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炸药的爆轰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爆炸反应与爆轰理论

第四章爆炸反应与爆轰理论

氧平衡的计算
C+O2→CO2 一个C需2个O. H2+1/2O2→H2O 一个H需1/2个O。 ∴ a个C需2a个氧原子,b个H需1/2b个氧原子,炸药本身含 有c个氧原子。 ∴ c与(2a+1/2b)的差值,就反映了OB的三种情况: 当c-(2a+b/2) >0时,为正氧平衡。 当c-(2a+b/2)=0时,为零氧平衡。 当c-(2a+b/2)<0时,为负氧平衡。 ∴ ⑴、单质炸药的氧平衡计算方法
令 a、b、c为这两种成分和混合后炸药的O.B值。 则有:x+y=100%
ax+by=c 解得:x=(c-b)/(a-b) y=(a-c)/(a-b)
②、三种成分的混合炸药的配比方法 设 K1、K2、K3分别代表混合炸药各成分的百分含量。 B1、B2、 B3分别代表这些成分各自的氧平衡值。 O.B为混合后的氧平衡值。 则:kI+k2+k3=1
根据氧平衡值设计混合炸药配比
例2、要求配制零氧平衡的岩石硝铵炸药,其成分为硝酸 铵、TNT、木粉,求三种成分的适合配比。 解、首先确定TNT含量为10%,已知硝酸铵、TNT、 木粉的氧平衡值为:+0.2、-0.74、-1.37、O.B=0, 将这些值代入公式得: K1=83.2%、 k2=6.8% 所以,硝酸铵:83.2%、TNT: 10%、木粉:6.8%。
B1.k1+B2.K2+B3.K3=O.B
根据氧平衡值设计混合炸药配比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必须先确定其中一种成 分 ( 如 k 3)
则:K1=[(1-K3).B2-(O.B-B3.K3)] /(B2-B1) ×100% K2=[(O.B-B3.k3)-(1-k3).B1/(B2-B1) ×100% 例1、要求配置硝酸铵和柴油两种成分的混合炸药,使 炸药为零氧平衡。求两种成分的配比? 解、已知硝酸铵氧平衡值为+20%、柴油为-342%、 若设硝酸铵为x、柴油为y,则: X=[0-(-3.42)]/[0.2-(-3.42)] ×100%=94.5% Y=(0.2-0)/[0.2-(-3.42)]=5.5% ∴ 硝酸铵:94.5%、柴油:5.5%。

第五章 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
在炸药爆炸反应的过程中,碳、氢元素氧化 所需的氧元素由炸药 本身提供。
氧平衡:炸药内含氧量与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 需氧量之间的关系。氧平衡用每克炸药中剩 余或不足氧量的克数或百分数表示。
氧系数:指炸药中含氧量与可燃元素充分氧化 所需氧量之比,用它也可以表示氧平衡的关 系。
氧平衡计算
对单体炸药:
假设炸药的通式为 CaHbNcOd ,则单质炸药的
例阿梅托的氧平衡计算
阿梅托
TNT 50% NH4NO3 50%
TNT的摩尔数为 500/227=2.2 1kg
NH4NO3的摩尔数为500/80=6.25
①1kg阿梅托组成为 2.2(C7H5N3O6)+ 6.25(C0H4N2O3) =C15.4H36N19.1O31.95
d (2a b)
炸药上述三种化学变化的形式,在一定条件 下,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缓慢分解可发展为燃 烧、爆炸;反之,爆炸也可转化为燃烧、缓慢分 解。
研究炸药化学变化形式,就是为了控制外界 条件,使炸药的化学变化符合我们的需要。
氧平衡
炸药的爆炸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或者从 本质上说是一个氧化的过程,即炸药中氧对碳、 氢等元素氧化,使之成为较稳定的氧化物。
定义:单位质量炸药在定容条件下爆炸所释放的热
量称为爆热,其单位是kJ/kg或kJ/mol。 爆热的计算: 生成热:由元素生成1kg或lmol化合物所放出(或吸
收)的热量叫做该化合物的生成热。 盖斯定律:盖斯定律认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同反
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当热力过程一定时,热效应只 取决于反应的初态和终态。
被完全氧化; • 硫被氧化为二氧化硫; • 氯首先与金属作用,再与氢生成HCl。
影响有毒气体生成量的因素:

