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红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110例疗效观察

红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110例疗效观察
的 蓝色 可 见 光 和 6 3 0 n m 红 光 。 蓝 光 将 粪 卟 啉 激 活 , 产 生 光 毒
主观 评 价 方 法 :分 别 于 治疗 前 、每2 周 治疗 结束 后 及 治疗 结束 后2 个 月进 行评 估 。计 数每例 患者 的炎性皮 损 ( 丘
表1
反应,转换成 毒性单态氧迅速 杀死痤疮 丙酸杆菌 ,进 而将皮 肤 上 的痤 疮清 除。我科 于2 0 1 2 年起 对 1 1 0 例痤疮 患者进 行红
疮者 ; ( 6 )2 周 内经受 日光暴 晒者 ; ( 7 )妊 娠及哺 乳期 患
者; ( 8 )有 精神 疾 患 者 。
2 治 疗 方 法
, 仪 器
皮损 改善率 3 7 . 3 3 % ,随访2 月改善率 仍维持 在治疗 结束 时水
平。
治疗前 、治疗 中 、治疗后 2 个 月 患者炎症 性皮损 及 非炎 症性皮损改善情况见表 l。
共计2 O 次。
g . 3 疗 效 评 价
寻 常型 痤疮 是一 种 多 因素 的损 美性 皮肤 疾病 。其 中毛 囊 皮脂 腺单位 中痤疮丙酸杆菌 的大量繁殖和 宿主 的炎症 反应 是 痤疮 炎性皮损 发生 的首要 因素 。痤疮丙 酸杆菌代谢 中产生 大 量 的内源 性 卟啉 。卟啉主要 及次要 吸收波 长峰值 为4 1 5 n m
不 良反 应
欧美娜 红蓝光 治疗 仪 ( 英国欧美娜公司)
操 作 方 法
2 例 患者治疗后有 头痛 反应 ,1 例 出现 红斑 ,轻度面 部水 肿 ,约光 照后2 d 消退 。2 例患 者 自觉 光照 时光线刺 眼 。上述
不 良反 应 于 停 止 光 照 后 自行 消 失 。
4 讨 论

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

2016.11基础研究61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赵 鹏重庆永川区中医医院 重庆市 402160【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门诊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8例寻常痤疮患者,依据门诊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选择红蓝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方法,随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5.46%)高于对照组患者(77.27%),数据间经比对后产生统计学意义。

结论:寻常痤疮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中药内服;红蓝光;寻常痤疮痤疮在皮肤科中患病率较高,由于此病程时间过长,并且发病在外部位置,因此患者极易出现心理问题[1]。

临床中均选择维甲酸和抗生素进行治疗,虽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是会提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此研究分析中药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如下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门诊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8例寻常痤疮患者,依据门诊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均为44例。

对照组是由20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18-38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26.3±4.8)岁,观察组是由16例男性患者和28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18-36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27.2±5.4)岁。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比对计算,未形成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间的比对性有所增加。

1.2 诊断[2]按照《临床皮肤病学》中西医诊断内容:发病时间为青春期,主要发病位置为皮脂腺发达处,例如面部或者背部等,临床表现丘疹、粉刺中存在黑头、结节性病变等,病情时间较长。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选择红蓝光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将光源进行调整,光源为LED 高发光二极管,蓝光能量密度大致为48J/cm 2,λ415nm ,红光能力密度大致为126J/cm 2,λ633nm ,在治疗过程中佩戴防护镜,光和面部位置相距2.5-5cm ,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周治疗2次,持续治疗4周。

红蓝光治疗60例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红蓝光治疗60例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剂 量 红光 达 4 /m 0J c 蓝 光 达 6 c 0Jc ~6 /m , 0J m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资料 . 6 例均为我院门诊 的寻 常型痤疮患 者 , 中 0 其 男、 各 3 女 0例 , 龄 1 年 6岁 ~3 2岁 , 均 年 龄 平

