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二篇(1)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2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资料推荐------------------------------------------------------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0 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1/ 3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最新资料推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3/ 30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称“山中宰相”。
---------------------------------------------------------------最新资料推荐------------------------------------------------------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5/ 30解释重点词语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季节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交相辉映全、都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消散坠落沉鳞竞跃。
初中语文 统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26张ppt)

景物描写的方法
高峰入云, 仰视 ➢多种视角相结合 清流见底。 俯瞰
山水相映之美
➢ 动静结合
➢ 感官调动: 视听结合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平视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色彩搭配之美
晓雾将歇, ➢ 时间上:早晚结合 猿鸟乱鸣。
听觉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视觉
晨昏变化之美
动景
静景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理解文意
要求:小组合作,参考注释翻译文章,画出难理解或不理解的字、 词、句。
山 川 之 美,古 来 共 谈。
。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 叹的啊。
总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全文围绕哪个 字展开?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 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解题
答:答复 谢中书: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 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 交相辉映
“沉鳞”运用 了那种修辞 手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 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
坠落
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人间 的 美好世界
自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欣赏, 它们 领悟 美丽景,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景色了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 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 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 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美在哪里?
文中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存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差不多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点指跳出水面。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想一想?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以说明。 以说明。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丹阳秣陵(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人称为“山中宰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性默写:
1、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侧面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
2、另一句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夸张比喻。
3、四句话“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4、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一句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5、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XXX 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庭院月下美景,营造出空灵幻境的美妙场景。
6、一句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了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复杂又旷达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 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 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 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 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人,去官隐居 茅山,人称“山中 宰相”。有《陶隐 居集》。本文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潜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坠落 鳞,借代鱼。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了 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图 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与 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描 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与 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 人”。
2.
描 绘 了 秀 美 的 山 川 景 色 。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瞰
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净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 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 映衬,呈现出绚烂辉 煌的气象,万物勃发 的生命力。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平视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静景
通过描写朝夕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听觉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夕日欲颓, 动感,传达了生 视觉 沉鳞竞跃。 命气息。
5.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 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 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能力训练: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的暇思。
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画面,空气里只 有快乐的气息,什么烦恼都随着微风飘走了。 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岸边的小船好像睡着了, 一动也不动地躺着。整个天空都映在湖里了, 蓝天碧水融合为一体。两岸连山围绕着湖,似 乎为这里的宁静而感到喜悦。茂盛的小草依傍 着山,虽然天空只有白云,可蓝天下还有美丽 的景象陪伴着,才不至于感到寂寞。偶尔有几 声鸟叫声,犹如为这宁静增添欢乐。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yù )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总 分
三、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总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写,以感慨发端。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 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 作者对山川风物的。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情、议论,以感慨收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 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中心
5.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 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同学们,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 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 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 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 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答 谢 中 书 书
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