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doc

合集下载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
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 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 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 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 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 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世界眼光——西为中用
• 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 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福利思 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 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 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 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
第一节 思想为今用
•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 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 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 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 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托, 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 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
•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 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 以观知。如:汉文帝时,“ 赐天下孤寡布帛絮” 。 汉武帝时,“ 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 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孤老鳏寡不 能自存者,咸加振恤。” • 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 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 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 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C、组织公共生活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 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 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 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 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 政府。 • 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 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 政的,也就是国库和军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 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每一户都必须派 出一人到军队服役。

(完整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完整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绪论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的概念:1.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

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3.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4.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详见P3)二:社会福利制度: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1)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2)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1.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2.社会福利体系:(1)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福利思想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3.广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指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资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

4.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5.侠义的社会福利仅指国家出资或给予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6.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是从侠义的角度社会福利,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7.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救灾救荒思想②济贫思想③安老怀少思想④残疾人福利思想⑤妇女福利思想⑥社会优抚思想⑦社会教化思想8.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①中国福利思想的早熟性②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理论性③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④中国福利思想主张乌托邦色彩9.中国的气候变迁及救灾情况:①首先是温度的变迁。

总的趋势是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第一个时期从五千年前到公元前1100年;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第二时期即寒暖交错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期,即寒冷期②其次是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

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徙、人口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乱治和王朝的兴衰都骑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气候还与荒灾直接相关,荒灾又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

备荒、救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认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0.中国福利思想根植的经济基础: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的社会经济形态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②在农耕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势。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中国社会福利思 想根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变思中 想国 的社 历会 史福 演利
想对中 的社国 影会传 响福统
利文 思化
影思西 响想方
对社 中会 国福 的利
发制中 展度国
的社 形会 成福 与利
展思中 想国 的社 未会 来福 发利
中国社会福利 思想的历史演 变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 思想对中国的 影响
基督教文明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慈善事业:基督教会积极从 事慈善事业,如救济贫困、 救助孤儿等
社会福利制度:基督教会倡 导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如养
老、医疗、教育等
基督教教义:强调关爱他人, 扶助弱势群体
社会价值观:基督教文明强 调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福利
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保险等
1980年代, 政府开始推行 “社会救助” 制度,包括最 低生活保障、
医疗救助等
1990年代, 政府开始推行 “社会福利” 制度,包括残 疾人福利、儿
童福利等
2000年代, 政府开始推行 “社会福利” 制度,包括老 年人福利、妇
女福利等
中国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 平不断提高。

佛教思想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提倡关爱他人,救助贫困,这为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提 供了思想基础。
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使人们相信行善积德,有助于社会福利思想的传播和 实践。
众生平等: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强调人人平等,有助于消除社会福利中的不平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福利思想试题课程代码:0028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标志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开始的是( C )A.《贝弗里奇报告》 B.《新济贫法》C.《伊丽莎白济贫法》D.《社会保障法》2.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 A )A.德国 B.英国C.美国D.法国3.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倡导者是( D )A.庇古 B.亚里士多德C.蒂特马斯(社会国家)D.托马斯·马歇尔4.第一个描述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现象,并对之给予严厉谴责的思想家是( A )A.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原型:柏拉图《理想国》 B.马克思C.康帕内拉《太阳城》,实物的自然循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唯物主义观点D. 18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代表:梅叶《遗书》指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之路;摩莱里《自然法则》依靠理性和法的力量;马布利(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5.傅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 B )圣西门:按劳分配,实业制度,协作制欧文:空想共产主义,劳动公社A.新村 B.法郎吉C.实业制度D.劳动公社6.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是( A )A.17世纪,配第:劳动价值理论,最低工资理论 B.18世纪,斯密:主张放任自由市场C.19世纪,李嘉图:税 D.马尔萨斯:人口法则,反对《济贫法》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起于布阿吉尔贝尔,终于西斯蒙第。

西斯蒙第:主张通过研究收入的分配来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

直接鼓吹经济干预主义。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站在小生产社会的立场反对放任自由主义的竞争,保护劳动者利益,实现他们的福利与幸福需要的思想。

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原则,福利最大化原理,立法改革思想。

穆勒:主张通过法律,指出快乐和痛苦有量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

7.强调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方面是对自由的节制,同时另一方面也是给自由以实质内容。

这属于下面哪一思潮的观点( D )A.自由主义 B.新自由主义C.马克思主义D.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民主主义精神,以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修订”,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C )A.李斯特,历史学派先驱,《国家经济学》,贸易保护 B.韦伯C.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D. ,新历史学派代表:瓦格纳(既主张要重视对历史统计资料的研究,也不完全不论有经济规律存在),施穆勒(鼓吹劳资合作)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是:通过社会政策的安抚劳动阶级的方案,而不是创造消灭阶级对立,实现初值的平等和自由的条件。

主张德国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国家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来推进社会福利。

