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

论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

【摘要】社会凝聚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综合国内外对社会凝聚概念的理解,综合社会凝聚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其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和详细阐述,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给出相应的社会凝聚概念。

【关键词】社会凝聚;概念内涵;生活质量

1.社会凝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社会凝聚包含着丰富的伦理与文化内涵, 人们对社会凝聚的理解因个人文化背景和认知态度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不同国家或者组织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有关社会凝聚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1将社会凝聚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等同于社会资本,倾向于关注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引起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在社会资本的应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学者是普特曼。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Putnam R,1993)。普特曼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尽管学术界已经提出和引用“社会凝聚”这个名词,并且认同“社会凝聚力对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应用之中人们更倾向于将社会凝聚力的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将社会凝聚等同于社会资本,使用“社会资本”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美国将社会资本提至政策议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对“社会联系”的考察实际上也就是关注了社会资本;世界银行明确表明将“社会资本”视为“社会凝聚”的同义词。①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给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这些不同的概念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强调了社会网络、关系和规范,以及它们给集体和个人带来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资本首先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关,人们通过社会参与建立或者巩固关系网络,并从网络中获取个人情感的满足以及各种物质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个人是作为某个社会机构的成员存在的,比如,一个人作为家庭、公司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需要与社会各种机构打交道,在进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受这些机构的价值观所约束与规范。

有社会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社会凝聚,社会资本是社会凝聚力的必要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密集交叉的社会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贫困人口。从经济的角度看,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促进人们以及机构之间的联系,增强各种资本,是国家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政治角度讲,能够让人们纳入公民社会,更加清晰明白自己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促进民主的发展。这些重要意义引导着人们通过衡量参与率、成员关系和信任方面的指标来试图描述社会网络的特征,促使政策的注意力转向促进网络、社区关系、机构的网络和关系。

1.2将社会凝聚看成反社会排斥的力量,倾向于关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

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联盟这三个组织在社会凝聚力的基本观点上,都将“失业、贫穷、收入不平等、社会排斥和从信息社会的排斥作为对社会凝聚的威胁”。分析家们也在寻求一种“社会中不存在一般的冲突、不存在对现有秩序

和系统的任何严重的挑战”。(卡恩斯和Forrest,2000:998)—尽管这样的观点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政治保守主义、否认多元化社会中冲突的合法性而饱受批评,但是,它却从侧面清晰的提醒着我们对现代福利国家因“新贫困”带来的严重的“社会排斥”问题。

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法国,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劳动力市场问题、贫困家庭结构的变化、移民问题等之中。有关社会排斥的概念非常多,但是其核心意思在于社会排斥是和社会整合相对立的,是公民权利的未实现,有社会成员自身的原因造成,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最早在中国使用社会排斥理论的是2000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他将社会排斥的概念用于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估上。②人们认为通过社会排斥理论能够解释弱势群体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的社会排斥理论,因此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重视并加以运用。

在对社会凝聚的这种理解之上,人们将更多的眼光投向经济的发展,将社会凝聚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促使政策的注意力转向促进包容性、投资质量,并改善各地区机会的获得,试图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完善来为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

1.3聚焦于社会凝聚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力量,倾向于关注归属感与价值认同

拉美经委会认为,社会凝聚力是指社会各成员在社会中的归属感以及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卡恩斯和Forrest认为,社会凝聚力是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使他们能认同共同目标的共同的价值观,并共享一套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通过它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③欧洲理事会(1999年a:2)写道:“社会凝聚力包括一种归属感:对家庭、社会群体、邻里、工作场所、国家或欧洲。”这些定义都一致的强调了共同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压力逐渐产生了一种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全球文化,经济利益主体在各种经济思想之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本无可厚非,可是当对个人利益和享乐的过度追求导致家庭的涣散从而危及到整个社区、民族和国家结构的稳定, 人与人之间将会缺乏以某种契约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信仰,心理上的或者地理位置上的归属感也就都无从谈起。

对归属感的关注,实际上重视社会凝聚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力量。归属感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自身生活体验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是对个人目前生活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对总体生活状况的一种满足感和对其生活所在地的依赖感。

