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一)

合集下载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 城市)。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 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 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即“战国时期”,当时的中 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谢欣 谢赏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 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 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 急.
1.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 属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 的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性善,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本性为恶。尽 管孟荀的主张截然相反,但就其目的而言却是殊途同归。 孟子说人最根本的善性被欲望蒙蔽,要通过礼义道德的 学习和自身修养来发掘本源的善性。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 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 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 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 思想。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 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 ,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docx2

关于孟荀人性论比较的论文综述冯友兰曾言:“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针锋相对。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

”那准确的说,孟子人性论与荀子人性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查阅了二十篇近十年的相关文章,我发现学术界关于二者的人性论关系的看法,早已摆脱完全极端或片面的认为两者完全对立的分析,而是趋向于在两者外表的不同中寻找其内在的统一。

研究比较孟子、荀子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但通读其论文,大家有着近乎统一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互相对立,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

一、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上, 孔子最早论述了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是指人的本性,“习”是指习俗, 孔子只指出了人人有相近的本性, 并未明确性善性恶, 但实质上也包含了性善性恶两种可能。

正是“性相近”与“习相远”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之争。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孔门后学往往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理解为人性有善恶, 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恶”(《论衡·本性》) 。

“性相近”方面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性是人所以为人的原因,认为“生之为性”必将混淆犬之性, 牛之性与人之性的区别。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 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告子上》) 。

“习相远”方面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是指人天然的自然属性,“性者, 本始材朴也; 伪者, 文理隆盛也”(《荀子·礼论》) , 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界定是有差异的, 孟子的反对“生之为性”, 而荀子将“本始材朴”作为“人性”。

但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将“人性”当作是一种先验的东西,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孟轲与荀况教育思想对比

孟轲与荀况教育思想对比

荀子教育思想
• 提出“性恶论”和外铄说,强调教育对人 提出“性恶论”和外铄说, 的成长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 的成长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 • 教育学习方法:防邪近正、积学积善、虚 教育学习方法:防邪近正、积学积善、 壹而静、 壹而静、学思行一致 • 强调尊师
两者教育思想不同之处
•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侧重点不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 同,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孟子认为道德是 先验的、绝对的, 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 届的压力,他说“四端” 我之固有” 届的压力,他说“四端”是“我之固有”,目的 在于使人“良心发现” 从而“反其初” 在于使人“良心发现”,从而“反其初”;荀子 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 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 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要 人通过后天的“ 达到“ 人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 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过”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 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 然之气” 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 然之气”;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对 人性加以治理。 人性加以治理。
子 教 育 思 想
back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荀子(约公元前 - 238)名况,字卿,汉族, )名况,字卿,汉族,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 今山西安泽) (今山西安泽)人。著 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思想家、文学家、政 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 治家, 时人尊称“荀卿” 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 的祭酒,后为楚兰陵 今山东兰陵) (今山东兰陵)令。荀 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提倡性恶论, 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 子的性善论比较。 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摘要】荀学与思孟学派在儒家思想中各具特色。

荀学强调人性恶,注重政治道德和秩序的建立;而思孟学派则重视人性善,注重个体修养和仁德的培养。

荀子在诗学领域独具特色,将其思想融入诗歌表现之中,展现了荀学在文学方面的独特贡献。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丰富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同时荀子诗学的独特性也展示了荀学在文学领域的独特魅力。

深入探讨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以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荀学、思孟学派、荀子、人性恶、人性善、政治道德、秩序、个体修养、仁德、诗学、独特性、儒家思想、文学领域。

1. 引言1.1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定义荀学与思孟学派是儒家学派中的两大流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核心和思想观点。

荀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强调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而思孟学派则注重人性善的观点,强调个体修养和仁德的培养,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道德完美。