8 / I , 替使 用红 蓝 光治 疗 ,0mn 次 , 0JO3 交 1 2 i / 2 次/ ,周 4周
通 讯 作 者 : 慧 兰 ,ma : hhi n ht i cr 朱 E i zlul @ o l o l a ma. n
疗人数 × 0 % , 10 显效 率 = 效人数/ 显 治疗人数 ×
1 0% 。 0
124 统计学方法 治疗 前后皮 损数 目改变使 .. 用 Su et —ts检验 。 tdn’t et S
皮 肤性 病诊疗 学杂 志 2 1 0 0年 2月 第 1 7卷 第 1期
47
2 结果
2 1 随着照射次数 的增加 , . 炎症皮损消退率逐渐 增高 , 在治疗结束后 4 周炎症皮损仍有好转趋势 , 在第 4 8 临床评估 中, 、周 炎性皮损平 均消退率分 别为 4 . %和 6. 81 56% ( = .5 P< . 1 , t 2 8 , 00 ) 但非 炎性皮损改善欠 明显 ( 1 。 图 ) 22 在第 4 8周进行 总体 临床评估 , . 、 炎性皮损 的 治愈 率 分别 为 17 和 1.% , 效 率 分 别 为 .% 33 显 3 .%和 4 . % , 、 33 6 7 红 蓝光联合 治疗 寻常痤疮 , 在 治疗结束后皮损仍有好转趋势 ( 2 。 图 ) 2 3 不 良反应 6 . O例 患者 2例 出现 红斑 、 面部 瘙 痒反应 , 经过冷敷等处理控制 。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深 覆盖 、 深 覆牙 合的 患者进 行早 期干 预 , 并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疗 效 。所 以 E 3 ] Ki m YH. A c o mp a r a t i v e c e p h a l o me t r i c s t u d y o f C l a s s l I一 , Di v i 本文 对反切 牙式平面 导板 的技 工制 作 以及制 作中 的注意 事项 详 细说 s i o n 1 n o n e x t r a c t i o n a n d e x t r a c t i o n c a s e s [ J ] . An g l e Or t h o d, 1 9 7 9; 明、 介绍, 并对 反切 牙式平 面导板 改 进部件 进行 理论 性分 析 。
红 蓝 光 治 疗 寻 常 痤 疮 的研 究 概 况
姚 凤 霞1 张虹 亚( 通 讯 作 者 ) 2 王 建锋 2
( 1安 徽 中 医学 院 合 肥 2 3 0 0 3 8 ;
2安 徽 中 医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皮 肤 科 合 肥 2 3 0 0 3 1 )
【 摘 要】 痤疮是 皮肤 科 中的 常见病 、 多发 病 。是一 种青 春期 常见 的毛 囊皮脂 腺 的慢 性 炎症性 疾病 , 好发 于面 、 背、 胸 等皮 脂腺 丰 富的部
原和 趋化 因 素引起 的炎 症反 应 等 一 系列 复 杂过 程 , 使 皮 脂代 谢 产 生
1 . 2 蓝 光 作 用 机 制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产 生 的 粪 卟 啉 Ⅲ 的 吸 收 峰
非酯 化脂 肪 酸 , 非 酯 化 脂 肪 酸 的 释 放 是 产 生 痤 疮 丘 疹 及 脓 疱 的 主 要 在 4 1 5 i l m, 正 处 于蓝光 的波 长 范 围 内 , 因 此 蓝 光 对 该 菌 有 较 好 的 抑 原因, 如 何 杀 灭 或 减 少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成 为 痤 疮 治 疗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制 作 用 , 蓝光 作用 于痤疮 丙 酸杆菌 代谢产 生 的内源性 卟啉 , 卟 啉 受 到 节 。 其 中 光 疗 的 生 物 学 过 程 建 立 在 通 过 特 定 的 色 基 来 吸 收 光 能 的 基 蓝 光 照 射 后 可 激 发 光 动 力 效 应 , 并 变成 含高 能量 的不稳定 卟啉 , 激 活 与 细 胞 膜 上 化 合 物 结 础上 , 每 种色 基都有 其特 定 的吸 收光谱 。在 吸收 光能后 , 色基 从 静 息 的 卟 啉 与 三 态 氧 结 合 后 形 成 不 稳 定 的 单 态 氧 ,

