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经典案例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认知行为疗法的经典案例呀。
比如说有个叫小李的人,他呀,整天都特别焦虑,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但就是找不到方向。
有一次,小李因为一件小事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他不停地想:“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呀?”这时候呀,心理治疗师就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啦。
治疗师和小李一起分析他的那些消极想法,哎呀,就好像是在帮他拨开迷雾一样。
治疗师问他:“你为啥就这么肯定自己差劲呢?难道就没有做得好的时候吗?”小李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开始回忆。
可不是嘛,自己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时候呀。
然后治疗师又引导他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让他明白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呀。
这不就跟走路摔了一跤似的,难道摔一跤就不站起来继续走啦?慢慢地,小李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还有啊,小王也是个例子呢。
他特别害怕社交,一见到人多就紧张得不行。
那简直就像是一只胆小的兔子。
治疗师就陪着他,一步步地去面对那些让他害怕的场景。
从和一个人打招呼开始,到参加小聚会,再到能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觉得认知行为疗法真的就像是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呀!它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思维里的那些不合理之处,然后帮助我们去改变它。
让我们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再固执地陷在那些消极的想法里啦,走出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分析恐慌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病患在面对特定情境或对象时会出现极度恐慌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或消除症状。
本文将通过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分析来展示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恐慌症状中的成功应用。
患者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30岁婚姻状态:已婚教育水平:本科职业:行政人员案例概况:张某在最近几个月中开始出现频繁的恐慌症状,每当她处于人多拥挤的地方或需要进行公开演讲时,她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恶心等身体上的不适感。
这些症状导致她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她决定寻求专业帮助。
诊断:张某在咨询一位心理治疗师后,被诊断为特定恐惧症。
她的恐慌症状主要是集中在社交场景和公共场所。
治疗师与她沟通后,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1. 了解张某的认知模式:在第一次咨询中,治疗师与张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以了解她的恐慌症状的认知模式。
张某提到她会担心自己在公开场合出丑,担心别人的评价,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等。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治疗师有效获取了关键信息。
2. 认知重构:治疗师帮助张某识别她的负面自我评价、焦虑思维和误导性认知,并引导她进行认知重构。
例如,治疗师鼓励张某在面对公开场合时,关注积极的自身能力和优点,而不是过于担心他人的评价。
治疗师使用合理分析和证据驱动的方法来帮助张某建立积极的认知。
3. 恐慌症状的暴露疗法:治疗师决定引入暴露疗法,以帮助张某逐渐适应她所恐惧的场景。
治疗师与张某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逐步引导她去参加公共活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提供系统支持。
这样做可以帮助她慢慢地减少对恐慌症状的恐惧,逐渐恢复社交和工作能力。
4. 认知行为技巧的训练:治疗师还教授了一些基本的认知行为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和积极自我暗示等,以帮助张某在面对恐慌症状时应对和处理。
治疗结果: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张某的恐慌症状明显减轻。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心理咨询技术在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咨询技术案例,以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第一案例:认知行为疗法小明是一个失眠症患者,他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常常感到焦虑和疲惫。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小明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晚上睡觉前总是反复思考过去的不愉快事情,导致自己无法放松。
于是,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意识到自己过度关注过去的挫折和失败,而忽略了积极的经历和成就。
心理咨询师教给小明一些认知技巧,比如积极关注和强调积极的感受和经历,以此来改变他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次咨询,小明逐渐培养出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了失眠问题。
第二案例:解决焦虑问题的放松训练小红是一个焦虑症患者,她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学习和运用放松训练,以应对她的焦虑情绪。
心理咨询师向小红介绍了一些放松的方法,包括深呼吸、肌肉松弛等。
小红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这些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小红逐渐掌握了放松技巧,并能够在焦虑情绪出现时迅速应对和缓解。
第三案例:家庭系统理论在解决家庭冲突中的应用小林是一个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年轻人,他经常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心理咨询,小林了解到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家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动态。
他发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了一个叛逆的角色,而父母则经常以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他。