3 炸药爆炸基本理论

3 炸药爆炸基本理论

1) 炸药的氧平衡关系 指炸药内含氧量与可燃元素充分氧化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氧化指C、H生成CO2、H2O)。
这一关系用氧平衡值Kb表示。
单质炸药,以1mol计算
d ( 2 a b / 2) 16 100 % Kb= M 混合炸药,以1kg计算
氧平衡值计算
Kb=
表示。即
d ( 2 a b / 2) 16 100 % 1000
特点是:质点的移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反,弱扰动。
(以活塞运动为扰动源解释,特征线发散) 。
3.4.4 冲击波的基本知识
1)冲击波形成的物理过程 冲击波的形成: 可以认为,冲击波是一系列 微幅压缩波叠加所形成的,其
o t
tn t3 t2 t1
x
波头沿第一道波传播,波尾沿
最后一道微幅波传播,扰动区 即波头——波尾间的区域。
混合炸药:用殉爆距离来表示其冲能感度
殉爆距离:主动药卷能诱爆被动药卷间的最大距离 , 单位cm ,图3.9。
1
2
L
3
图3.9 殉爆距离的测定
1—雷管;2—主发装药;3—被发装药
2)影响炸药感度的因素 炸药的化学结构(内在影响因素)
键能,分子结构和成分,生成热,热效应,活化能,热
容量等。
炸药的物理性质(外在影响因素)
应的过程。
3.1.2 炸药
一种相对安定的物质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 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气体产物,并显示爆炸效应 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一般有四种元素组成:C、H、N、O
3.1.3 化学爆炸的三要素(基本特征)
反应放出大量热 三要素 生成大量气体产物 (高温) (高压)
反应高速度和自动传播 (高速)

第一章炸药爆炸基本理论PPT课件

第一章炸药爆炸基本理论PPT课件

热点形成的原因:
2024/10/16
( 1)炸药内部的空气间隙或者微小气泡等在机械作用下受到了绝热 压缩;
( 2)受磨擦作用后,在炸药的颗粒之间、炸药与杂质之间以及炸药 与容器内壁之间出现的局部加热;
(3) 炸药由于黏滞性流动而产生的热点。
可编辑
9
第二节 炸药氧平衡与热化学参数
▪ 2-1 炸药主要组成元素:C H O N ▪ 爆轰产物 :
2024/10/16
可编辑
8
热点起爆 理论
1-4热点起爆理论
热点起爆理论又称热点学说
热点学说认为:炸药在受到机械作用时,绝大部分的机械能量首 先转化为热能。由于机械作用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热能不是作用 在整个炸药上,而只是集中在炸药的局部范围内,并形成热点。在热 点处的炸药首先发生热分解,同时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又促使炸药 的分解速度迅速增加。如果炸药中形成热点的数目足够多,且尺寸又 足够大,热点的温度升高到爆发点后,炸药便在这些点被激发并发生 爆炸,最后引起部分炸药乃至整个炸药的爆炸。
1 炸药温度的影响
影响炸 药感度 的因素
2 炸药物理状态与晶体形态的影响 3 炸药颗粒度的影响 4 装药密度的影响
5 附加物的影响
2024/10/16
可编辑
31
3-6聚能效应-现象
聚能现象
聚能装药
聚能效应应用
水面聚能流的形成
2024/10/16
可编辑
32
聚能现象
聚能效应-装药
聚能装药
装药前端有空穴时聚能流的形成
xQx
yQy
Qb
2024/10/16
可编辑
16
2-3炸药热化学参数
1kg炸药爆炸生成气体产物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称为爆容(specific 爆容 volume)(单位:L/kg)。 爆容越大,炸药做功能力越强。