2.社会凝聚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对社会凝聚概念的理解,不论是哪一种倾向,它都表现出与生活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更加深入清晰的理解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我们有必要对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对于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狭义上去理解生活质量概念,我们可以将生活质量看成是社会福利发展状况,其概念核心在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福利。在这种理解之下,可以将社会凝聚看成是一个独立与生活质量之外的系统,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生活质量。从各自包含要素来看,个人生活质量涉及的几个要素和方面与社会凝聚力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如,社会关系和联系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凝聚力的一个方面;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许多实证结果都证明了社会凝聚力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显而易见的影响,不仅对财富和经济增长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许多其他福利方面,如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或犯罪的程度。

从广义去理解的生活质量概念,生活质量不仅包括个体层面的生活状况特征,也包括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结合生活质量综合概念的两个方面,一个社会的凝聚力要素,如区域平等、平等机会的实现,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从而成为整体的生活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生活质量看作是一个共同的总体的政策目标,而社会凝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不论是将生活质量看成是社会凝聚力的结果,还是将社会凝聚力看成是生活质量的一部分,二者都显示出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更加倾向于从广义的生活质量概念出发,将社会凝聚力看成是生活质量目标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从理论体系完善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外的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其界定多侧重于个体层面,对社会层面关注不够。社会凝聚理念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强调了社会质量在生活质量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个体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使生活质量研究回归到人的社会性本质,呈现出由个体向社会的转变。

3.综合性的理解和定义

随着社会凝聚在指标评价和测量上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人们更加希望能够表达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社会凝聚的内涵。

国内关于社会凝聚力的文献非常有限。以“凝聚力”为主题的文献,多数是指“民族凝聚力”,将其与文化、价值观结合,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和面临的危机及解决途径。而有关“社会凝聚力”的文献也并没有对社会凝聚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李坚,刘旭东(1998)将社会凝聚力简单的看成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力量,应该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凝聚力的社会导向作用,促进转型期中国社会机制的完善。尽管如此,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将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社会矛盾各种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如曹殿云(2004)认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过程之中,要将社会凝聚力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把握。”④这也为后来的学者对社会凝聚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随着全球化大背景给全世界带来的冲击,国外社会凝聚研究的广泛兴起,我国学者深受启发,对社会凝聚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内涵和评价指标。陆晔(2010)实证研究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这种实证研究开始探讨社会凝聚内涵;江时学(2008)和房连泉(2009)介绍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凝聚评价指标研究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张蕾(2010)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介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凝聚和北美洲的社会凝聚指标研究与实践现状,这些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还有许多文献并没有直接提及社会凝聚,但是对于社会凝聚所包含的内容都已经有所涉及。如,城市化问题,有大量研究是针对城市人的生活质量评价和城市人互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问题,而这正是”社会资本”的一个方面;归属感问题,主要是以城市化为背景探讨“社会融合”问题,包括城市新移民的新型社会关系,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的“边缘人”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凝聚所包含的内容;社会平等问题,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如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问题等等。

总体来讲,不论是国外对社会凝聚的理解还是我国学者对社会凝聚所涉及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学术界对社会凝聚的概念界定已经趋向综合化。通过以上的

种种梳理,结合我国国情和基本事实,笔者比较赞同加拿大对社会凝聚的界定:“基于所有加拿大人的信任、希望和互惠意识,形成一个拥有共享价值观、面对共同挑战和机会均等的加拿大社会的过程”。该定义将社会凝聚看成社会资本、社会平等、共同价值观和归属感三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动态发展的过程。

据此,笔者给出社会凝聚的定义:即社会凝聚就是人们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在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源、共享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形成一个区域发展均衡、机会均等并且享有足够公共福利的平等社会,并从中产生归属感的过程。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希望能够根据定义设计出相应的社会凝聚评价指标,通过对社会凝聚的测量与评价能够为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地合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Is life in Australia getting better? Beyond GDP: Measure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gress.

[2]Kath Hulse, Wendy Stone . Social cohesion ,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exclusion--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Policy Studies, V ol. 28, No 2, 2007.