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严静;滕浦陵【摘要】目的观察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8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寻常型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采用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酮胶囊治疗,对皮损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的含量。

结果两组治疗后皮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β、IL-6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含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优于丹参酮胶囊,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红蓝光;丹参酮胶囊;寻常型痤疮;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作者】严静;滕浦陵【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安徽芜湖241000;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寻常型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常于面部,其次是胸背部和肩部,常伴有皮脂腺分泌,以粉刺、炎性丘疹、结节、表浅脓疱、囊肿、瘢痕等为特点[1]。

现代医学中通常用抗生素、抗雄激素、雌激素、维甲酸类等药物治疗,通常都有一些不良反应[2]。

为了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红蓝光联合中成药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3]。

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

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

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疗效。

方法:应用红蓝光联合治疗90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病例,每周治疗2次,共8次,将患者治疗效果纳入讨论中。

结果:经治疗后,总有效率60%(54/90)。

其中非炎性、炎性皮损平均改善率为55.57%、70.00%,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我院采用红蓝光治疗痤疮,其对炎症型皮损、非炎症型皮损均有着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蓝光;红光;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02-01寻常性痤疮英文名为acne vulgaris,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是一种累及皮脂腺、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长在胸背部、面部等油脂分泌过旺盛区域。

该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约在85.00%左右,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总量30.00%左右[1]。

临床传统治疗措施有外用维A 酸、化学剥脱、外用或口服抗生素等,经治疗后,其效果虽确切,但是因皮肤刺激性增加、抗生素耐药、光敏等不良反应,便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

近些年,红蓝光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光疗措施,以其安全和有效等优势应用于痤疮治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此次将90例患者纳入研讨范围中,其目的则在于分析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例,均为寻常性痤疮病例,其中37例男性,53例女性,年龄为16岁~40岁,平均年龄(25.18±4.92)岁;病程时间为2个月~11年,平均病程(2.62±2.18)年。

根据相关文献参考标准对痤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3]:I级(轻):共18例患者,主要以粉刺为主,有少量脓疱及丘疹,总病灶数在80个内;Ⅱ级(中):共27例患者,有粉刺,同时伴有中等量脓疱及丘疹,总病灶数在81个~100个之间;Ⅲ级(中):共32例患者,有粉刺,同时伴有大量的脓疱及丘疹,总病灶数在101个~150个之间,有少数结节,时常有大的炎性损害,其分布广泛;Ⅳ级(重):共13例患者,除上述皮疹外,还伴有囊肿和结节,多数患者有疼痛感,形成了囊肿,并且结节囊肿至少3个。

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目的:探讨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5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

用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P<0.01);经治疗5周后,两组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及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

标签:寻常性痤疮;LED红蓝光;丹参酮;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颜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基本特征。

8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曾受此病困扰[1-2],Stern[3]研究显示15~44岁年龄段,该病的发生率为33%。

本病迁延发作,常持续到成年期,可能导致瘢痕和过度的色素沉着,对患病个体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痤疮的发生呈多因素性,与微生物的感染、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内分泌、日常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有关。

其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5]。

目前LED红蓝光在痤疮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13年6月~2014年8月,笔者科室采用LED红蓝光照射+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痤疮患者,并与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作比较,现将两组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及差别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来源于2013年6月~2014 年8月门诊就诊者。

运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

治疗组:采用LED红蓝光照射+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年龄15~33岁,平均为(24.02±1.13)岁,平均病程(3.24±1.47)月;对照组:采用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年龄17~35岁,平均为(25.15±1.85)岁,平均病程(3.43±1.58)月,两组年龄及病程经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

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

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痤疮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8月开始研究,并于2023年2月终止研究,期间选取经本院治疗的100例痤疮患者作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现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作传统组及研究组,各50例。

传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传统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采用红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更优且不良反应更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蓝光治疗仪在痤疮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和优势,其能够有效的改善痤疮症状,并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因此,红蓝光治疗仪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痤疮治疗设备。

