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器意象美学

合集下载

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

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

而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则是唐宋诗词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音乐的形象及韵律的运用,诗词作品获得了更丰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唐代的诗词作品多以琵琶、筝、箫等乐器为题材,通过对音乐的描绘,诗人们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并将读者带入一种浓郁的音乐氛围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描写不仅如音乐高潮一样通达,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

另外,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孤松寺中的秋夜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思索和对人生的反思,使读者沉浸在音乐般的山林之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超脱。

而在宋代的诗词作品中,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更加多样化和精致化。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运用了急促流畅的韵律和吟唱的声调,表达了诗人在意中人离去后的哀思和夜晚的孤独感,带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感。

此外,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还体现在其对于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运用上。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对鼓声和雁声的描述,形成了一种明快的节奏感,呼应了诗中的悲愁之情。

苏轼的《赤壁赋》也是唐宋诗词中韵律运用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声音的描绘和节奏变换的巧妙运用,呈现出悲壮的氛围和强烈的节奏感。

总之,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意象与韵律表现在丰富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顶级水平。

通过对乐器、声音和节奏的描绘,诗人们创造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能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声响,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

这种音乐意象和韵律表现的运用不仅为诗词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审美价值,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诗词中的乐器意象

古诗词中的乐器意象

三、钟磬敲击佛教情
钟在我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原始宗教在中国文化 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 、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 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
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 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 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古诗词中的乐器意象—— 琵琶羌笛钟磬声
一、琵琶弹奏哀怨情
琵琶来源
琵琶出自西域,最初的演 奏为被迫离乡的女子。
发展
琵琶作为青楼舞馆不可缺 少的乐器,进而成为文人 士大夫长短句中的特有意 象。
作为意象
此种意象的运用,多为相 思、送别、怀旧、献愁供 恨等哀怨之情。典型的如 白居易《琵琶行》。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羌笛吹送思乡情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 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 频繁出现的意象。
李商隐的《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披着夕阳的余晖,到茅屋中去探访孤僧,只见落叶遍地, 寒云缭绕,山径重重。没有找到要访的人,诗人悠闲地倚杖而立, 听着黄昏中独自响起的磬声,并由此悟到佛家禅理——大千世界, 俱在微尘,我还需有什么爱与憎呢?
这种具有强烈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在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李 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以“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表现蜀 僧的琴声带给诗人的强烈净化效果:僧人临水弹琴,琴声正如流水 ,洗去听者心中的尘想俗念;琴声余响袅袅不绝,与霜天寒钟融合 在一起,更让人有泠然超脱俗世之感。

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以《全唐诗》中的古琴诗为例

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以《全唐诗》中的古琴诗为例
的古 琴 审美体 验 的 一 种 方法 , 意 象 的 审美 情 感 境界 的条件 之一 , 琴 也是 唐人 眼 中的一 大乐事 。 应该 可 以成为唐 人古 琴审 美 的一个 侧 面 反映 。需
而在 这 些 自然环 境 的作 用下 , 弦底 的 泠泠 之
要强 调 的是 , 此 , 们 有 必 要 对 “ 琴 诗 ” 一 音也便 如 真 同 山水 相 合 了一 般 , 开 《 唐 诗 》, 在 我 古 做 翻 全
地 。但它 虽逐 渐 远 离 市 井 闹 市 , 由于 在 固有 的 却
“ 士无故不撤琴瑟”( 礼记 ・ 《 曲礼》 的这种文化 ) 据《 新唐书 ・ 音乐志》 所言 : 至唐 , “ 东夷乐有 意蕴 外又 形 成 了 这 种 与 “ ” 立 的 意 味 而 成 为 俗 对 高 丽 , 济 , 狄 有 鲜 卑 … …凡 十 四 国之 乐 , 八 文人 雅士所 更 可看 重 的器具 , 百 北 而 所谓 “ 长裾 珠 履飒 轻 国之伎 列 于 十 部 ” [( 可 见 , 着 开 放 的 外 交 尘 , 。1加’ ] 随 闲以琴书列上宾 ” 卢纶《 ( 浑赞 善东斋戏赠陈 政 策 的确立 与 和 睦 友 好 的 民 族 关 系 的 建 立 , 代 归》 。又 有说 :从 此 静 窗 闻细 韵 , 唐 ) “ 琴声 常 伴 读 书
个 概念 上 的界 定 , 《 唐诗 》 收 录 的对 古 琴进 我们 不难发 现其 中有 很 多描写 以 山水 轻快 之 音来 即 全 中 行 描写 的诗歌 以及 明确标 注 “ 曲歌 辞 ” 内容 。 赞誉 琴音 的句 子 。陆龟蒙 在游 览 四 明山时 听 着洞 琴 的 而通 过分 析 , 这些 古 琴 诗 所 包 含 的唐 人 古琴 审美
“ 看月 复 听琴 , 舟 出树 阴 。 《 中 书 李 纾 舍 人 移 ”( 陪

