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气候

合集下载

5农业小气候3

5农业小气候3

(五)农田中CO2的分布
农田中CO2的含量和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中CO2的含量、作物呼吸释放的CO2量及 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量,同时还与风速、乱流交换等有关。
一般情况下,白天,从清晨至中午,由于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了CO2,使得在作物 密集的高度上CO2的浓度最低,而且从凌展到中午,CO2最低值所出现的高度不断下 降:午后可降至最接近地面的地方,这种变化在静风条件下尤为明显。夜间,从傍
坡地方位对应直接太阳辐射影响的规律为北半球夏半年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 是北坡接受辐射最多,南坡接受辐射最少,随着坡度的增大,南坡上接受的辐射 量急剧减少,北坡上接受辐射量的变化则相对小得多。
不同坡向所接收太阳辐射能差异很大,南坡最多,由南向两侧递减,北坡最 少。同一坡向因季节和坡度不同而不同、在中纬度地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同一季节,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其辐射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
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 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 风、CO2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农田小气候是影响农作物 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作物的 气象鉴定,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和开发,农田技术措施效应的评定,病虫害 发生滋长的预测和防治,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农田环境的监测和改良等,均有 重要意义。
(四)农田中风的分布
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株间风速的分布,主要随作物生长密度和高度而 变化,此外还同栽培措施有关系。
在农田中,风速因受到农作物的阻挡、摩擦作用而大大减弱,尤其在密植田中, 通风性更小。资料证明:农田中20cm处风速只有裸地的12.5%,在150cm处,风速仍 比裸地小22%。在高秆作物田中,风速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呈S形分布,这种分布规 律是由作物本身的结构所造成的,在作物基部,相对风速有一个次大值,这是因为 农田外的气流能通过茎叶较稀的基部;在作物中部茎叶比较密集,风速削弱大;在作 物上部茎叶较稀,风速随高度变化剧烈。

浅谈农林复合系统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及设计

浅谈农林复合系统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及设计

浅谈农林复合系统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及设计摘要:农林复合系统对其范围内土地的光照强度、风速、温湿度、土壤水分都有显著影响;其设计中农田林网的林带结构、走向及宽度对农田小气候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农田林网实施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林复合经营,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高大树木与低矮的农经作物叶片和根系,能不同层次地利用太阳光能和土壤肥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通过对农经作物的精耕细作,有效地提高林地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农林复合经营能有效地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

林农复合经营能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有效地抵御台风对农经作物的侵害,减轻病虫害对农经作物和林木的危害。

1.农林复合经营的对象是把林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环境因子在农林复合经营的影响下,已经与纯农或纯林产生了较大差异。

系统内的林木对其范围内土地的光照强度、风速、温湿度、土壤水分都有显著的影响。

1.1光胁地效应在农田中,林木对农作物的遮荫作用称为“光胁地”。

遮荫程度与树种、林木株行距、冠幅大小、树高、林木物候期、林带走向等有关。

农林复合系统中林冠遮荫对农作物有双重作用,一是在夏季中午时刻太阳光照太强,远远高于作物的光饱和点,再加上温度过高,湿度较低,林木适当遮荫对部分C3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能延长光合时间,避免光合午休现象,如冬小麦,二是遮荫程度较为严重时对大部分C4作物和秋季作物不利,影响其正常光合作用,如玉米、大豆等。

目前对林带树冠遮荫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树木形态、林木株行距和林带走向等方面。

王汉杰研究池杉在间作农田中树影移动时,利用太阳视角运动方程和几何学运算,并结合不同高度的树木的生长规律推导出,当太阳高度角在±75 度时可保证行间和行内不会发生重复遮荫的合理密度;刘乃壮利用太视运动方程计算出树影的日变化主要是由树冠长度的伸缩造成的,冠幅影像变化不大。

农业气象学(1)

农业气象学(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交锋面,亦称锋区。

2、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终霜冻:春天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4、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6、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7、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间/可照时间)*100%9、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0、三基点温度: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11、地球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和地面物体吸收太阳辐射后,按其本身温度不断向外发射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总称为地球辐射。

12、蒸腾系数:植物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13、气团:是指在对流层中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14、焚风:气流越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热而干的风。

