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_荀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关于荀子的故事_关于荀子的故事简介

关于荀子的故事_关于荀子的故事简介关于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荀子——精选推荐

第六课荀子一、荀子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来源1、荀子的生平荀子,名况,后人因为尊敬他,多称他为荀卿。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除其弟子韩非外,可以说是最为晚出的一个。
他是战国末年赵国人,约生于赵肃侯十五年,即公元前三三六年左右,距离秦的统一大概只差一百一十多年而已。
他自幼天才儁逸,十岁左右已有秀才之称。
《韩非子·难三上》说他曾北游燕国,见过燕王哙而未被赏识,这或许是他二十一二岁的事情。
至于其他有关年轻时代的事迹,因为史书记载不详,也就无法猜侧。
荀子五十岁以前,东方的齐国正是宣王及湣王秉政的时期,稷下文风甚盛,四方学者前往游学的很多。
想必荀子早年也颇钦慕齐国藏书的丰富以及稷下学风的自由,又久盼能与稷下诸贤切磋问学,不过一直未能及早成行。
故于五十之龄。
才迟迟前往齐国,以偿夙愿。
可是,就在他来到齐国的这一年(齐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二八六年),湣王因灭宋而日益骄矜,稷下文风也就渐渐不如从前了。
像慎到、田骈这批人走的走、散的散,老的老、死的死了。
到了襄王之世(公元前二八三至二六四年),在当时齐国的诸子中,也只有荀子比较年高德勋,算得上是老前辈,所以从荀子五十三到七八十岁之间,便曾三度被推选为“祭酒”,处列在大夫康庄之位,每当齐国有重要的宴飨或祭典时,往往由苟子出面代表向祖先行祭酒之礼。
也许就因为他位尊名高的缘故,不免招来一些小人的谗毁,使他不得不在八十一岁的老年,还得拖着蹒跚的步伐离开齐国。
当他带着一颗沉重的心,正不知往哪里去的时候,听说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爱好贤士,就决定来到楚国。
春申君仰慕其名。
决意拜他做兰陵令(兰陵在今山东省峄县)。
但当时有位门下客因忌荀子之才,向春申君进谗言,春申君辞谢荀子,收回兰陵令一职。
荀子便离开楚国。
这一年,苟子屡经挫折,似乎有意回到他的老家—赵国去。
而在返国的途中,他特地绕道秦国,拜会了秦昭王及秦相应侯范睢。
荀子很快就从秦地会到了自己的祖国。
赵孝成王见他归来,尊他为上客,使荀子能有机会在赵王面前,跟临武君谈论兵事。
荀子

一、荀子及其学术思想简介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据考证,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5年[1]1,主要活动时间约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
他早年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齐襄王时,他多次担任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
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晚年,他定居在兰陵,专门从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
他的著作保留下来的有《荀子》一书。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曾访问过秦、赵两国,但秦昭王、赵孝成王俱不能用;后至楚国,楚相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令,荀子遂居于兰陵著书,卒而葬于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了荀子的部分事迹。
他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观点, 其思想以儒家、法家为基础,同时又批判吸收了墨家、道家以及名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形成了有继往开来意义的“荀学”。
堪称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学不仅是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对于先秦诸子学说亦有集大成意义。
”[2]荀学不仅是对先秦诸子的批判总结,同时也是汉代社会思想发展的源泉。
通常认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而最能体现荀子教育思想的却是他的另一句名言“: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篇》)二、“礼义积伪”“隆礼重法”———荀子的教育内容(一)荀子十分重视教化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教育主张可以用“礼义积伪”一词进行概括。
“礼义”指圣人所创造的礼义、法度,是荀子教育的核心内容;“积”包括“注错习俗,真积力久”两方面,指环境熏陶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通过礼义、法度的学习与实践,最终让人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存在,避免无尽的欲望给社会带来的混乱;通过个人的努力与环境的熏陶,每个人都能积累德性,成为君子。
(二)荀子论及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礼义、师法、法度等,且通常将礼、法并称。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邵明思荀子生平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 青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 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号称“最为老师”。
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
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
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
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
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
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
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
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枣庄市长”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
荀子的故事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 [21],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
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
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县令。
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其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
“礼”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
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
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胜天”的命题。
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简介

荀子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荀子译注》前言荀卿其人,废死兰陵,在当时郁郁而未得志。
然其书则卓然立于诸子之林,不但为戴德、戴圣、韩婴所采录(1),而且历千百年而不废,此必有其所以不朽之道。
郭沫若曾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2)此虽论文之言,然按诸其说,荀子亦卓荦大家,巍巍然少与伦比。
荀子之书,乃为“嫉浊世之政”而作(3),故其“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
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观其善行,孔子弗过”(4)。
其书颇多洞察社会政治、道破人情世故,指示立身行事之论。
故读是书,非但可知古人之学术思想,亦必有益于立身处世。
为助读者披阅,今将其人其说,略述于下。
荀子,名况,战国末赵国(今山西安泽)人,约生于公元前335年(5)。
年十五曾游学齐国稷下(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善为《诗》、《礼》、《易》、《春秋》。
齐襄王(公元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时,曾任稷下学官祭酒,时人尊而号为荀卿,后人亦谓之孙卿子(6)。
后遭谗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荀子简介——精选推荐

