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孝义皮影戏艺术特点的探析
皮影戏在山西孝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皮影戏在山西孝义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本研究主要以山西省孝义市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例,探讨了皮影戏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应用与实践。
通过对该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课程及皮影戏演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皮影戏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以下多重意义。
首先,皮影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视听教育方式,音乐教育本身就更加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而皮影戏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中心,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皮影戏可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化也日益增强。
皮影戏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代表,不仅能够向外宣扬中国文化,还可以让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认知。
第三,皮影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文化修养。
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倾向于灌输知识,而皮影戏则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天赋,从而使其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虽然皮影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创新作用,但其实际应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教学中的音乐内容过于狭隘,学生参与度不高,演出水平不尽如人意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保证音乐及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总之,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我们期待着更加繁荣昌盛的皮影戏艺术,也希望通过音乐及艺术教育的手段,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欣赏这一古老而魅力无穷的表演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孝义皮影造型艺术审美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孝义皮影造型艺术审美探析作者:刘超英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2期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作为一门起源于民间并一度兴盛的民间艺术,蕴含着多种艺术形式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从孝义皮影的造型艺术方面入手,经过全面分析,充分挖掘孝义皮影的艺术审美特点,并从多方面分析孝义皮影艺术审美风格的成因,尝试提出如何使孝义皮影走出传承和发展困境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艺术审美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8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28-03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在过去还没有影视的时代,皮影戏作为民间娱乐活动曾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表演时,艺人们是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人造光源照射白色幕布后面的人物剪影,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地域性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常常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区,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一、孝义皮影艺术的内容及特色山西省孝义市被誉为“文化之乡”“戏曲之乡”,皮影,则是孝义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孝义被誉为是中国皮影戏发祥地,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当地人喜爱子夏讲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表演技法,长此以往影乐教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影戏,孝义皮影戏的雏形形成。
在民间也有“无孝不成班”“无孝不成戏”之说。
孝义皮影作为山西皮影的典型代表,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它是一种独特的二维图像艺术,突出的特点是影像造型。
据考证,孝义皮影造型在表现形式上深受剪纸的影响,皮影和剪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新时期传承孝义皮影艺术的对策分析

新期间传承孝义皮影艺术的对策剖析传承对策一、序言所谓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宽泛流传于民间的一门戏曲艺术,它历史悠长,独具魅力,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绚烂奇葩。
我国皮影戏发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据。
有人提及源于先秦,有人提及源于西汉,但不论怎样,皮影戏凝集了我公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到现在依旧发散着熠熠光芒。
皮影是用皮革资料制作而成的,主要包含牛皮、驴皮和羊皮等,这些资料拥有牢固性和透明性,上色时使用红色、青色、黄色、绿色和黑色这五种纯色,这样能够使投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姿。
因为遇到我国传统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皮影戏人物有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型,能够给观众体现别具特点的视觉盛宴。
如今,我国皮影艺术体现出不一样的地方特点,唐山皮影、陆丰皮影、孝义皮影等都拥有独到的风格。
