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姻观对比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 .Noisy wedding is the climax of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first to wait for the wedding, the groom and guests on the outstanding hospitality, Jiujufanbao, in a lot of the groom greeted came to the wedding. everybody started Noisy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all stirred up trouble in the next game…… do all this in a whole wedding laughter ended.
• 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 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 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 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 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 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 房
•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
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 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 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
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 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 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
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 游戏……这样整个婚
中国人结婚的目的
• 《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婚姻目 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 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 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 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 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 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 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情。
25%
甜蜜预约 彼此相爱
美国婚姻观与中国婚姻观的不同

美国婚姻观与中国婚姻观的不同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国婚姻与外国婚姻的对比

中国婚姻与外国婚姻的对比*导读:中国夫妻很多中国人非常羡慕外国夫妻,这是为什么呢?从中国婚姻与外国婚姻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其实中国婚姻比外国婚姻缺少了很多东西,很多人人都想追求的东西。
中国女人常说,要抓住丈夫的心,先抓住丈夫的胃。
在家中给老公吃好、喝好,这男人的心就不会跑了。
而美国女人则认为,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性,只要女人性感就能抓住老公的心。
这是中美两国普通民众对婚姻或是如何维持婚姻最明了也是最直接的回答。
西方人的婚姻观念则认为:婚姻是男女间的契约关系,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夫妻自古讲究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在传统的婚姻中,人们喜欢把对配偶的爱融入点滴生活。
但是,国外的婚姻却不同于中国。
与国外夫妻相比,中国人的婚姻容易缺少以下7样东西。
*一、缺亲昵中国夫妻大多羞涩,觉得亲昵是黏糊的表现。
但研究显示,拥抱、亲吻等表达亲昵的动作,是婚姻的必需品。
日本爱妻家协会就发起过一个拥抱妻子计划,要求丈夫每天给妻子几个拥抱,包括每天出门时的常规拥抱,在等车、等红绿灯时的伺机拥抱,从背后拥抱,搂着腰紧贴在一起的温情拥抱。
*二、缺情话有研究表明,夫妻间每天至少需要说3句情话,如我爱你、我想你等。
美国休斯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说甜言蜜语,更能打动对方。
*三、缺幽默幽默能化解、缓冲矛盾,消除隔阂。
幽默包含了很多信息:爱妻子、哄妻子高兴、赞美。
妻子接收到这些信息,心情自然多云转晴。
*四、缺欣赏中国人善于欣赏和表扬孩子,却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配偶。
其中原因很多,但长此以往会伤了感情,破坏婚姻稳定。
人人都希望得到表扬,且表扬越多,越能激励其好好表现。
所以,不妨将你对伴侣的欣赏挂在嘴边。
*五、缺沟通素有爱情博士之称、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黄维仁指出,婚姻幸福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沟通和解决冲突。
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婚姻观念。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婚姻观念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
一、家庭观念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形成与文化,历史,家庭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家庭重男轻女心态也广泛存在,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早日成家立业,子孙满堂。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个人自由和独立被更加注重。
二、婚前恋爱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婚姻往往是建立在婚前的恋爱和了解的基础上的,约定俗成的婚姻和相亲等传统形式相对较少。
因此,在婚姻观念方面,西方社会更加注重心灵上的匹配和婚姻的自由选择。
而在中国,婚姻往往是由家庭和长辈安排,以家庭利益为重,父母的意见也往往会对子女的婚恋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离婚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离婚已经不再是一个耻辱的话题,离婚的人数也较大,在社会中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而在中国,离婚在传统中依然被视为一个不光彩的行为,受到严重的歧视和社会压力,因此人们对于婚姻的维系十分重视。
四、婚姻责任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观念不同。
在中国,婚姻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支持和负责,因此离婚被视为一个损害家庭的行为。
而在西方国家,婚姻的责任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负责精神,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综上所述,中国的婚姻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家庭观念,恋爱观念,离婚观念和婚姻责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证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观念体系所带来的婚姻观念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婚姻观念上有何区别?