[3]Regina Berger-Schmitt .Social Cohesion as an Aspect of Quality of Societies: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EuReporting Working Paper No.14.

[4]The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Zealand social report 2009.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9233323.html,.

[5]房连泉.增强社会凝聚力:拉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拉丁美洲研究,2009,(2).

[6]冯倩,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3).

[7]林闽钢,董琳.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探讨[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3期.

[8]张蕾.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凝聚:理论与实践探索[J].世界民族,2010,(3).

论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

论社会凝聚的概念内涵 【摘要】社会凝聚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综合国内外对社会凝聚概念的理解,综合社会凝聚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其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和详细阐述,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给出相应的社会凝聚概念。 【关键词】社会凝聚;概念内涵;生活质量 1.社会凝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社会凝聚包含着丰富的伦理与文化内涵, 人们对社会凝聚的理解因个人文化背景和认知态度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不同国家或者组织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有关社会凝聚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1将社会凝聚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等同于社会资本,倾向于关注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引起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在社会资本的应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学者是普特曼。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Putnam R,1993)。普特曼的思想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尽管学术界已经提出和引用“社会凝聚”这个名词,并且认同“社会凝聚力对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应用之中人们更倾向于将社会凝聚力的核心视为社会资本或者直接将社会凝聚等同于社会资本,使用“社会资本”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美国将社会资本提至政策议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对“社会联系”的考察实际上也就是关注了社会资本;世界银行明确表明将“社会资本”视为“社会凝聚”的同义词。①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给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这些不同的概念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强调了社会网络、关系和规范,以及它们给集体和个人带来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资本首先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关,人们通过社会参与建立或者巩固关系网络,并从网络中获取个人情感的满足以及各种物质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个人是作为某个社会机构的成员存在的,比如,一个人作为家庭、公司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需要与社会各种机构打交道,在进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受这些机构的价值观所约束与规范。 有社会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社会凝聚,社会资本是社会凝聚力的必要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密集交叉的社会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贫困人口。从经济的角度看,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促进人们以及机构之间的联系,增强各种资本,是国家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政治角度讲,能够让人们纳入公民社会,更加清晰明白自己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促进民主的发展。这些重要意义引导着人们通过衡量参与率、成员关系和信任方面的指标来试图描述社会网络的特征,促使政策的注意力转向促进网络、社区关系、机构的网络和关系。 1.2将社会凝聚看成反社会排斥的力量,倾向于关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 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联盟这三个组织在社会凝聚力的基本观点上,都将“失业、贫穷、收入不平等、社会排斥和从信息社会的排斥作为对社会凝聚的威胁”。分析家们也在寻求一种“社会中不存在一般的冲突、不存在对现有秩序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 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可划分为: 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 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 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扫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来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情感凝聚力。 摘要: 凝聚力是医院的内在团结力、协调力和向心力,是一种向外界昭示的蓬勃向上的群体气势和整体形象。对实现医院的目标、任务和发展、建设,建立良好的医院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医院群体凝聚力强的表现 医院凝聚力是以全体人员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高度的主人翁意识,高尚的医德 医风,刻苦钻研技术的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风貌凝结而成的,以气顺、人和、奋进为主要表现特征。 1.1 强烈的责任与义务感共同思想指导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责任与义务 感。在“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指导下,全体成员都把承担的各项工作与医院目