15、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16、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17、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18、活动面: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并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9、初霜冻:秋天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过渡期间发生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20、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22、小气候: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的不同,以及人类的活动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一般特征的简述农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层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上层、土壤表面的热状况和水分状况,即作物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的辐射、温度、湿度、风和co2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

农田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反过来农田小气候又受作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都有哪些?1、光和辐射太阳光进入农田作物层中,受到茎叶层层削弱,有些被吸收,有些被反射,部分透过第yi层叶片,进入第2层之后又被反射和吸收,部分则经过茎叶空隙直达地面。

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的铅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都是从上往下递减,并且都在开始时递减缓慢,通过枝叶密集的作物群体上层时递减迅速,到了下层递减速度又减慢。

晴天农田各个高度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早晚弱而中午强;但量值变化白天在各个高度上却存在差异;高度越高光照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温度农田作物层中的空气温度,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内不同茎叶层透入太阳辐射和湍流交换(影响水汽和热量输送)强弱的对比关系。

在作物群体密度大时,作物层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与裸地比较相对较低,夜间则相对较高。

如作物密度不大,则作物层中的温度在夜间就可能相对高些。

但是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农田上温度的铅直分布情况有相当的差异。

3、湿度农田中的空气湿度状况主要取决于农田蒸散(即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和大气湿度两个因素。

农田作物层内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往往因为株间湍流交换的减弱而不易散逸,故与裸地比较农田中的空气湿度一般相对较高。

4、风农田中的风速与作物群体结构的植株密度关系很大。

由于植株阻挡,摩擦作用使农田中的风速相对较小。

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再变化。

从铅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茎叶稠密部位受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农业温室小气候动态模型研究与仿真

农业温室小气候动态模型研究与仿真


要 : 温室 小 气候 具 有 非线 性 、强耦 合 、 强干 扰 、 时变 等特 点 。基 于 热力 学和 传 热 学原 理 , 以物 质 和 能 量 守恒 为原
则 ,考虑 室外 温度 、太 阳辐 射强度 、风 速和 室 内湿度 等 相关 因素 ,建 立 了以 P c板 为主 要材 料 的温 室 温度 动态 数学模 型, 采 用迭 代 算法 对数 学模 型 中不 易确 定 的参 数 ( 叶面 积 指数 )进 行 了参 数估 计 。 以安徽 农 业 大学农 业 试验 园的 P C板 温 室 为例 ,基 于 Maa 台 ,对该 温 室的数 学模 型进 行 了仿真 验证 。试验 结果 表 明 ,该温 室动 态模 型 的计 算输 出与实测 数据 tb平 l
《 农业网络信 )oo  ̄ 2 l 年第 9 期 研 究与 开发
农 业温 室小气候 动态模 型研 究与仿 真
刘晓艳 , 武 , 荣双 -张 周
(. 农业 大学 信 息与 计算机 学 院 ,合 肥 203 ;2 徽省 农业 信 息学 重点 实验 室 ,合 肥 203 ) 1 安徽 306 . 安 306
LI U Xio a 。,ZHANG u a y n一 W ,Z HOU Ro g h a g nsun
(.olg fIfr t n a d C mp trS in e An u I utrlUnv ri ,Hee 3 0 6 1 l eo nomai n o ue cec h iAgi l a C e o c u iest y fi2 0 3 ;
基本 吻合 ,具 有较 好 的通用 性 。 关键 词 :温室 小 气候 ;温度 ;动 态数 学模型 ;仿 真 中图 分类号 :¥ 2 . 65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码 :1 7 — 2 1 2 1 )9 0 2 — 4 62 65 (000 —0 10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一、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以热量为一级区划指标,水分为二级区划指标,个别区域在二级区划指标中也参与冬季的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

〔一级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为主导指标,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越冬天数、夏季(6至8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

〔二级区划指标〕在二级区划指标中,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水分条件比较突出、采用干燥度作主导指标,定干燥度大于1.1为少湿润,1.1至1.0为半湿润,干燥度小于1.0为湿润,并以5~9月降水量为辅助指标,以反映喜温作物在生长期间的水分状况。

沿江及江南地区采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降水量为二级区划的主要指标,以保证率80%的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值为辅助指标。