荀学强调政治道德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秩序是实现社会安定的关键。

思孟学派则注重个体修养和仁德的培养,认为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荀子诗学是荀学的一个独特方面,在诗歌中融入了荀学的思想,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学价值。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而荀子诗学的独特性则展示了荀学在文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1.2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起源荀学与思孟学派的起源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

荀学源于荀子,被称为“荀子学派”,主要发源于战国时期,荀子是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和政治家。

他受到孔子和孟子的影响,但与孔孟强调人性善的观点不同,荀子强调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来修正。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思孟学派则主要由孟子和其弟子所代表,强调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个体修养和德行的培养,可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由于传统观念,二千余年人们一直视战国时期的荀子为儒学大师,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依个人之所见,荀子应该是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稷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当然也应该属“黄老之学”——后期道家。

荀子(约公元前340年—前245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史论·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十五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盖为三十三篇之误,与今本合。

梁启超在《荀卿与〈荀子〉》一文中说:“今案读全书,其中大部分固定推定为卿自著。

”这是研究荀学的主要资料。

荀学的主要特色是兼综道家,调和儒法。

其基本理论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调和礼、法的政治思想,重在“解蔽”的认识论,“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他把“天”完全解释成自然现象。

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同照),日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从这个自然之”“天”出发,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这是继承老庄的思想。

但是,他又强调“人”能积极改造“天”,这又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从而与早期道家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

这方面孔子孟子与荀子是一样的,那他们思想上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荀子人文思想特点概括总结

荀子人文思想特点概括总结

荀子人文思想特点概括总结荀子是中国古代的经学家和思想家,被视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独特的人性观和道德观,并对政治、教育、社会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荀子的人文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人性本恶论: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人的本能是追求个人的满足和利益,而不是追求道义和正义。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天生的,并通过一系列论证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荀子的人性观与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

二、性恶讲求教化:尽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变和塑造。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教化和规范,人性的恶才能被克制和约束,人才能成为道德上高尚的人。

三、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作用: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能够以道德和德行感化民众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引导社会。

他主张权力应该集中于君主手中,并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强化君主的统治。

同时,他还提出了“王道”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依循天道来治理国家。

四、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修养:荀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个人道德规范来改进社会。

五、社会伦理强调秩序和规范:荀子的社会伦理观念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依赖于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主张人们应该遵守规范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他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的过度发展,倡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六、虚实观念:荀子提出了虚实观念,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虚和实两个方面组成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虚的思考和实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改正错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和空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一)关键字:荀学思孟之学礼法诗学提要:荀子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子思、孟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荀学在价值取向与言说策略上与思孟之学的重要差异。

而荀子诗学与孔子和孟子诗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一荀子生活的时代较之孟子晚了六十年左右,其时已是战国后期。

比较而言,孔子的时代是旧有的体制虽已崩坏,但原有的意识形态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这种意识形态熟谙于心的儒家思想家还有理由企图通过宣传教育来将其还原为一种现实的价值秩序;孟子的时代是不仅旧有的体制已然荡然无存,原来的意识形态也早已失去了普遍的影响力,包括儒家在内的士人思想家都纷纷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设想,出现了真正的“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九流十家彼此对立,各是其所是;到了荀子的时代则百家之学渐渐走向相互渗透、交融并开始进行新的整合。

社会的发展完全不理睬思想家们的摇唇鼓舌、喋喋不休,按照自己的逻辑趋向于天下一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荀子进行言说的文化空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知道所谓“文化空间”主要是由言说者、倾听者以及环绕着他们的文化氛围构成的。

所以我们先来看言说者的情况。

孔子建构自己的学说时尚没有足够强大的“异端邪说”,他所面对的主要是“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以他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可以以“立法者”的姿态言说;孟子之时各派学说均已成熟,而且其中有些学说还得到诸侯们的采纳,(如秦国用商鞅之法、楚国用吴起之术、齐国用孙膑之学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所以孟子的“立法”活动就比较困难——必须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

