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注意哪些方面?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注意哪些方面?托普云农NL-GPRS-ID田间小气候仪专用于实时监测区域内气象信息变化的设备。
它能实时采集和显示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信息。
田间小气候仪又叫小型气象站,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那么在使用小型气象站的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郑州托莱斯带你了解如何更加合理的使用小型气象站。
想必要使用小型气象站的人对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田间小气候仪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电源系统、野外防护箱和不锈钢支架等部分构成。
广泛应用于气象、农业,检测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科学管理农田种植,小型气象站是农业局、中科院、土肥站、高等院校专用的设备,适合标准良田、节水灌溉项目。
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使用小型气象站时要注意维护雨量传感器的维护。
要定期检查筒身,保证安装水平,器口保持水平。
每天使用时要注意检查雨量传感器的入口是否有堵塞物,如果传感器的入口有堵塞物会影响水流通常,所以要清除漏斗过滤网上的杂物,保持水流通畅。
要注意在清溪翻斗时要用软毛刷轻轻刷其表面污垢,严禁用手触摸漏斗和漏斗表面,注意清洗时不要随意拧动调节螺钉。
2、计算机在小型气象站的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所有的气象站的数据都要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如果计算机一旦瘫痪,那么就不能随时检测小型气象站的运行状况,所以在使用气象站要注意保持计算机不能出故障,使它处于良好的状态。
3、因为气象站采集每时每刻都在搜集储存和传输数据,所以要保证他的稳定性,所以要注意维护供电系统。
其次,小型气象站设备要远离电磁辐射,防止电磁干扰。
特别是风速,雨量它们都是脉冲信号输出,极易受电磁干扰,所以尽可能的远离电磁辐射比较强的地方。
以上是田间小气候仪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合理的利用田间小气候仪。
其他植物保护提升工程仪器: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套)、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单配)、农田小气候自动采集传输设备(单配)、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单配)、农田生境远程实时监测设备(单配)、自动虫情测报灯、病虫害调查统计器(Ⅲ型)、病菌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仪、害虫性诱自动诱捕器(重大害虫智能监测仪)、农作物病害(赤霉病、晚疫病)实时监测预警仪、田间病虫害发生信息移动采集设备、病虫害调查工具箱。
智慧农场如何实现精准气象监测

智慧农场如何实现精准气象监测在当今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智慧农场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精准气象监测作为智慧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智慧农场究竟是如何实现精准气象监测的呢?要实现精准气象监测,首先需要配备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气象站、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系统等。
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基本气象参数。
传感器网络则能够更精细地监测农田不同区域的微气候条件,例如土壤温度、湿度和肥力等。
卫星遥感系统则可以从宏观角度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为农场的整体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这些设备的安装位置和密度也有讲究。
在智慧农场中,通常会根据农田的地形地貌、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合理地布置监测设备。
例如,在地势较低、容易积水的区域,会增加湿度和降雨量传感器的密度;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地方,会重点监测风速和风向。
数据采集是精准气象监测的关键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不仅要准确,还要及时、全面。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监测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同时,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自动采集、人工采集和移动设备采集等,相互补充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在数据传输方面,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 4G/5G 网络、物联网、蓝牙等,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处理平台。
这样,农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
有了大量的气象数据,接下来就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通过专业的气象数据分析软件和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统计和分析。
不仅要分析单个气象参数的变化趋势,还要研究多个气象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例如,温度和湿度的组合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降雨量和风速对土壤侵蚀的作用等。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气象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变化,为农场的农事活动提供提前的规划和准备。
小气候观测方案

6.土壤温度与湿度: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四、观测方法
1.设备选型:依据国际和国内气象观测标准,选用精确、稳定的气象仪器。
2.观测布局:在观测区域内合理布局观测站点,确保代表性、均匀性。
3.观测频率:根据不同观测要素,设定相应的观测频率,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九、项目实施与监督
1.项目实施:严格按照本方案进行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观测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方案旨在为小气候观测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观测方法,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2篇
小气候观测方案
一、引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人类居住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小气候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测数据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细微特征、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制定至关重要。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小气候观测体系,为气候研究及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观测目标
1.系统收集观测区域的小气候基础数据,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
2.分析小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为气候适应策略制定和气候变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三、观测内容
1.气温:日、月、季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极端气温事件。
2.降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降水分布。
3.湿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湿度的日、季变化。
4.风速与风向:平均风速、极端风速,风向频率分布。
六、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观测人员需按照规定时间、地点进行观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
农业物联网技术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

农业物联网技术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苗床是农业生产中培育作物幼苗的重要环节,通过调节苗床的小气候环境指标,可以提高幼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从而为后续种植提供更好的基础。