中国和美国在婚姻观念上有何区别?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婚姻观念。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其婚姻观念有何区别呢?一、婚姻的起源中国:婚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婚姻历史,对妻子的要求是尊重丈夫、忠诚献身、服从丈夫。
婚姻是家庭的中心,起到家庭维持、社会延续、传承家族的作用,结婚是家庭成员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美国:美国的婚姻文化较为年轻,本土婚姻观念的发展受到欧洲等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大。
在美国,婚姻具有自由、平等、相爱为基础的特点,不仅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二、婚姻的目的中国: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婚姻的目的一直是延续家族血脉、发扬家族传统;同时,也追求婚姻的稳定、互相扶持,共同育儿、照顾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两性关系的稳定性和家庭的完整性,讲究婚姻的持久和忠诚。
美国:美国人婚姻的目的相对更为多样。
近年来,美国很多年轻人选择结婚的原因并不是追求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是寻求个人生活的安定和平衡。
美国人对婚姻的理解并不是传统的“爱情至上”,而是相信共同成长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将促进幸福。
三、婚姻的形式中国:中国的传统婚姻形式大多是包办婚姻,父母或长辈为子女选定配偶,子女只能听从安排。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伴随婚恋自由观念的流行,自由选择伴侣、恋爱、结婚的观念逐渐普及。
美国:在美国,个人的意识形态很强,自由和选择的观念在婚姻中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人通常会在相互审视和了解后自由选择伴侣,婚前同居和择偶网站的普及加大了自由伴侣选择的空间。
四、婚礼的习俗中国:中国的婚礼以庄重、凝重、热闹、繁华为主,例如大红色的喜字和传统的婚车、灯笼、烟花等。
中国婚礼在举行中常常会有吉祥寓意的环节。
美国:美国的婚礼则追求独特、个性化的体验,许多新郎新娘会自己设计婚礼,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儀式,例如颂读文字和举杯祝酒,穿新娘婚纱等个性化习俗。
五、离婚观念中国: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诺,任何一方的背叛或欺骗都是对婚姻的破坏和辱骂。
中美女人婚恋观比较

中美女人婚恋观比较中美女人婚恋观比较一般说来,女人都希望自己年轻,害怕变老,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女人对于年龄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中国与美国有很多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观念上。
中国女人与美国女人对年龄的不同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观念上的差别。
年龄:中国女人总是觉得自己老,尤其是到了30岁以后,很多女人就真实的觉得自己老了,有时候甚至20多岁的小姑娘也称自己老”,并自称自己为“老娘”。
而美国女人则总是认为自己年轻,她们的观点是:你年轻,是因为你自己觉得年轻。
恋爱:中国女人的恋爱生命很短暂,热恋时间往往只限于十多岁到三十出头的短暂时间,如果一个30多岁的女人还没有恋爱,还没有结婚,就只能归为“剩女”了,到40岁以后就很难恋爱了。
美国女人可以从十多岁一直热恋到老,一生都可以恋爱。
我的一个朋友来自国内的一所大学,在美国访问一年,他住在一个美国老太太家里,这个老太太70多岁了,听邻居介绍,她50多岁就开始恋爱,在找男朋友,目前还在寻找。
婚姻:中国女人到了二十多岁就要结婚,如果不结婚就会面临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压力;年纪一旦大了,就很难再有追求者了;到了35岁还不结婚的话,要结婚就有些困难了。
美国女人则完全没有这种压力,因为无论多大年纪,总有追求者,什么时间都可以结婚。
打扮:中国女人年轻时爱打扮,结婚以后就很少打扮了,到老了就不爱打扮。
美国年轻女人爱打扮,结婚以后仍然爱打扮,老了更爱打扮。
在美国一些公共场所(学校,教会等)看到一些老太太,鹤发童颜,打扮得比少女还要精神。
回报:中国女人对于爱她的男人,什么都可以给他,可以不求回报,因此很多中国男人下班以后不回家。
美国女人对男人则是一边爱他,一边看着他如何回报,因此绝大多数美国男人下班以后准时回家。
付出:中国女人对家庭、丈夫、孩子的付出很多;很多女人结婚以后,几乎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完全付出。