本文试试以孝义皮影在今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孝义皮影的艺术特点孝义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的西南隅,这里山川艳丽、资源丰富、风气朴实,民间艺术异样发达,向来被赞美为“中公民间艺术之乡”。
就地方戏来说,孝义市有山西主要剧种——中路梆子,还有具备浓烈地方特点的汾孝秧歌、皮腔、碗碗腔和皮影戏。
孝义人不单爱看戏,自己也喜爱唱戏,甚至有“无效不可戏”之说。
在品类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孝义皮影是最受孝义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门艺术集文学、表演、音乐、雕琢等于一体,不单能够表演故事,同时还可以看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进行赏识,陶冶审美情操。
将牛皮、驴皮、羊皮等资料制作成皮影,再依据戏剧故事的需要,雕琢出各种各种的人物形象,此外还可以够雕琢出花草树木、桌椅板凳、亭台楼阁等场景道具,花式众多且精巧新奇,这些作品还具备斑斓的色彩、雕工细腻,在亮光下能够体现立体感,审美价值非同一般。
就表演来说,孝义皮影拥有操作灵巧、故事奇特等特点,一个戏班只需七八个人就能够开戏,只需两扇门板、六张席子和十根木橼就能够修建一个简单草台,特别易于普及。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山西孝义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它以精巧的剪纸和栩栩如生的皮影,再加上精彩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乐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山西孝义皮影艺术一度面临着发展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其开发和传承。
本文将对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发展这项传统艺术。
1. 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山西孝义皮影艺术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淡去,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许多老一辈的皮影艺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这对于传统技艺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2. 缺乏现代化宣传和推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皮影表演在当今社会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因此缺乏现代化的宣传和推广成为了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发展的一大瓶颈。
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而传统的皮影表演形式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3.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孝义皮影艺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
与许多新兴的娱乐项目相比,传统的皮影表演在吸引观众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传统的技艺如何在市场上寻求突破,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了摆在该行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1. 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在促进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通过开办相关的培训班、学校内课程、社区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皮影传承人才。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2. 提升宣传和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为了更好地推广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媒体平台,将皮影艺术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网络、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可以通过赛事、广告、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加对皮影艺术的曝光度,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非遗”语境下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特色与传承探讨

“非遗”语境下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特色与传承探讨孝义县是山西省的一个县,也是中国的皮影戏之乡。
孝义皮影戏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
本文从“非遗”语境下的视角,对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特色和传承进行了探讨。
1.音乐风格孝义皮影戏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其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音乐,如敲锣打鼓、古箏、琵琶等传统乐器;另一种是皮影戏独特的音乐配乐。
前者主要负责场上气氛的营造和节奏的掌控,而后者则是配合皮影角色和情节的变化,包括伴奏乐和间奏乐。
2.音乐表现形态孝义皮影戏的音乐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歌唱、念白、吟唱、说唱、吟诗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念白是皮影戏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皮影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念白一般由儿童演员进行,另有一些老艺人也进行念白表演。
由于皮影戏的剧情具有情景转换的特点,因此念白的语调十分重要,能够营造出相应的情境与氛围。
折子戏是孝义皮影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指以选自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素材的短剧。
在折子戏表演中,音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般来说,中途的小幅度伴奏音乐佐以说唱,将戏曲节奏点亮,代表戏中角色的音调、音量、音色多方面的特征都由音乐在声音的形式上面体现出来。
此外,孝义皮影戏音乐在配合皮影变化的过程中,还常常运用“断奏法”和“托奏法”这两种技法。
前者通过演奏突然而戛然结束的乐声来表现剧情的紧张、悬疑;后者则是通过演奏持续而不断的乐声,强化角色情感的表现和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孝义皮影戏的传承孝义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历史。