标和任务联系在一起,把每项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言行同工作目标自觉地统一起来,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自觉承担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地参与管理,关心集体的事情,热爱集体的事业,把自己置身于医院的兴衰荣辱之中。 1.2 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共同精神感召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在特有的医院精神感召下,每个医务人员都把自己视为医院群体中一个成员。关心医院的利益、前途和命运,对医院抱有很强的依附性、寄托性,很少出现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思想不易发生动摇,同整个医院在心理上的联系比较稳定,把医院真正视为自己的依托,同呼吸共命运。 1.3 强烈的荣誉与自豪感共同行为规范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荣誉与自豪感。全体人 员自觉地以共同理想、目标和全局利益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积极工作。都能为心中仰慕热爱和信赖的医院大集体吃苦耐劳,发奋拼搏。医院的业绩凝集着每一个人的心血和汗水,大家都非常珍惜集体的劳动成果,为医院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无比自豪。 1.4 强烈的信任与情谊感共同利益驱动使全体人员产生强烈的信任与情谊感。维护集体利益使全体成员之间有一种团结友爱、共同合作的气氛和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没有排斥、压制和打击他人的小团体和小宗派,也没有只顾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网,大家充实地生活,愉快地交往,相互感染熏陶,养成了一种具有共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以及人际关系法则,发挥出群体的整合作用。 2 群体凝聚力对医院工作所起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是医院内部一切活动保持良性运转的基础,是医院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对医院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简述和谐社会的内涵

简述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一个凝聚社会力量、共享社会成果的社会理念。它是指 在全体公民团结和睦、法律公正有效、积极文明、公益事业发展、社 会公平正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 意义。 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和谐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民众遭受不公平待遇的问题,让每个 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和谐社会注重法律公正有效。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 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意识,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和权威执行。同时,应加强 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使每个人都能遵守法律、守护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和谐社会注重积极文明的社会风尚。文明是一个国家和社会 发展的基础,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和 谐社会中,人们应该树立热爱家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等良好的价值观念,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应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和谐社会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事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要鼓励并保护志愿者服务,倡导慈善捐助,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确保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最后,和谐社会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和谐社会应坚决反对一切不公平现象和不正之风,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各阶层间的互助与合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和方向,是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培育积极文明的社会风尚,我们可以逐步迈向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字数:791字)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作用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作用体育社会组织是指自发性组织或者法定组织,主要以体育活动为核心,通过社会团体、协会等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本文将从概念内涵和价值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体育社会组织以体育活动为核心, 通过自愿组织和参与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展示才华和追 求身心健康的平台。其主要概念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发性组织。体育社会组织的形成主要是自愿组织的,它们发挥 的是自主性和自发性的特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没有 强制或者利益驱动。 二是社会团体形式。体育社会组织通常采取社会团体的形式,如社团、协会、俱乐部等。这些组织以自愿为基础,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宗旨和章程,在各自领域内进行体育活动。 三是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通过自发组织的方式,推动 体育事业的发展。他们组织各种体育赛事和活动,提供培训和指导,丰富 了人们的体育生活,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育社会组织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 社会和谐稳定。体育活动是人们增进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可以减少社 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其次,体育社会组织的价值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在推动体育事业、促 进健康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一是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各类赛事、培训和 交流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他们通过 自发组织的方式,推动了体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二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体育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各类健身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体育社会组织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团 队精神、提升了体育技能,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育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体育活动是人们增进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可以 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组织是以体育活动为核心,通过社会团体、协会 等形式组织起来的自发性组织。它们不仅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也培养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管 理和培训,发挥激励作用,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作用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作用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是指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各界自愿组织起来的与体 育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其概念内涵包括:广泛性、自愿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监督性等 特点。体育社会组织的价值作用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社会组织发挥着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体育 赛事、健身活动、体育培训等,提供各种形式的体育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体育社会组织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社会组织可以 组织商业性的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和体育旅游等活动,创造经济价值,推动体育产业链的 延伸和拓展,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体育社会组织对于推动城乡发展均衡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在农村地 区普及体育、开展农民体育锻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城乡体育资源互通互惠,推动城乡体 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 第四,体育社会组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 体育赛事、健身活动等,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和谐稳定。 体育社会组织对于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可以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取得 更大成就,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体育社会组织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概念内涵和价值作用非常重要。它们通过组织 各类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实现全民健身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社会凝聚力与社会稳定

