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诗歌中的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

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

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

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中不乏描写饮食文化的篇章。

本文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梳理了其饮食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苏轼的饮食作品以描写美食和饮品为主,其中以描写烹饪技艺和菜肴味道最为突出。

他对美食的描写既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调的技艺,又关注菜肴的味道和质量。

同时,苏轼也善于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和寓意,如用烹饪比喻人生的沉浮,用食物象征友情和亲情等。

苏轼的饮食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食材的多样性和调味方法的丰富性。

他还强调了饮食的节制和健康,反对过度饮食和饮酒。

同时,苏轼的作品也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和品味,他们将饮食看作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是对宋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其饮食作品既注重实用性,又蕴含情感和寓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 -。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苏轼是中国两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其著名的《苏东坡集》中收录了包括饮食题材在内的大量优秀诗词作品。

本文将就这些饮食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详细论述和分析,旨在揭示苏轼的饮食文化价值观,进而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思想。

首先,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有许多颂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作品。

苏轼《桃花源记》中就描绘了一幅极为诱人的风景:“桃林小筑,若掩春秘,人静时惊,鸟噪时稀。

”诗中暗合着山林采吃,人们在深山沉湎内安宁静谧,而鸟兽们繁华丰富的嘈杂声,表现出自然无限的养分和生机。

此外,苏轼的诗词中还有不少赞美食物的作品,“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苏轼喜爱的仙桃搭配了蛤蜊,把精致的德艺双馨,传达给读者,丰富了他对美食的观点。

其次,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还有许多吐槽中国官场文化的作品。

在《浔阳楼记》中,“只为芳心留,不及无由语。

”苏轼嘲笑了官场文化中的虚伪功利,强调芳心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真情实意,才能激发真挚的情感。

此外,在《饮酒》中,“宁喜火乎乎,不乐药乎乎”反映了他对贪污腐败的反对。

苏轼用调侃的方式以暗示制度的腐败性,反对药物而首选火,把他对纯正节俭的崇敬之情,传达给读者。

最后,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中还包括许多感怀友情和家乡的作品。

苏轼曾经说过,“自古友谊趣,几多重至今。

”他把友情视为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并在诗词中表达了他深厚的友谊感情。

例如,在《卜算子》中,“若非有朋友,恐与谁闲立?多感激恩义,少作久怨论。

”表达了苏轼深厚的友谊之情,也提示了读者应该学会欣赏朋友,珍惜友谊。

总之,苏轼的饮食题材诗词体现了他的一贯的礼仪与节俭的精神,以及自然、友谊、家乡的追求。

他将美食和文化作为交流艺术的媒介,表达了他独特的风格、气质、文化意识和价值观,他的作品也引领了中国文人理想和风尚。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苏轼饮食题材诗词研究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直被认为可以揭示人类最深层次的感情,以及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状况。

其中,苏轼的诗歌更是脍炙人口,他的诗歌经常描写天气、环境的变化,但更加受关注的是他的“饮食”诗歌。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饮食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观察。

一是以畅吟的形式描写饮食文化。

苏轼以过足描写的方式,描写白菊香、酒汤香、茶香等等乡村风味餐点,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将乡村厨房里的小食物熟知了大家,同时也把乡土饮食与乡土居民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显示出中国人乡村生活的细腻而温暖的一面。

此外,他的诗中也渗透了酒宴的气息,以及中国古典诗歌中酒笑的场景,表达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二是以慨叹的形式表达饮食文化。

苏轼把饮食诗歌写作为一个释放内心压抑情绪的方式,用不同的文体,抒发不同的观点,指出饮食文化有可传承之处也有让人慨叹的改变,从而加深了读者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他把慨叹形式发挥到极致,用一种柔和而温柔的语气表示“饮食文化的改变,古风渐转”,强调“古今视风的变更,令人慨痛不已”的情感,呼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三是以表达抗争的形式表达饮食文化。

苏轼认为在某些改变当中,有一些火把熄灭的可怕的改变,因此他以抗争的文体指出这种局面,也表示出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忧患。

有意思的是,他也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抗争,“登临望下见,子孙传动古”,言明传统
文化正在被拯救,抵抗外来文化的异化。

