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注意哪些方面?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注意哪些方面?托普云农NL-GPRS-ID田间小气候仪专用于实时监测区域内气象信息变化的设备。
它能实时采集和显示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信息。
田间小气候仪又叫小型气象站,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那么在使用小型气象站的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郑州托莱斯带你了解如何更加合理的使用小型气象站。
想必要使用小型气象站的人对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田间小气候仪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电源系统、野外防护箱和不锈钢支架等部分构成。
广泛应用于气象、农业,检测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科学管理农田种植,小型气象站是农业局、中科院、土肥站、高等院校专用的设备,适合标准良田、节水灌溉项目。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使用小型气象站时要注意维护雨量传感器的维护。
要定期检查筒身,保证安装水平,器口保持水平。
每天使用时要注意检查雨量传感器的入口是否有堵塞物,如果传感器的入口有堵塞物会影响水流通常,所以要清除漏斗过滤网上的杂物,保持水流通畅。
要注意在清溪翻斗时要用软毛刷轻轻刷其表面污垢,严禁用手触摸漏斗和漏斗表面,注意清洗时不要随意拧动调节螺钉。
2、计算机在小型气象站的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所有的气象站的数据都要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如果计算机一旦瘫痪,那么就不能随时检测小型气象站的运行状况,所以在使用气象站要注意保持计算机不能出故障,使它处于良好的状态。
3、因为气象站采集每时每刻都在搜集储存和传输数据,所以要保证他的稳定性,所以要注意维护供电系统。
其次,小型气象站设备要远离电磁辐射,防止电磁干扰。
特别是风速,雨量它们都是脉冲信号输出,极易受电磁干扰,所以尽可能的远离电磁辐射比较强的地方。
以上是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合理的利用田间小气候仪。
其他植物保护提升工程仪器: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套)、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单配)、农田小气候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单配)、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单配)、农田生境远程实时监测设备(单配)、自动虫情测报灯、病虫害调查统计器(Ⅲ型)、病菌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仪、害虫性诱自动诱捕器(重大害虫智能监测仪)、农作物病害(赤霉病、晚疫病)实时监测预警仪、田间病虫害发生信息移动采集设备、病虫害调查工具箱。
小气候观测方案

6.土壤温度与湿度: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四、观测方法
1.设备选型:依据国际和国内气象观测标准,选用精确、稳定的气象仪器。
2.观测布局:在观测区域内合理布局观测站点,确保代表性、均匀性。
3.观测频率:根据不同观测要素,设定相应的观测频率,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九、项目实施与监督
1.项目实施:严格按照本方案进行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观测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方案旨在为小气候观测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观测方法,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2篇
小气候观测方案
一、引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人类居住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小气候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测数据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细微特征、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制定至关重要。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小气候观测体系,为气候研究及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观测目标
1.系统收集观测区域的小气候基础数据,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
2.分析小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为气候适应策略制定和气候变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三、观测内容
1.气温:日、月、季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极端气温事件。
2.降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降水分布。
3.湿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湿度的日、季变化。
4.风速与风向:平均风速、极端风速,风向频率分布。
六、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观测人员需按照规定时间、地点进行观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
农业物联网技术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

农业物联网技术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苗床是农业生产中培育作物幼苗的重要环节,通过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可以提高幼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从而为后续种植提供更好的基础。
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对苗床小气候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具体应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苗床的温度变化。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适宜的温度范围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温度,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调节,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设置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曲线,以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其次,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并调节苗床的湿度。
