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审美

合集下载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感受,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技巧有关,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清新淡雅:意境通常以清新、淡雅而不刻意张扬的方式表现,不需要过多的华丽或夸张的元素。

2. 厚重深沉:部分意境作品会营造浓郁的氛围,形成深沉的情感体验,令人感觉陶醉和心生敬畏。

3. 唯美优美:意境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唯美优美,艺术家通过色彩、形式和情感表现等方面来打造一种美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好。

4. 渲染情感:意境作品表现的情感通常非常丰富和深刻,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景象和情绪来唤起观者内心的感受。

5. 情景交融:意境作品通常将主题和情景与画面、声音、色彩等多个元素进行交融,限制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特殊组合,营造真实、有机的内在层次感。

6. 转化灵魂:意境作品中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策略使观众心灵产生震动,并让他们达到集中精神和放松的状态,滋生灵感和机械。

7. 寓教于乐:大多数意境作品都包含一种隐性或明示的文化教育意义,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

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

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
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象性:舞蹈意境是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的,它以形象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这种形象性不仅包括舞者的动态形象,还包括静态的形象,如舞者的姿态、表情等。

2. 情感性:舞蹈意境是舞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它是舞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通过舞蹈,舞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中。

3. 抽象性:舞蹈意境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达。

舞者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4. 创新性:舞蹈意境的创造需要舞者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

舞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创造出独特的舞蹈意境。

5. 感染力:舞蹈意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使观众产生共鸣。

6. 时空性:舞蹈意境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的,它与舞者的动作、音乐、舞台设计等元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美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所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美感。

意境美以其内涵深厚、清新自然的特点,引领人们走进文学艺术的世界,感受美好、品味生命。

一、意境美的内涵意境美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心境所构成的一种美感,它不是一个外在的事物,而是蕴涵在作品的内在深处,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品味才能感知到。

意境美所传递出的是一种意蕴,是通过作品所呈现出的意象所引发的联想、联翩而来的。

它是一种通过意象、象征、隐喻等手法所呈现出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对人性、生命的强烈关怀。

二、意境美的表现形式意境美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意境美常常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意象往往是生动、准确、富有韵味的,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中,他用一个“小绿叶儿”作为象征,表现出主人公身陷疾病、困顿绝望的情感。

2、抒情性语言的运用意境美往往会通过抒情性语言的运用来表达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人性。

这种语言通常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和关怀,既具有激发作品内在情感的特点,也可以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

例如,林语堂的《故乡》中,“只有我的心牵引我,像牵引一群飞鸽;心中无穷的神秘,它和星辰,花朵,晨雾是一体的,化成了莫名的力量,召唤着我的亲情”这一段抒情性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亲情的赞叹。

3、心理描写的细腻与深入意境美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心理描写的细腻与深入。

通过深入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揭示出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例如,余光中的散文《祖传的花田》中,他通过写自己探访外祖母的经历,细腻地刻画出了外祖母内心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家庭情感。

三、意境美的生成机制意境美的生成机制因具体作品而异,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内在情感的表现意境美的表现往往来自于作品内在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是作品意境美的核心所在。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华美学范畴中的意境,解析了其作为美学概念的简明规定与多层次审美结构。意境被视为一种召唤性结构,源于象外,通过象与象外的聚合融汇,生发出来,体现了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在双向审美体验交流中的深层互动。这种互动趋近于生命的本真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终极感悟,揭示了意境在艺术创作与接受理论视野融合中的鲜明特征。意境的呈现以天合天的直接同一性为基础,同时融合了创作理论与接受理论的视野,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通过深入研究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美学的精髓,以及意境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地位。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通过音乐、色彩、形式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种虚幻、抽象的情感体验,使人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通过引起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来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的简述。

1. 超越于现实——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超越现实,它不受限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这种超越现实的特点让观者能够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进入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让人感到宁静、安详或激荡。

2. 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意境常常使用虚幻、模糊或者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通过模糊边界、淡化色彩或者运用符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音乐中的渐弱或是静默会产生出一种心境的变化;画面中的模糊边界或者抽象的线条可以让观者产生更多的想象力;诗歌中的比喻、意象语言也可以让读者进入到一种视觉、心理的意境之中。