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唐代的边塞诗,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咱们常说,诗词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边塞诗里,那些乐器的意象,简直是让人耳目一新!想象一下,辽阔的草原上,微风吹拂,远处的山峦如黛,哎,这时如果能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种感觉,简直不要太美。

唐代诗人们可不止是在写诗,他们用乐器传递情感,描绘心境,简直就像是在画画,描绘着那一幅幅壮丽的边塞风光。

乐器在这些诗里,仿佛成了诗人心灵的一个小伙伴。

他们时而拿起琵琶,时而抚弄古筝,偶尔又来一段马头琴,那种旋律,真是能让人心潮澎湃。

说实话,没听过这些乐器的人,估计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心动”。

我就想象一下,唐代的士兵们,打着战鼓,准备出征,那鼓声响起,仿佛在说:“我们不怕困难,来吧,冲!”而在战斗之余,乐器又像是抚慰心灵的良药。

诗人通过这些乐器的音色,把那种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想,远离家乡,听到一个人用古筝弹奏那首《阳春白雪》,心里一定会涌起无尽的思念吧。

说到这些乐器,我还想提提那把琵琶。

琵琶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就像是把诗人的心情都调动起来了。

谁说乐器只能陪伴欢快的时光?在边塞,琵琶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丝丝的愁苦,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流浪者的故事。

听着那旋律,似乎能看到边疆的士兵们,在月光下默默守望,心中有多少无奈与希望。

哎,这种情感,简直让人心疼。

再说说笛子。

笛声清脆,犹如晨曦中的露珠。

唐诗中常常出现的笛声,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它一起飞翔。

尤其是那些描写边塞景象的诗,笛声就像是一道光,穿透那无边的黑暗。

想象一下,在满天星斗下,诗人倚着山石,悠然自得地吹奏着笛子,那感觉,真是潇洒得不行。

听着听着,仿佛整个人都被带到了那片辽阔的土地,耳边响起风的低语,心也跟着飞起来了。

还有那战鼓,真是一种震撼的存在。

打鼓的声音如雷,仿佛在宣告着什么。

那些边塞诗中,鼓声不仅是战斗的号角,也是心灵的呼唤。

在那种环境下,鼓声回荡,充满了力量。

听到鼓声,士兵们都得抖擞精神,整装待发,勇往直前。

唐宋绝句中的琴棋书画意象研究

唐宋绝句中的琴棋书画意象研究

唐宋绝句中的琴棋书画意象研究引言在唐宋时期,绝句成为了主要的诗歌形式,许多优秀的文人士子纷纷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绝句作品。

其中,琴棋书画成为了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意象,并被广泛用于描绘和抒发各种情感和心境。

本文将对唐宋绝句中关于琴、棋、书、画四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意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琴在唐宋绝句中,琴往往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寓意。

琴音悠扬的声音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愁别绪等等。

同时,琴也象征着文人士子高雅自持、清静宁谧的修养与品格。

例1: > 齐奏鱼龙金尾环,裂帛缣衣露白苋。

> 东风多少恨香消,长跪乞婚无纵横。

这首诗中通过描述齐奏鱼龙金尾环和裂帛缣衣露白苋等琴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棋棋在唐宋绝句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命运或者策略。