美国女人对自己自由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实在是大多了,合则聚不合则散,不会勉强和委屈自己。
中西方婚姻观

中西方婚姻观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的目的、择偶的标准、婚礼以及夫妻关系的处理等方面。
首先,从婚姻的目的来看,中国的传统婚姻观通常将婚姻视为一种终身的承诺,寻求的是百年好合。
而在西方,婚姻被视为个人的选择,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道德问题。
如果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们有权做第二次选择。
在择偶标准上,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强调门当户对,即家庭背景和条件的匹配。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吸引力和彼此的相互理解,而不是家庭背景。
在婚礼方面,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繁琐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通常以简洁和浪漫为主,强调的是夫妻关系而非家庭关系。
最后,在夫妻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的婚姻观更注重家庭观念,亲子关系强于夫妻关系。
大家庭都让你一切以孩子为重。
而西方的婚姻观更注重夫妻关系,孩子和婚姻是相关联的但是是各自独立的事件。
夫妻携手一生是唯一互相陪伴的伙伴,子女有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中西方婚姻观虽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些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中外夫妻差异分析报告

中外夫妻差异分析报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婚姻逐渐增多,并呈现出一些特殊性。
本报告旨在对中外夫妻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一、价值观差异1.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强调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
而在西方国家,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家庭观念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在家庭决策和责任分配上可能会引发冲突。
2. 婚姻观念: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和责任感。
而在西方国家,婚姻被视为个人选择,并强调婚姻的平等和伴侣关系的自由。
这种差异在婚姻状态和角色期望上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期待和沟通问题。
二、语言和沟通差异1. 语言障碍:中外夫妻之间的语言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困难和误解。
即使能够使用共同语言交流,但文化和语境差异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问题。
2. 非语言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比如肢体语言、眼神接触、亲密行为等。
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三、习俗和习惯差异1. 宗教与节日: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重要节日。
夫妻间的宗教观念和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
2. 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食物的热量平衡,而西方人更注重方便和速食。
这种差异可能引发饮食习惯上的纷争和协调问题。
四、家庭角色和责任分配差异1. 家务劳动:在中国,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而在西方国家,夫妻间家务劳动的分配较为平等。
这种家庭角色和责任分配的差异可能导致夫妻间关系的不平衡和冲突。
2. 子女教育:在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较大,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在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这种差异可能在子女教育方面引发分歧和冲突。
五、性别角色和期望差异1. 社会角色:中国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和性别期望。
而在西方国家,性别角色和期望相对较为灵活和多样化。