社会凝聚力与社会稳定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指社会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利 益诉求和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凝聚力,可以使社会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协作,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凝聚力的存在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社会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的 和谐与冲突,进而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动荡。社会凝聚力强的社会,人们相互信任、互助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而社会凝聚力弱的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容易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提升社会凝聚力,已成为实现社会稳定的迫切需求。 然而,要提升社会凝聚力并非易事。首先,社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价值观、认同感、公平正义等多个方面。不同个体对这些因素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因而理解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其次,社会凝聚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单一力量的推动难以解决社会凝聚力的问题,需要政府、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参与。 那么,怎样提升社会凝聚力呢?首先,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关键。公平的社 会可以提升人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降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政府应推动制定公正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培育和传承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承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传递正能量,强调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再者,注重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沟通。人们的共同参与和沟通,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消解误解和偏见。政府可以设立公共平台,鼓励各界人士就重大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形成共识,并及时反馈决策结果。最后,加强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救助和保障,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总之,社会凝聚力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只有通过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培育良好的价值观念、注重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沟通、加强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提升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

凝聚力名词解释

凝聚力名词解释 凝聚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个体利益和需求一致时产生的相互吸引、结合在一起的内聚作用。 凝聚力概念的提出者是西方行为学家,著名组织理论专家西蒙。他认为:组织内各成员对该组织的目标、规范、价值观等共同的意识形态因素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认同和自觉的服从,就称之为凝聚力。组织成员间的内部联系是靠这种内聚性的心理过程来维持的,它使得组织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 当代西方社会中,凝聚力已经不再是精神或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它已经融入到各种文化价值观之中,渗透到各种管理活动之中。许多管理学者甚至认为,不了解某个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如何,就无法对其进行管理。管理学家认为:在分析和研究群体行为时,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该群体的凝聚力。因为通过影响这种凝聚力,可以预测并控制群体成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中国古代哲学有“和而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强调与别人和谐相处,但在具体工作时,则需要有“异”的思维。所谓“异”,即各抒己见,创造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所谓“同”,即求同存异,尽量保持相似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减少冲突。比较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都更强调和谐而非冲突。因此,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如果不能被接受,中国人就会说它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加以抵制和排斥。同样,当西方的管理模式无法在中国生

根时,也会遭到抵制和批判。有一位学者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企业的变革做了一个比较,指出60年代苏联企业变革失败的原因就是与当时的文化价值观不符。事实上, 8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企业已经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带到了中国,通过和谐、团队和顾客满意等管理原则,重建了他们的商业战略和组织架构。但是,管理中的“和”还必须伴随“异”,否则这种“和”也就失去了根基。当然,中国的改革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这种“和而不同”的传统依然有效。

社会融入_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社会融入_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社会融入是一个在当今社会学领域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人如何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进行联系和交往,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融入不仅涵盖了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和互动,还包括了在社会中建立人际关系、获得支持网络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融入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融入与个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在社会中融入感受到的认同和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情感和社交需求,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显示,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参与集体活动和组织、获得社会支持等都与个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社交融入能够减少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其次,社会融入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社交融入能够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帮助个体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发现,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社会融入能够提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个体有更多机会获取知识和技能,并提升社会地位,从而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稳定。 此外,社会融入对于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融入度高的社会更具有凝聚力,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融入促进了社会间的互动和合作,加强了社会网络的纽带作用,形成信任和互助的社会氛围。这

种积极的社会互动进一步激发了个体和集体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社会融入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实现的。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不同,个体面临着不同的融入障碍。贫困人群、残障人士、移民和少数族裔等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社会融入困难。因此,社会应该关注这些脆弱群体,并创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社会融入。 综上所述,社会融入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入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社会融入,并创造一个包容、平等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帮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融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 综上所述,社会融入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供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提升社会地位、增强心理健康和稳定,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然而,由于不同个体面临的融入障碍不同,社会应该创造公平和包容的环境,关注和帮助那些面临融入困难的脆弱群体,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融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