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

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

Ca Hb NcOd

b 2
H2O (d

b)CO (a d 2

b )C 2

c 2
N2
如:梯恩梯(TNT)
C7H5N3O6 2.5H2O 3.5CO 3.5C 1.5N2
❖ 含有其它元素的炸药,确定爆炸产物的原则:
❖ 水不参与反应,只由液态变为气态; ❖ K、Na、Ca、Mg、Al等金属元素,在反应时首先
例如:一公斤TNT炸药爆炸后,可以产生常 压下的气体740m3,由于反应的放热性和高速性, 这些气体产物在爆炸的瞬间仍占有炸药原来所占 体积,即几乎被压缩在0.0006m3的体积内,因而 形成极高的压力状态。高压状态的气体产物将猛 烈膨胀,从而产生变热能为对外做功的机械功的 爆炸效应。
如果没有气体产生,也就不可能造成高温高 压状态,自然也就不可能发生爆炸现象。
被完全氧化; ❖ 硫被氧化为二氧化硫; ❖ 氯首先与金属作用,再与氢生成HCl。
❖ 影响有毒气体生成量的因素:
❖ 炸药的氧平衡; ❖ 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 ❖ 装药外壳等。
爆容
❖ 爆容:单位质量炸药爆炸时,气体产物在标准状 态(00C和一个大气压)下的体积,用V0表示,单 位L/kg。爆容越大,炸药做功能力越强。
炸药上述三种化学变化的形式,在一定条件 下,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缓慢分解可发展为燃 烧、爆炸;反之,爆炸也可转化为燃烧、缓慢分 解。
研究炸药化学变化形式,就是为了控制外界 条件,使炸药的化学变化符合我们的需要。
氧平衡
炸药的爆炸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或者从 本质上说是一个氧化的过程,即炸药中氧对碳、 氢等元素氧化,使之成为较稳定的氧化物。
爆炸反应方程
❖ 反应方程能够确定反映产物的成分和数量, 确定爆炸释放的能量。它是计算炸药爆炸 热化学参数和爆轰参数的依据。

第3章 炸药的起爆机理

第3章 炸药的起爆机理

Ea Tc2 Tc T0 0
12
1 1 4RT0 Ea 它的解为: Tc 2R Ea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对于大多数炸药,取负号的解,因为正号的解 不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 RT0 Ea 的值很小,取上式在 RT0 Ea 附近 的级数展开:
2 Tc RT0 RT0 RT0 2 4 Ea Ea Ea 2R Ea
35
3.2.2 炸药的热感度
根据试验作出T与τ ,lnτ 与1/T的关系图,由 τ -T图可求得5s延滞期爆发点。 试验得到的凝聚炸药爆发点与延滞期的关系为: lnτ =A+E/RT 式中 τ 为延滞期(s);E为与爆炸 反应相应的炸药活化能(J/mol);R为通用气体 常数;A为与炸药有关的常数;T为爆发点(K)。 测得的爆发点越低,说明炸药的感度越大,反 之则感度越小。
Q1 m q A exp Ea RT
……(2)
式中
m ——炸药质量; Ea ——炸药活化能;
16
R
——气体常数。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由(2)式可知,炸药进行放热化学反应而产 生的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曲线,该曲线 称为得热线,如图3-2所示。
17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22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Tc Tc T02
表示热爆炸前的升温情况。
从数学上看,切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不但 Q1和Q2在该点的数值相等,且两条曲线的斜率 也相等,即 Q 1=Q 2 ……(4) ……(5)
dQ1 dT dQ2 dT
23

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通常采取相对某种已知的炸药作比较 来确定炸药的威力。
相对重量威力
相对体积威力
通常情况下仅有10%的炸药发挥了功效。损失原因如下:
1.化学损失 2.热损失 3.无效的机械损失
表示侧向飞散 带走部分未反应炸药 损失能量的50% 包括振动 抛掷 冲击波
炸药的爆炸性能
猛度 破碎能力。
爆速越高 猛度越大 岩石破碎度越高
炸药的爆轰理论
爆轰波的基本方程(冲击波分析法)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0 D H (D D H )
P HP 0 D H
能量守恒:
E H E 0 Q 1 2 (H 0 )V ( 0 V H )
ρ0 ----- 初始炸药密度
ρH ----- 反应区炸药密度 DH ----- 爆轰气体流速 D ----- 爆速 V0 ----- 炸药初始质量体积
炸药的爆炸性能
消除沟槽效应的方法:
1. 采取提高爆速的手段 使爆轰波的传递速度大于等离子波的传播速度。
(V>4500m/s)
2. 提高外包装质量。
提高包装外壳的强度 爆速将上升 沟槽效应下降
即提高了抵御等离子波的压缩穿透作用。
3. 堵塞等离子波的传播。
炮孔中设置卡环 炮孔中填充炮泥
增大药卷直径
工业生产最小药卷 Φ25 cm
沟槽效应产生的原因 1. 爆炸产物压缩药卷和孔壁间的空气,产生冲击波,它超前于爆轰波
并压缩药卷, 从而抑制爆轰。 2.美国学者认为:沟槽效应是由于药卷外部炸药爆轰产生的等离子体
影响。即炸药起爆后 在爆轰波阵面的前方有一等离子层,对后面未 反应的药卷表层产生压缩作用,妨碍该层炸药的完全反应。 (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2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

