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荀子论乐观主义与现代人生态度的研究

荀子论乐观主义与现代人生态度的研究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现代人生态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乐观主义与现代人生态度两个方面。
首先,荀子的乐观主义观点对于现代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性,使人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压力和挑战,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沮丧。
而荀子的乐观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修身养性,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荀子的学说还对现代人的人生态度提出了一些启示。
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富足和享乐。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德行的完善,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追求物质的富足和享乐已成为主流,但这种追求往往让人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而荀子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荀子的学说还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和互助的基础上,而不是利己主义和争斗。
他主张人们要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竞争和利益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紧张和冷漠。
而荀子的学说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仁爱和互助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荀子的学说对于研究乐观主义和现代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乐观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修身养性,就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他的人际关系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在仁爱和互助的基础上,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情论乐――荀子诗乐观的情感特质

关键词:荀子诗乐观以情论乐情感特质摘要:荀子继承与发展了先秦“诗言志”的传统,认为情感因素是诗乐艺术的根本特质,诗乐来源于人之“情”并充分体现和影响着人类的情感。
荀子对诗乐情感特征的肯定,为此后“感物说”和“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
荀子不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样也是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的综合者,他的《荀子》一书几乎囊括了先秦所有的思想成果。
尤其是他的《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专门论述诗乐理论的著作。
《乐论》中所体现的“以情论乐”的思想,打破了自孔子以来的“诗言志”文论传统,为此后的《礼记?乐记》中的“感物说”和魏晋时期的“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
一、诗言志――“情”的缺失“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理论之一。
早在《尚书?尧典》中就记载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的说法,荀子同样继承了这种传统,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以下只注篇名)可以说,这种说法是符合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的。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为了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在文艺创作中必须加入“德”、“义”等三代时的传统,“志”成为这种传统在文艺中的继承和嬗变。
正是由于“志”的加入,使得文艺必须和“礼”,必须与周代的礼义传统相吻合。
在客观上,也正是由于“诗言志”的创作理论使得先秦文学具有“无邪”和既“尽善”又“尽美”的诗教特色。
关于“诗言志”,闻一多先生认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2}然而,无论是记忆、记录还是怀抱,都是与人的情感不同的概念。
“志”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国家大义与政治抱负,是对人的基本的情感的升华与转化。
“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现人的志向与抱负的,与人的情感基本无涉。
然而,诗乐等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政治、伦理,无论是政治规范还是伦理道德对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一种强制性,是一种“刚性原则”{3},是用强制的手段达到客观实用的目的,而文学却是对人心灵的建构,是对人的思想的循循诱导式的教诲,遵循“柔性原则”{4}。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作者:储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模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邦,荀子的礼治和乐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传统的源头。
“礼”,《说文解字》谓之“所以事神致福”者,指出礼本是祀福祈神的仪式;而“乐”是祭祀时与礼配合的歌舞诗赋的总称。
礼以祭神,乐以娱神。
祭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神灵有不同的礼和乐,礼、乐均为连接神人的产物。
换言之,礼乐本为一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家自立其说寻求出路。
荀子承接孔子恢复礼治、捍卫雅乐的理论主张,为了汇集道墨法诸家的毁乐观点。
他具体阐发了礼的价值、发生、本质等,同时他也探讨了乐的根源、本质和功用,写出了著名的《乐论》。
由此出发,我们试探讨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一、礼乐同功:治人治世夏商周三代都实行礼治,礼是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制度。
荀子借助于人们崇拜先王、崇拜古史的心理,通过证明礼是先王之道而证明礼的价值。
他认为先王之道的内容无非是“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荀子·君子》),其实质就是礼。
在证明乐的价值时,荀子仍运用同一思路,又认为乐是先王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永恒的意义。
第二,荀子从立国之本的高度阐明礼是治国之道。
他没有明确的把乐也说成治国之道,但是。
在荀子的视野中,礼乐的价值是等同的。
一方面。
礼规定社会等级结构,是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阶级关系和一般关系的根本原则,它确保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孝,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
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
如果丧失了礼。
则“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荀子·宥国》)。
另一方面,乐也是协调君臣、父子、兄弟、长少等关系的最佳方式,乐在宇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荀子的心理哲学思考

