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
内燃机的原理是什么

内燃机的原理是什么
内燃机的原理是利用燃料在密闭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通过气缸内活塞的往复运动,完成功的转换。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进气阶段,活塞由上往下运动,气门打开,汽油-空气
混合物进入气缸内;在压缩阶段,活塞由下往上运动,气门关闭,将混合物压缩成高压气体;在燃烧阶段,由火花塞产生的火花点燃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在排气阶段,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废气通过气门排出。
内燃机通过连续循环的这些步骤,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这种机械能可用来驱动汽车、飞机、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用来产生动力推进电力发电机、机械设备等。
内燃机因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功率密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工作特点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所产生的燃气直接推动活塞作功。
下面,以图示的汽油机为例加以说明。
开始,活塞向下移动,进气阀开启,排气阀关闭,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进入气缸。
当活塞到达最低位置后,改变运动方向而向上移动,这时进排气阀关闭,缸内气体受到压缩。
压缩终了,电火花塞将燃料气点燃。
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燃气在缸内膨胀,向下推动活塞而作功。
当活塞再次上行时,进气阀关闭,排气阀打开,作功后的烟气排向大气。
重复上述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等过程,周期循环,不断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转换为机械能。
内燃机工作原理简述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是一种热机,它将液体或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直接输入机器内部燃烧产生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具有体积小、质量小、便于移动、热效率高、起动性能好的特点。
但是内燃机一般使用石油燃料,同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害气体的成分较高。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腔称作气缸,气缸内表面为圆柱形。
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的活塞通过活塞销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则与曲轴相连,构成曲柄连杆机构。
因此,当活塞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时,连杆便推动曲轴旋转,或者相反。
同时,工作腔的容积也在不断的由最小变到最大,再由最大变到最小,如此循环不已。
气缸的顶端用气缸盖封闭。
在气缸盖上装有进气门和排气门,进、排气门是头朝下尾朝上倒挂在气缸顶端的。
通过进、排气门的开闭实现向气缸内充气和向气缸外排气。
进、排气门的开闭由凸轮轴控制。
凸轮轴由曲轴通过齿形带或齿轮或链条驱动。
进、排气门和凸轮轴以及其他一些零件共同组成配气机构。
通常称这种结构形式的配气机构为顶置气门配气机构。
现代汽车内燃机无一例外地都采用顶置气门配气机构。
构成气缸的零件称作气缸体,支承曲轴的零件称作曲轴箱,气缸体与曲轴箱的连铸体称作机体。
甲,基本术语1. 工作循环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等四个工作过程组成的封闭过程。
内燃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

内燃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1. 内燃机的结构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
它有一组气缸和活塞组成的结构,其中燃料与空气混合后被压缩,然后在高温下燃烧,产生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作功。
