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超重和失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通过实验认识完全失重的现象,理解完全失重的定义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难点: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情况。
三、实验器材1套dis力传感器设备、钩码若干、纸带若干、指针式体重秤、1个重物、1个塑料瓶四、教学过程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引入:播放《安德的游戏》中宇宙飞船升空(超重)并进入预定轨道(失重)的片段。
教师:除了在航天器中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在咱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实验1:(学生)纸带对折,下方挂钩码,静止时纸带未断裂,用手竖直向上快速拉动纸带,纸带断裂(生)现象解释——钩码对纸带的拉力超过了纸带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2:请一位学生上台站在指针式体重秤上,体重计的读数实质是由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引起的,那如何能使指针示数变大或变小?(生)站起来、蹲下去。
教师:我们把体重秤的读数大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超重;把体重秤的读数小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失重。
(PPT)超失重定义: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写板书)教师:那人站在体重秤上站起来蹲下去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发生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先后多请几位学生上台体验,并告诉大家自己看到的结果。
2.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那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呢?体重计的读数变化很快,为了方便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重现象,老师带来了力传感器。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4章 7 超重和失重

第四章 7 超重和失重一、课前自主学习例1.如右图,一个人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求以下几种情况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①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或匀速运动时。
②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 匀加速上升时。
③人以加速度a 匀减速下降时。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 (a <g )匀加速下降,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⑤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 (a <g )匀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⑥人随电梯以加速度g 匀加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1.超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超重。
2.超重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分量),它可能有两种运动情况: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3.失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4.失重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加速度分量),它可能有的两种运动情况: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5.完全失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6.完全失重的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且加速度数值等于重力加速度即a =g 。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只受重力(地球引力)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例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平抛、斜抛、竖直上抛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或空间站内。
7.需要注意的是:⑴超重时,物体的重力并不增加,物体失重时,其重力也并不减小。
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大小也无变化,即使是完全失重现象,物体的重力也没有丝毫变大或变小.物体之所以表现出“超重”、“失重”现象,是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处于非平衡状态,看起来物重好像有所增大或减小。
⑵“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均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8.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一切与重力有关的现象都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不能正常工作,液体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也不能产生向上的浮力等。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7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
二、学生分析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l、物理观念:(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科学思维: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3、科学探究: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五、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情景——问题——探究——结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与组间交流的自主学习六、教学器材演示实验1:自制铁丝框架,钉板,气球,彩纸。
演示实验2:天平,量筒,小球,香,细线,薯片包装盒。
教师实验:自制电梯厢,电子秤,摄像头,钢架,滑轮,细线,钩码,多媒体。
学生活动:书本,绳子,带孔钢球,细钢丝,细线,红胶带,饮料瓶,橡皮绳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开展新课情景引入 观察分析感受现象实验验证感知条件理论探究感悟实质演示1 演示2 建立 概念 运动 特征 力学 实质 解密实验 前后呼应知识巩固反馈应用 巩固新知呈现学习目标:(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1.概念探究——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趣味实验激发悬念引入概念演示实验1:自制一个金属框架,上面有可以上下自由移动的钉板,下边塞入了一个气球。
超重失重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学习目标】(1) 通过体验或者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通过在电梯里观察体重计示数或其他方式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和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创设情境】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难道人的重力会变化吗?还是另有原因?【问题体验1】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1、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有哪些?2、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原理是什么?【归纳总结1】重力的测量1.由重力大小G=_________,需测量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二力平衡可知G =F,F指的是测力计对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体验2】观看视频,分析以下问题,并填表电梯从一楼由静止开始上升至八楼再由八楼下降至一楼的过程中,经历哪些运动过程?各个过程分别是什么样的运动?在各个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情况怎样?运动状态运动性质示数情况加速度方向静止上升4-6-1下降【归纳总结2】超重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______________。
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_____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作用力F=__________;②产生条件:加速度a=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6节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6节超重和失重学习任务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2.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3.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1.重力的测量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G=mg。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2.超重和失重(1)失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2)超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选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①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状态。
②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在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电梯里上楼时,开始时觉得自己有“向下坠”的感觉,好像自己变重了,快到楼顶时又觉得自己有“向上飘”的感觉,好像自己变轻了。
下楼时,在电梯里,开始觉得有种“向上飘”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觉得自己有种“向下坠”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
问题1电梯向上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提示:竖直向上,超重。
问题2电梯向上将要到达目的地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提示:竖直向下,失重。