荀子的心理哲学思考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荀子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心理哲学思考,尤其是他对人性、情感和修养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从荀子的人性观、情感论和修养道德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荀子的心理哲学思考。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是他心理哲学思考的基础。
他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对立。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为人的欲望和情感容易驱使人们做出恶劣的行为。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意味着人无法改变。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最终实现人的完善。
其次,荀子的情感论是他心理哲学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情感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荀子将情感分为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感,认为这些情感是人性的表现。
他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认为情感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的修养的核心。
荀子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节情感,使其达到合乎道德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情感,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完善。
此外,荀子的修养道德思想也是他心理哲学思考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教育和自我调节实现的。
荀子提出了“性恶有善”和“性善有恶”的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认为人性中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的修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调节来发展和培养人性中的善的一面,抑制和克制恶的一面。
荀子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并认为修养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的实践。
总结起来,荀子的心理哲学思考主要集中在人性观、情感论和修养道德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最终实现人的完善。
他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认为情感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的修养的核心。
荀子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教育和自我调节实现的,通过培养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的实践。
美善相乐_论荀子的礼乐关系思想

关键词: 荀子; 礼; 乐; 美善相乐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1972( 2007) 01- 0005- 06
“美善相乐”既是荀子向往的一种社会理想状 态, 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途径。他说:“乐行而志 清, 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 下皆宁, 美善相乐。”[1《] 乐论》美善关系即礼乐关系。荀 子认为, 一方面, 礼和乐在功能上各有侧重, 主要表 现在礼关乎善, 乐关乎美, 礼的主旨是培养德行, 乐 的主旨是陶冶情操; 另一方面, 礼和乐又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它表现为礼至深则美, 乐至纯则善。礼乐 结合, 美善相乐, 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 又是人 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 之美,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 与, 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 姓同乐, 则王矣 。 ”[6《] 梁 惠 王 下 》朱 熹 在《孟 子 集 注 》中 引 范氏之言 曰 :“战 国 之 时 , 民 穷 财 尽 , 人 君 独 以 南 面 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 故因齐王之好乐, 开 导其善心, 深劝其与民同乐, 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 今乐古乐, 何可同也? 但与民同乐之意, 则无古今之 异耳。”[8]在孟子看来, 乐追求和谐, 而和谐的最高境 界是政和、人和。对君王来说, 只有“与民同乐”, 才 能有乐和。在这里, 乐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乐 和 是 社 会 政 治 的 晴 雨 表 , 政 和 、人 和 是 乐 和 的 定 向器。
开题报告--论荀子儒学思想

《试论荀子的人生修养观》(贺莉:《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二期)、《荀子道德修养观探析》(刘玉明迟淑荣:《淄博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荀子修身养心论》(姜元奎张华松:《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韩德民的《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郭志坤的《旷世大儒——荀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马积高的《荀学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储昭华的《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06);陆建华的《荀子礼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朱夏甄陶的《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向仍旦的《荀子通论》等著作对荀子的宇宙观、性恶论、社会观礼乐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将从荀子的哲学思想为重点,结合其政治主张,社会环境来揭示“礼乐与“仁义”的内在联系.
荀子所提倡的儒学思想概述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荀子“礼乐"思想
荀子“性恶论”与“礼乐教化"的相序关系
(二)儒家学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仁”
2.选题的依据
国内外对荀子的“礼乐形式"与“仁义”思想的内涵联系研究不多,主要分散于性恶论和礼乐思想的内涵上,对于礼乐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于荀子子从性恶论出发,以“因乐达礼,由礼及人"的儒学思想鲜有涉及。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不同于法家完全从政治性的国家出发,相反,他以家国通体的社会结构为立足点,来构建他的社会秩序的控制体系。
荀子与早期儒学道德话语的转向

荀子与早期儒学道德话语的转向
王楷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17)4
【摘要】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总页数】5页(P29-32,36)
【作者】王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6
【相关文献】
1.由族群而社群的儒学转向——论孟子“窃负而逃”与荀子“从义不从父”的理论意义 [J], 孟凯
2.何以利吾国?——荀子“政治经济学”的建构及其对孟子“政治道德学”的批判性转向 [J], 曾暐杰
3.荀子:早期儒学中的一个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典范 [J], 王楷
4.近代日本儒学的道德主义转向——以元田永孚、西村茂树为中心 [J], 葛强
5.荀子思想与“黄老”之学──兼论早期儒学的更新与发展 [J], 余明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礼乐思想探析