【关键词】红蓝光治疗仪;痤疮;临床治疗;疗效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和皮脂腺分泌过量。

痤疮的形成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变化、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角质化异常和细菌感染等[1]。

红蓝光治疗仪可以通过抗炎、杀菌和刺激皮肤修复的机制来改善痤疮的症状。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局部抗生素等。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不仅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而且可能导致病情反弹和耐药性的问题。

近年来,红蓝光治疗仪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红光具有镇定抗炎、促进血液循环和刺激胶原蛋白增生的作用,而蓝光则能杀灭痤疮引起的病原体,减少感染[2]。

本文旨在探讨红蓝光治疗仪治疗痤疮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于2022年8月开始研究,并于2023年2月终止研究,期间选取经本院治疗的100例痤疮患者作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现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作传统组及研究组,各50例。

其中,传统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从17岁到37岁,中位数为(24.12±3.73)岁;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范围从18岁到32岁,中位数为(23.11±2.6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概况
【摘要】痤疮是皮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背、胸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表现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易反复发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空气环境的污染,导致痤疮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呈扩大趋势,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不适,而且影响了患者心理健康,甚至产生社交障碍。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局部治疗,以外用维a酸类溶粉刺药和抗微生物药以及有轻微剥脱作用的药物为主。

2.系统治疗,口服抗生素、维a酸类及中药制剂。

3.物理治疗,主要以红、蓝光交替治疗为主,紫光、紫外线以及激光等光学仪器治疗。

由于口服抗生素有胃肠道反应及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维a酸类有致畸、肝毒性等副反应,二者联合又有神经毒性,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红蓝光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物理疗法,具有使用方便,直达病所,疗效可靠等优势。

文章综述了红蓝光疗法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研究概况,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痤疮;红光;蓝光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63-02
痤疮的发病呈多因素性,主要发病机制[1]与毛囊内微生物感染、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及内分泌因素有关,而遗传、精神及免疫因素
等也在痤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炎症反应是贯穿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痤疮丙酸杆菌是首要因素。

痤疮丙酸杆菌能分泌许多前炎症介质,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并介导抗原和趋化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使皮脂代谢产生非酯化脂肪酸,非酯化脂肪酸的释放是产生痤疮丘疹及脓疱的主要原因,如何杀灭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成为痤疮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光疗的生物学过程建立在通过特定的色基来吸收光能的基础上,每种色基都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

在吸收光能后,色基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而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光化学物质。

p.acne是多种光学治疗作用的靶物质,痤疮丙酸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内源性的光敏物质卟啉,它的主要成分是粪卟啉ⅲ和原卟啉ⅳ,这些卟啉主要吸收400~415nm的可见光,光线吸收后,通过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可影响细胞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引起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流的变化及胞质内ph值的变化,这些变化均可加速痤疮丙酸杆菌的死亡,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最终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传统治疗方法[2]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或局部用药来达到减少p.acnes
和抑制皮脂分泌的目的,由于口服抗生素及维甲酸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疗程长且部分患者有不良反应发生,外用药物作用较缓慢且临床疗效欠佳,从而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故寻找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已成为研究痤疮治疗的重点,红蓝光治疗不仅治疗方便,且作用持久。

现就两种光的具体作用机制、治疗方法概括如下。

1 作用机制
1.1 红光作用机制:
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原卟啉ⅳ,其吸收峰位于红光段,红光对卟啉的光活化作用不强,但其穿透能力较好,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影响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研究发现红光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2系统,如抑制环氧化酶,达到很好控制炎症的作用[3]。

此外,红光还可通过光热效应产生一定的抗炎作用。

同时红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痤疮有关的红斑反应,能刺激活化细胞中的纤维母细胞产生生长因子,诱导新生胶原的表达,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对组织起修复作用,并通过调整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使胶原再生从而改善肤质,减少瘢痕的形成。