这种差异可能引发夫妻关系中的权力和平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040411122姓名杨梦云心灵的港湾——中美婚姻观对比正文摘要:中美两国在文化历史,哲学信仰,地理位置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国间对于婚姻观的截然不同,本文拟对此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及解剖,探讨两国人对于婚姻观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美婚姻观;爱情;幸福;传统;文化近日在《南方周末》看到一篇文章《解用都成绝妙辞——比较哲学家吴森》,写了吴森教授通过一则故事对中美婚姻观的看法。
故事是这样的:“获得博士学位后,吴森开始在北伊利诺大学当专任讲师,但是任教不久即辞职他去。
辞职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偶然发现在此高等学府内部竟然也有所谓“配偶交换会”的组织。
不过,他在《比较哲学与文化》里没提哲学系有哪些人参加。
继以前发现李维曾经五度结婚之后,这场在北伊利诺大学不愉快的经历使吴森对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有了更强烈的感觉。
他发现,美国人对男女之事的态度,是“好奇式的”(wonder),而中国人则是“顾念式的”(concern)。
因有“好奇”之心在那里作祟,所以不问利害美丑,长幼尊卑,以及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只一门心思地想“一探究竟”。
据说二十余岁的美国青年,多有和他母亲或祖母同一年龄的人发生关系者,这完全就是“好奇”心态下之自然产物。
然而,这些人所追求的,只是一种“探究”上兴趣的满足,所以纵使是“春风几度”,也不轻易“许以终身”。
吴森此前在密苏里大学当讲师时,班上有一年轻貌美的女生,生于天主教家庭,父亲为圣路易市名律师,彼姝虽然天资颖悟,口才敏捷,但经常对班上的男生“打歪主意”。
有一次,吴森与她做长谈,顺便问她对男女关系的看法。
该女学生回答得很干脆:“I like sexual inter course。
”(我就爱性交)问她:“何以故?”答曰:“This is the best way of knowing a person。
”(要想了解一个人,这是最佳途径)这就是说,通过吃饭逛街看电影逛公园,甚至切磋球技和读书心得这些途径,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的。
这位“天之骄女”的蛮劲和口才确实一流。
由此对两国婚姻观的差异可见一斑。
两国在文化历史上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人跟American性格1【吴森】(Joseph S. Wu),生于广州,其父是一岭南艺术家,其母为一兼通西医的中医师。
吴母国文底子很好,曾亲授吴森“四书”,还常举中西医理互相比较,影响他后来注意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的异同。
文字学名家高鸿缙和文史学者、禅学家巴壶天对其均有很大影响。
后远渡美国研究西方哲学,并于1976年应台上的迥异。
由此,两国在婚姻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吧。
”1)美国人太易移情别向,中国人太易许以终身首先,如上文所言,最易为国人注意到的是便是这一点。
中国人传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个人的独立与幸福往往要让位于家庭的和谐,长久,而美国人则不同,美国人以自由自居,这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亦不例外,所以,美国人因爱而结婚,亦因爱而离婚。
在他们心中,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爱情,幸福无从谈起,分手也是对双方都好的事情,其他所谓家庭,孩子的因素都应该让位于此。
这也是西方契约论在婚姻上的真实写照吧。
与美国人相反,中国人的心态是属于“顾念式的”。
因“顾念”而产生“同情”、“怜悯”、“爱惜”、“关心”,而“相依为命”,而“天长地久”,而“又岂在朝朝暮暮”。
大陆港台三地大学中,我们常见男女同学朋友一起“出双入对”,进出图书馆和自习教室,一起考研,为对方洗衣打水打饭占座,俨然已经一个“小家庭”,已经“相依为命”。
在浸染“好奇心态”的人看来,这种关系就不免显得是一种“成天互相吊着”,“沉闷乏味”,不够“当机立断”,不够“快刀斩乱麻”,以及“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
吴森后来在加州大学教书时,有两个台湾辅仁大学毕业的女生来美留学,经人介绍向他请教美国的男女社交之道。
吴森当时脱口而出:“美国人太易移情别向,中国人太易许以终身。
”这种“许以终身”,就是concern心态下的产物。
说到离婚,国人对美国的高离婚率必有所耳闻。
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初次结婚的夫妻以离婚告终的占38%,但这些离婚的人又有3/4再婚,而这些再婚者中又有44%离婚。
这种结婚——离婚——再婚——再离婚的现象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多次重复。
