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难点)4.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
(难点)1.朗读法;2。
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循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夕日欲颓.(tuí)与.其奇者(yù)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情景交融的写法
在古诗文中,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往往“景”好找,“情”难寻,要结合文章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际遇去体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素材积累: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
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由于苏轼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因
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二、破题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注意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二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生个读3.提示节奏:文章多为四字对偶句,朗读节奏均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文言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 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 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 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至/乃 设 饭 一 杯/萝 卜 一 楪 /白 汤 一 盏 而 已
3.从穆父召食皛饭和东坡召食毳饭两件事可见这两人都是 _爱__开__玩__笑__(_喜___欢__捉__弄__人__/_善__戏__谑__)_的人。
(二)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导学
【字词积累】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高兴 )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3.怀民亦未寝.( 睡觉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导入一(情景导入):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情分析◇1.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3。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情分析◇1。
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
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2。
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3。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步骤二:理清思路,指导背诵1.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②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③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
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做适当点评。
步骤三:赏析写景之美,领悟感情1.本文围绕“美”字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你发现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美”的句式,写几句赏析语言.(出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可这样赏析,如:①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泾渭分明,脉络贯通。
②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③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
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④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2。
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课堂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布置作业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
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二、预习成果展示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1079),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无薪俸,并规定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职所,其实就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资料链接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了解文体知识“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这种体裁比较灵活,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事物.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3。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强调易错的读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g)(2)提示正确的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节奏.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步骤二:译读课文,疏通文意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探究,相互质疑。
(教师巡视指导)3。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4。
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1)念无为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点拨:“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点拨:“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步骤三:品读欣赏,合作探究1。
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开头便写到“月色入户”,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明确:作者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
小组合作探究。
(出示探究题目)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因为原句中的“如”是比喻词,把明亮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水,生动形象。
删去“如”后变成了“庭下积水空明",让人感觉是写水的。
原句“水中藻、荇交横”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看着像水草的东西,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