这样孟子就同时充当辩者与“立法者”的双重角色。

孔子的“立法”只要讲应该如何就可以了;孟子则要不厌其烦地讲为什么要如此。

这也就是孟子的学说在学理上远比孔子细密深刻的原因。

到了荀子的时代,则不仅百家之学众声喧哗,而且儒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故而他不仅要充当“辩者”与“立法者”的双重角色,而且还要对儒学本身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超越儒学不为世所用的困境并寻求使之成为真正的经世之学的可能途径。

因此,对儒学本身的反思和在坚持儒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吸收其他学说的合理因素,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成了荀子学说的主旨所在。

从言说立场来看,尽管孔、孟、荀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都是站在士人阶层的立场上言说的,但具体观之则又各有不同。

我们知道,士人阶层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社会阶层——作为所谓“四民之首,其上是以君权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其下是由“农、工、商”三民构成的被统治阶层。

他们则游离于上下之间。

由于社会状况和个体士人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他们的言说立场也就出现差异:或倾向于统治阶层,或倾向于被统治阶层。

就“九流十家”的整体情况言之,道家、墨家、农家倾向于被统治阶层;儒家、法家、纵横家则倾向于统治阶层。

具体到儒家内部,则孔子倾向于统治阶层,孟子更接近民间的立场。

到了荀子则又倾向于统治阶层。

但是孔子所同情的主要是已然没落的贵族统治者,现实统治者则基本上是他批判的对象;荀子却是试图为现实的统治者谋划切实可行的治国之策。

就对于现实统治者的批判来说,荀子既没有孔子对僭越者那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更没有孟子对穷兵黩武者那种“率野兽而食人”的痛斥。

他基本上是在冷静地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例如其所撰《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解蔽》、《正名》、《成相》、《大略》等篇都直接就是向统治者陈述的治国兴邦之道。

尽管我们可以说从总体上看,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救世之术,但是像荀子这样具体、系统的政治策略还只有法家可以比肩。

其他诸家学说则不免鼓荡着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精神。

如果说孔、孟的学说都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主,那么荀子的学说则毫无疑问是以政治思想为主的。

后世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所谓“杂王霸而揉之”的治国之道,其实并不像是孔孟申韩之学的结合,而是更近于荀子的学说。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荀子这种言说立场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化语境的作用,即诸子之学走向综合交融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荀子曾长期游学于齐,是著名的“稷下学宫”1]后期的领袖人物,曾“三为祭酒”,即学宫之长。

这个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聚会之所,形成了各种学说交流、融会、综合的独特文化空间。

这个文化空间是齐国君主,例如齐宣王等确立的,虽然学士们“不治而议论”,不能算是纯粹的政治人物,但是毕竟受到官方的豢养,所以至少具有半官方的性质。

因此稷下之学固然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却亦有其共同的特点。

这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怀,二是兼取诸家的综合性。

例如作为稷下之学主流的黄老刑名之学就是结合法家与道家并吸收儒家某些思想因素的综合性的政治学说。

2]荀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浸润既久自然会受其影响。

决定荀子言说立场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历史语境的作用,即渐近统一的社会呼唤统一的意识形态。

战国后期的社会现实已经证明,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抑或是墨家的“兼爱”“尚同”与老庄的顺应自然,都无法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法家学说虽然在个别诸侯国得到实施并产生效果,但是作为儒家的荀子又不可能完全认同这种基本上放弃士人批判立场的思想,所以他唯一可行之途就是兼取各家之学来改造孔孟之学,也就是弱化儒学原有的乌托邦色彩而加强其政治层面的可操作性。

可以说,在政治伦理方面,荀子之学主要是融合儒法两大入世的思想系统而成的。

鉴于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需求,如何将儒学改造成具有现实有效性的国家意识形态就成为荀子关注的焦点。