传统节日的社会团结与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社会团结与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内涵和价值观念,也是社会团结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如何在社会中起到团结与凝聚人心的作用。 首先,传统节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在传统节日, 人们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分享快乐与温情。例如,在春节期间,全家人团圆,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观赏舞狮龙等传统节目。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也促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互相表达关心和祝福,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其次,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传统价值的重视。传统节 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加 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例如,在清 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祭拜。这一活动既是对逝去亲人 的怀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祭拜祖先,人们不仅向 前人表达了敬意,也让后代了解到自己的家族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家 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再次,传统节日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商机。传统节日是人们休 闲娱乐的重要时刻,对于旅游、餐饮、服装、礼品等行业都带来了巨 大的商机。例如,在中秋节期间,月饼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象征之一,成为了商家们的热销商品。人们互赠月饼,不仅表达了亲情和友情,

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传统节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传统节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传统节日是人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的象征。庆祝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增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传统节日通过传承和庆祝,激发了人们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热爱,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总结起来,传统节日在社会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传统价值的重视,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商机,同时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续发展,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其中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具体表现为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爱国主义鼓励人民团结一心,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2.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中,个人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 3.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要求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平等保障。社会公正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追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4.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恪守合同,重视信用。诚信守信在经济活动、社交交往和政治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它 要求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 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平衡,促进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 愿景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它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良传统和共同理想,激励人们为实现 共产主义而奋斗。 2. 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准则。 它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行 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3. 社会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念,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价 值观的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4. 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 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 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吸引力,具 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和社会变迁如何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分析,研究发现潜在因素,并考察文化差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凝聚力的实践、社会正义等相关概念,以支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变迁,社会凝聚力,社会正义。 正文: 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在茁壮成长,而且在每个国家都得到广泛认可。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国家内部,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从历史上看,文化和社会变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 变化,都在促进这一过程。 首先,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潜在因素在历史演变中得到发挥。例如,社会变迁和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和社会变迁还有助于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从一系列实践中体现出来。这就是说,要实施有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加强社会凝聚力,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共同理解,并发展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此外,社会正义作为一种更精神化的凝聚力,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建设。 综上所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文化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潜在因素,也离不开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正义的落实。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体现在实践中,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可以采取若干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认识,了解文化变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根据不同社会需求制定适合当前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案。 其次,要实施社会凝聚力政策,以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体而言,应该在政策层面和实践活动中强调公平、正义、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增强人们之间的团结,以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此外,还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观念和价值观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政府应该通过宣传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设等途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自身行为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中受益,从而有效地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强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意义

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意义 凝聚共识是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其重要性不仅体 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同样也存在于各种行业、领域中。本文将以 四个步骤阐述凝聚共识的重要意义。 第一步:共识的概念 什么是共识?共识是指所有相关方在某一问题上拥有相同的认识、看 法和态度。特别是在团体、群体以及政治、商业等层面中,共识非常 重要。共识的形成要靠双方或多方的讨论、辩论、协商等形式,经过 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达成。 第二步:凝聚共识的意义 凝聚共识是在多方面中取得一个共同的意见,这意味着不同的利益方 可能不得不做出让步,但这种折中一般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和利益。 从政治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各个政治派别需要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才能实现国家目标,从而实现和长期发展。从商业角度看,商界各个 利益方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需要达成共识,并在某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 第三步:共识的实现方法 在目标确定后,共识是靠沟通和讨论实现的。因此,必须创造一个开放、平等、有共识的环境,各方都能够认真听取对方意见,试图理解 对方的困难和诉求,然后以最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共识。 第四步:实现共识的益处 凝聚共识能够促进合作,调动各方最大的积极性,鼓励各方在同一目 标下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多方合作创造出最佳的结果。而另一方面, 共识又能够带来长期性的效果,增加积极性,鼓励各方重新评估彼此 的贡献和作用,以更好地推进共同目标的达成。 总之,“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基于相同目标 的多方合作,凝聚共识将会使利益相较之下得到更好的保障。在此过

程中,各方需要平等、开放的交流方式,形成互动的合作模式,来共同开创一个长期、有利可图的合作关系。

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是激发民族精神、巩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并从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团结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根本内涵。文化传承有助于形成国家的独特文化个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文化传承对于保持民族特色、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传承有助于形成国家的独特文化个性。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深化了其亲密文化认同,形成了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孔子的思想、中医中药、京剧等,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独特文化个性的象征。 其次,文化传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通过传承,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播与发展,激发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兴趣和自豪感。例如,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古代诗词和戏曲艺术等,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感,为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文化传承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人们在共享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共同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责任。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国家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凝聚力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年轻一代能够接触、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与凝聚力。 首先,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活动和社团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例如,在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感悟。 其次,社会教育也是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包括社会组织、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以及网络媒体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机构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提高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力。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凝聚力 文化遗产是保护与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使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进一步凝聚人心。

