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精品
有感于《搜索》

有感于《搜索》电影《搜索》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讲述了斯拓公司总裁一秘叶蓝秋被医生告知癌症晚期,心情崩溃的她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给一位老年人让座,且出言不逊,被媒体新人杨佳琪拍下,以资深记者陈若兮为首的媒体对其进行炒作,叶蓝秋遂被人肉搜索,从而成了网络名人“墨镜姐”。
大众纷纷发表言论给她贴上各类的道德标签,而这件事的热议也让牵扯其中的各人起了变化,现了原形。
陈若兮抢了杨佳琪的功绩报道了此事件名利双收;唐小华轻打小算盘,略施雕虫小技,成功逆袭;阔太太莫小渝误会丈夫与叶蓝秋偷情向电视台放了假消息;富豪沈流舒却因为此事即将丢失一个大单,将计就计利用太太向媒体演了一场好戏;陈若兮的男友杨守诚误打误撞做起了叶蓝秋的临时保镖,两人却渐生情愫。
这场因为叶蓝秋不让座引发的蝴蝶效应,最终在她的自杀中结束。
《搜索》没有宏大的场面,在看似平淡如水的现实描绘底下,却隐隐汹涌着惊涛骇浪。
“人肉搜索”、“网络围剿”、“小三”、“精神出轨”、“家庭冷暴力”、“职场上位”、“贿赂”等现实标签都密密麻麻地附在《搜索》上。
前半段轻松,后半段沉重,看完后压抑,却有反思的价值。
个人认为,有三重意义:一、成功和失败就在一瞬间。
片中富豪沈流舒看似很成功,但却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太太;莫小渝自以为很聪明,却要欠叶蓝秋一辈子的债;陈若兮看似成为了媒体界的宠儿,但还是被现实所抛弃。
成功与失败,其实就在一瞬间,你在得到的同时,也同样在失去。
整部影片通过前与后的强烈对比,通过叶蓝秋的死对人性的打击和毁灭,通过商业的模式扒光了爱情的外衣,又通过自残的手段警示我们,不要仅仅只停留在表相,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相看到事件的真相与本质。
叶蓝秋是死了,但她得到了一切,因为真相告诉世人,她很伟大,不仅仅得到了解脱,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而剩余的事件中的种种人,都无法解脱,都很失败。
二、爱与不爱就在一瞬间。
陈若兮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会失去自己最爱的男友,她可能三年如一日的为他做三明治,但她却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失去这个最爱男人的心。
电影《搜索》的隐喻表现

电影《搜索》的隐喻表现
段梦鑫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22(43)3
【摘要】“隐喻是电影意义表达的必要因素。
”“隐喻”不仅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导演眼中世界运行方式的刻画。
本文以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搜索》为基础,以电影隐喻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该影片中符号化的表征和艺术手法的解读分析,从空间隐喻、服装隐喻和音乐隐喻三个方面,同时结合影片片段深入剖析《搜索》的隐喻,发掘隐喻背后电影想展现的人性隐秘面,进而解读陈凯歌导演对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深刻认知。
【总页数】3页(P130-132)
【关键词】《搜索》;空间隐喻;服饰隐喻;音乐隐喻
【作者】段梦鑫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电影《搜索》中的哲学隐喻风格
2.《地球最后的夜晚》与电影隐喻表现
3.遗忘与回归:耐人寻味的失忆症隐喻——评电影《归来》的疾病隐喻
4.基于电影美术设
计角度析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环境色彩表现与视觉隐喻5.数字电影中窥视情境的影像表现、物质隐喻与心理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搜索影评

搜索影评导语:搜索影评(一)听到陈凯歌要拍当代题材,而且还是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当时我心想,难道他要报当年馒头血案的仇吗?看完《搜索》我明白了,这“仇”,报得很漂亮。
以充满怀疑的心态去揣测,在多部古装大片的包裹下,陈凯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借古喻今”的导演。
一位年届六十的导演,能否处理好跟互联网有关的、如此新潮的故事题材,再加上上一次拍当代故事已经是十年前的《和你在一起》,以及陈凯歌这次又亲自来编剧,因此,的确让人对这部《搜索》表示怀疑。
不过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这些疑虑都可以打消了。
先谈一剧之本。
国产电影目前最被人诟病的莫过于在剧本上的问题,包括陈凯歌之前的《梅兰芳》和《赵氏孤儿》都存在在剧本上让人崩溃的地方(当然《无极》就更不用提了)。
但是《搜索》没有犯这样的错误。
整个剧本的结构很完成,每个角色的铺排很均匀,也有着各自的使命,每场戏的力度都拿捏得很好。
《搜索》的故事,讲述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检查出癌症晚期,因此情绪失常的她,在公车上不肯给老人让座,被路人拍下来,随即引发的一系列波澜。
想升职的电视台小助理、雷厉风行为报道不择手段的女编导、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根筋的雷姓青年……事情发展到最后,所有卷进事件当中的人都控制不了局面,所有人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变。
所以这出有点像蝴蝶效应一样不断扩散发展的大戏,故事的发展能否合情合理,让观众信服,很重要。
在这一点上陈凯歌做得不错,每次转折、剧情的推进都具备充分理由,但又让观众意想不到,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
这个故事改编自小说,原著对于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不让座”会弄得那么大,变成一个社会话题,其实剧情细节的铺排并不具备说服力,但陈凯歌却在电影版本里,将之合情合理化,提升了原著最为薄弱的环节。
青出于蓝,这次,陈凯歌做到了。
再及,这部把背景放在当下的电影,当中又以年轻人作为绝对的主角,所以,60岁的陈凯歌如何去理解20岁的年轻人的生活,也是我看之前的一大疑问。
电影《搜索》感悟评论合集