湿度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安装湿度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湿度,并通过控制系统调节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此外,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结合喷灌、增湿、排湿等设备,实现对湿度的智能调节。
此外,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并调节苗床的光照强度。
光照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幼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通过安装光照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光照强度,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节。
可以通过调节灯具的开关状态、灯光亮度等手段,实现对光照的智能控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后,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苗床的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进行智能调节。
可以通过控制通风设备、调整温室内气流等手段,实现对二氧化碳浓度的调节,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总结来说,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和调节苗床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小气候环境指标,为幼苗的生长提供精准、高效、智能的环境保障。
【生态学实验报告】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园林生态学实验报告气候测定l刘睿F__ __29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温度计、双金属片自记温度计、通风干湿表、便携风速表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通过测量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的测量方法和记录修订方法。
掌握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及资料整理分析的技术实验仪器:普通温度表、双片金属自记温度计、通风干湿表、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照度计等实验原理(一)地段的选择和测点的设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植被和土壤分布等)对农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很大,在选择农田小气候观测地段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观测地段要具有代表性和比较性,还要要具有一定的面积。
基本测点应设置在地段的中央,因为地段中央受周边环境影响最小,代表性最好。
各测点与地段边缘的距离均应在2m以上,若地段性质与周围环境差别较大或地段周围人为影响很大(如附近有公路、沟渠等)时,则测点与地段边缘的距离要加大3~5m。
(二)观测时间的选择全天连续观测一般每两小时观测一次,能够反映出全天内的降温和升温的完整过程。
(三)观测程序农田小气候的观测程序要根据观测内容和观测项目自行编制。
由于在一个测点上往往有较多的观测项目,所有的项目观测一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出现各项数据不在同一时刻的情况,失去了观测数据的时间代表性。
为了消除时间误差,农田小气候观测一般采用往返观测法,各观测项目的数据均取正点前后两次观测记录的平均值,使各个观测项目的观测时间都统一平均到正点时间上。
如果一个人要同时观测几个测点,则应以正点为对称时间,采取测点往返观测法,各测点的各观测项目的数据均取前后两次观测记录的平均值。
若有三个测点,则观测的顺序为:1→2→3→3→2→1。
本次实际操作中,多人配合,可以做到同时观测,不必采用往返测量。
观测资料与初步整理:地点具体时间干湿温度计(干)干湿温度计(湿)空气湿度照度计档温度计风速风速换算草地9:17 21.2 17.0 67.0% 138.8*100 21.35.30.6河边9:20 21.2 16.0 60.0% 122.4 23.24.00.5水泥地9:25 20.3 15.6 60.0% 158.0 24.4 1.9 0.4 9:55 草地9:57 22.3 16.8 58.0% 117.0 *100 24.0 2.8 0.5河边10:0115.9 54.0% 113.0 24.2 8.7 1.1水泥地10:05 22.2 16.6 55.0% 117.6 24.5 4.5 0.7 10:55 草地10:50 21.8 16.4 57.0%*100 25.0 6.4 0.8河边10:52 21.2 15.6 57.0% 82.3 22.6 5.0 0.7水泥地10:56 21.1 15.8 57.0% 113.6 ○?4.311:55 草地12:00 21.4 16.2 58.0% 81.6 *100 22.9 4.6 0.7河边12:10 21.5 16.3 58.0% 86.0 ○23.5 5.3 0.7水泥地21.4 15.8 57.0% 87.2 ○22.5 3.4 0.5 12:50 草地12:50 21.6 16.4 58.0% 26.9 *1000 23.8 3.4 0.5河边12:55 21.657.0% 26.7 23.0 0.2 0.0水泥地13:00 22.6 15.7 48.0% 20.7 22.7 8.5 1.1 13:50 草地13:50 21.4 15.8 57.0% 76.722.4 7.5 1.1河边13:55 21.6 15.7 54.0% 98.5 22.5 1.2 0.3水泥地14:00 21.8 16.0 55.0% 78.3 22.2 6.0 0.3草地14:50 22.0 16.2 55.5% 35.8 *100 22.8 0.9 0.3河边14:54 21.6 16.0 57.0%20.721.8 1.4 0.3水泥地14:5816.357.0%43.522.12.80.5观测资料整理分析分析:温度由于观测过程中,太阳时隐时现,对温度观测影响很大,这一组数据不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疑误数据处理要求。
本文件适应于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757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QX/T 6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QX/T 118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农业小气候站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station用于农田、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林果(乔木、灌木)、淡水水产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环境观测的专业气象自动观测站。
[GB/T 38757—2020,5]3.2值域range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取值范围。