中国文化视域下的组织与人力资源_中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化视域下的组织与人力资源_中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中国传统文化中,“羽”的音,与五脏中的哪一脏相对应?() 答案: 肾 2.某员工因为过于思虑而导致日渐消瘦(脾胃的症状),根据“七情相胜”的原 理,可以采取的情绪调节方法是哪种?() 答案: 让他生气,把心里的郁闷发泄出来 3.以下哪一条,不属于“七情相胜”的原理?() 答案: 迷信 4.以下哪种情绪管理策略是不可取的?() 答案: 将原因归因于他人的过错 5.关于什么是情绪,下面哪种说法是最全面的?() 答案: 情绪是身体体验与心理体验的综合 6.组织权变理论体现了法家思想中的:

答案: “法”治思想 7.以下描述法家“势”治思想的句子是: 答案: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 8.组织政治氛围代表员工对组织中政治行为状况的感知,对员工诸多的组织行 为皆有显著的消极作用,下列哪项能准确说明其消极作用:如降低员工的组织承诺、增加员工的职业倦怠等() 答案: 增加员工的职业倦怠 9.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之间矛盾重重,政治氛围(Politic Climate)太重,核心 领导者处在其间,左右调和,效果甚微,出现这类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源于() 答案: 核心领导者自身 10.道家的经典著作是()。 答案: 《道德经》 11.“心理授权”的第三个维度是() 答案: 自我胜任

12.“心理授权”主要有()个维度? 答案: 4 13.以下哪种结果不属于员工-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积极效应? 答案: 越轨行为 14.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将文化分为()个维度。 A 3 B 4 C 5 D 6 答案: D 6 1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0年将文化结构划成哪三个阶层?()A 精神的、社 会的、物质的 B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C精神的、制度的、心理的 D物质的、制度的、社会的 答案: A 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 16.除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方式是()A 习惯 B道德 C法律 D习惯与道德 答案: D习惯与道德

凝聚嘉彰的解释

凝聚嘉彰的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在凝聚嘉彰的解释中,概述一部分旨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和概括。本文将探讨凝聚嘉彰的含义以及解释其重要性。凝聚嘉彰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它在中文中传达着团结、凝聚和表彰之意。 在当今社会,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企业组织中,团结凝聚力都是实现共同目标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凝聚力是一种能够将不同个体或群体聚集在一起并共同追求共同目标的 力量。它可以促进合作、协调和相互支持,进而推动集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一个团结凝聚的团队或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更强,工作效率更高,创造力和创新也会得到激发。 而在团结凝聚的基础上,表彰和奖励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凝聚嘉彰中的“嘉彰”一词强调了对个体或群体成就的认可和赞赏。适时地表彰和奖励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增强他们对团队或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通过公正的评选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励成员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表彰和奖励也是一种向他人传递正能量和鼓舞的方式,能够促进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凝聚嘉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团结凝聚和表彰奖励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及适时地表彰和奖励个体或群体的成就,可以为团队或组织创造一个更加凝聚和有活力的工作环境。文章接下来将进一步探讨凝聚嘉彰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现凝聚嘉彰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 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部逻辑。通过清晰的结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文的内容。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凝聚嘉彰解释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后明确了文章的目的,即为解释凝聚嘉彰的含义和重要性。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第一个要点中,可以详细介绍凝聚嘉彰的定义、特点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证,阐述凝聚嘉彰的含义和作用。在第二个要点中,可以探讨凝聚嘉彰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应用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分析凝聚嘉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总结要点和对解释的重要性的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总结要点中,可以回顾正文中的关键观点和结论,对凝聚嘉彰的解释进行一个简明扼要地总结。在对解释的重要性的思考部分,可以讨论凝聚嘉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解释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展望未来凝聚嘉彰的发展前景,并对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到本文的逻辑和脉络,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中的内容,同时也能加深对凝聚嘉彰的解释的理解