总之,苏轼以诗歌中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感性认识,也表现了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与抗争,使他的诗歌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的交织

《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的交织

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的交织概述《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婉约、柔美的文字表达出了人生百味和情感世界,同时也不乏对饮食的描写与联想。

这篇文档将介绍《水调歌头》中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章节,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

1. 阳关曲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用了“阳关曲”的比喻来表达生活的离散和无奈。

这里所指阳关即指西域,而西域地区则有丰富多样的独特饮食文化。

阳关曲一词意味着异域风情和美食佳肴,通过描述这些美味可口的佳肴,作者唤起读者对远方异国美食的想象,同时也体现了世间离散之苦。

阳关曲图片来源:Unsplash2. 明月几时有苏轼在《明月几时有》一章中,利用美丽的月光描绘了寒冷的秋夜,叙述了对乡愁的思念。

乡愁也常与家乡特色的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乡愁与家乡的美食联系起来,如月牙带馄饨、桂花糕等等。

通过这些描写,苏轼巧妙地表达了对故土故乡及其美食的眷恋之情。

3. 自题诗十首·其三《自题诗十首·其三》是《水调歌头》中描写饮食文化最为丰富的一节。

作品以黑龙江大米和盛京年华为背景,描述了北方人民热爱美食、追求生活品质的态度。

其中涉及到红烧辣子膀子鲫鱼、黄汤甘草肚片等传统北方菜肴和小吃。

通过这样生动细腻的描绘和形象比喻,苏轼打破了文字单调,并展现出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影里有归魂:随君南去吧!易水送别Message。

”——苏轼,《水调歌头》4. 后世论《后世论》作为《水调歌头》的结尾,苏轼以自我反思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境遇以及饮食文化的深刻思考。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借鉴古代士人墨客的精神,呼唤着后世能够坚守初心,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与操守,在美食千变万化中不忘本心。

结论《水调歌头》与饮食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在描写情感与生活时不断地融入饮食元素。

通过食物的形象、滋味和情感联想,苏轼传达出对家乡、乡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引发读者对于美食与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苏轼饮食题材诗歌研究报告

苏轼饮食题材诗歌研究报告

苏轼饮食题材诗歌研究报告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

其中,饮食题材是他创作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以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以其丰富的变化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著名。

他善于烘托食物的鲜活和美味,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品尝到他笔下的美食。

例如《生查子·元夕》一诗中写道:“高门前,忽弃罗翻身。

流水从东来。

大瓶盛,千里香苾合。

”通过描绘元夕夜晚家家户户吃着美食的场景,苏轼使读者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和美好。

同时,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中也融入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批判。

他通过描绘饭食贫瘠的场景,表现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例如《东坡肉·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珍惜年轻时光和机会的警示,暗示着社会中的贫富分化和人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此外,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中还包含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酒宴和美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世人共濡染,一寸险如尺》中写道:“江水寒如冰,江上凝寒尽;梅花欲黄时,黄黄西风里。

”通过描述江水和梅花的变化,苏轼寄托了对人生短暂和阴阳循环的感慨。

总的来说,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

他通过对美食的描绘,使读者体验到了美食的美味和诗歌的艺术。

同时,他在描绘饮食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使其作品更具有深度和价值。

因此,苏轼的饮食题材诗歌不仅仅是为了描述美食,更是通过美食的表现,探索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各种意义,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

品读苏 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

品读苏 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

品读苏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还常常借笔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在他的诗词里,饮食元素宛如繁星点点,璀璨而又生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猪肉”。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和心得,也反映出当时猪肉在黄州的普遍与廉价。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猪肉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品味。

“酒”也是苏轼诗词中频繁出现的饮食元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媒介。

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于《定风波》里,酒又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烘托出一种别样的心境。

酒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欢乐时的助兴之物,也是忧愁时的慰藉之品,它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成为了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荔枝”也是苏轼笔下的美味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被贬岭南之时,苏轼并未因境遇的艰难而消沉,反而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甚至发出愿意长久居住在此的感慨。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荔枝的鲜美诱人,更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苏轼通过对春天江景的描写,提到了即将上市的河豚,展现出对这一美味的期待。

