动理论与工程问题进行仿真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振动基本理论、建模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重点结合动态测试与分析技术,搭建振动测量与抑制系统,对振动系统进行动态测试与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能力。
大纲的使用说明:有关振动的抑制与利用部分的内容可穿插在其它章节中进行教学。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掌握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难点:机械动力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第三节振动系统概念与振动问题分类第四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课程内容体系第二章机械振动基础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振动的分类、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与振动的频谱;掌握简谐振动的表示方法及其特征,了解简谐振动幅值和频率的测量方法,掌握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重点:简谐振动及其特征、机械振动系统的三个要素及其动力学模型难点:振动的频谱教学内容:第一节振动的分类第二节简谐振动及其特征第三节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第四节振动的频谱第五节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理解机械振动系统的简化与模型建立方法,掌握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建立方法、无阻尼自由振动与阻尼自由振动的特征及其模型参数的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chanical Dynamics
课程编号:MACH3441
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课外学时:2实验)
学分:2
适用对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流体机械、电机、电器、材料工程等本科生高年级。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石端伟主编. 机械动力学.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张策主编. 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倪振华主编. 振动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课
目的:
1.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2.培养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能力。
3.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相关的CAE软件。
4.了解机械系统动态测试有关技术。
5.培养查阅和运用相关科技文献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初步能力。
6.培养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7.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机械装备朝着高精度、高效、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其动态性能指标的优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机械动力学已日益成为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测试与控制技术以及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在机械系统动力分析方面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机械系统动力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相关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2. 掌握有关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
3. 了解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流程,具有进行工程实际问题分析的初步能力。
4. 建立正确的机械系统动力分析的思维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精神;
5. 课后需要查阅文献,并开展讨论,完成作业。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
1.熟悉研究机械动力学的意义。
2.熟悉机械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1. 熟悉无阻尼和有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
2. 熟悉等效质量与等效刚度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系统对简谐激励的响应求解方法,熟悉系统对周期激励和任意激励的响应求解方法。
3. 熟悉隔振技术,了解简谐强迫振动理论的应用。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三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1. 掌握多自由系统的模态分析法(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固有
振动分析、固有频率和振型求解、振型正交性和归一化以及响应的求解等)
2. 熟悉动力减振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四章:刚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
1. 初步掌握曲柄连杆构与差动轮系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五章:弹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
1. 初步掌握轴与轴系振动以及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六章: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专题
1. 初步掌握高档数控机床和车辆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2. 了解最新动力学分析方法和振动控制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五、课外实践环节
1.典型机械系统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包括实验系统搭建、标定、参数选取,激励点与测试点选择,边界条件施加,频响函数测试,固有频率测试,振型动画显示等),2学时六、考核方式
闭卷;
闭卷考试成绩占 80 %,平时表现占20 % 。
七、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见下表
注:1、各专业课程贡献度表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写。
基础课程贡献度根据学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写。
2、贡献度显著表示为◎,贡献度一般表示为○。
大纲制定者:吴成军大纲审核者:陈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