二、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简述。

根据上述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5300℃、5500℃、5700 C、5900℃及干燥度和11月至5月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结合各相应辅助指标,参照安徽省农林生产布局、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将全省分为8个一级农业气候区和10个二级农业气候分区。

详见表5—3—2和图5—3—3。

一级农业气候分区简述如下:[淮北北部旱作二年三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处于暖温带内,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少的区域,相当于10℃积温不足4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5℃,无霜期不足220天。

本区内北部热量条件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

本区域年降水量800至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至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至26%,常有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

本区为旱作二年三熟农业区。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本区南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方,可有一定比例的一年二熟制。

[淮北南部及沿淮稻麦一年二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4700℃至4800℃,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800至1000毫米。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

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疑误数据处理要求。

本文件适应于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757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QX/T 6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QX/T 118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农业小气候站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station用于农田、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林果(乔木、灌木)、淡水水产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环境观测的专业气象自动观测站。

[GB/T 38757—2020,5]3.2值域range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取值范围。

[GB/T 38757—2020,6.2]3.3变值variation农业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量。

[GB/T 38757—2020,6.2]3.4设备临界值critical value of equipment农业小气候站观测仪器技术特性所要求取值范围。

[QX/T 66—2007,3.2]3.5质量控制标识 identif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由0-9组成的、标识数据质量控制状态的一组数字编码。

[QX/T 118—2020,3.2.9]4 质量控制4.1 质量控制对象质量控制对象为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要素。

4.2 质量控制内容及方法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检查应符合QX/T 66中第3章和QX/T 118中第2章的相关规定。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一、名词解释: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5. 活动层:农田植被吸收太阳辐射,进行长波辐射交换和热交换的物质层称为活动层。

6、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活动层:凡能籍辐射作用吸热或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或活动层。

8、干燥度:干燥度是衡量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又称干燥指数。

用地面失水(如蒸发、径流)与供水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干燥;比值越小,气候越湿润。

二、填空题: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1)辐射因素、(2) 下垫面因素、(3)大气环流。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4) 增加。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5)增大。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6) 增大。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7) 增大;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8)最大。

5. (9) 400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和(12南岭(桂林))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13)季风性显著和(14)大陆性强。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15) 太阳辐射、(16) 温度、(17) 降水。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18)增加。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19) 小满,日期是(20) 5月2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1.1农业小气候观测的范围、内容和特点1.2农业小气候观测的任务1.3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分类1.4农业小气候观测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农业小气候观测仪器2.1辐(射)照度和光照度仪器2.2温度观测仪器2.3空气湿度、CO2浓度和氧浓度观测仪器2.4风速观测仪器2.5农业小气候自动综合观测仪器2.6农业小气候观测架2.7其它仪器2.8农业小气候仪器的自然对比检定第三章农业小气候观测设计与方法3.1裸地小气候观测3.2密植作物地小气候观测3.3稀植作物地小气候观测3.4间作地小气候观测3.5覆盖地小气候观测3.6果园小气候观测3.7温室小气候观测3.8畜舍小气候观测3.9菇房小气候观测3.10农田防护林(网)小气候观测3.11农业地形小气候观测3.12山地小气候观测3.13水域小气候观测第四章农业小气候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4.1观测的记录4.2观测资料的初步整理4.3小气候观测总结报告第一章总则1.1农业小气候观测的范围、内容和特点1.1.1农业小气候观测的范围农业小气候是指农业生物生活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内(如晒场、喷药、农产品贮运环境等)的气候。

这些小环境内的气候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直接地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农业小气候范围(尺度),是以农业生物或农业生产活动所处的地点为起点,垂直方向大约在几米范围之内,一般不超过10米;水平方向上没有明确规定,小到数米,大到数百米以上。

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种类很多,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类别的农业小气候系统中。