问题3若电梯下降启动的瞬间或到达楼底前减速运动时,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提示:向下启动瞬间,加速度向下,失重;向下减速运动时加速度向上,超重。
1.重力与视重(1)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视重:当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
【教案】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中第六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建议通过各种活动,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活动等,体验超重与失重。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超重和失重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
从教材设计思路角度来看,超重和失重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特点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之后。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牛顿三大定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习超重和失重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已具备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仍会存在不足之处;不注重分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许多同学认为物体向上运动即处于超重状态,向下运动即处于失重状态;认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的重力大小。
三、学习目标物理观念认识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形成超重和失重的物理观念,理解超重和失重本质,会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科学思维通过感受体验力的变化,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培养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收集资料、分享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相关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用规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导学案 第四章 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6节超重和失重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较复杂的问题。
2.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能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对它们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2.在超重和失重中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难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
(一)重力的测量1.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的①而受到重力。
2. 测量重力常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②,再用天平测量,③,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④对重力进行测量。
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⑤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二)超重和失重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⑥的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⑦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3.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或对悬挂物)⑧的现象,叫作完全失重。
答案:①吸引②加速度g③物体的质量④力的平衡条件⑤静止状态⑥大于物体所受重力⑦小于物体所受重力⑧完全没有作用力【典例一】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秤,秤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做匀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变为6 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 取210m/s )( )A.电梯可能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4m/sB.电梯可能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4m/sC.电梯可能向上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4m/sD.电梯可能向下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4m/s解析:电梯匀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 N ,可知重物的重力等于10 N ,质量为1 kg ,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变为6 N ,可知电梯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对重物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a -=,解得24m/s a =,方向竖直向下,则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24m/s ,方向竖直向下,因此电梯可能向下做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减速运动,故B 、C 正确,A 、D 错误.答案:BC【典例二】某人在以加速度22m/s a =匀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最多能举起175kg m =的物体,则此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多大质量的物体?若此人在一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最多能举起50 kg 的物体,则此升降机上升的加速度是多大?(g 取210m/s )解析:设此人在地面上的最大“举力”为F ,那么他在以不同加速度运动的升降机中最大的“举力”仍然是F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且物体的加速度与升降机相同.当升降机以加速度22m/s a =匀加速下降时,对物体有:11m g F m a -=1()F m g a =-得:()75102N 600N F =⨯-=设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质量为0m 的物体 则00600,kg 60kg 10F m g m === 设升降机匀加速上升的加速度为a ',对物体有:22F m g m a -='22600(10)m/s 2m/s 50a '=-= 所以升降机匀加速上升的加速度为22m/s .答案:60 kg ;22m/s一、重力的测量1.可以根据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用公式mg G =计算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超重和失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课题名称】
超重失重课型新授课时1编号22
【学习目标】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学习难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教学法】
三步五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及关系式中各符号的含义2 物体的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我们通常怎样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呢?问题展示、合作探究放在电梯地板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______力和竖直向上的________力,物体随电梯一起运动,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填写下表:物体随电梯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力方向支持力重力大小关系静止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上升匀速
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竖直下降匀速支持力_____重力加速支持力_____重力减速支持力_____重力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
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______现象。
例如上表中物体做______上升或
_______下降,即加速度方向为__________。
3、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大小始终
_______,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或_______物体所受的重力。
考考你:失重状态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完全失重,你认为完全失重状态具有什么特点?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是不变的
2、下列几种情况中,升降机绳索拉力最大的是( )
A、以很大速度匀速上升
B、以很小速度匀速下降
C、上升时以很大的加速度减速
D、下降时以很大的加速度减速
3、太空站的完全失重环境中,下列仪器哪些可以使用。
()
A、水银温度计
B、体重计
C、打点计时
D、天平
E、连通器
F、水银气压计
G、密度计
H、弹簧秤
4、把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电梯中看到弹簧秤的示数是3N,g=10m/s2,则可知电梯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以4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5、在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对于此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对地球的引力为m(g+a),方向向上
B、人对电梯的压力为m(g+a),方向向下
C、此人所受的重力为m(g+a),方向向下
D、此人的视重为m(g+a)
6、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各为多大?(g=10m/s2)(1)以0、2m/s2的加速度沿竖
直方向匀加速上升;(2)以0、2m/s2的加速度沿竖直方向匀减速下降;(3)以0、1m/s2的加速度沿竖直方向匀减速上升;(4)以0、
1m/s2的加速度沿竖直方向匀加速下降预习指导、新课链接复习本章知识,准备章末测试小组合作、讨论请同学们完成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