内燃机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1 缸体与缸盖内燃机的缸体和缸盖通常由铸铁、铝合金等材料制成。
缸体用于容纳气缸,缸盖则用于密封气缸,同时还有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安装位置。
1.2 活塞与连杆活塞是内燃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与气缸壁之间形成密封腔。
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连接,使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1.3 曲轴与凸轮轴曲轴是内燃机的主轴,它与连杆配合,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
凸轮轴则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时间,以调节燃料和空气的进出。
1.4 气门与气门机构内燃机的气门用于控制燃料和空气的进出。
气门机构由凸轮轴、推杆、摇臂、弹簧等构成,通过凸轮轴的转动来控制气门的开闭状态,以实现进、排气过程的控制。
2.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与排气。
2.1 进气在进气冲程中,活塞从上死点下移,气缸内的压力降低,气门打开,新鲜空气通过进气道进入气缸。
2.2 压缩在压缩冲程中,活塞上移,气门关闭,气缸内的空气被压缩,从而增加了气体分子的热力学能量。
2.3 燃烧在燃烧冲程中,活塞上移到达上死点附近,燃料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缸,与空气混合并被点火。
燃料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2.4 排气在排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压力推开排气阀,废气从排气道中排出。
同时,凸轮轴使进气门打开,循环开始下一轮。
3. 内燃机的应用内燃机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船舶、飞机和工业设备等领域。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汽车与摩托车内燃机是汽车和摩托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通过内燃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运行。
同时,内燃机的高功率和高效率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工作原理内燃机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机,是现代社会最常用的动力装置之一。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使气体产生膨胀,从而推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两者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汽油的爆炸能力来推动活塞运动。
在发动机的气缸内,燃油和空气混合物被喷入,并在活塞上升时被压缩。
当活塞达到顶点时,火花塞产生火花,将混合物点燃,发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活塞向下运动,产生动力。
同时,废气被排出,准备进行下一次循环。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汽油发动机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燃烧过程。
在柴油发动机中,燃油与空气分别在高压下进入气缸,活塞上升时被压缩。
当活塞接近顶点时,柴油喷油嘴喷出的燃油进入气缸中,并因为高压而被立即气化。
混合物达到点火温度后,自燃爆发。
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提供动力。
内燃机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四个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进气过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充满了混合气。
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压缩为高压状态。
在燃烧过程中,混合气被点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在排气过程中,排气门打开,废气被排出,准备进行下一个循环。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燃料的质量、燃烧过程的完全性和机械摩擦的损耗等。
