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文从字顺》作文教案设计及范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教学设计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写作要做到“文从字顺”。

如何理解“文从字顺”呢?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读:课件出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师:简而言之就是语言要准确,行文要连贯。

怎么才能做到呢?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启今日写作之旅。

(板书:语言准确行文连贯)活动一:改准确师:前天晚上,老师突然很想去吃烤鱼,于是我就去了“沈姐烤鱼”店,与此同时,一位同学也来吃烤鱼,我便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课件出示:学生:您就是沈姐吗?老板:对的对的,就是我,来来来,里面坐!学生:沈姐,你的名字如雷贯耳哎!听说你在这“烤鱼一条街”上艳压群芳,以咄咄逼人之势击败同行,获得了“万州第一烤鱼”的美誉。

今天我专门来品尝您的技艺,期待您露一手哦!老板:呵呵,同学,我的烤鱼确是一绝,不过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啊。

提问:老板为什么说“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请找出语句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预设:1.艳压群芳:原指某一种花在花丛中特别美丽,先比喻一群女子在一起,其中一个最漂亮,把其他人给比下去了。

它的适用对象是女性。

这里用词不准确,应该为“技压群雄”。

2.咄咄逼人:本义是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是一个贬义词,改成“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更为恰当。

3.品尝技艺:品尝的不能是“技艺”,这是搭配不当。

可以换成“品尝手艺”“品尝厨艺”“品尝烤鱼”等。

师小结: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语言准确,就得准确用词,避免语病。

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

活动二:析连贯师:如果说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行文连贯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那么,行文又怎么做到连贯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大众点评里的优质评价,找找行为连贯的技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第5单元《文从字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第5单元《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2019年教育部审定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指导课。

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课以“文从字顺”为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写作时需要关注遣词造句,构筑篇章;写完后更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虽然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文从字顺”,但在写作实践中还特别提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单元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哲理之思”的“景物”进行描摹,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对比后,才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所以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出“景物”的特点,最后通过多次修改才能成文。

本单元中还建议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文章从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范本,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表达。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多数能够学习课内文章进行仿写或创作,但往往欠具体,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

另外仍有极小部分学生写作有严重困难,难以独立成文。

另外,近几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和基础病句比较多,也有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存在严重病句,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学目标】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文从字顺》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文从字顺》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段有语病的话,让学生改。

语段:今天,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广西师大的学哥学姐莅临学校参观学习。

他们大约有五十位左右。

除此之外,两个学校的领导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引出今天上课的内容:文从字顺二、“文从字顺”的概念1.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2.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三、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1、出示语段:①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桂林。

②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③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盛景引来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④龙脊梯田、丹霞地貌、芦笛岩、桂海碑林、阳朔西街的夜景、啤酒鱼等景点美不胜收。

⑤夏天的漓江更是风景优美又令人神往的时节,人们可以在漓江边尽情烧烤、喝燕京啤酒。

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发出这样的赞叹:“不愿作神仙,愿做桂林人。

”问:这段文字中有三个语句运用不正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改正。

生答:(1)③句“巧夺天工”改“鬼斧神工”。

(2)④句“啤酒鱼”不是景点应删去。

(3)⑤句把“时节”改“地方”。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提示。

第一,语句表达要准确。

2、出示语段: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①她学习成绩好,②同学们都很喜欢她,③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④刻苦勤奋,待人热情,⑤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问: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

应该调整的顺序是?(学生讨论)生答:⑤③①④②生齐读正确的语序。

应该调整为: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2、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1、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

训练: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简朴不等于俭朴。

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

同时也有韵律。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发现:(1)、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1. 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2. 培养思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3. 培养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提升“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

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明确概念1.课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项重要的写作技巧——文从字顺。

首先,大家默读教材的知识短文《文从字顺》,标记出有关这一概念的关键信息。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清晰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语句表达准确;其次,语句间要有连贯性;最后,写作完成后要读一读,看是否有不通顺、含糊、拗口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活动二、温故知新,学习方法1. 学习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几个句子,从用词角度看这些句子的表达是否准确。

然后,学生尝试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准确表达的方法。

(1)语句表达要准确,主要体现在用词上,如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歧义等。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说说这四个句子表达是否妥当。

①一位胖得像肥猪一样的阿姨挤上了车。

(“胖得像肥猪”带有贬义色彩,用词不恰当)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

(“烧毁”与“洗劫”词序不当,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③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

(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三个领导”,表意不清,有歧义)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转动”与前面的“火焰”搭配不当)。

(2)生自由交流、讨论发言。

(3)根据对以上句子的分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生修改句子,交流讨论后明确)预设:①一位胖胖的阿姨挤上了车。

(注意分寸,恰当用词)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调整词序,表达清晰)③学校的三个领导来开会。

(消除歧义,表意明确)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2)事件叙述的逻辑性:学生在叙述事件时,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构建合理的叙述结构。
突破方法:采用时间线索、空间转换等叙述手法,帮助学生梳理事件线索,增强叙述的逻辑性。
(3)景物描绘的生动性:学生往往在描绘景物时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景物描绘的水平。
举例:教材中《如何做到文从字顺》一课,通过阅读和分析《春》这篇文章,学习如何做到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2.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学生在写作中往往难以把握细节,需要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并捕捉到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节。
突破方法:通过课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观察、体验,提高细节描写的准确性。
在语言表达流畅性方面,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使文章读起来通顺、连贯。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语言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为大家提供一些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这个瓶颈。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同学们在细节描写、景物描绘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性和条理性训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渴望。通过学习《写作-文从字顺》这一章节,我发现大家在细节描写、事件叙述、景物描绘和语言表达流畅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细节描写的教学,我意识到同学们在捕捉细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将细节描写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写景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景物描绘的生动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课标及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文从字顺》的教学内容,就具体体现了课标精神。

教材从“语句表达要准确;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写完后要修改" 等方面阐述“文从字顺"是写作基本功,并提出这项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作文训练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

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这些要求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范畴。

“文从字顺”的作文训练,可以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语言运用方面还不够简明,或旁生枝节,偏离中心;或用词重复,语言罗唆;或用语随意,表达不规范;或语序不当,产生歧义……致使事情写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

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文从字顺”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斟词酌句细推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任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教案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教案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案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2016年教育部审定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指导课。

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课以“文从字顺”为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写作时需要关注遣词造句,构筑篇章;写完后更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虽然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文从字顺”,但在写作实践中还特别提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单元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哲理之思”的“景物”进行描摹,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对比后,才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所以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出“景物”的特点,最后通过多次修改才能成文。

本单元中还建议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文章从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范本,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表达。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多数能够学习课内文章进行仿写或创作,但往往欠具体,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

另外仍有极小部分学生写作有严重困难,难以独立成文。

另外,近几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和基础病句比较多,也有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存在严重病句,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学目标】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为2016年教育部审定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指导课。

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课以“文从字顺”为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写作时需要关注遣词造句,构筑篇章;写完后更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虽然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文从字顺”,但在写作实践中还特别提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单元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哲理之思”的“景物”进行描摹,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对比后,才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所以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出“景物”的特点,最后通过多次修改才能成文。

本单元中还建议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文章从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范本,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表达。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多数能够学习课内文章进行仿写或创作,但往往欠具体,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

另外仍有极小部分学生写作有严重困难,难以独立成文。

另外,近几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和基础病句比较多,也有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存在严重病句,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
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

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

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

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

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

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

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

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

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

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

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

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