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合集下载

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

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

歌德曾研究自然科学,而席勒则是研究历史和唯心主义哲学。

就是说,歌德不仅研究文艺,而且还去研究自然科学,这就使他能尊重自然,走向现实。

而席勒则是研究唯心主义的东西,进行一些抽象的历史研究,就不能不使他走向概念化,一切都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倾向不同,其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歌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席勒从概念的王国里寻找描写对象。

对此,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

”因此,无论是在美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歌德与席勒早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

歌德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走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而席勒是康德唯心主义的信徒,在创作上倾向理想的浪漫主义。

可以说,他们一个是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现实美,一个是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理想美。

(2)对典型问题认识的不同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在典型问题上的分歧歌德和席勒都主张一般和个别要达到统一,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反的。

歌德主张从个别到一般的统一方法,席勒则主张从一般到个别的统一方法。

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利用某种形式把它的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再创造。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佳作,歌德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

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

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

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

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

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

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

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

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

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

歌德《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相结合,既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又开 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VS
欧洲文化的融合
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文化的融合 ,尤其是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影响,为 欧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作品评价与鉴赏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浮士德》是歌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 的价值,还深刻反映了人类精神追求和历史进程。
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交易 浮士德的解脱与魔鬼的失败
主要人物介绍
浮士德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对人生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的知识分子。
梅菲斯特
浮士德的魔鬼对手,他代表了黑暗、自私和虚伪的力量。
人物关系与冲突
01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 对立
两者代表了善与恶、真理与虚假的对 立。
02
浮士德内心的矛盾
浮士德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反映了他 对真理、善良和道德的探索。
时代背景
《浮士德》是歌德历时60年创作的巨作,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复杂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为了完成《浮士德》,歌德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概述
故事梗概
《浮士德》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分为五幕,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追求知识、爱情、 政治、艺术和自然的故事。
访问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学术网站,可以获
取更多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观点。
02
在线数据库
利用在线数据库资源,如图书馆文献检索、数字博物馆等,可以获取
更多与《浮士德》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03
网络论坛
参与有关德国文学、欧洲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的网络论坛或社交媒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 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 题。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 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创作的辉煌成就,是同他对这一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分不开的。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 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转向古典主义。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 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兴起于十 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人物生平
辉煌时期
早期生活
晚年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铜像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 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 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 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 古斯特。
写作特点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 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 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 《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特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 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 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 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 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文学家歌德写作特点有哪些

文学家歌德写作特点有哪些

文学家歌德写作特点有哪些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及戏剧家,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那你知道他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家歌德写作特点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

《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

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

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创作的辉煌成就,是同他对这一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分不开的。

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

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转向古典主义。

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

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

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并不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而只是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

歌德在这里虽然没有指明“印象”的来源,但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不难理解,所谓“印象”,不是别的,而正是客观外界的现实生活在作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生活的一种“观照”。

文学史知识:文学流派的嬗变和传承

文学史知识:文学流派的嬗变和传承

文学史知识:文学流派的嬗变和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流派不断地嬗变和传承。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展示了作家们对自己创作方式和风格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学流派的嬗变和传承。

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流派,它兴起于18世纪末期,成为19世纪早期欧洲文学的主流。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情感和自由。

它反对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规则性,鼓励作家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

浪漫主义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性的尊严,以及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关注。

然而,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流派,它受到哲学、政治、宗教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民族主义、基督教、启蒙运动等。

浪漫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如法国浪漫主义、英国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俄国浪漫主义等。

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在他们坚持的文学价值观和创作手法上,如弗洛贝尔、雪莱、拜伦、纪德、歌德等人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

二、现实主义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开始出现。

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主张文学应该紧密地绑定现实生活,侧重表现社会现实和环境中的人类生存状态。

现实主义强调把现实情况描绘得更加真实、具体,这在那个时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新潮的文学风格。

现实主义在欧洲和俄罗斯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法国、英国、美国等文学界以及俄国的高峰期,文学成就显著。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知名的文学家,例如塔尔戈特、屠格涅夫、狄更斯、福楼拜等。