看看身边的事儿吧。
一个人开车撞了人,被媒体一报,网友一挖,第二天那人就成了官二代冷血杀人魔头。
舆论立刻一边倒,绝没有当事人自己的声音发出来。
再爆出他抛弃过那么几个女朋友,上学时候打过小抄儿做过弊,和人干过架,开车违过章,能引起全民大讨伐就再好不过了。
这人被判刑之后,恐怕只能留下一双永远抬不起头的父母四处与人下跪磕头认错,从前的朋友也要一律和他划清界限;很多年前爆发的艳照门,在媒体和网民的集体努力下,让陈冠希现在还背负着各种骂名,被人追杀,不敢接戏,网友仍然以辱骂他为乐(我也是其中一员……而且还不能保证以后不做这样的事儿了)。
这就是比电影可怕一千一万倍的事实。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算是温柔的吗?叶蓝秋临死之际,拉着杨守诚来到一片芦苇地看日出。
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站在人一样高的芦苇地里头,吹着风,终于没有质问和谩骂。
于是在那么一瞬间里,谁也就不能再伤害谁。
句句都适合《搜索》,它的悲剧正在于此。
仔细回想一下,这里边有哪个人做错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陈若兮没错,她爆出叶蓝秋不让座的时间并不断推动升温,这是每一个媒体人的本能,她需要这条新闻提高她的地位,知名度,然后才有可能买房,让自己,男友,妹妹不会成为流浪猫。
至于叶蓝秋,她是她的道具,不是她也会是别人,她陈若兮有什么错?杨佳琪没错,她在公交车上拍到这一幕,是出于一种媒体人的敏感度,也是出于公民的公德意识;她走了一步好棋,把陈若兮拉下马,自己顶替了上去,但那是被人利用了,何况她拍的好新闻也被陈若兮抢走了。
她一直无辜,即使不无辜也是无心之失。
她杨佳琪有什么错?莫小渝没错,,看见丈夫和年轻美貌的女秘书搂搂抱抱,早已失去青春美貌的她怎么可能不紧张?没有危机感?丈夫什么都不跟她解释,她怎么可能不怀疑?她给电视台打个电话骂骂小三怎么了?再说,她也对丈夫认错了,虽然那和叶蓝秋无关。
沈流舒没错,他是一个男人,男人把成功放在第一位有什么不对吗?他对叶蓝秋的确感情不纯,但那是人之常情,这么美的年轻女人天天在面前晃悠,不动心的是太监,更何况他们实质上什么都没有。
电影《搜索》的主题探析

电影《搜索》的主题探析作者:曾亮李永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1期[摘要] 电影《搜索》是陈凯歌2012年新出的一部片子,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中一场由公交车上的让座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带给我们关于法律、网络以及人际关系等的诸多思考,体现了丰富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 《搜索》道德法律网络人际关系主题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及形式所传达出的中心思想,是艺术作品的关键和核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1]一部电影能否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和获得观众的良好赞誉,主要取决于这部电影是否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拥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从而引起观众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激发观众的继续思考。
《搜索》是陈凯歌导演的最新电影,2012年7月上映。
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因获知自己患了癌症而情绪失控,没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年人让座,新闻曝光后,在网络上受到全社会的搜索,遭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
这部电影上映三周就取得1.5亿的票房,成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
电影《搜索》也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可见,陈凯歌接地气的故事内容所展示的深刻主题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和艺术效果。
一、法律与道德的碰撞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尊老爱幼,所以主动给老年人让座是一项传统美德。
《搜索》中的叶蓝秋没有给老人让座是道德问题,网友对叶蓝秋的声讨谩骂也是因为她的“缺德”。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传统美德的重视,可是我们因此却高估和滥用了道德的作用而忽视了法制的制约和束缚,久而久之也使得人们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产生了以“美德”约束代替法制约束。
叶蓝秋没给老年人让座最多算缺乏传统美德,其实,叶蓝秋在上公交之前已经在医院查出淋巴癌晚期,已经是很严重的病人,而让座是向老弱病残孕让,按理说,叶蓝秋也是被让座的对象,可她上车恰好有座位,便坐了下来,没给别人让座。
但是,售票员说“你信不信,我叫司机把车停下来,把你轰下去。
《搜索》影评评论