[GB/T 38757—2020,6.2]3.3变值variation农业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量。
[GB/T 38757—2020,6.2]3.4设备临界值critical value of equipment农业小气候站观测仪器技术特性所要求取值范围。
[QX/T 66—2007,3.2]3.5质量控制标识 identif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由0-9组成的、标识数据质量控制状态的一组数字编码。
[QX/T 118—2020,3.2.9]4 质量控制4.1 质量控制对象质量控制对象为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要素。
4.2 质量控制内容及方法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检查应符合QX/T 66中第3章和QX/T 118中第2章的相关规定。
农田小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农田小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内部与周围环境相比存在微气候的独特气候环境,它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田小气候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地形、土壤、植被、气象条件等。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控制这些因素,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稳定性和健康性,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一、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山区盆地等地形条件下,由于地形高低差距较大,形成了较强的上下风向的分布规律,使得农田小气候也呈现出高低起伏不平的现象。
在选择农田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平原地区,以避免这种影响。
二、土壤因素土壤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会对农田小气候造成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干旱地区,土壤干燥会导致蒸发散失增加,气温升高,形成干热小气候;而土壤湿润则能使气温升高缓慢,形成湿润小气候。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平衡。
三、植被因素植被也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会影响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小气候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茂密的植被能够有效地降低气温,减少蒸发,形成清凉湿润的小气候;而稀疏的植被则相反。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根据作物对小气候的影响程度,对植被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气象因素农田小气候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化会使农田小气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例如,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雨水多,会导致农田小气候潮湿、炎热、闷热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因此,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调控灌溉、遮阳、通风等方式,来保持农田小气候的平衡。
综上所述,农田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壤、植被、气象等条件,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平衡和健康,才能使农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长和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2农田小气候观测

实验2农田小气候观测一、目的要求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掌握农田小气候测定作增产的机理,并运用测定结果分析间套作对资源利用的效果。
二、材料与用具照度计、热球式电热风速计、遥测通风干湿表、半导体温度计盒、钢卷尺、皮卷尺、测杆、支架、木箱、细绳、记录纸等;事先选定测三、内容与方法本实验测定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间套作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群体生长中后期或典型时间,在田间测定间套作和单作的生长发体密度、带宽、株行距、间距、植株高度差、叶片与根系交叉状况、发等项目的测定。
二是复合群体内光照、温度、水分、风速的测定。
(一)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设置1.观测地段的选择首先是选择地段要具有典型性,其次是性。
2.测点设置无论是间作或套作与单作进行比较,还是间作及带状间套作中同一作物不同行间(或株间)对比,都要按科学的代表性,各测点的距离不宜太大,既能客观反映所测农田小气候的特别要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测点的数目要根据观测的要求、人力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来确定。
测点高度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待测气候要素特点和研究目测取20 cm、2/3株高和150 cm 3个高度。
20 cm处代表贴地层情官所在部位,也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的部位;150 cm处是便于与大物观测高度和层次应适当增加。
光照强度观测层次要多些,可等距离分若干层次,先自上而下无论分几层测定,植株顶部高度一定要测定,以便取得自然光照,风速测定可每隔一定距离均匀设点,在农田中一般测定20 c观测2/3株高处的风速,因为此处风速与叶面积蒸腾关系密切。
土壤温度观测一般取0 cm、5 cm、10 cm、15 cm、20 cm 5个深度,农田水温可取水面和水与土壤的交界面两个部位观测。
上述项目的测定要根据观测目的和作物生长阶段进行科学设计。
为观测间套作复合群体间的小气候变化,必须在不同作物的共存期进行观测。
具体观测的时期可结合作物生育期,选择典型天气(如晴天、阴天等)来确定。
如要了解间套作条件下小气候的日变化或某要素的变化特征,可在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选择典型天气,每间隔 1 h或 2 h进行全日的连续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及有效管理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及有效管理农业气象观测是指利用气象观测手段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监测、预测和评估的过程。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要素观测、病虫害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气象灾害监测等。