心理咨询师采用了家庭系统理论来解决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他们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话和互动,以帮助小林和父母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情感。
咨询师鼓励小林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帮助父母改变他们过度保护的态度。
逐渐地,小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们开始更加理解和支持彼此。
以上案例展示了心理咨询技术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
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
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
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认知治疗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来访者情况:孙某,男,30岁,事业单位办事员。
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即使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受到领导或他人称赞,也认为是事件太容易自己偶然.朋友很少,至今仍无女朋友。
他很苦恼,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因此前来咨询.咨询师了解情况:孙某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至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他物质要求能充分满足,但在情感上关心很少,还经常批评他,这养成了孙某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且没有什么朋友,包括女朋友。
他感觉其他人个个比他强,怕交朋友朋友会嘲笑他。
也不敢交女朋友,担心女孩看不上他,所以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总是逃开。
他是害怕与女孩走近之后被女孩发现自己的弱点,抛弃自己。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他、惩罚他,他首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喜欢?父母也会传达给他这样的信息:“是你不好,所以父母才不喜欢你。
”因为小的孩子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仅是成人的态度来判断的。
还不会自我评价,他的评价也是通过成人来确立的。
这个时候,成人一句贬低的话语,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孙某这种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拒绝尝试新事物,人际关系不良,可以说就是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错误教养。
这样的孩子,往往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的温暖,自怨自艾,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家,自己也不如别人,而且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又来来一种不自信,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所以,他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行。
所以,本案中,来访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缺少自卑与缺少自信。
本案的咨询,首先要让孙某了解自己性格产生源自家庭教养,并不是他不行,而是他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负面的,是消极的。
这种信念,是功能失调的,深深扎根在他的意识中,并且会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影响到孙某的情绪和行为。
采用认知疗法,查找自动负性思维,并挖掘问题的产生的根源。
同时,采用自信训练,提升孙某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
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
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
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
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
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
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
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
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
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
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
所有的行为,包括适应的和适应不良的,都是被设定在社会范围中来定义的。
有用的行为是与社会趣旨(social interest)相一致的,是一种需要得到发展和鼓励的潜能。
而以那种无用的方式行事的个体虽不至被认为有病,但却是不被赞赏的;因为他们有违社会标准。
他们选择的目标是自我中心的而非合作性的。
在认知方面,他们多以一些特有的、被扭曲的、过度泛化的或是夸大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并且一点也不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
我们把生活的主要任务归结为社会任务,它最需要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阿德勒描述了三种生活任务(life task):工作、友谊和爱。
后来的阿德勒派学者又描述了在阿德勒著作中暗含的第四、五种:自身(self)任务和精神(spiritual)任务。
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自卑感、发展不完善的社会趣旨、以及过份夸大的、非合作性的个人优越感的需求。
阿德勒把心理治疗定义为唤醒咨客先天具有的社会趣旨。
他把咨客的困境解释为一种挫折而非病态,这种挫折来自于个体赋予了生活错误的意义。
他力图鼓励咨客采取一种更有用的、更适应的生活方式。
这种改变是通过考察咨客的成长过程及他以往的选择来实现的。
对咨客的家庭构成、家庭氛围、家庭的价值观及早年的生活经历也要加以探究,以便理解为何某一个体会执着于这样的生活目标。
鲁道夫·德瑞克斯把阿德勒派的心理治疗分为以下四步:(1)建立治疗关系;(2)考察咨客的生活方式;(3)向咨客本人解释考察的结果;(4)帮助咨客改变某些他曾深信不疑的观念,以使咨客与社会更为融洽,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上述提法虽然富有启发意义,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
解释可能出现在治疗的每个阶段和每一步骤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需要不断的努力。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对新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且,从最初的访谈开始就可以鼓励咨客重新确定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