春节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凝聚力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春节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凝聚力与社会和谐发 展的作用 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 仅代表着辞旧迎新、欢庆丰收,更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在中国社会中,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社会凝聚力和和谐 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将探讨春节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凝聚力与社会和 谐发展的作用。 1. 文化凝聚力的提升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春节期间,人 们会传承和参与一系列传统习俗和活动,例如贴春联、压岁钱、赏花灯、燃放鞭炮等。这些习俗与活动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家庭 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都倾向于回家与 家人共度春节,共享团圆与祥和。这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以及家庭 团圆的强大力量,使得春节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凝聚力的象征。 2. 社会和谐发展的助力 春节期间,人们不仅仅是和家人团聚,也会与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交流。这种互动加强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稳固和深化,提升了社会的互信 程度。在社交活动中,人们还会互相送礼、互相祝福,表达着彼此之 间的关爱和友好。这些互动和亲情友情的传递,构筑了一个充满温暖 和融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推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消费季节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进行大量购物 和消费,不仅满足了生活所需,也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春节期间 的消费活动涉及到食品、服装、家居用品、旅游等多个领域,为各个 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润。同时,春节期间也是返乡流、旅游热 的高峰期,促进了旅游、餐饮、交通等产业的繁荣。由此可见,春节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春节期间,人们会亲身参与传统习俗和民俗 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让 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也丰富了生活,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春节也为当代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如现代表演艺术的舞台剧、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春节表达方式等。这种古 为今用,使得春节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 样性和独特性。 总结起来,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凝 聚力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家庭团聚、社交互动和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促进了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春节 的价值所在正是在于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同时也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 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孙嘉悦,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 尽管社会融入问题已为众多学者们所关注,但由于受概念的复杂性、条件性和暧昧性的限制,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持的研究视角不同,对社会融入的理解、界定也就不同,加上社会融入主体、内容及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社会融入的概念和内涵呈现出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因此,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融入这一问题,尚未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定义,对社会融入的界定形成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将社会融入又等同于社会融合、文化适应、市民化、同化等概念,可以说,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仍然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总结和分析,界定出一个抽象的、客观的、具有科学意义 和现实价值的社会融入概念。 一、关于“社会融入”研究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1. “社会排斥论”——基于社会参与的视角西方学者对社会融入问题也关注得非常多,其中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对失业者、单亲家庭、残疾人、老年人及青少年等的社会融入进行了较多研究。1995 年欧盟基金会将“社会排斥”定义为“它(社会排斥)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或群体被全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 [1 ]Burchardt 等学者也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生活和居住于某个社会,但他(她)并没有参与到这个社会公民的正常活动中去,那么这个人就是被社会排

斥者,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中参与不足或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1 ] 。该视角认为社会排斥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它包括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关系层面、空间层面上的排斥。社会排斥理论认为,社会排斥是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决定一个人与社会融合程度的经济、社会或文化体系之外的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2 ] (56)。部分学者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定义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 )是“指通过缩小差距,降低最弱势社区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并确保支持能够传递到最需要的群体。社会融入意味着积极促进参与机会,无论在工作、教育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ESFP,2007)[3 ] 。该视角认为社会排斥对于这些群体是一种客观事实,并一直存在于他们的生活当中。Jed Boardman 等人从社会融入着手对精神健康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社会排斥概念的总结和扩展,认为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是一对具有道德和政治内涵的概念,尤其关乎到人民的公民权、正义和人权问题。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力或者无法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当中的关键领域,个体的行为受到约束,而并不是可以由他们自己进行行为选择。” [4 ] 社会融入就是通过社会的帮助使那些资源缺乏、有需求、有困难、不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参与的群体恢复其自由的公民权、公正分配的正义和人权,消 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Rachel Merton 等同样认为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观点认为,“社会融入是能够参与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领域做出贡献。要实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