荀⼦简介《荀⼦》简介: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时⼈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
年五⼗,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都临淄(今⼭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因遭谗⽽适楚国,任兰陵(今⼭东苍⼭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说,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学者韩⾮、李斯均是他的学⽣。
《荀⼦》全书⼀共32篇,是他和弟⼦们整理或记录他⼈⾔⾏的⽂字,但其观点与荀⼦的⼀贯主张是⼀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篇,如《议兵》、《⼤略》等可能是他的学⽣整理⽽成的。
荀⼦是⼀位儒学⼤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也称霸⼒;崇礼义,⼜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主张“法后王”。
孟⼦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
他还提出了⼈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然规律运⾏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书今存三⼗⼆篇,除少数篇章外,⼤部分是他⾃⼰所写。
他的⽂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排⽐句增强议论的⽓势,语⾔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和感染⼒。
《荀⼦》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注》外,清王先谦的《荀⼦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简注》、熊公哲的《荀⼦今注今释》等。
...查看更多《荀⼦》的主要思想主张:荀⼦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荀⼦的⽣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强国篇》等中略知,荀⼦曾经去过齐、秦等地,⽽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据《韩⾮⼦·显学》篇记载是孔⼦之后儒家⼋派中的⼀荀学派代表⼈物,是继孟⼦之后的⼜⼀儒学⼤师。
据谢墉《荀⼦序》记载,荀⼦“最为战国⽼师。
荀子简介文档

荀子简介1. 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单名荀,邓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荀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张以道德来治理社会,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人性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介绍荀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以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 生平事迹荀子出生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他的家族世代在邓国担任重要职位。
荀子年幼时,由于家族的政治地位,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曾师从书法家石庆轩学习书法,被誉为文质兼治的佳作,《荀子书法》至今仍被誉为独树一帜。
后来,荀子进入齐国一个知名的学府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深入研究各类学问。
荀子以才情出众,口才辩论技巧高超。
他曾在战国时期的孟子门下担任助教,也曾与墨子、韩非等名士交往。
荀子重视政治事务,后来担任了赵国的相国,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公元前238年荀子去世后,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
3. 思想观点3.1 人性论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强调人类天性的偏向邪恶和自私,认为人必须通过教化来改善自己。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恶性,培养人的良好品质。
3.2 政治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权威和法治。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德性,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认为合理的制度和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并使人民安居乐业。
荀子主张君主应该实行明智的统治,以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3.3 教育理念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可能恶劣,需要后天的教育来改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品质,并培养人的才能。
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中国儒家学派中,荀子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
中文名称: 荀子
又名: 字卿孙卿荀况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
名况,字卿。
赵人。
古书中多作孙卿,《史记》作荀卿。
其生卒年皆不详。
根据一些记载的推测,约在齐闵王末年,荀子曾到过齐,后离齐去楚。
到齐襄王时,荀子又至齐,《史记》说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表明他在稷下已是一位资历很深的首领人物。
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楚相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今山东莒南)令。
后又离楚至赵,赵以荀子为上卿。
不久又返楚。
秦昭王时,荀子赴秦,见到昭王和范雎。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死,荀子废居兰陵。
其卒年当在此后不久。
《盐铁论》以为李斯为秦相时荀子尚在则不确。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和的性善针锋相对。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方面,荀子受的影响,以为天没有意志,不过是能生长万物的自然界,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
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即所谓“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对礼很重视。
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他认为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
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
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
他将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聚敛、刑杀无度,就会遭到覆舟的报复。
虽然他主张治国要用王道或
礼义教化,但也认为完全有必要采用刑罚。
所以荀子是礼法兼用、王霸并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荀子的学说思想,对西汉经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如《礼记》、《韩诗外传》等书中部分内容即抄自《荀子》。
由于荀子有些论点和儒家传统说法不合,故受到后人指责和非议,如唐韩愈就说荀学是“大醇而小疵”。
到宋代则为程朱理学(见理学)所不容,出现了扬孟抑荀的现象。
到清代末年,、章炳麟等则对荀子的学说思想重新作出评价,肯定了它在中国古代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荀子》经西汉刘向编定,共有三十二篇。
唐杨沦改为二十卷。
杨氏以为书中的《大略》到《尧问》的六篇,当是后人所作。
按今人研究的结果,认为书中如《劝学》、《王霸》、《性恶》、《天论》、《解蔽》、《正名》、《礼论》、《乐论》等篇,都应该是荀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荀子》一书有唐人杨□的注解。
清代学者为该书所作的校刊注释工作不少,清末王先谦汇集清人的这些成果,作成《荀子集解》,该书是许多注本中最好的一种。
近人梁启雄作《荀子简释》,内容简明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