这样一来,荀子就不能不在反思儒家原有学说的基础上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学正是在反思儒家学说中最有影响的思孟学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荀子批评思孟之学云:“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才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3]观荀子之意是说思孟之学看上去很是博大深邃,实际上却是玄虚不实、难以索解,更谈不上实际的应用了。

所以荀子之学基本上是在儒学的范围内沿着与思孟之学相反的路子走的。

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以“性恶”说代替“性善”说——改变价值系统建构的逻辑前提。

孟子倡“性善说”有一个潜在的逻辑轨迹,即充分启发人的道德自觉性,靠人的道德自律来解决自身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社会问题。

这是典型的“内圣外王”的思路。

其说的长处是很明显的:可以激发人们的自尊意识,有助于培养人们对道德修养的信心。

但是,其缺点也同样很明显:不能充分提供“礼”与“法”等外在规范的合理性: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还要那些强制性的规范何用?只要想办法发掘、培育这与生俱来的善性就够了。

然而“争于气力”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均为情欲利益所牵引,谁愿意自觉地恪守那些显然于己不利的道德原则呢?对于那些不肯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又该如何呢?荀子大约正是看到了孟子学说的这一不足之处才提倡“性恶”之说的。

对于孟子和荀子而言,“性善”与“性恶”之说虽然不排除经验主义的认知性归纳,但主要并不是对人之本质的客观认识,而是出于言说的需要——“立法”的需要而设定的逻辑前提。

从这两个不同的前提出发,就可以建构起不同的理论体系。

言性善,孟子才有充分的理由号召人们“存心养性”、“推己及人”,从启发人们自觉培育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所谓“四端”入手去实现成圣成贤的人格理想。

人人都成为圣贤君子并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行为使天下亲如一家,那么一切纷争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了。

荀子就不像孟子那样天真了。

他清楚地认识到孟子的学说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所以他要建立一套强调外在约束之重要性的学说。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人之性就是生而有之的本能,主要是肉体的欲望,这些欲望都以满足为唯一的目标,没有丝毫自我的约束,所以人性是恶的。

一个社会如果人由人性自由泛滥,就必然是混乱无序的,所以圣人才制定“礼法”来约束人们。

这就是所谓“化性起伪”。

“化性”就是改变人生而有之的天性,使之符合社会规范;“起伪”就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可以约束并引导人性的社会规范。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4]由此可见“性恶说”与“性善说”之根本不同。

盖后者将人世间的一切价值之最终依据归于人性,圣人的意义仅在于为“存心养性”的榜样;后者则将价值依据归之为“伪”,即人为,圣人则是“伪”的主体。

对于孟子来说,人人都是潜在的圣人,关键看你能不能自觉进行“存养”工夫了;而在荀子的学说中,圣人只是少数的先知先觉,是天生的立法者,他制定着一切社会价值规范。

简言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而为之制定规则的人就是圣人。

由此可知,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主要看他能否对自身固有本性进行自觉培育;而在荀子看来,圣凡之别主要看其能否为社会立法。

一是着眼于内在品性,一是着眼于外在功用,二者之别在此。

第二、以“学”取代“思”——在修身的方式上采取不同路向。

先秦儒家都讲修身,荀子也不例外。

但是他的修身理论似乎是专门反孟子之道而行的。

在修身的方式上孔子是“思”与“学”并重的,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孟子基于其“性善”之说,强调“思”在修身过程中的首要地位。

认为一个人是成为圣贤君子还是成为小人关键在于是否去“思”,即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思”可以使人“先立乎其大者”,即做出成圣成贤的根本性选择,孟子还认为“诚之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这就将“思”看作了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所在。

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思”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修身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荀子却十分轻视“思”的意义。

在孟子,既然人性本善,故而要向内发掘,所以重“思”;在荀子,既然人性本恶,故而只能向外寻求改造人性的途径,所以重“学”。

《荀子》一书,首篇就是《劝学》,并明确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突出了“学”的重要性而否定了“思”的价值。

那么对于修身者来说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应该“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因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