为了提高内燃机的效率,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例如,采用高压直喷技术、进气增压技术和电喷技术等。
除了汽车,内燃机还广泛应用于船舶、飞机和发电机等领域。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内燃机的排放和能源消耗等问题越来越关注。
因此,发展绿色环保的替代能源和新型动力装置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总结而言,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使气体膨胀,从而推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无论是汽油发动机还是柴油发动机,其工作原理基本相似,都包括了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内燃机的启动原理

内燃机的启动原理一、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是利用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在启动过程中,关键是确保燃料能够顺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推动活塞运动。
二、点火系统内燃机的点火系统起到将点火能量传递至燃烧室内的燃料混合物并引燃的作用。
点火系统通常由电源、点火线圈、分配器、点火塞等组成。
在启动过程中,点火系统的作用是在活塞达到压缩行程的顶点时,通过点火塞产生的火花点燃压缩的燃料混合物。
三、燃油系统燃油系统是将燃油供给到燃烧室内,确保燃料能够顺利燃烧的关键。
燃油系统主要由燃油箱、燃油泵、喷油嘴等组成。
在启动过程中,燃油系统的作用是将燃油从燃油箱中抽取并输送至燃烧室内,形成可燃的燃料混合物。
启动过程如下:1. 打开点火开关,启动电源,使点火系统准备好产生火花。
2. 踩下离合器(对于手动变速器)或切换至空档(对于自动变速器),断开发动机与车轮的连接,以保证启动时发动机不会带动车辆前进。
3. 踩下刹车踏板,保持车辆静止。
4. 转动钥匙至启动位置,同时踩下油门踏板,启动电机转动发动机,使曲轴旋转。
5. 发动机转动后,点火系统通过点火线圈产生火花,并通过点火塞引燃压缩的燃料混合物。
6. 燃油系统通过燃油泵将燃油从燃油箱抽取,并喷射至燃烧室内,形成可燃的燃料混合物。
7. 燃料混合物在点火的作用下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
8. 发动机转速逐渐提高,经过几个循环后稳定下来,发动机启动成功。
9. 松开油门踏板,发动机进入怠速状态,维持正常运行。
总结:内燃机的启动原理主要涉及到工作循环、点火系统和燃油系统三个方面。
在启动过程中,点火系统通过产生火花点燃压缩的燃料混合物,燃油系统通过将燃油输送至燃烧室,确保燃料能够顺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推动活塞运动。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内燃机可以顺利启动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 排气门打开,活塞 向上运动,把废气 排出气缸。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连续工作
汽油机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 排气门关闭,活塞 向下运动,汽油和 空气的混合物进入 气缸。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压缩冲程:
进气门和排气 门都关闭,活塞向 上运动,燃料混合 物被压缩。
内燃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做功冲程:
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工作循环:吸气、压缩、爆炸、排气。
吸气循环是内燃机的第一个工作阶段。
当活塞下行时,汽缸膛内的发动机油门打开,气缸外的大气压力将空气通过进气阀进入气缸。
在这个过程中,燃料还未注入,发动机主要借助活塞自身的下行运动产生的负压使混合气进入气缸。
压缩循环是内燃机的第二个工作阶段。
当活塞开始上升时,进气阀关闭,活塞将混合气体向气缸膛内压缩。
在这个过程中,活塞上升使得混合气压力增加,同时体积减小。
最终,混合气体达到了高压状态。
爆炸循环是内燃机的第三个工作阶段。
当混合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时,火花塞会发出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这个点燃的火焰扩散到整个气缸,产生了高温和高压气体。