2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

5
(1)放热反应
炸药爆炸实质上是炸药中的化学能在瞬间转化为 对外界做功的过程,反应释放出的热是做功的能源, 也是化学反应进一步加速进行的必要条件。 炸药爆炸时放出的热量大小常用爆热来衡量,爆 热指单位质量炸药爆炸时放出的热量(反应热)。炸 药爆炸瞬间放出的热量主要用于对爆炸产物加热,使 爆炸产物达到很高的温度,爆炸产物在原有体积内达 到热平衡时的温度称爆温。
2 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
1
主要内容
2.1 2.2 2.3 2.4 2.5 基本概念 炸药的起爆与感度 炸药的爆轰理论 炸药的氧平衡与热化学参数 炸药的爆炸性能
2
2.1 基本概念
2.1.1 爆炸及其分类 2.1.2 炸药的爆炸的三个条件 2.1.3 炸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
3
2.1.1 爆炸及其分类
17
2.2.2.1 炸药的热能起爆理论
谢苗诺夫研究了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热能起 爆理论,富兰卡-卡曼尼兹进一步研究发展了 该理论,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凝聚体炸药。 基本要点: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其他条 件下,如果一个体系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热传 导所散失的热量,就能使该体系--混合气体 发生热积聚,从而使反应自动加速而导致爆炸。 即:爆炸是系统内部温度渐增的结果。 炸药爆炸过程的热损失主要取决于爆炸过 程中的热传导、热辐射、介质的塑性变形。
22
爆发点测定器
爆发点指炸药在规定时间内起 爆所需加热的最低温度。爆发点越 低的炸药,热感度越高。爆发点测 定原理是:将定量炸药0.05g,起 爆药0.01g放在恒温的环境中5min, 如果炸药没有爆炸,说明此环境温 度太低,升高环境温度后再试,如 果不到5min就爆炸,说明环境温度 太高,降低环境温度再试,直到调 整到某一环境温度时,炸药正好在 5min爆炸,此环境温度就是炸药的 爆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炸药径向间隙效应
视频1 视频2
可采取选用爆速大的炸药和大直径药 卷及坚固外壳等措施,实现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七、爆速的测定方法
炸药的爆速是衡量炸药爆炸性能的重 要标志量,也是目前可以比较准确测定的 一个爆轰参数。
测量方法 (1)导爆索法 (2)电测法 (3)高速摄影法
视频1 视频2
l
h
导爆索法测爆速
一、冲击波的基本概念
1、压缩波基本概念
P P
P1
P0 x
均 匀 区
扰 动 区
未扰 动区
P0 x
视频1
视频2
在无限长气筒活塞右侧充满压力为P0 的气体,当活塞在F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 时,活塞右侧气体存在三个区域: 压力为P1的均匀区 压力介于P1与P0之间的扰动区 压力仍为P0的未扰动区
视频1
视频2
视频1 视频2
2
1 0
使介质运动的力是波阵面两边的压力差 PH P0 在单位时间内流进波阵面的介质质量为 0 ( D u0 ) 其速度的变化为 ( D u 0 ) ( D u H ) u H u 0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PH P0 0 ( D u 0 )( u H u 0 )
已反应的药包
视频1 视频2
未反应的药包
1)炸药达到稳定爆轰前有 一个不稳定的爆炸区。
2)在特定的条件下,每种 炸药都会有一个不变的炸 药特征爆速Di。 3) 每种炸药都存在一个最 小的临界爆速Dc。波速低 于Dc后,冲击波将衰减为 音波而导致爆轰熄灭。
炸药包在冲击波激发下的爆轰过程
视频1 视频2
(2)爆轰波模型
H ( D u H )[ E H
1 2 (D uH ) ]
2
视频1
视频2
考虑波阵面两边的介质状态,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外 力为: A右边的未扰动的介质压力 P0和A左边的压力 PH , 前者所做的功为 P0 ( D u0 ) ,而后者所做的功为PH ( D u H ) (因作用力和运动方向相反,故为负号)。 因为在爆轰过程中爆热转化为爆炸产物的内能,而 它本来是贮存于炸药中的,故炸药的总内能E0。可以表 示为炸药的内能E0和这部分化学能Qv之和,而爆炸产物 的总内能EH,即为该状态下的内能,故能量守恒方程可 以写为:
H
uH
D
cH