然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边缘化,以及舞台表演的市场化、娱乐化,孝义皮影戏目前正处于面临生存困境的境地。
针对这一情况,孝义皮影戏的传承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承形式孝义县成立了皮影戏研究所,培训了一批皮影戏演员,并将皮影戏教育纳入了学校课程。
孝义皮影戏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孝义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予以了大力支持。
关于山西孝义皮影戏艺术特点的探析

关于山西孝义皮影戏艺术特点的探析【摘要】山西孝义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该戏曲起源于山西孝义县,因其精湛的皮影技艺和独特的演出形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从历史沿革、表演形式、剧本内容、人物形象和音乐表演等方面对山西孝义皮影戏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孝义皮影戏以其细腻的刻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音乐表演而脱颖而出。
山西孝义皮影戏具有独特的民间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键词】山西孝义、皮影戏、艺术特点、历史沿革、表演形式、剧本内容、人物形象、音乐表演、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孝义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皮影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被视为民间艺术的珍宝之一。
山西孝义皮影戏的发展受到了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演出形式、剧本内容、人物形象、音乐表演等方面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孝义皮影戏的传统魅力,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风貌。
通过对山西孝义皮影戏的深入了解和探索,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完。
2. 正文2.1 山西孝义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山西孝义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山西孝义。
据传,孝义皮影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当地人民在农闲时节采用手工艺和民间艺人表演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义皮影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明清时期,孝义皮影戏逐渐向外传播,受到了其他地区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
近现代,山西孝义皮影戏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演出形式上,孝义皮影戏加入了更多的舞台道具和灯光效果,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山西孝义皮影工艺初探

山西孝义皮影工艺初探作者:任路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山西皮影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了中国皮影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对山西皮影的工艺技术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复原、记录、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进而对山西皮影工艺的历史流变和演进进行考察、解读。
关键词:皮影戏;工艺特征;制作工艺1、山西孝义皮影戏简介山西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
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
从1980年10月,在孝义县西约五十华里许榆树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边形砖砌单室墓中出土的皮影头像壁画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孝义皮腔纸影戏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戏,主要活动在晋中、晋南以及吕梁、晋东南、晋北部分地区。
晋中一带,皮影戏班社甚多。
数百年来,它以孝义为中心。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关于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_研究报告_

关于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提要: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戏曲艺术中,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曲种,是集音乐、表演、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皮影戏每到一处,都和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方言音韵等紧密结合而落地生根,在其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绚丽多彩的形式。
本文在艺术学的立场上对皮影艺术做进一步的思考。
经过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又拥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造型体系。
皮影源于汉,至今的繁荣.本文主要从皮影的特征、,造型手法、文化派别、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山西皮影,造型手法,文化的传承性,派别.引言:如果我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作一简单的梳理,那么民俗文化毫无疑问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地域范围广阔的多样性文化,其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反映了精神和信仰等深层次的信息。
也恰恰因为这种文化贯穿于大江南北,容纳了诸多的差异,所以给后人研究和保护这份“特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同时,发掘、整理、展示又成为一种必须。
所谓皮影: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影屏戏曲艺术形式之一,经过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又拥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造型体系。