影评分析《搜索》

影评分析《搜索》电影新视界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这部2012 年上映的影片《搜索》被视为陈凯歌继《和你在一起》十年之后再度尝试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影片十分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媒体暴力、小三搏上位等话题都在影片中得以体现,同时又不失陈凯歌一贯的人文情怀。
陈凯歌一直在他的电影中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
快节奏的多线叙事《搜索》讲述的是在白领叶蓝秋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到死亡的7天之内,与她相关的人身上发生一系列事件。
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分别描写了“公车不让座”事件后,牵涉其中的各路人对事情的态度和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
原本不相干的几个人,由于叶蓝秋的缘故,发生了交集,并且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下,偏离了各自的生活轨迹。
事件中每个人物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因此,影片也通过快节奏的多线叙事,分列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形象,淡化了传统现实题材中单个主角对于受众情感的导向地位,以贴近事实的客观角度,还原每个人物的生活形象。
影片开头便以一组快速剪辑平行蒙太奇生动地交代了每个人物的职业、性格、生活环境以及事件发生的背景,为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奠定了基础,让事态的发展更加合理化。
影片风格是快节奏并且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在叙事过程中,导演没有简单地讲述事件的发展,而是着力通过表现人际交往的过程来刻画人物形象,由此挖掘人性的软弱面。
事件进程中个人的做法、态度及其产生的影响,远比事件的结果更有意义。
旁观者视角记录与陈凯歌导演以往个人特色鲜明的影片不同,《搜索》中绝大部分采用了类似新闻纪录片式的旁观者记录视角,并通过跳接的方式让观众通过片段自己还原事情全貌。
由于现实题材的影片比较贴近受众的生活,因此,受众对于影片中所叙述的事情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没有导向性地客观叙述视角反而更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
影片的主线是叶蓝秋,但是实际要表达的却是其他人物身上展现的社会百态,所以只有在对叶蓝秋形象的塑造中采用主观镜头、大量的手提摄影以及通过手机、相机和躲在暗处的偷窥视角,塑造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空幻形象。
电影《搜索》背后的文化解读

