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姓名:郭星磊学号:405009809027【摘要】叔本华认为,因为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 悲观的基础, 因此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 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 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 进入无我之境。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痛苦的人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
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是欲求后,又进而认为欲求就是痛苦。

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因为欲望、冲动是无穷无尽的,而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永不满足,亦是痛苦;纵然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就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同样也不免于痛苦。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植物是没有痛感的。

最低等动物的痛感很微弱。

脊椎动物因
为有了完善的神经系统,痛感能力就较高。

到了人,痛苦就达于顶峰。

而对于人米说,智力越发达,痛苦就越深重,因此天才是最痛苦的。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与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人生就是在痛苦的匮乏状态下力求去掉匮乏可又不能去掉的悲惨存在。

二叔本华哲学思想产生的个性色彩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和不幸。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验的结果。

他最敬重的父亲在小时候自杀,而他与母亲及其家人的关系并不好。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与他人相处,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

因而,也就很难会得出人生幸福快乐的乐观结论。

叔本华对自己抱有很大的自信和希望。

他自诩是个天才,会建立丰功
伟业。

但现实一次次地粉碎了他的期望与梦想。

尽管他对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极为自负,但他的著作遭到了出版社的冷遇,后来即使出版后,很多年一直遭到了读者的冷落。

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叔本华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在痛苦中煎熬。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本华生活的时代是西欧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得到了确立并盛行起来。

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不断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搏杀。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

每个人不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之物,而且为了稍微增加自己的一方的幸福,会不惜以别人毁灭的全部幸福或整个生命为代价。

叔本华以其极其敏锐的感觉超前地领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导致激烈竞争的残酷、消极方面,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

这种消极、悲观的认识和感受同他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意志出发相结合,就必然会得出人生悲观主义的结论。

三如何解脱这痛苦与悲剧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修养的途径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解脱。

因为哲学的沉思、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修养能使人自我忘却物
质利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对事物进行理性的纯粹的思考,以摆脱痛苦。

但是要想获得永久的解脱,只有通过“意志的否定”才能实现。

因为“意志的肯定”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悲观的基础,所以彻底否定意志就是摆脱痛苦的根本途径。

所谓意志的否定,就是要压制一切本能,磨灭一切激情,取消一切欲求,麻痹一切感情,使情绪绝对宁静下来,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本华认为,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恐惧和令人激动的永不死心的希望也都同归寂灭了。

取而代之的将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无波的情绪,那深深的宁静和不可动摇的自得和冶悦。

叔本华把这种彻底否定意志的人所达到的境界称之为“无”。

随着意志的否定、取消,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也都取消了,于是剩下的只有无。

从唯意志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又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归宿。

叔本华从人生是苦难的基本命题出发,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识到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等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所谓幸福不过是免遭痛苦、无可奈何的生活享受而已。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
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

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人才有自己的自由。

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叔本华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是作为一个普通平常的人,他却一点也不幸福,他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痛苦与悲惨给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重
要的基础。

从唯意志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又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归宿,也许就是他自己最后的生活归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难,并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拥有美好的家庭,极多的财富,学富五车的学识,真是拥有这些的人也不一定幸福,因为他们要更多的财富,更多美好的一切事物。

而没有这些东西的人们,要努力的去奋斗,去寻找这些东西。

在寻找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生活是充满苦难的,当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我们的来之不易的一切。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够多的东西时,珍惜我们拥有的,不去过多的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学会满足我们的现实生活。

从人生存的这个角度来说叔本华的哲学又是达观主义的,它教导人们顺应自己的本质,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正是因为许多人无穷的欲望,葬送了他们自己的幸福。

生命本不该一帆风顺,正是那些波涛汹涌,才显示平静湖面
和波光涟漪的美丽;正是那些电闪雷鸣,才显示风和日丽的可贵;真是生活中的痛苦,才使我们懂得幸福的珍贵。

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历练,我们才算真的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