3 4
D
D 0
2
H
4 3
0
V
视频1
视频2
从上述公式可知: 1)反应产物质点速度比爆速小,但随爆 速的增大而增大; 2)爆轰反应结束瞬间产物的压力取决于 炸药的爆速和速度; 3)爆轰刚结束时,产物的密度比原炸药 的密度要大; 4)爆轰结束瞬间的温度不是爆温,它比 爆温高。
视频1 视频2
t1 t 2
由于侧向扩散的严重影响,有效反应区宽度大大缩小, 能量损失很大,爆轰波的传播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而 迅速衰减直至爆轰中断,形成不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t1 t 2
侧向扩散影响到反应区中炸药的化学反应过程,有 效反应区宽度小于炸药固有的反应区宽度。能量损失增 大,反应区释放能量减少,爆速和波阵面压力下降。如 果波阵面压力还足以激起其前沿炸药薄层发生化学反应, 并为爆轰波稳定传播提供足够的能量,那么,爆轰波仍 能稳定传播,但爆速低于理想爆速。
视频1 视频2
4)径向间隙效应 管壁、孔壁与药包之间的径向间隙, 影响了爆轰波稳定传播之作用。其影响因 素有:径向间隙的大小、管壁强度、炸药 性质等。 当径向间隙为10~15mm、管壁强度大、 炸药极限密度低时,径向间隙效应明显。
视频1 视频2
爆生气体 炮孔
P
C
D
未反应的炸药
孔内空气冲击波速度C > 炸药中爆轰波速D
就同一种炸药而言,随着药包直径的减小,有效反应 区宽度也相应缩小。当d<d临时,侧向扩散影响严重,有 效反应区大大缩小,成为不稳定爆轰。
视频1 视频2
当d临<d<d极时,侧向扩散仍有明显影响,有效反应区宽度比炸药固有 反应区宽度略小,但有效反应区释放的能量还足够维持爆轰波以定常 速度传播,成为非理想稳定爆轰。 当d>d极时,药包中心部分不受侧向扩散的影响,爆轰波以最大速度 传播,为理想爆轰。
视频1
视频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内能量的变化应等于外力 所做的功。介质的能量是其内能和动能之和,故单 位时间内从右边流入波阵面的介质的能量为
0 ( D u0 ) E0
1
2 ( D u0 ) 2
其中 E0 为未扰动介质中单位质量的内能。 同样,向左流出波阵面的介质能量为
视频1 视频2
2、理想爆轰和稳定爆轰
爆速是爆轰波的一个重要参数,用它可以分 析炸药爆轰波的传播过程。 (1)爆轰波的传播要靠反应区释放出的能量来维 持,爆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反应区结构以及能量释 出的多少和释放的快慢; (2)爆速是目前比较容易准确测定的一个爆轰波 参数。
视频1 视频2
爆速D
非理想爆轰
不 稳 定 爆 轰
理想爆轰
避免不稳定爆 轰,力求达到 理想爆轰。
理想爆速
稳 定 爆 轰
临界 直径 极限 直径
理 想 爆 轰
药卷直径d
d极= (8~13) d临
图 炸药爆速与药卷直径的关系
视频1 视频2
3、侧向扩散对反应区结构的影响
扩散物前锋位置
有效反应区 膨胀波 阵 面
爆轰产物区
冲击波波阵面
EH E0
视频1 视频2
H
1 2
pH
p 0 v 0 v H