农业小气候系统是由众多客观存在的、并通过某些物理过程将其相互联系且相互发生作用的客观实体所组成。

由于构成农业小气候系统的实体不同,以及联系这些实体之间的主要物理过程不同,从而区分出不同类别的农业小气候系统。

例如,农田小气候系统、园林小气候系统、保护地小气候系统、温室小气候系统、畜舍小气候系统、贮藏库小气候系统以及地形小气候系统、水域和岸边小气候系统等。

以上所举各系统,前者的尺度均小,后者的尺度较大。

1.1.2农业小气候观测的要素农业小气候观测,也就是对农业小气候系统中某些物理特征量的测定。

我们把描述农业小气候系统中的这些物理特征量称之为农业小气候要素。

常用的农业小气候要素大致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表征辐射的各种特征量,如辐照度、辐照时间、总辐射量、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照度、光照时间以及辐射的光谱特征等。

2、表征热的各种特征量。

如介质(空气、土壤、水等)温度、表面温度和环境平均辐射温度等。

3、表征气体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各种特征量,如密度(质量浓度)、质量份额、摩尔浓度、摩尔份额和容积份额等。

4、表征水气的各种特征量,如水气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和饱和差等。

5、表征空气运动的各种特征量,如风速(系指水平流速)、垂直速度、风向(指水平方向)、流线等。

农业小气候观测值,除直接用表示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表示外,还可以用平均值、极值、积分值等表示,有时也常用各种表格、图等予以表示。

1.1.3农业小气候观测的特点农业小气候系统内的小气候与大、中尺度的气候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小气候观测的设计有重要意义,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特点:1、农业小气候系统与大气候相比,没有人工控制设备的(如通风等)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和能量与物质交换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农业小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大,即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有较大的梯度。

而各要素梯度的存在,使农业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的布点显得十分困难。

因此,需要周密地选择测点的位置与观测的高度。

此外,为了避免仪器和观测人员的影响,遥测和隔测的方法是非常重要且需经常使用的。

2、在农业小气候系统中,农业小气候要素的日、年变化特点,除了受外界天气气候背景的日、年变化规律影响外;还强烈地受到系统内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群体变化的影响;有时还要受到小气候系统围护结构、调控设备、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这样,由几种因素叠加,合成了系统中农业小气候要素日、年变化的特点。

这种复杂的时间变化、也增加了农业小气候观测时间设计的困难。

为了描述出完整的时间变化规律,连续定时观测的方法也必须考虑。

3、农业小气候系统中各组成成分和系统所处的天气气候背景确定后,则该系统特有的农业小气候特征将比较稳定。

因此,除非特殊需要,通常不必对农业小气候系统进行长期持续的观测,一般只在典型季节、典型天气或农业生物、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进行观测。

农业小气候观测大多是多要素、多点的连续观测。

综合以上观测特点可以看出,在农业小气候观测工作中,短期的、综合的、多测点的自动遥测是十分必要和理想的。

在以上观测的基础上,对某农业小气候系统进行长期的观测有时也是需要的,但观测的要素、测点等都比较少。

1.2农业小气候观测的任务农业小气候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农业科研或生产所提出的要求,对农业小气候环境中的各农业小气候要素进行观测。

这些观测的数据,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变化的真实情况,供给各类问题的分析使用。

农业小气候观测是与一定观测目的密切联系的,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农业生物观测、农业技术措施观测以及与农业小气候环境控制技术相配合的观测。

1.3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分类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即按农业小气候系统划分,按观测目的划分、按观测期限划分和按观测方法划分。

本规范采用按系统进行分类观测。

按此分类方法,可分为农田小气候观测、园田小气候观测、保护地小气候观测、温室小气候观测、畜舍小气候观测、农业地形小气候观测、农业水域小气候观测等。

1.3.1农田小气候观测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休闲地和有作物的农田。

此外,又有水田与旱田之分,旱田中又有灌溉地与非灌溉地之别。

灌溉地又有畦灌、沟灌、喷灌与滴灌的区别。

按作物的种类可分高杆与低杆作物及按种植方式有密植、稀植、间套作之分。

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玉米地小气候等等。

1.3.2园田小气候观测在农业小气候中,主要的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

其中菜园与花圃的小气候观测与农田小气候观测类似,但果园小气候观测则有其特点,在各种果园小气候中,苹果、梨、桃、柑桔等单株主干树型多成行列栽培,树冠较大;葡萄则有成行,搭架等多样。