现实主义的传承和延续,在后来的文学形式中体现出来,如民间写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的现实主义、纪实文学等。

三、现代主义20世纪初,现代主义出现,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次重大突破。

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传统文学的规则和形式,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的鲜明特点是多样性,尤其是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主义文学倡导个性化和自由化的写作方式。

在一些国家,如美国,现代主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就成为一种主流文学流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歌德)【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歌德)【圣才出品】

第13章歌德一、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象征主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二、论述题1.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

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论文关键词:少年维特的烦恼18世纪德国现实典型特征
论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

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维特的经历的自白,展示了一连串的典型的发生在身为一个市民阶层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事情,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生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本性。

从维特身上,我们真切看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他的作者歌德,因此而闻名于世界,所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于德国意义重大,于歌德意义也十分重大。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

从歌德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歌德在1772年离开法兰克福来到韦茨拉尔,认识了名为夏绿蒂的姑娘,并爱上了这个贤淑善良的充满爱心的姑娘。

可是这个姑娘是他的朋友克斯特纳的未婚妻,这使他十分痛苦,得了忧郁病,为了摆脱忧郁,他试图“把这几年来萦回于我心中的素材搜集起来,追忆自己最苦恼,最悲伤的情境”而写一篇文艺作品;当听到朋友耶路撒冷爱上朋友之妻而苦闷自杀的噩耗时,歌德“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致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用四周时间一气呵成。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以维特的独白讲述了一个无缘的悲哀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有志的知识分子的陨灭的过程。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渴望自由、向往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他生活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观念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

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

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可是又一步一步陷入绝望之中,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于1774年,当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18世纪下半叶,德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民阶级和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德国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渴望自由,平等,民主,博爱。

他们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主要对封建专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发起了反抗。

由于缺少爆发政治革命的条件,青年们主要在文学的领域展开了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他们接过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投入自然的怀抱。

60年代中期赫尔德的《论现代文学片段》等一系列论著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和研究,为这场运动作了思想准备,1770年赫尔德与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会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端。

狂飙突进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了封建专制以猛烈的一击。

歌德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以第一人称,记录着人的内心生活的震动,揭示心灵深处的隐秘。

从描绘生活现象的人和事中力图投入生活的本质,寻根究底的探求生活中的问题的奥秘。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也作为运动的创作实践推动狂飙突进运动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像是一扇窗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1770到1780年这个阶段的德国,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体现了狂飙突进的精神。

一方面抨击封建旧制度,反对旧道德的束缚,体现对自由的渴望。

从维特的口中爆发出“所有的清规戒律,不管你怎么讲,统统会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真实表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只要谁的言行自由一些,清高一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你就会在背
后叫:这家伙!喝多了这家伙是傻瓜!......真可耻,你们这些智者!”的控诉,维特以死来控诉旧道德对爱情的桎梏。

他反对阿尔伯特的“某些行为(如自杀)无论如何都是罪过,不管它处于什么动机。

”;讽刺嘲笑那些认为青年人自由是热情迷醉疯狂的“明智的人”“道学先生”,维特愤怒地争辩“你们弄清了一个行为的内情吗?”,他批判道学家“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维特在公使那当差的日子时,暴露出社会的趋炎附势,马虎潦草的风气。

“文章嘛写得倒挺好,不过您不妨再看看,每看一遍总可以找道义个更漂亮的句子,一个更始和的小品词。

”,有价值的观点得不到支持,听从可恶之人的指手画脚,形式主义却不断地要执行。

青年维特只能感到“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是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得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另一方面作品揭露苟延残喘的贵族的丑陋嘴脸和抒发对市民阶级的同情与恼怒之情。

尽管贵族在经济上已不占优势,但他们顶着贵族头衔,自视高贵,封B小姐的姑母的乐趣竟是俯视市民的脑袋。

所谓的贵族“扬着世袭贵族的眼睛和鼻子”,处处以高于一等的姿态出现,欺压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有着软弱的性格缺点,总是处在“最令我(维特)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我们可以读到小市民们虚荣与无聊,“他们是如此斤斤计较等级,无时无刻不在觑着抢到别人前面去一步的机会,以致这种最可悲,最底下的欲望,竟表现得赤裸裸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时暴露青年市民的彷徨与懦弱。