棋盘上黑白相间、对弈角逐的局面反映了人生中种种矛盾与较量,而下棋则成为了一种寓言和隐喻的手段。

例2: > 红豆不堪看,轻乘玉篷夜 > 黑玉何由检,粉妆无处瞳这首诗通过描绘红豆和黑玉对应的局面以及粉妆无处瞳的形象,暗示了人生中爱情与命运无法得到平衡和满足的悲凉境遇。

书书作为一种经典艺术形式,在唐宋绝句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书法将文字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并引发了许多文人士子的创作灵感与追求。

例3: > 马蹄金点散如花,着处惊香突袭涮。

> 抄书栏外近江雨,顶上边波与水涵。

这首诗通过描绘马蹄散落如花以及书法抄书栏外雨水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于书法之美和自然景物之间的奇妙联系。

画在唐宋绝句中,画往往被用来描述自然风景或者表达诗人情感。

画作作为一种文字之外的艺术形式,带给诗人更加广阔的想象和表达空间。

例4: > 山明水净夜无烟,闻说鸡鸣见日天。

> 欲知此事如何断?山色遥连秋水田。

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山明水净的夜晚以及山色遥连秋水田的景象,呈现了诗人眼中壮丽而宁静的自然风光。

结论琴棋书画作为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在唐宋绝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解读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解读

唐诗中的音乐意象解读导言古代的唐朝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诗名扬中外。

唐诗以其优雅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音乐意象而闻名于世。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这些音乐意象常常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诗中的音乐意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1. 唐诗与音乐1.1 音乐在唐诗中的重要性唐诗是一种有节奏感的文学形式,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的文人常常将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寓意的工具,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

这些音乐意象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美感,还能够凸显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 音乐意象的分类在唐诗中,音乐意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具体的乐器和抽象的音乐元素。

具体的乐器意象包括琴、瑟、箫等,而抽象的音乐元素包括音调、音律、声音等。

2. 具体乐器意象的解读2.1 琴古代的琴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常常被用来象征高尚的品质和静谧的氛围。

在唐诗中,琴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上一层楼”即是指诗人的内心境界,而琴则是他表达情感的媒介。

2.2 瑟瑟是一种古代的七弦琴,在唐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深情和恬静。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玉瑟琴弦,欢歌曲舞。

请义解元听瀛州,此曲声和月明雪。

”这里的瑟和琴一样,代表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2.3 箫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常常被用来表达悠扬的音乐和奔放的情感。

在唐诗中,箫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的箫声如同戍楼上吹奏的士兵,带来一种深深的寂寥和多情。

3. 抽象音乐元素的解读3.1 音调音调是音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唐诗中常常出现的音乐意象。

音调的高低、起伏都能够体现出一种情感和表达的方式。

论盛唐边塞诗中的西域乐器意象--以琵琶、羌笛为例

论盛唐边塞诗中的西域乐器意象--以琵琶、羌笛为例
王翰第35卷第6期vol35no6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2019年6月jun2019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白王维等一批盛唐诗人将此两种乐器的幽怨悲凉与哀伤写入自己投身报国的宏伟诗篇中将边疆的苦难生活与自己崇高壮美的理想融为一体在乐声原有的特质中又多了几份慷慨悲壮的美丽
的决 心,亦 有 “誓 扫 匈 奴 不 顾 身,五 千 貂 锦 丧 胡 尘”[8]317的悲 壮。 无 论 侧 重 于 怎 样 的 情 感 表 达,其 中 都蕴含了深沉的报国之志。如王翰的《凉州词》[8]146: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琵琶声低沉 而 浑 厚,急 促 的 琵 琶 声 带 来 了 动 作、 情绪以及表现的力量,不仅突出了战事的紧迫,而且 表现了战士们奋勇作战的决心。琵琶声本就悲怆,却 也平添洒脱 之 气;将 士 们 在 感 叹,却 更 显 豪 放。 浑 厚 悲壮的琵琶声和沙场的悲凉残酷融为一体,彰显了将 士们报国的壮志与豪情。
本文主要选择西域乐器中的琵琶与羌笛这两种 意象,从乐器的意义缘起、意象与诗歌情感的表达、意 象与诗歌意境的构造这三方面来分析西域乐器意象 在盛唐边塞诗歌中的作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乐器意义之缘起 在盛唐边塞诗中,西域乐 器 意 象 可 谓 是 一 朵 奇 葩,它不仅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而且增加了诗 歌表达情感的方式。《礼记·乐记》中曾记载:“诗,言 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 后乐器从之。”[2]由此可见,诗歌、音乐、舞蹈是内心情 感的外在流露,而这种外在的流露还需借助一定的方 式方可完成。唐代的边塞诗人怀着澎湃的热情、深切 的体验、浪漫的想象,运用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技巧, 选取了不少西域乐器意象来进行诗歌创作,其诗作闪