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对苗床小气候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具体应用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苗床的温度变化。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适宜的温度范围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温度,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调节,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设置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曲线,以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其次,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并调节苗床的湿度。
湿度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安装湿度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湿度,并通过控制系统调节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此外,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结合喷灌、增湿、排湿等设备,实现对湿度的智能调节。
此外,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并调节苗床的光照强度。
光照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幼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通过安装光照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光照强度,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节。
可以通过调节灯具的开关状态、灯光亮度等手段,实现对光照的智能控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后,农业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苗床的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苗床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进行智能调节。
可以通过控制通风设备、调整温室内气流等手段,实现对二氧化碳浓度的调节,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总结来说,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和调节苗床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小气候环境指标,为幼苗的生长提供精准、高效、智能的环境保障。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疑误数据处理要求。
本文件适应于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757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QX/T 6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QX/T 118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农业小气候站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station用于农田、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林果(乔木、灌木)、淡水水产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环境观测的专业气象自动观测站。
[GB/T 38757—2020,5]3.2值域range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取值范围。
[GB/T 38757—2020,6.2]3.3变值variation农业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量。
[GB/T 38757—2020,6.2]3.4设备临界值critical value of equipment农业小气候站观测仪器技术特性所要求取值范围。
[QX/T 66—2007,3.2]3.5质量控制标识 identif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由0-9组成的、标识数据质量控制状态的一组数字编码。
[QX/T 118—2020,3.2.9]4 质量控制4.1 质量控制对象质量控制对象为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要素。
4.2 质量控制内容及方法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检查应符合QX/T 66中第3章和QX/T 118中第2章的相关规定。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及有效管理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及有效管理农业气象观测是指利用气象观测手段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监测、预测和评估的过程。
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要素观测、病虫害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气象灾害监测等。
有效的管理对于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要素观测气象要素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基础,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这些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传播和防治、灌溉和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气象观测必须对这些气象要素进行连续、准确的观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有效管理气象要素观测工作,需要加强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维护,提高观测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还需要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观测设备,并进行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保存和整理观测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利用。
二、病虫害监测农业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传播情况和发生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农业气象观测需要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包括病虫害种类、密度、趋势等方面的观测。
为了有效管理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确保监测点位的覆盖范围和密度。
还需要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需要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及时向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通报病虫害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指导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作物生长监测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作物生长监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作物生长监测,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状态、需水需肥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作物生长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播种、生长期、结果期等阶段的生长情况的观测和分析。
四、气象灾害监测气象灾害是指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干旱、洪涝、冻害、霜害等气象灾害。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农田小气候站是指位于农田中的气象观测站,用于长期或短期观测、记录和分析农田中的各种气象要素,并根据观测数据提供辅助农田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对于农田管理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观测设备的升级:农田小气候站所使用的观测设备应尽量采用数字化、自动化的设备,以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可以采用数字气象仪器来进行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要素的实时观测,从而减少人为误差。