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于活塞上,将活塞推力向下运动。
排气循环是内燃机的第四个工作阶段。
当活塞再次上升时,这个运动将排气门打开,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
这个过程使得气缸内的压力迅速下降,使活塞对外做功。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由上述四个阶段交替进行的。
每个循环周期内,发动机都完成了吸气、压缩、爆炸和排气的过程。
这种循环反复进行,产生连续的动力输出。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四冲程循环和两冲程循环。
首先是四冲程循环,在这种循环中,吸气、压缩、爆炸和排气四个阶段分别占据发动机的四个循环。
每个循环都需要两个活塞上下运动才能完成。
四冲程循环由于充分利用了活塞上下循环运动,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动力输出。
其次是两冲程循环,它将吸气、压缩、爆炸和排气四个阶段合并到两个运动循环中。
这意味着每个循环中只需一个活塞上下运动就可完成整个循环。
两冲程循环由于缺乏四冲程循环中的压缩阶段,使得其热效率较低,并且排放污染物较多。
然而,两冲程循环由于结构简单,适用于小型和低功率的内燃机。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内燃机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
内燃机原理(全)

2.压缩过程 在进气过程终了后,进、排气门都关闭,
曲轴继续旋转,活塞自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 将气缸中的混合气压缩,进行压缩过程。压 缩过程在示功图上以曲线ac表示。压缩终了 时气体的压力和温度主要视压缩比的大小而 定,压力约为0.85-2MPa,温度可达600-700K。
压缩比愈大,压缩终了时混合气的压力
直喷式燃烧系统比间喷式燃烧系统 的热效率可提高10%-15%,是提高柴油 机经济性的有效措施。
6.提高柴油机燃油喷射压力:喷油压力目 前已达120—150MPa 7.排气后处理技术:可使柴油机实现CO、 HC及NOx的同时净化 8.采用代用燃料:以压缩天然气(CNG)和 液化石油气(LPG)为主
第二节内燃机的总体构造
2、内燃机工作循环示功图:
研究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时,可以利用一种表示气缸 内气体压力和相当于活塞不同位置时的气缸容积V之间的 变化关系图(P-V图)。此图能表示一个工作循环中气体在 气缸内所作的功,所以称为示功图。
二、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冲程化油器式汽油机的结构简图和P-V示功图。
进
压
排
气Hale Waihona Puke 缩气1.进气过程 在进气过程中,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
三、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一)内燃机性能指标的发展动向
1.强化程度不断提高: 提高内燃机的强化程度,使之在有限的气缸
工作容积条件下提高内燃机的功率。
2.降低燃油消耗率、提高经济性
3.提高内燃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无故障期为5000h,表征耐久性的指标是大修
期。常以压缩压力下降到一定值(2.2~2.7MPa)或各 缸压力差增大到一定值(0.3MPa)即认为应当大修。
3、行程s(strok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调速特性
一、定义:当柴油机的调速手柄固定在某一位置时,由调速 器自动控制喷油泵油量调节杆(拉杆或齿杆)的移动,使负荷从 零变到最大,此时柴油机的扭矩 Me、功率Ne和有效燃油消耗率 ge等参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为调速特性。它主要用以考核调 速器的性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二、调速特性曲线分析:柴油机在进行调速特性试验时, 一般要同时测出速度特性曲线,因为调速特性与全负荷速度特 性有密切联系。图9-13为带全程调速器的柴油机的速度特性和 调速特性。它以转速为横坐标,相当于速度特性的形式。图中 的曲线1表示全负荷的速度特性,这时调速器不起作用,竖线 2-5即相当于调速手柄在不同位置时的调速特性。这样的竖线 有无穷多条,每一条竖线都对应一定的转速范围。调速特性还 可作成如图9-14所示的形式。它以功率Ne为横坐标,以Me、ge、 Gf、n为纵坐标。
(二)机油滤清器 不同滤清能力的滤清器—集滤器、初滤器和细滤器。 1.集滤器 集滤器通常就是一个滤网。 2.粗滤器 粗滤器用以除去机油较大的(直径约为 0.05-0.1mm) 杂质。它对油流的阻力较小,故可串联于机油泵与主油道 之间作为全流式滤清器,有片式和带式两种。
