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皮影戏的艺术表演

皮影戏的艺术表演

皮影戏的艺术表演一、导言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作为一种以剪影为表现形式的戏剧,皮影戏通过人物形象的投影,结合音乐、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向观众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多样,从传统到现代,从小型的家庭表演到大型的舞台演出,皮影戏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皮影戏的艺术表演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制作工艺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二、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中国的先民发现,当太阳照射在人的背后时,就会产生一个人的形象在墙上。

于是,人们开始利用这个原理创造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国北方,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皮影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皮影戏常在庙会和民间娱乐中表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皮影戏也常以宣传道德和教育儿童为目的,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演,向观众传达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表演特点1.众多的人物形象:皮影戏中的剪影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正面人物,如君主、将领,也有反面人物,如妖魔鬼怪。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通过剪影的方式进行显现。

2.丰富的情节:皮影戏的故事情节多样,既有历史传说,也有神话故事和现代故事。

这些情节通过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表演,以及音乐的伴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3.独特的表演形式:皮影戏是一种投影的表演形式,通过投射人物形象在屏幕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

演员通过手法和动作的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4.音乐的伴奏:皮影戏的表演离不开音乐的伴奏。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和 melody,唤起观众的情感,增强表演的效果。

5.互动的表演方式:皮影戏常常与观众产生互动,演员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对话,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四、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和工序,包括选材、制作人物形象、制作屏幕、操纵人物和配乐等。

皮影戏历史起源

皮影戏历史起源

皮影戏历史起源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皮影戏不断汲取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起源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些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当时人们将图腾、神祇和英雄的形象刻在皮革上,用于祭祀、巫术等宗教活动。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开始将图腾和人物形象制作在纸、绸缎等材料上,用于表演戏曲、传说故事等文艺节目。

二、发展历程皮影戏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唐、宋、元、明等朝代,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皮影戏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皮影戏班子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家。

三、文化内涵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首先,皮影戏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人们相信鬼神和灵魂的存在,皮影戏中的各种形象和场景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神祇、祖先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源头之一。

它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戏曲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都是由皮影戏所借鉴和发扬的。

此外,皮影戏还具有民间文化传承的功能。

很多皮影戏所表演的内容都是民间传说故事、传统戏曲脚本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特色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其制作工艺。

皮影戏中的人物、场景、道具等都是用皮革或纸张等材料制作而成,其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次是其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是在夜晚将灯光点燃,将影棚搭建好,将皮影戏中的各种形象悬挂在影棚上,通过灯光照射和表演者的操纵,呈现出一种虚幻而神秘的氛围。

皮影戏的经济价值及艺术特色

皮影戏的经济价值及艺术特色

皮影戏的经济价值及艺术特色皮影戏的经济价值1、皮影的商业价值皮影的美术造型主要来源于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

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皮影艺人们采用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上采用正侧面单目的造型。

就整体而言,皮影的造型特点往往是整体上简约,而形体的内装饰较为丰富,做到了民间艺术造型“繁”与“简”的有机结合。

皮影人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涵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可作为室内的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

为在都市工作的人群带去极具乡土气息的手工制品。

2、皮影操作的商业价值皮影戏所使用的影人是可以灵活运动的,在制作时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是用线或环订缀起来的,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连接支撑影人的操纵杆,叫做“脖签”,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连接两根操纵杆,叫做“手签”。

在表演皮影时,可以用一只手握脖签,一只手握两根手签进行操作表演。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影人的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做好后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玩耍的娱乐品。

也可以把影人制作成玩具,作为商品出售。

3、组织皮影剧团表演的商业价值“以人为本”,找到仍然健在的老艺人,组织皮影戏班社。

请老艺人亲自教授皮影的制作与操作表演,培养皮影戏的人才,恢复皮影戏的演出活动。

到社区、公司、大学、幼儿园、中小学、旅游景点、娱乐场所等地进行现场表演,不仅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具有投入少,回收快的经济效益。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

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对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论述

对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论述

对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论述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皮影艺术中,形态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因此对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的论述也非常重要。

一、线条的优美流畅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中,线条的优美流畅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从皮影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线条,它们流畅自如,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这种线条的优美特征主要源于制作皮影的工艺过程。

皮影的制作需要手工切割并打磨,对于每一条线条的精度和流畅度都要求非常高。

因此,造型中的每一条线条都是经过精心刻画和打磨,并经过严格的把控,才能够呈现出优美的流畅感。

二、形态的协调统一在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形态的协调统一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皮影形态中,每一个部分都互相协调,统一而和谐。

这种和谐的态度在皮影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形态都贯穿于整幅作品中,都与环境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的协调感体现在每一个角度,从而打造了完美的整体表达。