有效的管理对于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要素观测气象要素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基础,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这些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传播和防治、灌溉和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气象观测必须对这些气象要素进行连续、准确的观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有效管理气象要素观测工作,需要加强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观测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还需要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观测设备,并进行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保存和整理观测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利用。
二、病虫害监测农业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传播情况和发生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农业气象观测需要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包括病虫害种类、密度、趋势等方面的观测。
为了有效管理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确保监测点位的覆盖范围和密度。
还需要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需要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及时向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通报病虫害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指导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作物生长监测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作物生长监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作物生长监测,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状态、需水需肥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作物生长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播种、生长期、结果期等阶段的生长情况的观测和分析。
四、气象灾害监测气象灾害是指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干旱、洪涝、冻害、霜害等气象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多样。
其中以农田小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更为广泛,更为重要。
因为在贴近地气层的小气候环境中,生活着各种生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一层中进行。
同时,小气候也最容易按着人们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例如应用不同的耕作方法、灌溉、营造护田林、设置风障、保护地经营等等,都能使小气候条件向所需要的方向改变,并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产和试验中,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可以了解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所形成的小气候情况。
同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农田小气候效应,以便考查分析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并按照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有利的农田小气候条件,达到两高一优的目的。
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测点和确定观测项目。
观测点要有代表性,选择的测点应能反映当地的一般实际情况,观测点分为基本测点、辅助测点和对比测点等。
基本测点是进行小气候观测的主要测点,通过基本测点取得农田小气候的特征资料。
基本测点要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段上,观测项目比较全,如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光照等。
辅助测点是为了补充基本测点资料的不足,为了更加完善地了解基本测点的小气候特征,满足小气候分析需要。
辅助测点按照需要,可以设固定的,也可以是流动的,观测项目和基本测点相同,或少于基本测点,但观测时间应当一致。
对比测点是根据对比观测需要而设置的,如了解灌溉农田的小气候效应时,还应在非灌溉农田设对比测点,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灌溉引起的实际差异。
农田小气候观测,根据不同目的、仪器和人力情况,观测考查的项目可以是多项的、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简易的。
第二,观测仪器和观测高度。
总的来说,个测点上使用的仪器、安装的方法和观测的方法等,均应相同。
对于平坦的裸露地或植株不高的农田,一般设5、20、50、150厘米等4个观测高度。
如仪器少,需减少高度时,可保留20和150厘米两个高度。
作物田的观测高度,还应随作物生长增设作物枝叶茂密的活动面高度,一般为植株高度的2/3处,此高度一般温、湿度等要素变化较大,所以活动面高度的观测更为重要。
例如,在播种前可进行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地中温度表、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的观测;作物全苗后则增加剃度观测,即幼苗高度和150厘米处的温、湿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当苗高超过20厘米时,再增加株高2/3处观测。
同时,记载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田间作业情况,以便分析使用。
第三,观测时间和次数。
农田小气候观测,不象气象台站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逐日进行,而是结合作物发育期,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阴天等进行观测,找出小气候差异。
在一天当中,观测的具体时间和次数,也是根据观测的目的确定的。
一般有三种:一是需要取平均值或近似平均值时,一日之中可在8、14、20时进行3次观测,取其平均值。
二是表示农田小气候的垂直分布时,一般可在13时
或夜间0时至1时进行。
三是若表示出观测项目的日变程时,可每日24或12次连续观测为好。
如取最高和最低温度值等,也可以使用自计仪器,自动记录下某项观测要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