荀子礼乐思想探析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模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邦,荀子的礼治和乐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传统的源头。
他从哲学角度并从与哲学相联系的道德伦理学角度来看待审美与艺术问题,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认为礼和乐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礼关乎善,乐关乎美,礼的主旨是培养德行,乐的主旨是陶冶情操;礼和乐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表现为礼至深则美,乐至纯则善。
礼乐结合,美善相乐,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荀子,礼,乐,文化第一章绪论礼乐文化作为整个文化的总称,在古代文献中,是以一系列概念反映出来的,这就是:礼,乐,文。
礼,本义是行礼之器(文物典章),由于礼器上的图象(彩陶、玉器、青铜的器形与图案)反映了文化的本质,从而扩展为整个仪式的代表。
乐,本义是由舞乐及其带来乐心(快乐),由于舞乐之乐(心态)代表了文化的本质,从而扩展为整个仪式的代表。
文,本是仪式中文身之人(巫),由文身之巫引导着整个仪式,而巫身所文的图象又代表着仪式的本质,文就扩展为整个仪式的外观,从而扩展为整个仪式的代表。
这样,一方面,礼、乐、文都可以以部分代全体的修辞方式作为整个仪式的代表,另一方面,三者又可以分别地代表仪式中各自本来代表的那一方面。
礼代表仪式的政治性规定,乐代表仪式的心理状态,文代表仪式的外观形象。
礼乐文化就是通过一种规定的朝廷/国/家的仪式形式(礼、乐、文)把文化本质化、定型化、审美化和整体化。
礼乐文化是一种整合性的文化,礼乐是文化的整合形态。
中国文化也常将“礼乐”并称。
作为中国远古文化一个特殊阶段的礼乐文化,在先秦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礼”,《说文解字》谓之“所以事神致福”者,指出礼本是祀福祈神的仪式;而“乐”是祭祀时与礼配合的歌舞诗赋的总称。
礼以祭神,乐以娱神。
祭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神灵有不同的礼和乐,礼、乐均为连接神人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刘延福【摘要】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但两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礼乐同构、“情通礼乐”,“情”是沟通礼与乐的桥梁,二者通过“情”从其根源上实现了内在张力的平衡.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在荀子的手中实现了情感论的转向.荀子将礼与乐放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考察,为制度理性与审美价值的和谐一致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01【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荀子;礼乐;张力;情感转向【作者】刘延福【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纵观中国儒学史,荀子及其学说所受诟病最多。
自宋以来,学者对荀子之学的解释一直迷失在“以孟解荀”的误区中,“诋其言为异端之说,摈其学于道统之外”①。
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刺取百家、融会贯通,创立了一套特有的荀学理论,开启了一个新的儒学范式。
就儒学的核心——礼乐文化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等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同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礼乐的内涵及其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探讨,赋予了它们更加科学的解释。
他改造与重构了传统的礼乐观,在儒学史上首次以“情”为纽带论述了礼与乐之间的内在张力,调和了礼与乐的对立与冲突,进一步完善了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规范化的建构。
荀子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礼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作为强制性原则的礼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一开始具有巫觋色彩和祭祀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逐渐被淡化。
儒家认为,礼是伴随着“大同”社会的结束和“小康”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礼起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特有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孔子认为礼崩乐坏,个人及社会需要礼的约束与规范。
他以“仁”释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企图给礼找一个内在自觉上的依据,以体现其“仁者爱人”的思想。
孟子顺着孔子的路子一路走来,认为礼乃人之善端。
他从个体修养的立场出发,要求后人自觉存养并扩充此本有之礼性。
荀子继承了传统的礼学观点,同时又在礼的“旧瓶”里面装上了“新酒”②:如果说孔孟注重从自身的修为、个人自觉的修养方面,通过内心的反省而获得道德的自我完善(“礼”),寻求唤醒人内心深处对礼的自觉,寻找礼所存在的合法依据的话,荀子则从整个人类族群的关系入手,强调礼的外在约束与规范作用,通过外在的礼来矫正内在的“人之性恶”。
换句话说,孔孟是“向内求”,偏重于从个体意识、仁心人性方面强调人的“种”生活特性,经由个体性情境,通过先验的道德理性以获得礼的合法性,而荀子则更多地“向外求”,偏重于从历史意识、社会规范方面强调人的“类”生活特性,经由历史性、社会性情境,通过经验的实践理性以获得礼的合法性。
荀子认为,能“群”是人的族类化特征,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它体现出了人的能动性。
《荀子·王制》(以下仅注篇名)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富国》篇曰: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别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熊公哲说:“群,犹今言社会或团体也。
”③人之所以从动物界中得到“提升”,是因为人能够以国家或社会的形式组成族类与团体,并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荀子的这一观点,有类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
能“群”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在群体性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
怎样才能维持群体社会的相对稳定?个人怎样才能在群体空间中作最适当的展现或安顿?荀子认为这就需要以“分”来定分际,只有“分”才能在“群”中使上下有义、长幼有等、贵贱有分,各尽其能、各安其事。
因此,礼也就诞生了。
荀子说: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荣辱》)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论》)分,别也。
“分”的是亲疏上下之等,“别”的是尊卑贵贱之辨。
“分”或“别”的目的是为了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知愚有分,使贵贱、长幼、智愚各得其宜。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非相》)礼的作用便是使个人各安其职分,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使个人与群体之间达到团结和谐。