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分析

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分析

2019.2.下MOTHERLAND论坛摘要:边塞诗中涉及的乐器主要有胡琴、琵琶、羌笛、芦管、笛、胡笳、角、鼓。

其中胡琴、羌笛、胡笳、芦管都是外来乐器。

从美学特征来讲,这些乐器本身带有鲜明的音韵美、悲壮美与豪迈美。

本文力求对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进行分析,对诗歌中的“国之悲”和“家之悲”等意境进行论述,以求能够深挖唐代边塞诗的主题意蕴。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情感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分析文/肖则希唐朝是一个辉煌的年代。

从历史方面来讲,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都有突出建树;从诗歌方面来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代则是诗歌的高潮,唐诗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从音乐来讲,唐代乐府紧承汉乐府而来,扩充十部乐,对于礼乐的发展亦是关键期。

一、唐代边塞乐器中的美学特征(一)音韵美在大部分边塞诗中涉及乐器时,并没有对乐器的具体乐声作出详细的阐释,而是借用了乐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意象,借助其惯有的作为一种乐器发音的联想来为诗歌渲染氛围。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些都是对具体乐声的描述,作为一种乐器在其中有具体描述,并通过描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知,能体会作者的独特抒情性。

但是边塞诗中出现的乐器却从来没有具体描述过,胡琴是怎样作响?羌笛是什么样的曲调?作者从来没有具体描述过,而只是一笔带过,告诉读者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情景。

这是因为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达乐声如何,而纯粹是借用了乐器的一个称呼,而为何边塞诗中有胡琴、琵琶、羌笛,却没有锦瑟,牙板等乐器?后者同样在唐代流行,并多见于诗歌。

是因为这些乐器给人以声调上的联想符合边塞的特征,符合诗歌的音韵美。

(二)悲壮美大多数时候,胡琴、琵琶、笛、芦管、胡笳所表达的情感是悲壮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以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例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教授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学 号:学习中心: 贵州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奥鹏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2 年5月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摘要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唐代诗歌中最富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诗歌题材。

而乐器意象作为唐代边塞诗意象群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从唐代边塞诗乐器的特质、情感文化因素入手,通过对极具代表性的唐代边塞诗的分析来阐述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所独具的美,并试从音韵美、悲壮美、动态美、含蓄美四个方面来把握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美学特征前言边塞诗是指以描写大漠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征战、行旅、离别、贬谪等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一类诗歌。

《诗经》中的《采薇》、《无衣》等对战争征戍进行记录的诗歌,一般被认为是边塞诗的滥觞之作。

边塞诗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得以较充分的发展,唐朝时达到辉煌的顶峰,晚唐至两宋趋于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若论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当属唐代最为繁荣,初唐时即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盛唐时边塞诗臻于成熟达到了顶峰,晚唐时渐渐衰落。

但从总体上来说,唐代边塞诗创造出了无比悲凉壮阔的意境,展现了恢宏壮阔的气象,古往今来,一直为人所推崇。

唐代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如杨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和崔颢等,他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上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出许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边塞诗。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它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①意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也不例外。

其中以黄河、大漠、山脉、明月等为代表的自然意象,以宝剑、烽火、狼烟、战马等为代表的战争意象和以琵琶、横笛、胡笳、羌笛等为代表的乐器意象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群。

此外,还有一些边塞所特有的意象群,如征衣、陇头和玉门关等。

本文就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展开论述,结合具体的极具代表的边塞诗作品,试从中挖掘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一)唐代边塞诗中所出现的主要乐器意象唐朝时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不断得到融合。