2. 数据收集和传输技术:农田小气候站应具备远程数据收集和传输功能,可以实时地将观测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库,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利用。
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来实现数据无线传输,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建设观测站网络:针对大规模的农田区域,可以建设观测站网络,将多个农田小气候站联网,实现数据的集成管理。
通过观测站网络,可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气象数据,提供更好的农田管理决策依据。
1.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农田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可以开发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灌溉、施肥等农田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和优化。
通过数据模型和算法,提供农田管理的决策依据,帮助农民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气象预警系统:农田小气候站可以用于建立气象预警系统,对各种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高温等进行监测和预警。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向农民提供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以保护农田安全,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
3. 气象信息服务:农田小气候站还可以将观测数据和气象信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提供,以帮助他们了解农田的气候情况和农田管理的建议。
根据气象信息,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对于农田管理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善观测设备,建设观测站网络,提高数据收集和传输技术,可以获取更准确、实时的气象数据;而利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气象预警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等技术,可以为农田管理和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田资源利用效率。
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农田小气候农田贴地气层与土层同作物群体间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
由土壤温度和湿度、田间空气温度和湿度、贴地层与作物层中的辐射和光照、风速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组成。
由于农田不同的农业耕作措施、不同的作物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农田活动面的状况和各项物理特性,导致局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一定的农田小气候形成后,作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又会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形成。
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是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即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从而使这些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认为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如套种、间作、耕耙、灌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剂等一、农业小气候要素1、表征辐射的特征量:辐照度、光照度、日照时间、光照时间等。
2、表征热量的特征量: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温等。
3、表征水汽的特征量:水汽压、相对湿度等。
4、表征空气运动的特征量:风向、风速等。
5、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发育期、株高、种植密度等。
6、天气状况:云况、日光状况、天气现象等。
二、观测高度和深度空气温、湿度观测高度通常是20㎝、50㎝、150㎝、200㎝、2/3株高处和作物层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
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
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多样。
其中以农田小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更为广泛,更为重要。
因为在贴近地气层的小气候环境中,生活着各种生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一层中进行。
同时,小气候也最容易按着人们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例如应用不同的耕作方法、灌溉、营造护田林、设置风障、保护地经营等等,都能使小气候条件向所需要的方向改变,并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产和试验中,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可以了解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所形成的小气候情况。
同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农田小气候效应,以便考查分析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并按照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有利的农田小气候条件,达到两高一优的目的。
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测点和确定观测项目。
观测点要有代表性,选择的测点应能反映当地的一般实际情况,观测点分为基本测点、辅助测点和对比测点等。
基本测点是进行小气候观测的主要测点,通过基本测点取得农田小气候的特征资料。
基本测点要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段上,观测项目比较全,如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光照等。
辅助测点是为了补充基本测点资料的不足,为了更加完善地了解基本测点的小气候特征,满足小气候分析需要。
辅助测点按照需要,可以设固定的,也可以是流动的,观测项目和基本测点相同,或少于基本测点,但观测时间应当一致。
对比测点是根据对比观测需
要而设置的,如了解灌溉农田的小气候效应时,还应在非灌溉农田设对比测点,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灌溉引起的实际差异。
农田小气候观测,根据不同目的、仪器和人力情况,观测考查的项目可以是多项的、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简易的。
第二,观测仪器和观测高度。
总的来说,个测点上使用的仪器、安装的方法和观测的方法等,均应相同。
对于平坦的裸露地或植株不高的农田,一般设
5、20、
50、150厘米等4个观测高度。
如仪器少,需减少高度时,可保留20和150厘米两个高度。
作物田的观测高度,还应随作物生长增设作物枝叶茂密的活动面高度,一般为植株高度的处,此高度一般温、湿度等要素变化较大,所以活动面高度的观测更为重要。
例如,在播种前可进行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地中温度表、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的观测;作物全苗后则增加剃度观测,即幼苗高度和150厘米处的温、湿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当苗高超过20厘米时,再增加株高处观测。
同时,记载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田间作业情况,以便分析使用。
第三,观测时间和次数。
农田小气候观测,不象气象台站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逐日进行,而是结合作物发育期,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阴天等进行观测,找出小气候差异。
在一天当中,观测的具体时间和次数,也是根据观测的目的确定的。
一般有三种:
一是需要取平均值或近似平均值时,一日之中可在
8、14、20时进行3次观测,取其平均值。
二是表示农田小气候的垂直分布时,一般可在13时或夜间0时至1时进行。
三是若表示出观测项目的日变程时,可每日24或12次连续观测为好。
如取最高和最低温度值等,也可以使用自计仪器,自动记录下某项观测要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