背景和就诊原因笔者在芝加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所工作。
罗杰来到研究所的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经过初次接诊后,罗杰同意参加一个为期10周的、免费的治疗前培训班。
罗杰不久前刚满36岁,他的主要不适是广场恐怖,并在过去12年中逐渐加重。
此外,接诊记录表明,罗杰还大量饮酒、超重、对工作不满意(他一直在忍受严重的焦虑以保持工作)、多种恐怖症,并且是一个活跃的同性恋者。
罗杰对他的性取向并未要求治疗,他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他要求治疗的是广场恐怖,因为这妨碍了他与同性恋伙伴交往。
第一次治疗:建立治疗关系,明确问题所在。
本次治疗由莫萨克展开,试图澄清问题。
治疗师:好,是什么使你来到研究所的呢?咨客:我出了点问题。
我想他们叫它广场恐怖症,就是害怕到空旷的地方去。
在过去10年或是12年中,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现在,这种情形几乎到了让我无法生活的地步。
治疗师:这就是你带了一个朋友来的原因吗?咨客:是的,有个人跟我一块儿来。
这个一块儿来的朋友使得罗杰能够外出。
罗杰接着解释说,如果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的焦虑就不会如此强烈,因为这样的话至少他可以预先避开那些引发他恐惧的地方。
在他出门前,他还以饮酒来对付自己的焦虑。
咨客:……我想这主要是一种不安全感。
过去一年里我换了三次工作,上周我又开始做一份新的工作。
在去那儿上班前的一个星期里我都很不安,一直为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而担心。
对于开车去那儿我怕得要死……我都是由弟弟开车接送。
但是在那儿呆了一星期后,我开始自己上下班,现在已经有两天了。
不过我还是整天为下班发愁……是否会撞车。
我总在那儿担心会出交通事故。
那样我会惊惶失措。
这种想法使我很恐惧。
治疗师:由于你的症状,使得你可以让别人为你做事,这你已经说过两次了。
一是你让一个朋友陪你来这儿,二是有一周的时间你让你的弟弟开车接送你上下班。
听起来你对此很无能为力。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实用心理学,它侧重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阿德勒派从不说某人脾气不好,而是说某人以自己的性格来胁迫别人。
坏脾气是个体用来达到他的意图的手段。
在罗杰的病例中,莫萨克对症状作了重新疏理(Reframe),以此来显示这种手段是如何被应用的:罗杰让别人为他服务,虽然他可能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对此负有责任。
治疗师:在过去12年里你对此(广场恐怖)做过些什么?咨客:嗯,我尽我所能来对付它……避开某些特定的事情,避开某些特定的地方,不到树林里去,不去度假,总之不干许多正常人会干的事。
阿德勒认为,神经症可以看作是对生活任务的逃避。
罗杰把他的生活局限于他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实际上他是在说,他只有在感到安全时才行动自如。
治疗师:哦,但实际上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那是一种被你自己的症状所限制的生活……你是否试过克服你的症状呢?咨客:是的,我曾找过城里的一个精神科大夫,他给我服用氯丙嗪,那让我很不舒服,后来就再没有找过他。
老实说,他让我很紧张……他实际上对我的问题并不太关心。
他对我这样解释:“看起来你主要对你自己感兴趣……我认为你是个自我中心的人。
”那种态度令我不快……他太不重视我了——总之,我们合不来。
罗杰这话的含义十分明确,他是在警告这位新的治疗师:你必须认真对待我的问题和我本人,否则我不会再来。
实际上,他是在说他需要别人关注他。
要是他感觉其他人并不关注他,他就会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来行事——他会“紧张”并且避开他们(正如他对以前的那位治疗师所做的)。
罗杰觉得那位治疗师不理解自己。
治疗师:如果我有一根魔棍,我把这根魔棍在你头上挥几下就可以把你的广场恐怖症去掉……那样的话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这是阿德勒派的设问法(The Question),可以用来判断症状的目的,也可以用来区分躯体障碍与心理障碍。
它通常预示着所逃避的东西——即产生这种症状有什么意图。
咨客:那样的话,就会消除许多预先做计划所带来的恐惧和挫折。
你知道,我必须计划我一周的生活……我必须安排好朋友接送我上下班……我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尽情享受生活……我必须放弃一些好的工作,因为我害怕乘飞机。
治疗师:设想我让你采纳一个计划,你和我一道坐飞机去洛杉矶?设想我会照顾你的一切事务?咨客:你会的。
罗杰没料到,他已经对莫萨克道出了他的广场恐怖症的目的:他想获得控制。
如果没有他的症状,他就不必预先做计划,也不会让其他人来照顾他。
这些症状使得他有借口对别人指手划脚,并让别人为他服务。
本次治疗剩下的时间用于对生活任务进行探讨。
个体在每一项生活任务中的运作情况显示出他们的社会趣旨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罗杰这样评价自己:工作:很差。
他必须指挥与他共事的人。
他的症状已经开始影响到他作为运输公司经理人的职位。
他每天早上都要喝酒才能去上班。
友谊:他的友谊主要来自于他的同性恋交往,他的广场恐怖症也对此有影响。
爱情:他订过一次婚,但女方解除了婚约。
他从未与女性有过性关系,但与男性的性关系却很频繁。
罗杰声称这方面不是问题。
自身(self):罗杰认为他还算得上一个不错的人,但他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
罗杰补充说,他“不喜欢自己”——他觉得“内心很丑”。
他还担心成为酒鬼。
精神(spiritual):罗杰从小被培养成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现在仍然祈祷,在家点蜡烛,但因为他的性取向,他不愿忏悔。
当他声称“我不需要忏悔”时,莫萨克说:“连教皇都需要一个忏悔神父。
”罗杰毫无幽默感地回答说:“他比我更需要。
”治疗结束时,治疗师对罗杰给予了鼓励。
罗杰感到,36岁还要着手去做其它很多事情“太晚了”。
他毫不隐瞒地说,他对自己感到失望,对自己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生活感到沮丧。
莫萨克提到过去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直到47岁才去读医学研究院。
但是,罗杰只想带着他的广场恐怖症去工作,他非常怀疑他克服这种症状的能力。
此次访谈以治疗师安排下两次治疗为结束,这是一项对于控制者特别有用的技术。
罗杰将与一名合作治疗师会谈,这位合作治疗师会用一份“生活方式评定表”收集资料,阿德勒派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咨客的各种目标、意图和基本的领悟(apperception)。
同时,莫萨克毫不含糊地说明,他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控制地位,他在对治疗的控制中尊重罗杰的各种要求。
总的来说,罗杰是一个控制者,他用被动的方式控制别人。
36岁时,罗杰的被动控制方式(通过广场恐怖症)引发的负效应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他开始求治。
他有强烈的自卑感,社会趣旨发展不完善,这可以从他的整个状态看出来,那就是他对各项生活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很糟。
尽管他的自我评价(self-concept)不好,他仍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优势(他比教皇优越)。
治疗师已经向罗杰表明他理解罗杰的问题,他重视这些问题,他会尽量把自己的目标与咨客的目标统一起来,这样就减小了治疗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