3.细滤器 细滤器用以使机油得 到较彻底的滤清。它的缝 隙小,滤清能力强(可到 0.01mm);但对油流的阻力 大,所以通常并联在润滑 系油路中作为分流式滤清 器。细滤器分为离心式和 过滤式两种。 4.复合式滤清器 有的内燃机上采用粗 滤芯与细滤芯串联,并且 设置在同一壳体内的复合 式滤清器。粗滤芯为绕线 式。细滤芯为纸质的。
(三)机油散热装置 机油散热装置有机油散热器(风冷)和机油冷 却器(水冷)两种 机油散热器一般是管片式的,类似冷却水散 热器。装在水散热器前面或后面,借风扇风力, 使机油冷却。机油冷却器装在内燃机冷却水路中, 对机油进行水冷却。 四、曲轴箱通风 1.自然通风装置 自然通风装置又称呼吸器,许多内燃机(如 6133型)都将机油加油口兼作呼吸口,在加油管 口装有滤芯。
二、内燃机的润滑系 1.复合式润滑系 现代内燃机都采用复合式润滑系。 对负荷和相对运动速度较大的零件,如主轴承、连杆轴承、 门轮轴轴承等,用压力润滑-用机油泵将机油以一定的压力 送到这些摩擦表面;对负荷或相对运动速度较小的零什,气 缸壁、凸轮、挺柱等,则用激溅润滑-利用内燃机工作时运 动零件激溅起来的油滴或油雾落到这些摩擦表面进行润滑。 三、润滑系的主要机件 (一)机油泵 机油泵的功用是供给润滑系循环油路中具有一定压力和 流量的机油。目前内燃机上广泛采用齿轮式和转子式机油泵。
第三节
速度特性
内燃机速度特性的定义:当内燃机的燃料供给调 节机构(化油器节气门或喷油泵油量调节杆 )位置一定 时,内燃机的性能参数(Ne、Me、ge、等)随转速变化 的关系称为速度特性。 一、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一)定义:化油器式汽油机的速度特性是在节气 门开度一定、点火提前角和化油器按使用工况调整完 好的情况下,汽油机的性能参数随转速变化的规律。 当节气门全开时,所测得的速度特性为全负荷的速度 特性(习惯上亦称外特性)。节气门部分打开时所测得 的速度特性,称为部分负荷的速度特性(或称部分特 性)。内燃机的外特性表示不同转速下内燃机所能发 出的最大扭矩和最大功率,代表了内燃机所能达到的 最高动力性能。
第五节
万有特性
一、定义: 根据不同转速下内燃机的 负荷特性曲线族,经过坐标转 换后得到的多参数全面表示内 燃机的性能的特性曲线,即万 有特性。 二、万有特性曲线 将转速作横坐标,平均有 效压力Pe(或扭矩Me)作纵坐标, 在图上画出等有效燃油消耗率 ge曲线和等功率Ne曲线,从万 有特性上很容易看到内燃机最 经济的负荷和转速,最内层的 等ge曲线相当于最经济的区域, 曲线愈向外,经济性愈差
2、负荷特性曲线变化规律分析: 图9-4是柴油机按负荷特性运转时一些参数随负 荷变化的一般规律曲线。 ①柴油机增加负荷就意味着增加每循环供油量,所 以每小时的耗油量Gf随负荷增加而增加; ②过量空气系数则随负荷增加而减小; ③供油量多,放热也多,使排气温度tr随负荷增加 而升高; ④有效燃油消耗率ge的变化规律也与汽油机相似。 ⑤排气烟度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低负荷时增 加缓慢,且低负荷时烟度很小,肉眼看不出.可认 为排气无烟。在高负荷时,烟度增加迅速,当接近 最大功率时,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恶化,燃烧不完全, 排气烟度急剧增加。
①转速一定时,每小时燃油消耗量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决定于节气门 开度和混合气浓度。随着节气门开度加大,充入气缸的混 合气量迅速增加,因而Gf随之增加。 ②汽油机的机械损失主要与转速有关。
四、柴油机的负荷特性 1、定义:柴油机转速一定 时,每小时燃油消耗量Gf和 有效燃油消耗率ge等性能指 标随循环供油量变化而变 化的特性。在柴油机运转 中,进气量变化不大,主 要是通过改变每循环供油 量来改变混合气的浓度(即 过量空气系数。),从而调 节柴油机的负荷,所以又 称为质调节。
三、内燃机的特性及其特性曲线 1、内燃机调整情况及运行工况变化时,其主要性 能参数(N0、MO、ge等)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关系 称为内燃机的特性。 1)随内燃机各项调节参数而变化的关系称为 调节特性 2)随运行工况而变化的特性称为性能特性(简 称特性)。通常这种变化关系是用曲线形式表示, 故称它为特性曲线。 内燃机的特性很多,其中主要的是速度特性和 负荷特性。
第十章
内燃机的辅助系统
第一节 润 滑 系 一、概 述 1.润滑系的功用: ① 润滑减摩; ② 冷却缓冲; ③ 清洗 2.机油 ①内燃机所用的润滑剂包括润滑油(机油)和润滑脂。 ②在机油中加入10%左右的添加剂。有防止金属锈蚀的防 锈添加剂;有用以增加机油黏度的增黏添加剂;有用以降 低机油疑点的降凝添加剂,有防止机油对金属腐蚀和机油 自身氧化的抗氧化、抗腐蚀添加剂;有促使沉积油中的淤 渣、胶泥、积炭分散的清净分散添加剂等。 ③国产内燃机机油有汽油机机油和柴油机机油两种。