作者: 李倩
作者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81-8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4期
主题词:�搜索》;网络暴力;人性思考
摘要:电影《搜索》是陈凯歌导演阔别多年现实主义题材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以冷静犀利却又不乏幽默的视角客观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一个"公交车不让座"的偶发事件而引起的一连串社会"蝴蝶效应"。
电影最终通过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引发观众对互联网暴力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性弱点的深层审视,由此也显现出陈凯歌导演对社会民生的密切关注以及驾驭现实主义题材的超强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
商业与市场经济让第五代导演纷纷投身于商业大片的创作当中,逐渐背离了第五代导演曾经扛起的家国情怀表达的旗帜,反而专注于视觉奇观的建构。
随着一部部商业大片的问世,商业大片时代的大门逐渐被开启,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让观众和导演都看到了商业大片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为轴心的商业片的空洞和无趣。
电影《搜索》是导演陈凯歌经历了《无极》的“电影噩梦”以后,根植于真实生活,将镜头对准当今社会问题,以犀利的电影视角深入挖掘了问题的症结根源。
整部电影表现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特征,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深层次挖掘了人性的复杂。
本文就电影《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做出研究探索,以期对该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对于导演陈凯歌而言,电影《搜索》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而是代表他对于第五代导演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揭露社会现实、描绘人性复杂性以及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
但是,这种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又有别于第五代导演曾经坚持的家国情怀,对于“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网络暴力”等当今最为火热的社会问题的展示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更为务实的现实主义姿态。
尤其是在经历过电影《无极》的极端负面批评之后,陈凯歌急需一部让自己“翻身”的电影,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电影形象以及重新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如果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那么,陈凯歌的《无极》无疑是继《英雄》之后,另一部诠释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
张艺谋在电影《英雄》当中,放大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奇观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颜色调配和画面构图,创设了一种中式意境,为观众制造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影像奇观。
而陈凯歌则期望从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视角诠释自己所认知的中国式商业大片。
电影从业者与观众不禁开始对中国商业大片产生疑问,是否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与搜奇列怪的神话故事足以支撑起商业大片的票房?
因此,电影《搜索》显示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特质,从题材的选择到影像语言的表达,都彰显出导演陈凯歌对于自身以及电影艺术的冷静思辨,企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重振自己的电影品牌以及表达自己的电影理想。
陈凯歌以电影
《搜索》为媒介,向观众表达自己的电影审美理想,告别了《霸王别姬》带来的无限荣光,《搜索》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查,他希望让观众看到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他的电影艺术仍然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仍然对于现实主义有着无限向往和追求。
然而,导演陈凯歌对于影片《搜索》内容的选择,也显示出一定的思辨倾向。
电影《无极》的失败明确了人们对于商业大片内容的接受度,并非一味地夸大和追求视觉奇观就能获得票房的成功,娱乐元素的堆砌也并非能够得到观众的接受,而明星效应只是电影宣传的噱头,不能完全保障电影票房。
而影片《搜索》表现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社会信息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电影《无极》就曾身处这个网络舆论的旋涡当中。
因此,陈凯歌选择这类题材,显示出更强烈的思辨性,反思自身,放眼全局,在亲身经历过网络暴力之后,陈凯歌能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诠释。
因此,电影《搜索》表现了陈凯歌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这种思辨性不仅表现在陈凯歌对于自身电影事业的深刻反思与悉心经营,更表现在对于商业大片制作的反思,电影艺术作品究竟应当以奇观化、娱乐化的姿态呈现,还是以贴近生活的面貌呈现,最终电影收到的市场反馈和观众反馈才是最重要的。
看清影片《搜索》的这种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特征,才能更好地解读该片。
二、丰富多面的脸谱化人物形象
陈凯歌在影片《搜索》当中,塑造了众多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极具真实感,仿佛都是真真正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并不完美,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性格中有着最为普通的现代都市人的复杂特征,而其人性又显示出其强烈的复杂性。
这种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探索正是陈凯歌在电影《无极》上映以前,最为人们褒奖的部分。
在电影《霸王别姬》当中,陈凯歌将程蝶衣追求自我、追求真爱,不与当时的社会大众苟同的极具个人魅力的性格特征完美地诠释了出来,程蝶衣的爱情和自我都无法得以两全,这也正是人与社会环境无法调和的最终表现,即陈凯歌在《霸王别姬》当中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
在影片《搜索》当中同样如此,陈凯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正是表现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在这种环境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种种表征。
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这一行为被网络曝光以后,多个人物牵涉其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也随着这一事件的演变发展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变化。
叶蓝秋拒绝让座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在影片《搜索》当中,叶蓝秋是最为核心的关键人物,所有的剧情发展和其他人物的行为,都围绕着叶蓝秋而发展变化。
正如同众多在都市中生活、工作的女白领一样,叶蓝秋善良、勤奋,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企业工作,尚未迎接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就被医生告知自己已经是淋巴癌晚期,时日无多。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人生最为悲惨、失落和绝望的时刻,面对粗鲁叫嚣的老人,她决心任性一次,在剩余不多的生命中放肆一把。
影片中塑造的叶蓝秋并非完美的女性,性格当中的缺陷和不完美让她的人物形象更接近普通人,正是这种不完美增加了其形象的真实感。
叶蓝秋在庞大的都市中孤身一人,她本应得到大众的同情与谅解,但在现实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叶蓝秋却成为被声讨的对象,这种弱者、被同情者与被声讨、咒骂身份的对调,极具讽刺效果。
然而,叶蓝秋这一都市女性形象最终成了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如果没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重压迫,叶蓝秋未必会踏上自杀的道路。
因此,叶蓝秋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凸显其他人物形象,反衬在这种社会环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不同的人在欲望的旋涡中所做出的挣扎。
影片《搜索》当中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主要有爱上叶蓝秋的失业青年杨守诚、冷酷无情的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叶蓝秋的富豪老板沈流舒、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以及媒体职场新人杨佳琪。
影片《搜索》重点塑造了杨守诚和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在阴差阳错之中,这对情侣主动地走入了叶蓝秋的生活,并构成了一个微妙复杂的三角关系。
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对于任何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都会趋之若鹜,不顾一切地抓住具有爆点的新闻线索。
在多年的职场打拼过程中,陈若兮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坚韧、顽强的意志。
如果说陈若兮是影片中的反面角色,直接导致了叶蓝秋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升温,但她只是出于都市生存的本能而已,是社会环境影响并导致了她的冷酷,从她的专业角度出发,这也只不过是正常的工作行为而已。
陈若兮的个性和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陈凯歌以陈若兮这一人物为基点,统摄整个社会。
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表现出的冷酷,代表了当前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冷酷,媒体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频频触及社会道德的底线。
确切地说,中国传统的道德底线已经被逐渐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被媒体逐渐改变。
至此,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已经十分清晰,最终男朋友杨守诚离开了她的生活,职场新人替代了她的工作位置,陈凯歌企图以一种更加冷静的目光注视陈若兮,显然这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