琵琶、羌笛、胡笳、角等几种常见的胡地乐器也随之流入中原地区,意象具有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

二、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一)“气韵生动”:音韵美“气韵生动”是乐器意象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唐代边塞诗中使用了诸多的乐器意象,乐器作为乐曲的载体,不同的乐器体现出不同的音色,不仅使诗歌语言具有音韵美,而且使诗歌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具有不尽的韵味。

乐器意象的音韵美首先体现在乐器的名称比较容易入韵,它们押的一般都是常见的韵脚。

例如,琵琶是唐代边塞诗常见的一个乐器意象,从这个名词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双声叠韵词,押的是“十三韵”中常见的“发花”韵,是唐代诗人作诗的主要韵脚之一。

因此在边塞诗诗句中使用乐器意象不致突兀,反而使诗句音调和谐悦耳,极富音韵美,吟诵上口,便于记忆。

其次,我们看到唐边塞诗诗句中出现乐器意象很自然就会联想起其相应的音色,产生其他意象所没有的音响效果。

它们在字词之间碰撞发出旋律与回响,写的虽然只是乐器名,却仿佛用字词把它们吹奏起来一般,使诗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自然气韵,颇有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之感,从而体会出唐边塞诗乐器意象的音韵美。

最后,乐器上凝结了乐曲的旋律,正是乐器意象这种独有的特性,使它具有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韵。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为人所称颂的名句,描绘的是在军中主帅的营帐里宴酒饯别的场面,胡琴琵琶与羌笛共同演奏出了一曲热闹欢快的送别之歌。

诗中没有对演奏的场面和乐器的音色加以详细描绘,只是简单的列举了几个乐器的名称,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音韵上看,音调流畅,韵律和谐,音乐感强,节奏明快,顿挫起伏,和谐优美。

乐器意象的使用,使得这一诗句具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美和韵味无穷的音韵美。

(二)“深邃苍凉”:悲壮美在唐代边塞诗的描绘中很少提及乐器意象清亮、悠扬的一面,而大多时候是将这些意象与诗人自己悲凉寂寞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唐代边塞诗所独具的悲壮苍凉的美学特征。

唐代边塞诗人在乐器意象中注入了身世之感、愁苦心境和对人生世事的理性思考等等悲凉的情绪,使得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也因此具有了深邃苍凉的审美特征。

例如笛子的音域宽广,有清亮而圆润的一面,也有深厚而悠远的一面。

但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却很少见其欢快、悠扬,而更多的是借笛抒发离别、思乡怀人等细腻哀婉的内心情感。

在唐代边塞诗人的诗作中的乐器及其音色通常是清冷、寂寥、哀怨,乐器意象作为诗人寂寞悲凉心境的载体,“其悲壮苍凉的冷色调弥漫在唐代边塞诗中”。

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发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边塞诗,在凄清苍茫的月夜里不知何处传来了芦管凄凉幽怨的声音,触动了诗人和戍边将士内心思乡怀人之情。

芦管在诗歌中不复清脆悠扬,而是以愁苦冷寂的形象出现,由芦管这个乐器意象引起的视听感受,让闻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汹涌而出,全诗弥漫着苍凉愁苦之感。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乐器意象本身的音质特点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因素,使其一般出现在唐代边塞诗悲壮苍凉的背景环境下,与边塞大漠萧索荒凉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奠定悲壮苍凉的抒情基调。

一方面读者在看到这样的唐代边塞诗时哀婉清寂的乐器声就会在脑海中回响,另一方面诗歌中的乐器名营造出了荒凉清冷的氛围,从而从整体上展现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独有的悲壮之美。

(三)“气势飞腾”:动态美乐器意象不同于一般静态的诗歌意象,它通常是与吹奏和乐曲联系在一起的。

提起某一乐器意象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它的音色及其相关的乐曲,这是乐器意象所独具的特色。

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也大多是与乐曲和吹奏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使诗歌具有了动态美,给人以气势腾飞、身临其境之感。

作为乐曲载体的乐器具有动态的特性,这使得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表现出不断变化发展和流动的动态美。