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则是对鲈鱼美味的赞美。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还包括“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将鱼与笋并提,描绘出了黄州丰富的物产,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此外,“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苏轼,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人们传颂不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饮食风貌、烹饪技巧以及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诗文中,对食物和饮食的描绘常常生动而富有情趣。

例如,他的《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他对一道菜品的描述:“秋来霜叶满阶红,白发欺人各一天。

我少之时犹怕暑,老来无事转安心。

悠悠古事如流水,寂寂光阴付断琴。

客里偶然忘岁月,故人遥想发毛森。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其中包含了对时节、老年、友情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而在他的《猪肉颂》中,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烹饪技巧和品鉴美食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哲学。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美食须有美器,则粗粮亦可成席。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食物与器具之间协调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苏轼强调“慢食”的理念,倡导品味美食的过程应当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其中的生活情趣。

在苏轼的诗文中,茶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将茶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汲江煎茶》一诗中,他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诗中描绘了他亲自取水、煎茶的过程,以及他对茶道的精神追求。

苏轼还提倡茶与文的结合,经常在品茶时进行诗歌创作,使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苏轼的诗文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他常常以酒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这些诗篇中,苏轼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友情和岁月的怀念。

酒在苏轼的诗文中也是友情的象征,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通过苏轼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诗歌中的饮食文化
作者:张悦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7期
内容摘要:苏轼所创作的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词、文有很多,而他所创作的饮食诗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态度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也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苏轼的饮食诗上承陶渊明饮食诗的艺术境界,下开北宋诗歌的新题材。

本论文将苏轼的饮食诗文与北宋当时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分析,力图厘清苏轼本人对饮食的态度与观念。

关键词:苏轼饮食诗饮食观饮食文化
宋代饮食可谓是中国饮食史上的转折时期,食物由之前的匮乏慢慢变得丰盛,做法也更加细致。

宋朝文人以闲适、从容的心态去琢磨饮食,并以聚友饮茶、饮酒为风尚,于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纷纷以描述日常饮食为雅,其中以苏轼为代表。

他因为屡次反对当朝者的政策而受到排挤,一生三起三落可谓经历坎坷。

苏轼多次被贬外地,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却有在中国各地生活的经历,这为他遍尝中国各地美食提供了可能,也激发出他自己动手创制美食的热情。

同时苏轼还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热爱创作的天性,在品尝过各地的美味佳肴后积极地将这些美食用诗歌记录下来,其中有许多诗是直接用食物名当作诗名,如:《野雉》、《鳊鱼》、《豆粥》、《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

苏轼以食物入诗,不仅扩大了宋诗的表现范围,在弘扬了饮食文化的同时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尽管苏轼到处漂泊,但他乐天知命的性格也使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苦中作乐,从而更加激发他作诗的灵感。

一.饮食与养生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不仅是对他心智的磨练,也是对他身体的劳损,“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1]“我今四十二,衰发不满梳”[2]可谓是身心俱疲。

然而在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苏轼仍活到六十四岁的高龄,不仅与他豁达的性格和积极的心态有关,也与他善于通过饮食来养生有关。

苏轼认为饮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他从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

”[3]
蘇轼给其好友张鹗的养生方法:“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4]就被记载在《东坡志林》中,这里的第四点“晚食以当肉”既是从饮食角度给出的养生建议。

而苏轼也非常克制自己日常饮食的摄入量:“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撰,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5]可见苏轼十分看重通过节制饮食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饮食与人生理念
苏轼的饮食诗大部分是在外地流放期间创作的,每一次的贬谪对他都是一种打击,然而苏轼能做到乐观豁达地积极面对,与他善于自我疏解排遣负面情绪有关。

而烹制美食也是苏轼将注意力从悲愤的心情中转移出来的一种手段。

比如《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6]苏轼的政治生涯如此坎坷,但他却用自己达观的心态来进行自我解嘲,用“鱼美”与“笋香”来自我安慰,倒使人开始羡慕起他的口福来了。

苏轼的饮食诗不仅描写食物,还表现出他幽默、诙谐的个性。

他在《食豆粥颂》嘲笑僧人:“道人亲煮豆粥,大众齐念《般若》。

老夫试挑一口,已觉西家作马。

”[7]苏轼看到常年念经食素的苦行僧吃豆粥、念《般若》,不禁用幽默的口吻说自己吃了一口豆粥就仿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诙谐的态度正是他圆通灵活人生观的体现。

