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
浅析民间皮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民间皮影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俊梅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摘要: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逐步改变和更新,民间皮影也逐渐退出了舞台。
但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
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把它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并给予极大的重视,继承与发展,从而体现出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以及相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皮影;艺术价值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民俗艺术,被称为“艺术的先驱”或“卡通艺术的鼻祖”。
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传说,源自于汉武帝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年轻美貌,不幸早亡。
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王氏人形,将纸人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帝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就好了,这就是皮影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皮影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就形成了皮影戏。
一、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中国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宋代皮影中的纸影与历史悠久的民间剪纸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了剪纸的影响,于是就有一种说法是纸影戏就是活的剪纸。
皮影与剪纸的艺术手法实际上是所谓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剪纸艺术的影像造型的特性渗透于皮影艺术中并使它更为丰富多彩。
皮影假借剪纸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并夸张其影像造型轮廓,成为我国独特文化特征的典范。
皮影的造型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到清代时民间皮影造型已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和很高的戏剧化程度。
因此,综上所述,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有以下几点;(一)造型平面化(因它假借剪纸的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所以不能塑造三维空间的皮影造型,因此只能平面化)(二)造型艺术化(由于它是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皮影人物的装束造型与面部神韵形象生动,夸张幽默,浪漫诙谐,用线条镂空法进行造型刻画,用色简单及简洁,主要采用平涂着色法而颜色则主要采用红,黄,青,绿,黑五中颜色)(三)造型卡通化(我国皮影本身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卡通艺术的鼻祖”和“电影的先驱”。
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作者:李梦婧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8期摘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
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
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
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
关键词:凌源皮影造型艺术特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是在民间百戏繁盛的影响下,借鉴影子游戏和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采俗讲、话说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影偶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经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1]。
同时影戏不仅仅具有丰富的静态审美价值,其精彩的表演方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前人对于影戏有极精准的描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凌源皮影的概况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
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
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
凌源秦汉时代就是县郡治所,自古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而且也是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
凌源皮影根植于辽西这片文化沃土,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
凌源皮影的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5—7天,然后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最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
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
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
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皮影基本知识之皮影戏的造型

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皮影 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 “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 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 “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 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 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 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 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 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 口,运用阴雕阳刻制的基 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体线长,左 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 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雕刻线有虚 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 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 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
我爸爸有个好习惯 省吃俭用 其实用个贬义词来说就叫抠门 但这个抠门不是对人
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 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 表演剧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 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 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 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相关
上传相关
0
cc0af1ca EBET
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我爸爸有个好习惯 省吃俭用 其实用个贬义词来说就叫抠门 但这个抠门不是对人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 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 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 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 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 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 起成粥状,趁热敷之於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 多,但老艺人善於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
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介绍 (2)

四、绘画步骤
零
零
零
一
二
三
绘画材料:卡纸、镜片纸 、勾线 用勾线笔画出皮影人de五官,接着
笔、马克笔 、暗扣
用浅黄色de马克笔画出头饰,然后
用橘色叠加上细节de变化,再运用
同样de颜色深浅叠加de方法画完
所有de身体部分.
用暗扣将身体各部位衔接de部分 用暗扣连接起来,注意人物身体 各部分de前后遮挡关系.
学习剪影人物de制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图片、课件PPT、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镜片纸 、勾线笔、马克笔 、暗扣.
de
第皮 影 戏
一概 述
章
基本概述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 兽皮或纸板做成de人物剪影,在灯光 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de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de传统艺术, 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 人,一边用当地流行de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de 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 各地所演de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 de皮影戏.中国皮影戏于二零一一年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古筝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柳琴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术民 皮间 影传 戏统
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了解中国古老de戏曲艺术,提 高学生欣赏与审美能力. 绘画目标:运用综合技巧,表现出皮影人物de特点和 魅力. 情感目标:了解皮影de特征及制作过程,感受我国古 老民间艺术de魅力,产生表演皮影戏de兴趣.
民间皮影流派