三、色彩的明亮饱满在皮影艺术中,色彩的明亮饱满也是其造型特征之一。

皮影作品的色彩鲜艳、明亮,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色彩的美感不仅仅在昏暗的舞台上被发挥,也在家庭、办公室等各种场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皮影制作过程中,您可以随意选择使用的颜料和着色方式,以获得最大的色彩丰富度和艺术效果。

四、形象的生动活泼在皮影艺术中,形象的生动活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造型特征。

在皮影作品中,形象是非常逼真的。

皮影艺术家们凭借经验和发挥,将自己对形象的理解贯穿其艺术作品中,使得形象在艺术中生动活泼,具有独特的形象语言表现能力。

总之,对于皮影艺术涉及的造型特征,从线条、形态、色彩到形象的表现,都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地去观摩研究和创造表现。

唯有经过反复刻画和打造,才能够创造出更为优美、精湛的皮影艺术作品。

皮影戏发展历史

皮影戏发展历史

皮影戏发展历史摘要: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二、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三、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与表演特点四、皮影戏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现状正文: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皮影戏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见于西汉时期的史书记载。

它的出现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以及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皮影戏多用于祭祀、庆典、庙会等场合,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二、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皮影戏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在宫廷演出,还在民间广泛传播。

随着历史的推移,皮影戏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同时,皮影戏还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与表演特点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艺人通过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一边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的剧本融合了各种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演义等,内容丰富多样。

此外,皮影戏的影人制作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皮影戏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现状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民间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现代化进程中,皮影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观众群体减少,生存环境恶化。

然而,近年来,皮影戏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关于皮影戏的介绍

关于皮影戏的介绍

关于皮影戏的介绍关于皮影戏的介绍1. 什么是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皮影戏”一词,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东周列国志》:“王雎...请令太医雕出黄犬以示乐,皮为影影为人,人犬相形显然,遂曰:皮为影。

”2. 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皮影”,用牛皮或马皮制成,用乌檀木或楠木制成的支架支撑。

演出时,演员们拿着这些影子,用灯光投射在布幕之上,再在布幕的背后快速变换影子姿势,配合旁白、唱词、音效等元素,演绎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

3. 皮影戏的流派。

中国皮影戏流传甚广,一般而言,主要有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之分。

北方流派以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的皮影戏最为著名。

南方流派则以湖南岳阳的皮影戏、江苏宜兴的皮影戏等较为出名。

4. 皮影戏的历史和演变。

从唐代开始,皮影戏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吸收了许多别的戏曲形式的元素,例如昆曲、豫剧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皮影戏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神奇1551的戏剧”。

5. 皮影戏的现状。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不断更新,传统戏曲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尽管如此,皮影戏依然保持着其魅力和影响力,并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

现在,皮影戏团在世界各地巡回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种神奇的艺术形式。

总之,皮影戏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传承扎实、题材广泛,从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皮影戏这种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皮影戏影子中的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皮影戏影子中的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皮影戏影子中的艺术之美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剧形式,以灵活的皮影偶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

它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民间,皮影戏一直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皮影戏所展现的艺术之美。

一、独特的皮影制作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皮影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选取劲韧透明的羊皮或牛皮,进行浸泡、煮熟、晾干等处理。

随后,艺人们使用刀、剪等工具,精细地切割出各个角色的形象,并在其表面上上色。

制作皮影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每一张皮影都是艺人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这些精致的皮影不仅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还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二、独特的影子表演技巧皮影戏的演出是通过将皮影放置于幕布后方,通过光源的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

艺人们需要灵活地操作皮影,通过协调手、腕、臂的动作,将影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他们通过皮影的移动、翻转和交替出场,使得人物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皮影戏的表演需要艺人们具备出色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高超的技巧,他们能够通过微妙的影子变化,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独特的音乐伴奏皮影戏的表演通常会配以特殊的音乐伴奏。

传统的皮影戏音乐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它以锣鼓和打击乐器为主,通过悠扬的乐曲为剧情增添气氛。

音乐的节奏和音色可以与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的变化相呼应,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皮影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戏剧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皮影戏的独特艺术之美。

四、独特的文化内涵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皮影戏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通过叙述和演绎这些故事,皮影戏将乡土文化和民间智慧传递给后代。

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同时也体现了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思想理念。

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

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

标题: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导语: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

让我们一起走进皮影戏的世界,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一、皮影戏的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源于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戏",后来逐渐演变成"皮影戏"。

皮影戏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时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皮影戏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风格。

二、皮影戏的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的皮影造型皮影戏的灵魂在于皮影造型。

皮影艺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熟练的技艺,将各种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皮影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充满了神话色彩,成为了皮影戏的魅力所在。

2. 丰富多彩的皮影戏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木偶皮影、人偶皮影、电动皮影等。

各种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3. 优美的唱腔与音乐皮影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音乐伴奏与唱腔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皮影戏的独特韵味。