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运用使其具有一种飞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主要来源于吹奏乐曲的动作以及乐器所演奏乐曲中情感的流动。

在阅读唐代边塞诗时不仅运用到了视觉器官还间接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器官,从而使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更立体更富音乐性和动态美,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乐器在唐代边塞诗中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飞动的气势和流动情感的浓缩,它们的使用与诗人情感的流动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跌宕起伏、一往无前的节奏,展现出一种勃发的生命力和动态美,让诗人的情感流露的更为自然而淋漓尽致。

如王翰的《凉州词二首》中的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

”正当将士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准备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将士出发奔赴残酷的战场了。

这里的琵琶,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写琵琶实际上在写琵琶声。

琵琶弹奏出与此时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化为一只大手扭转了热闹安宁的场景转而变为略带苍凉和悲壮,乐器琵琶在此时充分的展现了其动态的特性。

此外,拟人等一些写作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唐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更富动态美,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胡琴琵琶与羌笛”等等。

正是乐器意象的这种气势飞腾的动态美,使唐代边塞诗从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顿挫然而不凝滞”③的独特审美特征。

(四)“象外之景、言外之意”:含蓄美唐代边塞诗人一般不直接抒发出自己的心境,而大多是借助意象的情感和文化因素加以体现。

乐器意象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蕴含诗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因其所独具的特质和情感文化因素成为许多边塞诗人抒情的首选,委婉含蓄地传达出诗人郁积于胸中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具有丰富生动的象外之景和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气势雄浑、音调流畅,由静寂苍茫的月夜里戍楼间响起了羌笛声而起,作者将笛曲《梅花落》拆开使用更把梅花化虚为实,吹落到关山的每个角落吹落人的内心深处,让戍边将士不禁起了“故园情”。

诗人巧妙的借用羌笛这一意象,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戍边将士和诗人自己内心的思乡怀人之情。

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自汉代起《折杨柳》就是笛曲的代名词,因“柳”与“留”同音,所以借杨柳和笛乐器抒发的一般都是诗人留恋挽留的离愁别绪,因此诗歌所传达的思乡之情就不言自明了。

但这首诗含蓄深远、委婉深厚,诗人并没有直截了当的传达内心的情感,而是由眼前的杨柳,联想起离乡时亲人折柳送别的场景,继而借助羌笛的“怨”来间接传达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情感。

所写之景雄浑哀婉,所抒之情含蓄婉曲,乐器羌笛在这首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隐性语言,其旋律和歌辞中就蕴含着一定的意味,当它被文字化并进人诗歌时,所蕴含的靠听觉感受的情韵自然地转而与高度浓缩的曲调名和物质的名器结合,使得曲调名和乐器成为形式与内容合而为一的意象。

”④唐代边塞诗中使用的乐器意象,很少对其样式、音色、演奏等进行具体刻画,而通常是直接寄情于乐器意象,与大漠其他荒凉的意象融为一体,含蓄曲折的传达出诗人的种种情感,并引发其他更多的联想,使诗意得到深化,诗境得到拓展。

三、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美学特征的功用(一)题材的开掘和情感的抒发音乐自先秦以来就是人们情感宣泄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经过诗化和情感审美积淀的一种“隐性语言”。

而作为音乐载体的乐器,正是对这些情感和审美的再现,加之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寄托诗人不同的情感。

因此,横笛、琵琶、胡笳等乐器意象作为常见的乐器意象出现在唐代边塞诗的各类题材中,它们在描绘大漠萧索自然风光、征战戍边、将士思乡怀人、朋友间送别酬唱等题材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

由于乐器意象本身的特质、情感文化因素和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给了唐代边塞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因此乐器意象在唐代边塞诗中出现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历代边塞诗之最。

唐代边塞诗人让乐器意象深入拓展到边塞诗的各类题材的叙事视野中,使得唐代边塞诗在创作上具备了与其他时期边塞诗相对而言更广泛的题材。

同时,胡笳、横笛、琵琶等乐器意象触动了唐代边塞诗人和戍边将士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乐器意象与唐代边塞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唐代边塞诗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更富音韵美和含蓄美,传达出了诗人悲壮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将士深切哀婉的“故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