3. 情感共鸣——意境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

它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氛围以及所诉诸的主题,使观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点,体味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对意境作品有不同的共鸣,这也是意境作品与观者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联系。

4. 引导观者的想象力——意境通过一种模糊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导观者的想象力。

它并不直接地给出明确的情节或者逻辑,而是通过一种有序、暧昧的方式,让观者去主动地思考、联想、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观者的想象力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5. 与审美主题的关联——意境与审美主题密切相关,它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作品所追求的审美主题。

不同的意境作品可能追求不同的审美主题,如宁静与喧嚣、纯净与污秽、生与死等。

这些审美主题通过意境的创造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引导观者对具体主题进行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超越现实、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情感共鸣、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和与审美主题的关联等特征,使观者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境界。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摘要】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意境的审美意蕴入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意境审美意蕴审美特征偏重于表现艺术的艺术注重艺术家主观意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达到审美效果。

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可以从中领悟到超越音响的更为醇厚深远的意味,通过那深沉的旋律、借助特殊的听觉效果而产生对于“俄罗斯的眼泪和困难”的深切领会,那是由动人心魄的哀伤转化而来的复杂点的美感享受,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意境”所产生的感染力量。

意境作为术审美理想, 离不开审美的层次, 艺术意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表现方式是通过对有限时空中物象的描写,抒发无限空间中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创造具有“象外之象”、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索, 是一种独特的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情景交融的含蓄表达达到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一直受到诗论词论的肯定和阐述,当然这里的情与景都是个义的。

情包括艺术家主观方面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思想,景包括客观方面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意境要求达到的情景交融决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主观的客观化,客观的主观化。

这一点清代美学家王夫之作了很精辟的论述“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这种妙合无垠已经消灭了现实生活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达到浑然一体。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

”这二十二个字,千古绝唱,振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原因就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写景的层次上,而是巧妙地借助景物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满怀开创者建功立业的热望,而又难以施展宏大的抱负,在寥廓的宇宙中,感到人生的孤独和抢促,但文不失进取的慷慨之心,达到情景交融。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意境的审美预览: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意境的审美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

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

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

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

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一、引言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境的审美形态是古典文学的精髓。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以及由此境界产生的审美体验。

本篇文档将深入探讨古典文学中意境的审美形态,包括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超然物外和寓意寄托等方面。

二、景中藏情景中藏情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境表现手法。

在这种手法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豁达胸襟。

三、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情感与景物相互衬托,共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例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中所描绘的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与词人的离别之情相互交织,使读者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四、超然物外超然物外是指作者通过超越现实世界,描绘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中所描绘的明月、酒、青天等景物,表现出作者对超越现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寓意寄托寓意寄托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理想。

在这种意境中,景物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中所描绘的破败的国都、盛开的百花、鸣叫的鸟儿等景物,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更寄托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的审美意境的审美预览: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意境的审美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

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

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浅论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①意境作为“意”与“境”的交融,其无穷的韵味成为我们品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等多种别名。

②明朝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响,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③由此而看,“韵味”的确是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意境的韵味无穷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上表现的尤为典型。

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他没有着力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将笔墨用在了二人相聚时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寥寥数字,却将我们带入一个烛光朦胧的温馨的意境。

桔黄、朦胧的烛光中,夫妻二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家常般聊着当日身居两地,夜雨戚戚,望穿秋水的时候。

一份相思,更显得情深意长了。

简单的意境,而其中滋味,却是无穷无尽,让人感动之余也不禁凭窗怅然了。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满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景凄凄,情何以堪?一个“千里”,既是现实中的距离,又是那飘渺抽象的距离。

天人永隔,何况两地千里!闭上眼睛,只有千里孤坟,茫茫蒿草。

月光如练,一个是沧桑悲然、满眼凄苦的丈夫,一个是面容恬静、巧笑依昔的妻子的幻影,十年来的相思、坎坷,千言万语,相顾无言。

此情凄凄,此恨绵绵,让人愁思百度,肝肠寸断,也惟有潸然泪下了。

此情此境,古往今来,谁人能说尽其中滋味!意境的韵味无穷,不仅仅是限于中国的古典诗词。

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以其意境的那种无论何时去品,无论品过多少遍都回味无穷的韵味来打动读者的。

甜,让人合书几日都眉眼含笑;苦,让人泪流满面都无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从此触景思愁,满目怅然。