林语堂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8]。

苏轼并没有刻意去表现自己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我们在他的饮食诗中可见一斑。

三.苏轼饮食诗中体现的宋代饮食习惯
1.清淡素雅的口味
宋代人将饮食作为人格的象征。

这也与佛教思想在宋代社会的广泛传播有关,他们把荤菜看作是富贵的代表,但又把它与粗鄙的人格相联系;而对于素食,宋人的态度则有了转变,他们把素食与高洁的人格联系起来,认为素食比荤菜更能体现清雅的品味,如苏轼在《元修菜》中写到:“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

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9]苏轼将之比喻为乐于奉献的君子人格。

爱吃素食说明宋代人的口味普遍偏于清淡。

2.崇尚天然的观念
因为古人的自然生态观,宋代人遵从大自然的原生态观念,他们的日常饮食更崇尚保持食物原料的天然原味[10]。

苏轼有诗句:“雪沫乳花浮午盏,缪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1]缪、笋等都是极为常见的蔬菜,这些食材都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体现出宋代人顺应自然的选择。

而饮食上的简单朴素则反映了宋代人对宁静淡泊人生的追求。

3.肉食结构的变化
随着宋代南北经济的密切交流,常见的肉类除了鸡、鸭、鹅等家禽,还有羊肉和猪肉。

而各种野味也在宋代肉食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河豚、老鼠、蝙蝠等。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河豚和“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

旧闻蜜卿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13]中描写的老鼠与蝙蝠就是苏轼爱吃的野味,可见宋代的肉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4.蔬菜品种多样
“蔬亚于谷”,蔬菜在宋代饮食中是重要的食材。

宋代时候的蔬菜品种已经十分多样了,常见的有篙、笋、莼菜、芹菜、白菜、韭菜等。

但各地的蔬菜品种有所差别,而南方蔬菜与北方蔬菜的差别尤其突出。

苏轼在《春菜》中写出了南北蔬菜的差异:“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

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

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14]家乡四川的蔓菁、韭菜、荠菜、青蒿等蔬菜让苏轼无比怀念,但彼时苏轼却身在北方难以尝到家乡美味。

四.苏轼饮食诗的影响
苏轼并不是第一个将食物写进诗歌里的人,早在先秦时代,《诗经》中就有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但第一个自觉地将饮食写入诗歌中的人却是陶渊明,他赋予了饮食诗一个新的审美意义。

而苏轼继承了陶渊明饮食诗的美学境界,给予饮食题材以足够的重视,使饮食诗大放异彩。

[15]
宋代诗人以日常生活细事入诗,苏轼的饮食诗不仅迎合了宋诗以俗为雅的审美,更是扩大了宋诗的表现范围,将如此众多的食品写入诗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促进了饮食新诗风的形成。

北宋饮食文化的发展为苏轼创作饮食诗提供了条件,同时苏轼的饮食诗也推动了北宋饮食文化的发展。

苏轼的宦游经历使他品尝到大江南北的食物,尤其是平民饮食,这些美食为他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材料,而随着苏轼饮食诗的传播,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等美食得以流传,北宋的平民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五.结语
苏轼并不是第一位写饮食诗的作家,但他将美食与文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美食成为文化的载体,对研究北宋饮食文化与饮食风俗做出了贡献,同时他通过描写美食来表现自己的人格修养,侧面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方式与生活状态。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16]苏轼每到一处即热心地用诗文记录下当地的饮食风味,我们可以从苏轼的饮食诗中感受到他乐观的心态与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并没有受到孟子“君子远庖厨”理论的影响,而是积极参与实践创作,烹制出了许多以“东坡”命名的菜肴,这也是他积极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2][12]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3][4]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
[5][7]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6][9][13][14]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8][16]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邓雅丽.宋人笔记中体现的饮食之道和生态观念[J].农业考古,2014,(3): 1-2.
[11]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5]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J].文学遗产,2010.(3): 4-5
(作者介绍:张悦,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中国古典文獻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