根据内燃机所驱动的工作 机械负荷和转速的变化情况, 内燃机的工况大致可分为3类。 1.固定式工况(如图9-1中的直线l所示。) 转速几乎保持不变,功率则随工作机械负荷的大小由零 变到最大的工况称为内燃机的固定式工况,亦称直线工况。 2.螺旋桨工况(如图9-1中的曲线2所示。) 功率与转速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的工况称为螺旋桨 工况,也称函数工况。当内燃机驱动空气中或水中的螺旋桨 工作时,即N=f(n)。这时螺旋桨的扭矩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 功率与转速的3次方成正比,即Ne=Kn3,K为比例常数。 3.车用工况(如图9-1中阴影部分所示。) 内燃机的功率和转速都独立地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它们 之间无一定的函数关系,这种工况称为车用工况,亦称面工 况。
第六节
内燃机功率的标定及大气修正
一、功率的标定 内燃机标定功率分为以下4种: 1.15min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5分钟的标定功率; 2.1h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小时的标定功率; 3.12h功率:内燃机允许连续运转12小时的标定功率; 4.持续功率:内燃机允许 24小时以上长期连续运转的标定 功率。 国家标准还规定:在给出标定功率时,应同时给出相应 的转速,此即标定转速。根据使用特点,在内燃机铭牌上应 标明上述 4 种功率中的一种功率及其相应的转速。当内燃机 具有超负荷功率时,应同时标明超负荷功率及其相应转速。 一般情况下内燃机的标定功率应为净功率(即内燃机按 不同用途带有实际工作所需全部附件的有效功率),当为总 功率(即内燃机带有维持本身正常运转所需附件的有效功率) 时应注明。
第九章 内燃机的特性 第一节 内燃机的工况与特性
一、内燃机工况的表示方法: 1、内燃机的功率Ne、扭矩Me和转速n之间有如 下关系: (kW)
Me 318 .3 peVhi K pe (N.m)
式中, ,对于一定的内燃机是 一常数,所以扭矩Me与平均有效压力pe成正比。
二、内燃机工况的分类
第二节
负荷特性
一、定义:所谓负荷特性是指内燃机转速不变时,其 性能参数(Gf、ge、tr等)随负荷而变化的关系。 二、实际意义: 1、负荷特性曲线上可看出不同负荷下的燃油消耗率。 2、根据各种转速下的负荷特性,可以绘制万有特性。 3、负荷特性是内燃机最基本的特性,容易测定,在 内燃机的调试过程中,经常用负荷特性作为性能比较 的标准。 4、负荷特性给出了在等速情况下,内燃机的负荷与 燃油消耗率的关系。
2.强制通风装置 曲轴箱和进气管之间 用抽气管1相连。当 汽油机工作时,曲轴 箱内的气体,经抽气 管吸人气缸中,而新 鲜空气经气门室罩上 的小空气滤清器 2进 入曲轴箱内。
第二节
冷 却 系
一、概 述 冷却系的功用:保证内燃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 下工作(通常以气缸盖中冷却水的温度保持在80-90℃ 为宜)。起动时,应能使内燃机尽快热起到正常工作 温度,并能在随后的工作中保持这一温度。
二、环境状况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环境状况是指内燃机运行地点的环境大 气压力、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它对内燃机 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环境大气压力降低, 环境温度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大时,吸入内燃 机气缸的干空气量都会减少。所以功率会降 低,反之,功率亦增加。 标准环境状况为: 大气压P。=100kPa,相对湿度=30%,环境 温度T。=298K或25℃,中冷器冷却介质进口 温度Tc。=298K或25℃。
2、转速储备系数(或转速适应性系数)
n
neb n M e max
(9-2)
式中 neb -标定转速(r/min); nMemax -最大扭矩时的转速(r/min)。 内燃机的转速储备系数越高,表示内燃机利 用内部运动零件的动能来克服短期超负荷的能力 越强。有时也用扭矩储备系数和转速储备系数之 积(称为适应性系数K)来表示内燃机动力性能对外 界阻力变化的适应能力,即
3.机油的黏度分类 单级油:只满足高温或低温一种温度的黏度要求。 多级机油:能同时满足对高、低温黏度的要求,它是在机油中 加入了黏度添加剂。多级机油低温时流动性好,高温时黏性好。 能全天候使用。 4.机油的质量分级 ①我国机油质量分级:汽油机油质量分为5级。柴油机油质量分 为4级,其质量依次提高。 5.润滑脂 润滑脂(通称黄油)是一种半流体状胶性物质,是用稠化剂 稠化润滑油而得到的。常用的润滑脂有以下儿种: (1)钙基润滑脂(GB491-65):耐水、耐潮湿,不耐高温。 (2)铝基润滑脂(ZBE36004-88): 具有高度耐水性, (3)钙钠基润滑脂(ZBE36001-88): 耐水性比钙基润滑脂稍差, 但较耐高温。 (4)合成钙基润滑脂(ZBE360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