保护劳工的有关立法是开端于英国,而采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是德国首创。

9.边际效用是哪一派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C )A.古典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新古典经济学:效用理论,人性假设,市场理论D.功利主义10.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B )A.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边际效用学派的杰出代表 B.庇古C.阿罗---新福利经济学:不可能定理D.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11.根据基数效用论( C )A.效用不可计算 B.效用是主观的C.人际效用可以比较D.无法用客观数值来测量效用早期经济学学说的影响:创立者---庇古,先驱---霍布森,主导地位---斯密新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帕累托—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帕累托最优12.哪一定理的出现,促成了社会选择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B)A.帕累托最优定理 B.阿罗不可能性定理C.福利最大化定理D.萨伊定理13.与新古典经济学对失业分析不同,凯恩斯承认了下面哪种失业的存在( A )A.非自愿失业 B.摩擦性失业C.自愿失业D.自愿失业与摩擦性失业14.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是( D )A.经济危机理论 B.国家干预理论C.就业一般理论D.有效需求理论15.两个剑桥之争是指( B )A.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 B.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之争C.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D.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之争16.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是( A )A.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B.商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处达成的需求C.人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求D.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17.贝弗里奇认为二战后英国重建的主要任务是( D )A.恢复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 B.实现充分就业C.满足人民的需要D.消除贫困、疾病、愚昧、污秽和懒惰18.蒂特马斯把社会福利分为( C )蒂特马斯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A.政治福利、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 B.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C.公共福利、财政福利与职业福利D.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19.“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这是对何种公民权利的界定?( A )A.社会权利 B.民事权利C.政治权利D.法律权利国家功能:对内维护秩序,对外保障国家安全。

实现功能三要素:强力,权力,权威。

福利国家的类型:自由福利,组合主义福利,社会民主福利。

福利国家的指标: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社会开支的增长,公民权利的扩大。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背景: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社会结构的变化,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20.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主张( C )A.平等就是结果平等 B.社会不应该追求平等C.平等是指公正的规则:征收土特产转让税,政府出资办教育D.起点不平等不需要被修正21.哈耶克对社会保障的态度( C )A.反对任何社会保障的措施 B.主张一种绝对的社会保障C.有限度的保障是大家都能够获得的D.社会保障有利于自由的发展22.根据诺齐克的“拥有的正义论”可以得出( A )A.一物的获得必须符合获取的正义原则B.需要补偿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处境C.对社会基本善的分配应该平等D.积极的权利观23.与新保守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观点是( A )A.选择的自由 B.有序的社会C.强有力的政府D.等级制和服从全球化的特征:各民族的融合,分化和冲突的复杂情况,客观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自我意识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核心要素:个人自由、市场机制、法制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积极的权利和消极的权利,强国家理论人类的各种关系的基本模式:团结性社群,工具性联合体,公民身份,他们分别通过需要,应得和平等三个原则,表壳了支配人类生活的社群关系、市场关系和国家关系中的正义原则。

24.所谓“积极的权利”是指( B )消极的权利:是指无须政府或集体的作为而获得的个人权利,他人也不得侵犯这些权利。

A.个人信仰的自由权 B.个人对国家或集体的要求权C.言论自由的权利D.他人不得侵犯的权利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以家庭、家族和地方社区为基础的保障服务体系,二是比较广泛的民间慈善事业,三是有限、有效的官方社会救济及福利。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民本主义,仁爱精神和仁政理念,大同思想,整体主义,孝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思想制度的特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企业的运行模式,普遍主义的福利模式和福利供给的梯次差异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国家福利理论,家庭保障责任和社会互助精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理论,社会分配中必要扣除理论,平等主义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公平观和社会主义福利分配理论,自力更生与无私奉献的理想境界社会福利转型的基本内容:社会政策基本目标的转化,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社会政策基本模式的变化,社会福利运行机制的变化,组织体系的变化25.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变化表现为( C )A.按劳分配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观已经不起作用—仍起作用B.整体主义观点依旧占据主导地位C.单位在社会福利事务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缩小D.泛福利倾向---计划经济时期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表现为( DC )A.(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B.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C.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D.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根据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BC )A.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是等质的B.政府只应该在有限范围内干预经济活动C.政府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了贡献D.社会福利事业尽量由政府来办为好3.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与政策的影响表现在(A BC )A.以宣传革命(改良)思想来影响社会B.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策略C.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D.为工党提供了理念基础和基本原则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坚持社会民主,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费边社为工党提出的四根支柱: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普遍实施,工业的民主管理,国家财政政策的彻底改革,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4.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些思想流派共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改良”( BD )A.自由主义 B.保守主义C.社会主义D.新保守主义5.凯恩斯提出的克服经济危机的主张包括( CD )A.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 B.实行投资社会化C.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D.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6.英国皮尔森归纳的福利国家三个指标分别是( BCD )A.有效的市场竞争 B.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C.社会开支的增长D.公民权利的扩大7.从弗里德曼的思想出发,负所得税可以实现的福利目标有( ABC )A.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B.将贫穷的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C.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D.避免累赘的、代价高昂的福利机构的介入8.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把人类关系分为( BA )公民身份A.工具性联合体 B.团结性社群C.记忆性社群D.心理性社群9.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BDC )A.天赋人权 B.民本主义C.仁爱精神D.整体主义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策基本目标的变化表现在( BCD )A.目标是要解决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B.目标是要通过为职工和其他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而增强劳动积极性C.目标更注重提高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效率和压缩社会福利开支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政府的财政负担D.目标是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体系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社会福利:是人类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