因此,以“分”、“别”为特质的“礼”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准则与社会规范。
它是最基本的社会法则,对每个人都有强制性,是不能随意僭越与违反的,故而荀子有时将其看成是“法典”与“纲纪”: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劝学》)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论》)礼是法的最大的界限,法应以礼为界,不得有所逾越;“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论》)礼是诸事诸理最高的法则,不得有所违背。
所以,它在国家与社会中,就像墨线、称、规和矩一样,发挥着衡量与规范的作用。
它既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整个自然界运作的客观规律,从个人到社会、国家再到整个自然界,莫不由“礼”,礼成为整个宇宙世界运转的客观法则,是绝对不容蔑视与践踏的: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
礼岂不至矣哉!(《礼论》)在荀子的思想中,“礼”不单单是简单的文饰,它更由一种仪节转化为一种绝对的规范,既是个人行为之规范,又是人伦关系之规范,更是国家政治法规之规范。
对它的恪守与遵从,既是士大夫独善其身的基本要求,也是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
当然,礼虽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但它并不是僵死不便空洞乏味的形式,它只有在源于人性、合乎人情、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才是合理的,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文章的第三部分将会谈到。
二、“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作为调和性原则的乐从“礼”的特质来看,其作为外在的规范体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原则,从伦理道德及外在行为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缺少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因素,因而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本性的限制与压抑。
《礼记·乐记》讲:“礼胜则离。
”礼的产生是为了区别等级的差异,礼过分了,不可避免地使各等级之间的关系疏离乃至对立与离散,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与冲突。
如果人一直处在这种僵硬的等级关系之中,则既不符合人情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同源而出、和谐共处的群体性原则。
因而,这种从外在规范上制约人的行为的“礼”需要有一种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可以从缓解这种强制力的事物加以调和,这便是“乐”。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论》)在音乐的起源上,荀子将情感因素统摄到里面去,认为音乐来源于人情之必然,是人类用以宣泄、抒发情感的产物。
“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
”(《不苟》)“情”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当中,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更容易被彼此所接受的还是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与礼的“分”、“别”、“异”的作用不同,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合同”: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乐论》)“乐”生于人之情,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它的基本精神是沟通共同的人类情感,故而能够“穷本极变”,究其原、尽其化,发挥“合同”的作用;“礼”的产生是为了克制人类的欲望,其基本精神是“别异”,通过等级划分的方式来区别等级及分配财物。
因而“乐”能够弥补礼对情感与欲望的压抑,舒缓甚至化解因礼的强制性而导致的僵硬的群体关系。
“乐作用于人的内在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因此它比礼的作用更深刻。
你可以强迫一个人强颜欢笑,但是不能令他感到愉悦。
礼可以使我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却不能使我们心悦诚服。
”⑤所以,荀子认为乐比礼更能实现群体和谐的政治目的:故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中,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论》)按照礼的规定,礼所要体现的是“分”,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礼论》)而这一切,首先展现出来的便是矛盾和差距,是不和谐与争斗。
音乐的特质是“和”,“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它可以使由礼所产生的“分”得到调和,使君臣和敬、父子兄弟和亲,长少和顺,将各种矛盾和差距调合起来,使矛盾和差别得到缓和甚至是消融。
荀子说: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乐记》)礼由外而内规范着人性,乐由内而外顺应了人情。
乐,内通人之常情,外顺人之秉性,故而可以使天下大同,使世间万物和睦共生。
“礼”与“乐”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只有“礼”没有“乐”则会因过分“别异”而引起人们的抵触与反抗;只有“乐”没有“礼”则会导致等级的无序与混乱。
故而荀子论乐及礼,每每礼乐相对举,在对举中将两者的不同特点与作用阐释得相当明了:《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
(《劝学》)《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儒效》)恭敬,礼也;调和,乐也。
(《臣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乐论》)礼主外,乐主内;礼有周旋揖让之敬、车服等级之文也,乐则能使人得中和悦;礼体现的是人的举止行为,乐体现的是人的和谐精神;礼能使人揖让、恭敬,乐能使人和谐、礼貌;礼能使人德行完备,乐能让人情志纯洁;礼主“别”,体现的是“尊尊”原则;乐主“和”,体现的是“亲亲”原则。
礼乐互补、缺一不可,只有“礼”、“乐”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社会功能。
所以荀子说: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乐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乐论》)郭沫若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中指出:“乐须得礼以为节制,礼也须得乐以为调和。
礼是秩序,乐是和谐。
礼是差别,乐是平等。
礼是阿波罗(Apollo太阳神)精神,乐是狄奥尼索司(Dionysos酒神)精神。
两者看起来是相反的东西,但两相调剂则可恰到好处。
”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阴阳、天地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
因此,在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讲的那样“礼主乐辅”——乐只是辅助礼的一种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