3.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 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 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 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 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 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 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划人物,曲折生 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小"(旦)、" 生"、"髯"(老生)、"大"(花脸)、"丑"等 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 式。
•
•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 线”和“下线”。
•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 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中国皮影戏是由皮影、 弄影技术、唱工、灯光、舞台(影幕)、 乐器六种因素组成。
• 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 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从大范围上讲,我 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 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 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
• 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 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 外,一般用真发。男角两 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 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 影”。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 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 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 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 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
《中国皮影戏》课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娱乐方式的多 样化,皮影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演
出市场逐渐萎缩。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政府和社 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大资金投 入、培养传承人、推广皮影戏进校园等 ,努力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
发新的生机。
04 皮影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观众流失
01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
现在皮影戏的舞台上。
03 皮影戏的文民间 艺术形式,与民间信仰和习俗紧
密相连。
皮影戏的演出场地常常设在庙宇 或祠堂,与民间祭祀活动相结合 ,传递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
求。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 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反 映了人们对正义、忠诚、孝道等
传说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唐明皇解梦”的传说。唐明皇梦 中见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听说是天上的魁星下凡。为了纪念 这个梦,唐明皇下令制作了皮影戏所需的影人,并命名为“ 魁星”。
历史发展
早期发展
皮影戏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一种深受 百姓喜爱的娱乐形式。
鼎盛时期
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也在不断地 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皮影戏已经成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 护和传承。
探索皮影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 等,丰富表演形式和视觉效果。
技术应用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投影、虚拟现实技术等,为皮影戏注 入新的生命力,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观赏体验。
05 皮影戏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传播与影响
1 2 3
皮影戏在国外的传播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 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等地。
皮影戏

童话寓言题材
童话寓言题材在现代的皮影造型 中出现得较多,尤其是湖南省木 偶皮影艺术剧院近年来新创的剧 目,多以童话寓言剧为主,注重寓 教于乐,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比如《三只老鼠》、《两友》、 《采蘑菇》、《长腿的鸡蛋》、 《肥猫哥儿》、《会摇 尾巴的狼》《狐狸与乌鸦》剧目。 这些动物的造型在沿用传统的基 础上进行现代的创新,反应了人 们对生活的童趣向往及纯真的追 求
衬景、道具
在影戏中,衬景和道具的设计不 同于舞台的设计,一是它在表现 的形式上受到影戏屏幕的二 维空间的限制,必须设计为平 面造型,这样才能与平面的影人 造型构成统一和谐的美感。二
是在表现的内容上不受舞台 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像上飞的, 水中游的,地下跑的等都可以 在影戏中以特殊的形式表现 出
PART THREE
总结
湖南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具有“外简内繁”的特点。在传统的影型装饰造型方 面,人物的外轮廓十分概括和简练,而内部的镂刻却十分繁复。尤其在体现图案 的构思上,大胆吸收了民间的刺绣、剪纸中的水、云、龙、凤等各类纹样。 湖南的皮影戏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从皮影的材质、雕刻的工艺流程、操作表 现的手法以及题材的选取上有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皮影的表演形式上也与 北方的皮影表演不同,这是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所 造成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皮影的题材与纹样丰富多彩。 无论是皮影戏还是其他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寓意性。 它的形式与内容往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美好的精神寄托。
皮影传统造型中神仙的题材居多,神话传说一方面能 够满足人们臆想的愿望,保佑自己和家宅平安,具有 辟邪趋吉的社会功能。如二郎神、观音娘娘、岳王 大帝、唐僧、穆桂英、济公、孙悟空图一等神话人 物,以及民间所虚拟的阎王、判官、牛头、马面等阴 间人物等等,表示着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以及对善恶的 辨别。
皮影的造型特征及制作过程

4.着色∶ 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 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 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
5.熨平: 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平。
6.上油∶ 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 还要上一层清漆,以增强透 明度和耐用性
都采用了镂空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皮影以光造型的特点
皮影与剪纸——不同点
制作材料不同:剪纸为了使用方便,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纸张; 而皮影为了表演的需要则只能用质地较硬且透明的皮质
1.制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 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 绷紧阴干。 2.描样∶ 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 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1、造型平面化
不能塑造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
2、造型艺术化
皮影形象处理不用太写实,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3、造型卡通化
皮影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先祖
4、造型戏剧化
传统皮影和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物造型戏曲化明显
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皮影的艺术处理和剪纸一样,体现的是黑白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 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 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 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 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 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
摘要:通过对各个地域的皮影人物造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皮
影人物造型具有平面化,戏曲化以及地域化的艺术特征.运用比较
的手法,从材料、质地、使用场景等角度将民间皮影人物造型与中
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人物造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的相似以及
不同点,阐述了皮影艺术具有粗、俗、野的民俗特点.
关键词:皮影人物造型平面化戏曲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i2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
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色彩大多采用平涂勾线的表现手法。
1.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
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1.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
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1.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
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
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
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
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
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
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
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
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
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
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
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
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
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
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
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
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
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
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3.1.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
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
上绷紧阴干。
3.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
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3.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
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
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
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3.4.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
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
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3.5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3.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
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3.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
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
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
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
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4皮影戏艺术
4.1 皮影戏的演出∶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
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
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
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
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
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
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
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 、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
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
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
弦。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
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
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
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
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
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
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
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
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
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4.2、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
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
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
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
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
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
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
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
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
特。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
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
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
人万分。
总结: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
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
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
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过去在农村、
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
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
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中国
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
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
多方面问题。 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远离了皮影,但是只要我们
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湖南皮影造型艺术在定格动画中
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1c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