霍达的一部《穆斯林的葬礼》不知让多少人流尽泪水。

然而,其情节构思也并非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想那就是意境的魅力吧。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是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已经是如此唯美,而滋味却是这般凄苦悲凉。

天上新月依旧,地上却唯剩孤雁。

那虚幻飘渺、如丝如缕的岂只是琴声,更是一份相思,一声哀叹。

每每抬头望到天上的一弯新月时,我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只孤雁在那飘渺无际的夜空呕哑徘徊。

此种滋味,是永远萦绕于心了。

“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④“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⑤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而其中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就像一杯香茗,满室清香,你却触不到、抓不到。

呷口香茗,唇齿留香,清心彻肺,它溢于胸,却无法言于表。

也许这也正是韵味的醉人所在吧。

参考书目: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④选自《泰戈尔诗选》⑤选自《泰戈尔诗选》试论文学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学形象的形态,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一意境的产生意境之所以在中国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

首先,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温床。

中国发源于大河沿岸,农业文明较为发达,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中国不必过多的同本地域以外的文明进行沟通,进行交流。

由此,使得中国文化交之地中海沿岸外倾性文化而言,更重视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内倾性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对事物整体的把握、体味和领会,为意境的形成和发展提┝颂跫?lt;br>其次,农业文化对自然对山水的亲和性成为意境产生的摇篮。

农业文明必然要依靠自然,依靠山水地得以发展,这就使得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产生特殊的感情,眷恋、依恋,将自己的感情纵于山水之间,而文学表现自然和山水,就会引发人们的感情,甚至比直接表现人们的感情更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可。

再次,汉语具有非机械性和非分析性的特征,这就使得使用汉语对事物进行表达时,可以生成丰富的意义,使得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儒、道、佛思想为意境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中国,儒、道、佛思想总体上总是共同发展而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三种思想中都强调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体味、感悟,强调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明白事理不重视对世界进行逻辑的分析。

二意境的特征意境在表现上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

比如,《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的色调明亮,但在明亮的色调中显示出一种孤独的寒凉。

第一句中的“独”字加上第二句中的“月亮”“水”“天”的三者映衬,使人感到明亮的月亮中映出了人的孤单。

而末句“风景依稀似去年”让人想象清亮、清纯、清美的同时,不禁想到前一句的“同来望月之人”,顿时,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而在结构上,意境表现出了虚实相生的特征。

以洛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近日水犹寒。

由“水犹寒”体味出,已远去的日子中,壮士的豪情。

虽不直接描写,但,又饱含了作者自己的壮志豪情抑郁难伸的感慨,将昔日的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怀古抒怀。

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则最能体现意蕴的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焚题过诗的手帕时,先是冲着火盆点点头,而后将手帕扔入其中。

这一点头,让人产生多少情感。

黛玉的心在点头之间碎了,担又似乎表现了黛玉一生的解脱,又似乎表现出黛玉在手帕的留毁上,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下定的决心……黛玉的这一点头,蕴含了不尽的感情。

再如,黛玉死时说:“宝玉,你好……”一句没有说完的话足以让人泪下,黛玉对宝玉的爱,对宝玉的怨,对自己的经历的感伤,都在这句话中体现出来。

同时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又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猜测,又好像使读者的眼前闪现出宝黛的点点滴滴。

三意境的引人入胜之处意境之所以引人入胜,是由于它自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同一文学作品时,产生出自己独特的体会,由自己的经历,体味出触动自己的感情。

比如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没有一个字说愁,却道出了生活的艰辛,使得经历过愁苦的人产生感慨,还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真是“天凉好个秋”!透过话语,一个生动的形象,也许是别人,也许就是自己,显现眼前,微笑中带着些许苦涩。

而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让人想起了与人相遇的无数瞬间,短暂却美好;但,也许有人会把它看作事态的严凉。

而意境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此。

……意境是博大的,是体会多于言传的,只要用心体会,便会发现意境的美。

参考书目: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隋唐五代部分、第四卷宋辽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论文学意境的审美情趣文学意境有三个表现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韵味无穷。

其中,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而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则集中体现在“韵味”二字上,所谓无穷的韵味,正是指文学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一篇美文,其意境的审美特征,可以体现在情、理、意、韵、趣、味等多个方面。

一篇具有韵味的文章,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