三、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如今,许多皮影艺人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他们不仅积极推广皮影戏,还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皮影戏的价值与意义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传承和发展皮影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结语: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才华。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皮影戏的魅力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总述皮影的艺术特色:皮影的雕刻工艺、光影造型、平面构成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这里我们将分别阐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多样镂空技法,创造光影特效。

在白色的影屏上,透过光才能观赏出影和色的艺术效果。

光、影、色三者的组合效果,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

这也是皮影独有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所刻的形体投影清楚,光影成形好看,雕刻大量采用镂空的表现手法,既装饰了形体,又创造了更富有装饰性的的光影效果。

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镂空出不同形状极为丰富的露光面,形成了明线与暗线、光点与彩面的无穷变化,增强了形体装饰效果和黑白灰对比。

镂空的手法在皮影雕刻中运用最多。

花脸脸谱、服饰上的花纹装饰、宫殿的雕梁画栋、影窗、影壁、花卉树木、家具桌椅、帐幔上的纹样线网以及海水、彩云,无处不用镂刻的方法。

镂刻要求纹样装饰华丽严整,图案组织疏密得当,以精雕细刻而见长。

二、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例如影戏脸谱造型,在设计上不受透视、解剖等限制,采用正面造型,既“五分脸”使形体特征单纯明显,外轮廓突出,视觉醒目。

在场景的设计上,也是从平面造型的需要出发,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一朵云代表天空和行云,一棵树代表山林,一块山石代表山峦起伏,力求减少层次,减少重叠。

在影屏画面上追求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求得影体与空间、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和变化。

三、意想化造型。

以人物造型为主重点讲述。

人物造型多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大胆,影人的头部造型多以线条勾画,五官按角色特点,予以性格化处理。

艺人在人物造型中有一套口诀。

刻画男性:“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女性:“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

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

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

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

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

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

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一般影人的头面称头楂,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使用通天鼻梁,除眉、眼、口
外,全部镂空。

影人头楂的色彩分为红、绿、黄、白、黑五种。

以浅深浓淡、勾勒烘染的手法,表现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异采纷呈。

这种独特的专人专脸,花纹成套,眼神变化的表现方法,使其用灯光映照在影窗上,极为鲜明动人。

人物头楂颜色,标志着不同性格。

如“三国”戏中,关羽画红脸、卧蚕眉、丹凤眼,表现其英武正直忠义千秋的英雄性格。

绿色则表示勇猛、善战,《铁丘坟》中的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都勾绿脸。

影人头楂向来不用蓝色,有蓝脸者,皆以绿色代替。

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如包拯就涂黑脸,也表现人物的憨直,如《珠宝钗》中的尉迟大海,就勾黑脸。

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如二郎神杨戬,就画三只眼,勾黄脸。

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如《西宫判》中的庞太监,勾白脸带横线、浓眉、吊角斗眼。

眉心点红痣,象征他专横阴损,心术不正。

《盗仙草》中的鹤童,在脸谱中刻一尖啄,鹿童刻一鹿首人身,更为形象。

江河湖海中的水卒,鱼虾刻鱼或虾形头楂,鳖雕鳖形头楂,龙王必刻一龙头。

图中左为玉皇大帝、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

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这样或夸大或缩小,或化繁为简,以虚代实,或写实象形就创造了各种丰富的人物形象。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

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

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四、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
美的追求是民间美术的灵魂,一切民间美术品都是为美而做,为美而装饰的,皮影的光影效果和二维空间的屏幕为皮影造型的装饰提供了独有的艺术天地,所以皮影也可以看成是光影造型的“装饰画”。

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

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有着浓郁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

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

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

身条纤瘦,莲指修长。

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

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

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

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

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

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

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这些造型的不同特色正反映了各地人民群众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感情气质。

而在东北民族皮影艺术中,也保留和积淀着北方渔猎文化的深厚内涵,在皮影的造型中存在着大量的符号程式。

如,普遍存在于影人头楂和部分戳子(影身)及场片上的鸟、鹰、鸡、凤鸟、雉鸟、雉鸟翎等等禽类装饰形象:鱼、龟、蛙及牛、马、鹿、虎、龙、狐、蛇、黄鼠狼等鱼类、走兽类形象;还有许多具象的纹样符号,如,日、月、星辰、树木、瓜、石榴、龙凤、蝴蝶、瓶花、宝塔、鹿角、箭杆、烟袋等等:以及大量的抽象纹样符号,如,太阳纹、鱼纹、瓜纹、葫芦纹、
万字纹、勾云纹、盘长纹、贯钱纹、寿字纹等。

在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北方先民天体、星辰信仰、灵魂与精灵信仰、山林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祖气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祈福求祥信仰等古文化思想。

另外皮影头楂的色彩多采用民间装饰色彩的大红、大绿,以红、绿、黄、白、黑五种为主,以深浅、浓淡、勾勒、平涂、润染为主要赋色手法,衬托出异彩纷呈的人物头面造型,色彩鲜艳动人,具有丰富的观赏性,极富地方装饰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