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应不属园田。

1.3.3保护地小气候观测主要是指农田或园田上采取了一定的有益于小气候条件改善的简单保护设施。

如地膜覆盖地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

这些农业小气候系统各有特色,在观测内容和方法上,也有一定差别。

1.3.4温室小气候观测主要是指冷季使用的植物种植室。

包括大棚塑料温室、各种类型(单斜面、双屋面、连栋式等)的玻璃温室。

此外,还有加温温室与不加温温室之分。

由于用途上的区别,还有开间较小的实验温室与通间的栽培温室之分。

由于温室内的作物对小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有蕃茄温室、黄瓜温室、叶菜温室、花卉温室之分。

1.3.5畜舍小气候观测这里所说的畜舍也包括了禽舍。

畜(禽)舍按开放的程度,有全开放式的棚舍(圈)以及半开放式的、全封闭的畜(禽)舍。

如果按畜禽种类,则可以分为猪舍、牛舍、鸡舍、羊圈和马厩等。

1.3.6农业地形小气候观测包括了尺度较小,有一定种植意义的(单纯的)山坡地、谷地、山前平地等农业小气候系统,但并不包括几种地形在内、范围较大的地形气候观测。

1.3.7农业水域小气候包括具有一定养殖意义的湖、塘、水库、水池等水体以及与水体邻近的岸边农业小气候系统。

1.4农业小气候观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农业小气候观测计划时,应遵循以下顺序和原则,按照下列各项的要求,制订详细的观测计划。

1.4.1观测目的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观测目的,而且结合到每个观测计划时,还必须有具体的目标。

在进行小气候观测方案的设计时,不宜兼顾多种目的。

如欲在一次观测中,完成不同的目的,亦应分别制定方案,然后再将两种目的的小气候观测内容,合并成一个实施方案。

1.4.2观测项目观测项目的选择,决定于观测目的。

观测项目必须完整和重点突出,不仅要确定所要观测的农业小气候要素,还要考虑到由农业小气候要素观测值计算出的项目,如平均值、积分值、极值以及透过率、通量等。

1.4.3仪器选择选择使用农业小气候仪器,必须遵循适用的原则。

仪器的选择也与观测的目的有密切的联系。

仪器的选择包括种类、技术性能、使用性能。

仪器本身的技术性能的参数很多,要特别注意它的测量值、测量范围和误差。

仪器的误差通常以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表示。

有时也使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表示;还有些仪器使用线性度、重复性、迟滞、灵敏度、时间漂移、零点和灵敏度的温度漂移、阀值、分辨率和死区等表示仪器的性能。

所有这些特征,均综合反映在仪器的误差中。

本规范在规定选择仪器时,一般说来,使用仪器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仪器的绝对误差是指在使用条件下的测量值M与真值T之间的差值△。

即△=M-T。

仪器的相对误差是指仪器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T的比值。

即(△/T)×100%(用百分率表示)。

仪器的使用性能包括仪器的体积大小、形状等,原则上要求它不能破坏农业小气候系统内固有的小气候特征以及携带、安装方便。

有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必须满足隔测与遥测的要求。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进行一般的农业小气候观测时,仪器的允许误差可大致参考如下:1、辐(射)照度:±35瓦/米22、温度:±0.2℃3、空气湿度:相对湿度±5%;绝对湿度20帕4、空气中CO2浓度:±25ppM5、风速:±0·5米/秒6、光照度:满量程的±2%7、氧浓度:空气氧为±0·5%;溶解氧为0·3ppM在进行农业小气候专题观测时,如通量观测等,仪器的误差应小于以下提供的参数:1、辐照度:±5瓦/米22、温度:±0.05℃3、空气湿度:±10帕4、空气中的CO2浓度:±1ppM5、风速:±0.1米/秒1.4.4地段选择所谓观测地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农业小气候系统所处的地理背景;一是指在农业小气候系统内划出的一定范围,可把所有测点设置在该范围内。

无论是对哪一种情况,我们都规定该地段必须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

个别情况下,如在对比观测时,只要能满足相互对比的条件,也是允许的。

如果我们观测的农业小气候系统较小(如温室、风障地)则可把该系统看成是一个观测地段,该系统必须能独立反映出在本地区的特有农业小气候特征,而不受其它特殊环境的影响,这样,在该系统内观测所得的结果和代表本地区同类观测所得到的结果,才能代表本地区同类系统的小气候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