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第一篇: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来源):1.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 CO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与吸烟过程。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CO最高容许浓度1h均值=<10mg/m3.2..甲醛对健康的影响HCHO主要来源于室内家具与某些装饰材料,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壁纸、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材料均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
孕妇长期接触会引发妊娠,使新生儿染色体异常。
长期接触会导致鼻咽癌、脑癌、结肠癌、白血病等严重疾病。
3.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危害: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中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觉不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出现变态反应;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和造血系统。
4.氡对健康的影响氡是无色、无谓、有天然放射性的一种惰性气体,氡原子的衰变产物成为氡子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向室内释放,或通过水泥地面和墙壁连接处,地面的缝隙,空心砖墙上的小洞以及污水坑和下水道等进入室内,高浓度氡会导致机体血细胞出现变化,氡衰变过程产生的α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预防医学试题: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2.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什么是三级预防?论述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4.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述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根据我过居民的饮食习惯特点,拟出提高我国居民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方案?6.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7.试述传染病的基本流行环节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8.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9.试述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探讨疾病分布的意义?水是健康之本——世界著名的医学博士、日本的杜疗先生说:“长寿与健康的秘密尽藏在水中。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解1.一级预防/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发病期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身心康复,恢复劳动力和精神状态4.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水平及与其有关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改善社区卫生,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类健康。
核心:强调政府的作用,重视社会科学的作用5.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在政府领导下,在社会水平上,保护人民远离疾病和促进人民健康的所有活动6.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老年、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7.社区诊断communtiy diagnosis: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客观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社区内组织结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8.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一组表现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9.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对个体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10.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临床研究的文章,用统一标准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定量综合后得出可靠结论11.Meta分析: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用正规的统计学方法综合各研究的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最佳利用的方法1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1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14.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在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已知必需营养素以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16.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在体内1/6转化为视黄醇;类胡萝卜素,在体内1/12转化为视黄醇17.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由摄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19.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20.尘肺pneumoconi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1.矽肺silicosis:职业活动中因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总称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4.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因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25.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选择、填空1.三种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2.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为目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社会生态学综合干预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一、预防医学: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同时研究住宿条件,劳动条件,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学科。
二、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三、健康要求:1、具有完整的体魄2、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3、良好的心理状态4、较高的工作效率5、较强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三、健康资源:1和平2社会经济环境3食物和住所4稳定的生态环境5可持续的物质资源。
四、健康的决定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与社会支持;2环境因素:生活、生产、社会;3个人因素:个人素质,遗传素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行为习惯;4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基本治法,基本定期检查,定期疾病的预防,合理膳食,适当的机能修复。
五、医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和看法。
5个时期:1神本主义2自然哲学模式3机械论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社会生态学模式6现代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六、两次卫生工作方针:1、1952—1957,“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与群众互动相结合。
2、1987—1997,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联系和区别:1联系:均主张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补充完善。
2区别:第二次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缺医少药的国情而提出的,强调以农村为主。
七、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又叫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分药物预防和社会预防。
二级:临床前期预防,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临床预防,防止病情恶化,尽量减少并发症,做到伤而不残,残而不死,提高生存质量。
八、健康和疾病的连续带: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和健康发生。
预防医学 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2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推荐摄入量〈RNI〉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的群体中97%--99%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5适宜摄入量〈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6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
7肠外营养;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即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护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
8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
9听觉适应;长时间在噪音作用下,听觉灵敏度下降,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10感染谱;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或死亡等形式,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11氨基酸模式;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13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15的尘粒可进入呼吸道,称为可吸入性粉尘,AED 在5以下的粒子可达到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
14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15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理机体呈现某一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三级预防(第3页)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1.混凝沉淀2.过滤3.氯化消毒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1.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是A.环境问题 B.健康问题C.生态平衡问题 D.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2.全科医生应当树立的正确观点是A.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B.治疗为主,预防为辅C.预防为主 D.治疗为主3.环境中汞的甲基化是A.环境自净作用 B.生物浓集C.生物转化 D.生物代谢4.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A.风 B.污染物排出量C.大气稳定度 D.距污染源的距离5.汽车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包括A. CO、甲乙基铅、尘 B.SO2、NOxC.CO、NOx、烃类、铅化合物 D.重金属6.关于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正确的是A.刺激眼睛,引起结膜炎 B.致癌C.对肺泡有刺激作用 D.引起咽炎7.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在接触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应低于A.0.3mg/L B.1.0mg/LC.0.5mg/L D.0.05mg/L8.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细菌总数,不超过A.3个/升 B.100个/升C.100个/毫升 D.1000个/毫升9.氯化消毒时,水中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称为A.加氯量 B.需氯量C.有效氯量 D.游离性余氯量10.评价氯化消毒效果最简便的指标是A.加氯量 B.有效氯 C.余氯量 D.细菌总数11.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是A.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化学成分改变B. 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C.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不足D.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过多12.痛痛病是一种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D.传染病13.脚气病的病因是A.维生素D缺乏 B.铁缺乏C.维生素PP缺乏 D.维生素B1缺乏14.脂肪不宜摄入过多,摄入的脂肪量占膳食总热能的多少为宜A. 30%—35% B.35% C.28% D.20%-30%第 1 页共11 页。
预防考试重点小抄版(护理专业用)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分布,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特点及内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 2.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4.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 5.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 6.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内容 1.环境与健康 2.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行为和生活方式3.卫生医疗服务4.生物遗传因素三级预防:公共卫生措施在全体居民中的实施统称为策略 1.一级预防即病因学预防,包括根本性措施,针对环境的措施,针对机体的措施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特点是:有病早治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恶化 3.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起特点是即病防残,对已患病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残疾;对已经残疾者,提供合适的康复治疗和就业机会。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原生环境: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立体空间,起范围自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10km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结合体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
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
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
(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
(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
(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公式为: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
①氨基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氨基酸评分=被测
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
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
化吸收后在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
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
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
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
数: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
(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
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
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
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
(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
(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
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
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
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
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
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
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
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
照研究弱。
7.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统计计算:(一)单样本t检验(详细参阅第254页)
方法: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二)卡方检验即X2检验(第28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OR值(376页)。
重点在两者的组合题(376页)。
校正X2值的计算公式为:X2=(Iad – b cI – n/2)2 n /(a+b)(a+c)(b+d)(c+d)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的计算公式为,OR=(a/c)/(b/d)=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