研究发现红光可以抑制il-6的产生,il-6含量与瘢痕的形成呈正相关,而红光治疗可以降低il-6 mrna表达水平,因此红光可以减轻痤疮瘢痕的形成。

1.2 蓝光作用机制: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粪卟啉ⅲ的吸收峰在415 nm,正处于蓝光的波长范围内,因此蓝光对该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蓝光作用于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生的内源性卟啉,卟啉受到蓝光照射后可激发光动力效应,并变成含高能量的不稳定卟啉,激活的卟啉与三态氧结合后形成不稳定的单态氧,与细胞膜上化合物结合后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菌死亡,蓝光还可通过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的跨膜质子的流入和改变细胞内 ph 值抑制细菌繁殖,从而达到抗炎目的。

但其对皮肤的穿透性不强,蓝光的穿透深度小于0.25mm,而人面部毛囊的深度是3mm。

由此可知,红、蓝光疗法能有效治疗痤疮,而联合两种光治疗效果,疗效更为显著,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对组织损伤小,且操作简便,易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红蓝光疗法作为治疗痤疮的新型疗法,具有广泛的前景。

2 治疗方法和疗效
2.1 单纯红光治疗痤疮:
zane等对45例中度痤疮女性患者经过每周2次,共4周的治疗后,发现痤疮皮损明显改善、皮脂分泌明显减少,经皮失水明显减少,考虑这可能与红光抑制皮脂腺内痤疮杆菌繁殖有关。

papageorgiou 等在评价蓝光疗效的同时,也将红光与蓝光联合应用,证明红光确实对痤疮有治疗作用。

蓝光红光治疗组在照射蓝光的同时也进行红光[波长峰值(660±10)nm],每天 1 次,连续 1 个月,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的平均清除率均较单独使用蓝光提高13%。

2.2 单纯蓝光治疗痤疮:刘梅,李远宏等[4]采用波长为 405~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治疗 93 例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每周2 次,共治疗 8 次,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为82.80%。

唐庆年,叶竞辉等[5]采用维胺脂、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50例患者完成本次实验。

试验组采用蓝光照射,口服维胺脂胶囊,连续4周。

对照组单采用窄谱蓝光照射,共4周,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有效率为81%,对照组有效率为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3 红蓝光联合治疗:
宋维芳,张进[6]等采用波长(633±6)nm 红光和(415±5)nm 蓝光治疗仪联合治疗 98 例寻常痤疮患者,每周2次,共4 周。

有效率达82.6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沈秀玲,戴向农等[7]用蓝光(417 nm)和红光(630 nm)交替照射治疗中重度痤疮,2周交替使用蓝光和红光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方法:将 64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 2 个治疗组:①单纯蓝光照射组(n=36);②红蓝光混合照射组(n=28)。

采取连续 4 周,每周 2 次发光二极管为基础的痤疮治疗仪照射。

轻度患者治疗一个疗程,中、重度痤疮患者连续治疗 1~3 个疗程。

显效率比较,红蓝光混合照射可达 35.7%,远远高于单纯蓝光照射组8.3%。

3 展望
国内外文献显示红蓝光疗法是痤疮治疗的一个很有前景且发展
较快的治疗方法,该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无创、安全性相对较高。

在治疗痤疮炎症的同时,对痤疮瘢痕亦有一定的作用,因而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目前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多数仍以传统疗法为主。

红蓝光疗法开创了一种可不经体内循环直接作用于患部的全新治疗手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设备的不断更新,该治疗方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通过与各种中西医内服或外用药的联合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该治疗手段给了临床医师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元文.痤疮.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成勤,候中玉,谭乐成,等.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5):13.
[3] limw,lee s,kim i,et a.l the
anti-inflammatorymecha-nism of 635 nm light-emitting-diode irradiation compared with existing cox inhibitors[j]. lasers surgmed, 2007,39.
[4]刘梅,李远宏.高强度窄谱蓝光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400-1403
[5]唐庆年,叶竞辉. 维胺脂、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华夏医学.2008,21(4):720
[6]宋维芳,张进.红蓝光联合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
[7]沈秀玲,戴向农,王立新,等.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