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19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教师补充并导入
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展示PPT课件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相关作者与写作背景;出示课件简介苏轼资料
使用ppt、音频,在导入、讲授环节中使用;在导入环节使用优美的幻灯片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的环节中使用幻灯片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进而对课本的语言描绘的承天寺的“画”感产生直观的感受。听朗读能够使学生陶醉在其中;当然,也能够在复习环节使用,通过视觉的再现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进一步增强的作用。
使用电子白板的教学,孩子和我都得到了很多不错的经验,尤其是使用电子白板的方便记录性,让我们在课堂中有很宝贵又愉快的讨论,我感到了学生的快乐与我的幸福交织在一起。交互式白板教学的形式多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其实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将白板教学有效融入其中,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最终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联系课文启示写日记,要求书写规范。
出示要求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水平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用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我使用的是电子白板教学。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一、引导学生学习
1.快速浏览课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答题格式:
学法指导:多读课文内容,找出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处。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或写技巧)+内容+表达情感
三、点评
1.快速浏览文
2.找出相关的字词句。
3.按答题格式回答问题
4.学生互评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10.《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
题
《记承天寺夜游》
授课
时间
2017年10月
单位
教材
分析
本课选自2017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以文言文为主,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常用词,然后反复诵读,领会文言文丰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准备的多媒体有作用
探
究
学
习
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完成教学目标3
1.将探究任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
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究。
3.对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1.交流探究
2.选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3.评价
PPT课件
课
堂
小
结
学习苏轼恬淡、自适的情趣
(深化主题)
教师小结
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赏析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提高认知能力。
情感目标
深入感悟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培养学生闲适、恬淡的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全文阅读与理解;
2.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3.词语解释:着重讲解文中的难词、生僻词和古今异义词;
4.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提高古代汉语运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提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
4.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自然景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文言文描述身边的景色,体会古人的表达方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忠实原文,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如何准确把握“但”、“少”、“如吾两人者耳”等词汇的翻译。
(3)文章深层情感与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夜游中所抒发的深层情感,以及文章所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和哲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讨论、情景再现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散步时,是否注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在夜游中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哲理。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并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4.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与翻译重点词、句。
2.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很多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
似乎是单纯写景,实那么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参考〗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相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因为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韵味。
正确理解文章大致含义,能翻译重点句子。
?3.领悟月色之美?4.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1.领悟月色之美。
?2.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难点:?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客观的情怀。
?教学过程:?导: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风格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一个词语。
我们一起读资料——??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这么偏爱“空明”?我们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去寻找答案。
?预习检查:?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听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含义。
活动一:赏景——赏月之空明?空明,课下注解特别作了交代:形容水的澄澈。
文章景物描写的真正对象是水吗??2.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说一说:今晚的月色带给你什么感觉。
?3.改句判断赏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4.读。
(注意体会惊喜陶醉,恍然大悟之情)活动二:识人——识人之空明?1.梳理情节:根据注释,理解记叙性的文字,了解这个事件。
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我们听。
?2.体会:品析记叙事件的文字,体会事件中的苏轼是______的人。
?3.感受:苏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闲人”。
请一生读资料。
有着绝世才华的你,成了这样有个闲人,你的心情会怎样??4.讨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联系今天对苏轼的认识,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偏爱“空明”这个词语?活动三:读情——读情之空明??内心空明的人,才能看见空明的风景。
?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读出自得之意)?2.不仅是这个晚上,不仅是这篇文章。
苏轼的内心永远像孩子一样空明:?被贬黄州,他路途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箫且徐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5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迁移:感悟写景抒情。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解析题目,写作背景。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第一步: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生字词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二步:读懂课文要求: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第三步:读透课文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使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确:记叙、描写、抒情(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体会这个句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把握节奏,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品味赏景: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
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②.为何“无与为乐者”?
③.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怀民因何“亦未寝”?
⑤.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为何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相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因为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3.揣摩情感:
⑴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喜)
②:念无与为乐者。
(失落)
③:“遂”、“寻”(激动)
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兴奋)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自嘲自解:自嘲—横遭贬谪、内心愤懑
自解—闲适自在、自得其乐
a.闲情雅致的人
b.自我排遣的旷达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四)课堂总结
1.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旷达
2.课外延伸
3.学生小结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