反应区
PH , ρH , u H

爆轰 产物区
2
2
P H , ρH ,
(D uH )
1 0
1 0 1 0
波阵面
u0=0, P0 , ρ0 未反应 炸药
D
u0 D0
2
, P0 , ρ0
波阵面静止(坐标变换) 爆轰波以爆速 D在药卷中传播,当药卷截面积为S时, 在时间 内进入0-1面的炸药质量为 0 D t S t 坐标变换后,未反应炸药以 D 进入0-1面,在时间 t 内进离开0-1面的炸药质量: H ( D uH ) t S
视频1
视频2
2、冲击波 (1)冲击波的形成
如图(下页),当时间为t1时,气筒中气体 状态如前所述,当活塞的运动足够快,大于气体 的音速c时,因气体中的音速c与其压力P成正比, 扰动区内左侧部分音速c高于右侧部分。
当t2至t3,从t3至t4,扰动区渐渐缩小,直 至消失。在t4情况下均匀区与未扰动区直接接触, 形成了冲击波。
爆轰波是在炸药中传递的带有反应能以补充 能量稳定的特殊冲击波,是爆轰作用的激发源。
由捷里道维奇、诺依曼和达尔林各自独立提 出的爆轰波结构模型如图(下页)所示,称为ZN-D模型:前沿为压力P1的冲击波波阵面(图中 粗线),阵面后为化学反应区,反应区结束时压 力为PCJ,一般PCJ = P1 /2,压力为PCJ的阵面 称为契普曼- 儒格面(CJ 面),CJ 面之后经过一 个过渡段,爆生产物变成高温高压准静态气体。
H ( D u H )[ E H
1 2 ( D u H ) ] 0 ( D u 0 )[ E 0
2
1
2
( D u 0 ) Q v ] P0 ( D u 0 ) PH ( D u H )
2
视频1
视频2
EH E0
1 2
( p H p 0 )( v 0 v H ) Q v
图4-16 不同药包直径侧向扩散对反应区结构影响示意图 (a)不稳定传爆;(b)非理想爆轰稳定传爆;(c)理想爆轰 l-反应区宽度;l-有效反应区宽度
视频1 视频2
六、影响稳定传爆的因素
影响稳定传爆的因素
1)药包直径 如上述,要使t1>t2(炸药中心颗粒向 周边扩散的时间t1≥炸药颗粒反应时间t2) ;
D药
视频1 视频2
l 2h
D索
D药
L t
电测法(爆速仪)测爆速
视频1 视频2
五、稳定爆轰的条件
1、反应区化学反应机理
(1)整体均匀灼热机理
适用于不含气泡或其它掺合物的均质炸药。在冲击 波作用下,邻接波阵面的炸药薄层均匀地受到强烈压缩, 温度迅速上升,产生急剧化学反应。
(2)热点局部灼热机理
适用于不均匀的炸药。在冲击波作用下,化学反应首 先是围绕热点开始的,然后进一步发展到整层炸药。
(2)压缩波的定义 扰动传播后,使介质状态参数(P、ρ、 T)增加的波称为压缩波。在均匀区与未扰 动区之间,存在过渡的扰动区。
视频1
视频2
(3 )压缩波的特点 1)其介质质点运动方向u与 波的传播方向c相同; 2)其压力的增加是连续的。
视频1
视频2
(4)波阵面 介质中已受扰动区和未受扰动 区的界面。 (5)波速 扰动波沿介质传播的速度,也 就是波阵面的传播速度。
视频1 视频2
P
t1
t2
t3
t4
P0
t1 t2 t3 t4
视频1
F
视频2
(2)定义
冲击波是其波阵面有陡峭的前沿,介 质压力在波阵面发生突跃上升。炸药爆炸
后在介质中产生的传播速度高于介质声速 的一种压缩波,
经长距离传播后,压力上升逐渐趋于 平缓或下降,冲击波最终将衰减成声波。
视频1
视频2
(3)性质 1)其波速D大于介质音速C; 2)其波阵面是完全陡峭的,在此面 上介质参数突跃升到最高值;
3)冲击波的速度同波的强度有关。
4)没有外界能量的支持,冲击波 传播因消耗能量而逐渐衰减为音波 而趋于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