皮影源于汉,至今繁荣不衰。
一、山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山西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
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也是作为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民间巫俗和民间艺术的基本内涵;因此,陇东皮影的产生,实质上是当地人们对生命崇拜的反映,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主题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山西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
山西孝义皮影有“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两个主要的派别。
皮影戏中的人物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气味,使它具有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本文概述了山西孝义皮影戏,对山西孝义皮影戏中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山西孝义;皮影戏;纸窗皮腔影戏;纱窗碗碗腔影戏;艺术特点
皮影戏最先出现在我国秦朝,在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鼎盛,在元代的时候已经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各地。
皮影戏是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世界艺术殿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山西孝义皮影戏的概述
山西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是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两种。
纸窗皮影戏中的纸窗屏幕是用大幅麻纸粘接而成的,固定在框架上;而纱窗皮影戏中的纱窗子的屏幕是纱质的。
这两种在人物的外形上、唱腔上以及舞台艺人结构、舞台设置虽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材料却都是用牛皮雕制而成的。
他们的表演都是利用投射到“窗子”上的影子来表演的。
孝义皮影造型粗矿、线条简单、手法夸张,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
随时间的发展借鉴并吸收了陕西等地精细的特点,这就又形成了孝义皮影的新的艺术特点俏丽、活泼、线条繁简并用,并且在涂彩区分部位,有浓淡变化,使平面的人物雕刻出来复有立体感的感觉。
二、山西孝义纸窗皮腔影戏的艺术特点
(一)纸窗皮影戏的概述。
纸窗皮腔影戏的故事脚大多都是封神榜戏;音乐唱腔是以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乐器很少,在全国都很罕见,特别有自己的特色;表演技巧使用的是油灯、纸窗。
在皮影人物的胸部都要安装一个主杆,它在屏幕上是不能转身的;人物造型上一般都有九块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皮影人物造型形式,并且很具汉画像石的风韵。
因此,纸窗皮腔影戏属于比较古老的影戏。
(二)纸窗皮腔影戏的头饰脸谱。
纸窗皮腔影戏中的皮影人物通常是由九块或十一块组合结构而成的,然而头部是活动安插在一个身段上的,可以卸下来更换,这样就方便于每一个角色的运用。
纸窗影人头饰脸谱都很有汉画像石的感觉,属具象,没有明显分出生、旦、净、丑等角色,然而是根据每个人物的具体职别、个性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影人的造型手法通常采用粗矿夸张,非常强调神似。
而人物总是有大额头,头饰都是向后倾的,采用的方法有阴雕、阳雕、阴阳雕等技法,比如有空脸(阳雕)、实脸(阴雕)、空实脸(阴阳雕)之分。
而皮影脸谱在雕镂时通常是五分脸,比如正侧视(单眼人)、但也有少数的七分脸,这些常常用于刻画奸邪丑怪的人物角色。
(三)纸窗皮腔影戏的身段服饰。
纸窗皮腔影人的体态和服装的装饰通常多用阴雕的手法,但也有阳雕的手法并用。
从皮腔影戏表演的实用性上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透视关系五分脸的头部(大正面的侧视),七分身段(斜方向的侧视)。
在皮影人物的造型表现上,比如头盔脸谱、景物道具、身段服饰等方面都不会离开各种各样的图案装饰,像金鸡独立等等;还有装饰的各种花卉,就像常见的梅花、牡丹花、菊花等等;图案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金钱套、鱼肠带、连环套等等。
皮影戏中的图案运用是非常大胆创新的,有些也会夸大或是变形,比如正面的龙头会放在一个侧视的人物的身段上,还有的会把字和花卉以一种巧妙的手法结合雕镂到侧视的人物身段上。
三、山西孝义纱窗碗碗腔影戏的艺术特点
(一)纱窗碗碗腔影戏的概述。
纱窗碗碗腔影戏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等等都与陕西那边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后来又在长期的经济上、文化交流上交往平凡,所以纱窗碗碗腔影戏在唱腔音乐、表演形式、故事脚本、人物造型等等方面都与陕西有些相似。
纱窗碗碗腔影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好听,在故事表演上加上了大型景物的运用和玲珑剔透的人物造型,是整个画面更为生动有趣,深受人们喜爱。
(二)纱窗碗碗腔影戏的头饰脸谱。
纱窗碗碗腔影人的头饰脸谱的装饰性特别强,不管头饰是简括还是精细,都非常的玲珑剔透、细腻精巧。
脸谱种类有很多,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纱窗人物的造型一般额头较大、鼻子尖、嘴很小而且紧靠在鼻子下面,头饰上竖。
纱窗影人不管是用阴雕、阳雕还是阴阳雕,在刻画人物的脸部形象、性格特点都巧妙的运用了线,戏曲中的人物都用线组合刻画,结构非常严谨,写意传神,惟妙惟肖。
由于影人头饰要经常更换,来满足演出的需要,这就要求头饰脸谱刻画、雕刻精巧严格。
这样就会显得程式化,变化就会受到局限。
纱窗碗碗腔皮影人物造型非常丰富,用色也十分鲜亮,人物的个性鲜明,姿态优美,非常耐看,让人感觉如真人一般。
在纱窗碗碗腔皮影人物中,头饰运用非常多,如做皇帝的都要戴皇冠,而通常头顶板的前后都要个挂十几串的珠子,形成珠帘,头顶板有直的、弯的等等,不同的头顶板和珠帘代表不同的地位和做的不同的事情。
(三)纱窗碗碗腔影戏的身段服饰。
纱窗碗碗腔影人的特点是装饰性特别强,这点也体现在了服饰的装饰上,大体上分为男女铠甲、龙蟒官服、裙衩布衣、书生长袍等等。
影人通常为斜侧,称七分身段,为十一块结构组合,有些动作不多的人,可由整体一块雕制或两块、数块组合结构。
在皮影雕镂中短线用的多,常见的一些纹样有短线、月牙纹、月牙点、朵花、云纹、水纹等等。
在皮影制作中镂空线不宜过长,为防止潮热变形断裂,因而大多都用阴雕为主的手法来完成雕刻。
除了上述艺术特点之外,还有山西孝义皮影戏中的景物道具也非常重要,在影戏的道具中,桌椅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
而桌椅也分为许多的种类,桌椅在影幕上要摆放在影幕底部的一条线上。
还有一些盆景花草来做装饰,常在花园亭树、书房绣楼、阁楼金殿等等中摆设。
四、结束语
山西孝义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精神财富,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对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