维特虽然“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可是他作为特定时期的市民青年,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令他自己也气闷地彷徨与懦弱,当他辞去公职,给绿蒂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浑身充满活力,却偏偏无所事事,闲得心烦,既不能什么不干,又什么都不能干。

”社会的大的前提下,维特自己无可奈何地产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少年维特的烦恼》里一股狂飙突进的精神,在德国混乱而虚空的社会现实中透出顽强的生命活力。

这着重体现在青年人对人的思考。

维特喜欢读荷马,喜欢莪相的诗,经常在明朗与愁闷中分析自身,“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艾的怪物!”“人毕竟是人啊!当他激情澎湃,受到了人类的局限的压迫,他所能有的一点点理智便很难起作用,或者说根本不起作用。

”;同时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衰弱和吃力,只管一个劲儿往前赶,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虽然步履踉跄,不断迷路,却仍比其他又张帆又划桨的人走运----而且,一当你与其他人并驾齐驱,或者甚至超越了他们,你就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不顾一切向前赶,真正的突现了18世纪德国的对人性的思考。

歌德受斯宾诺莎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开始对自然的思考,借着维特的话语“然而诗也罢,场面也罢,田园牧歌也罢,统统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然现象还不够,还非得来一个依样画葫芦不可么?”“使我痛苦的不是世界上那些巨大但不常有的灾难,不是冲毁我们村庄的洪水,不是吞没你们城市的地震;戕害我心灵的,是大自然内部潜藏着的破坏力,这种力量所造就的一切,无不在损害与它相邻的事物,无不在损害着自身。

”同时在小说中有许多对哲理的探索,维特认为世界的现象丰富复杂,并不只有极端——“不过,好朋友,世上的事情很少能要么这样,要么干脆那样,人的感情和行为千差万别,正如在鹰钩鼻和塌鼻子之间,还可能有各式各样的鼻子。

”;人常常对第一印象有崇拜——“我们总乐于接受第一个印象,即使最荒诞离奇的事,你都能叫他信以为真,并且一下子就记得牢牢的;而谁想去挖掉这个记忆,抹去这个记忆,谁就自讨苦吃!”他排斥文明对自然的再造,对自然虔诚而敬畏;当人在气闷的环境中,在不称心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然,作为心灵疗伤的方法。

维特的口中说出了这些对自然、对哲理思辨的话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有志青年怀才不遇潦倒苦闷时的所思所想。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人与人关系和情谊进行思考。

维特对纯洁爱情的渴慕与膜拜,是他的精神上的支柱。

小说鲜活地描写了青年的激动的心理和小鹿在跳的爱情体验“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
后。

”“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言。

”维特渴慕的绿蒂善解人意,给人以安慰温暖。

所以在困惑失败时常常回忆绿蒂而寻找寄托。

辞去公职后,在与侯爵交往中又是那么苦闷,侯爵只注重他的办事能力,但维特看重心灵“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有。

”于是他来到绿蒂那里寻求安宁,他把生命的依托赋予了绿蒂,却依然忧郁而彷徨。

渐渐开始自杀的计划时,但是他发现“可是,你要是这会儿走了,从他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他们又将多久会感到失去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缺陷呢?在对自己的存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在留下了他存在的唯一真实印记的地方,在他亲爱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坎里,也注定了要熄灭,要消失,而且如此的快!”用他的话“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

”,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结论。

他认清的事实是”攫取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

婴儿不总是伸出小手抓他们喜爱的一切么?”对人与人的思考的结论其实不应是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但是在18世纪的德国,一个反抗的青年,他用这样的结论,在他的反抗的道路上断去自己对生的留恋,做出义无反顾斗争。

带着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不从,维特在安顿好一切后,与这个社会永别了。

小编国台酒编辑整理/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