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式微、子衿》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子衿教案及训练题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子衿教案及训练题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中《子衿》简明教案及思考题答案这是一首课外古诗,重点要求理解背诵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称为诗歌的六艺。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诗经·郑风·子衿《诗经》(节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2019-07-16青青子衿[1](jīn),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2],子宁(nìng)不嗣(sì)音[3]?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tāo)兮达(tà)兮[5],在城阙(què)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2.字词注解:[1]青:黑色。

古代青指黑颜色,如戏剧行当青衣即指穿黑色衣服的女子。

子衿(jīn):你的衣领。

[2]纵:纵然。

[3]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续通音信的意思。

嗣:接续,继续。

音:音信。

[4]佩:佩玉的带子。

[5]挑tāo达t à:独自徘徊的样子。

[6]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楼台。

[7] 悠悠:深思的样子三.疏通词句,把握内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品析诗文: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诗歌鉴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解析版)

诗歌鉴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解析版)

诗歌鉴赏★典型例题★阅读《子衿》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修辞手法诗歌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A.借代B.比喻C.反问D.夸张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B.由连用两句“纵我不往”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C.诗歌主要笔墨用在刻划女子的动作上,如“挑”“达”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焦灼等待的心情。

D.“纵我”与“子宁”对用,急盼之情不无矜持之态,内心复杂可见一斑。

3.下列诗句与诗人心态一致的一项是()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D.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1.B2.C3.A【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B.“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运用了借代;“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运用了反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

故选B。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C.错在“诗歌主要笔墨用在刻划女子的动作上”。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女子的内心活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焦灼等待的心情。

故选C。

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子衿》女主人公心态: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感。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大意: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表现了诗人因离别而苦恼,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大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的一首诗,共有四句,描述了一个恋童的故事。

本文将对《子衿》进行鉴赏,并给出对应的考点和答案。

一、诗歌背景和意境
《子衿》是一首描述恋童情结的诗歌。

诗歌的背景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传统习俗,即成
人男子在游玩时,喜欢和年幼的子女玩耍。

这首诗描述了男子追逐子女的情景,描绘了男
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二、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子衿》的诗歌结构非常简单,共有四句。

每一句都采用了呼应的句式,以增强诗歌
的韵律感。

诗歌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对比、象征等。

通过对童年的追
忆和对童心的歌颂,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三、诗歌主题和内涵
《子衿》以恋童情结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童年的追忆,描绘出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可爱的形象。

诗人将自己和童年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童年时
光的眷恋之情。

四、诗歌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子衿》采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和典型的诗经风格。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深沉的情感。

五、鉴赏题及答案
1. 鉴赏题一:描写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和意境。

答案:诗歌描绘了男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表达了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歌
营造了一种朴实、纯净、无暇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纯真和美好的力量。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此诗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子衿》的鉴赏题目和答案汇总。

鉴赏题目: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诗歌中的“子衿”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呈现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代表了什么意思?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思恋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表达了作者思念女子的深情。

2. 诗歌中的“子衿”象征着女子的衣衫。

在古代,子衿是女子的装束之一,它代表着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3. 诗歌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羞”、“愁”、“织”等词语,用以描绘女子的婉约美丽。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表示的是女子的思恋之情。

间关即指一段时间的间隔,用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古体诗”的特点,采用了四言句式,每句四个字,整首诗共四句十六字。

通过对《子衿》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三、赏析题: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部编八下语文诗经《式微》《子衿》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诗经《式微》《子衿》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诗经.邶风.式微》知识点(这是一首劳苦奴隶控诉奴隶主奴役压迫劳动人民的先秦时代的诗歌。

在奴隶社会,服劳役的奴隶常年累月地在雨露泥水中受尽折磨痛苦,暗无天日地劳作,日暮黄昏还不能回家,他们愤愤不平,以自问自叹的口吻控诉不幸的遭遇。

)【第一节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今译】日光暗淡,天色灰濛!天很晚了,天都黑了,为何不能回家中?要不是服侍大贵人,不然咱岂会这么晚了还顶风冒雨奔波在雨中?天已暮,天已暮!为何不能回家住?如果不是服侍你,哪会露中吃尽苦?!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不回家?若不是为了主子的事,怎么会身沾露水?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第二节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今译】日暮黄昏,苍天冥冥,天很晚了,天都黑了,为何还难以回家中?要不为老爷养贵体,服侍贵人身,咱岂会这么晚了还趟水跋涉在泥水中?天已暮,天已暮!为何不能回家住?如果不是服侍你,哪会泥中服劳务?!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没往家回?若不是为了主子的贵体,怎么会在泥水中受苦累?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赏析】这首诗歌写的是夜幕降临时发生的事。

“式”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思。

“微”,这里指天色昏暗,夜幕降临。

这首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役夫们的怨歌,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

一群古代劳工,长期服役于主子,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有家难归,于是他们用一种辛辣的问答方式,唱出了这支控诉之歌,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讥讽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

他们起早摸黑,顶风冒露,在泥水中不停地劳作,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当权者的驱使?还不是为着老爷们贵体的安康?这首民歌采用“对歌”的方式。

“对歌”是从《诗经》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民歌演唱方式。

汉乐府中有“相和歌”,即一唱一和,或一人唱众人和,可以说是这种演唱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对方有意的设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是役夫们直接而干脆的回答:官府的徭役太多,不然怎么会这么晚了还在顶风冒露!这首歌在题材上也很有特色。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由于子衿是当时学子的服装,可见他和他是同学关系。

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他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他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
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分析:C、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三、赏析题: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
答: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