庄恩平就叙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在纽约留学的28岁的中国女孩说,她当年根本没想到他的美国丈夫居然会在婚后一年就向她提出离婚,甚至是在没有什么具体理由的情况下。
她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爱她了。
她质问到,你不是一直说你爱我吗。
得到的答案却是:我以前爱你,但现在不爱了。
“他怎么能这样?!”她极为感慨,“今天说爱你,明天怎么就说不爱你了?!”这在她看来,几乎是一种欺骗行为。
而她的美国丈夫却有自己的婚姻观。
当年他爱她,所以和她结婚;现在不爱了,所以要求离婚,他是完全诚实的。
“生命很短,干嘛要让自己受苦呢?这婚姻既然已经不能再带来幸福和快乐,”他说,“维持它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婚姻观和美国婚姻观的一次碰撞。
在“性解放”的冲击之下,美国甚至出现了一种新的婚姻形式——“开放式”婚姻。
指配偶通过协议作某些灵活安排,包括可以发生婚外性关系。
已婚的一对或多对夫妻相互交换配偶,他们认为要改变单调枯燥的一夫一妻制度。
或许这就是他们强烈的Wonder心态的集中反映吧。
其实,要是去评判哪个更好一点呢,我们只能说没有更好,只有适合。
美国人认为他们的价值观是最好的,他们对于婚姻的看法是对人权的保护。
而我们则对美国人今日结婚,明日离婚的行为所不齿,认为我们和谐而稳定的家庭才是个人幸福的最终归宿。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的是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是永不破灭的契约;强调维持家庭的利益;择偶则多从实用考虑,要求婚前贞洁,婚后忠诚;生儿育女是人生责任。
特别是在贞洁问题上,中国人是看得特别重的。
而美国的婚姻的基本目的是心灵的结合、个人的幸福,如果没有幸福随时可以分手;更多考虑的是当事双方的幸福;择偶基础以爱情为主;不求婚前贞洁、婚后忠诚;生儿育女并非人生责任,甚至可以不要孩子。
2)如何才能娶到你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结婚的开支越来越高,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由于一般公认的是由男方提供婚房,而房价又日益飞涨,所以,对于不少男方的家庭来说,儿子结婚带来的经济压力尤其大。
这也就自然引发了人们对此的感慨和抱怨,甚至有人把中国男人结婚的负担去跟美国的男人比较,得出“中国男人结婚负担是美国男人100倍”的结论。
说起中国的婚事越来越豪华,开支越来越大,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其中许多婚事确实也是由双方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买单。
但是,也有不少年轻人仍然是靠自己的积蓄来办理婚事,量力而行,“裸婚”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至于说起美国的婚事,其实,对于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女孩子来说,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由于美国的风俗是由女方出资办婚礼,所以不少有女孩子的家庭,从女儿出生不久就开始为她积攒结婚费用。
美国人的婚礼,仪式无论繁简,绝大多数都是很郑重的。
当然,美国的婚事中,既有很多简单婚礼,也不乏开支巨大的豪华婚礼。
所以说,从婚礼开支的绝对金额来做中美比较,过于简而化之。
我认为中美两国在年轻人婚事上的最大差别,不在于开支的绝对数额上,而是在于社会风气、人文心态上的很大差别。
首先,美国的年轻人结婚,虽然也有一些父母帮助买单的,但那时出于父母主动资助,社会风气的主流还是自力更生办婚事。
我想,这和美国人普遍认为成年后就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应该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不仅在操办婚事上,在生活中许多方面,成年后的年轻人都是自己打拼,很少有依靠父母啃老的现象。
而在国内,成年后的年轻人靠父母买房、办婚礼、帮找工作、帮带孩子、帮操持家务的现象还很普遍。
其次,美国人确实不大攀比,极少有比排场的现象。
其实,究其原因呢,我们社会的现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曾看到报导说∶时下北京的男人,要不吃不喝工作12 年,才有经济能力讨个中等条件的女人;而在北方的哈尔滨,娶一个条件中上等(学历大专以上、身材相貌较好、有稳定的工作)的太太需要70 万元。
如今没房子的男人在有些女性眼里根本算不上男人;有人说房子成了女人的催情药,房子成了男人的伟哥。
在当今中国,爱情不值一套房子。
在一些女人心里,一套房子顶得上一百个白马王子。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啃老而独立买房结婚确实不易。
而攀比历来为有识之士所诟病,少数不齿于此的年轻人至多只是汹涌波涛上的浪花,终抵不过大多数家长的滚滚洪流。
可见,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当代的中国年轻人不容易啊。
3)你会怎样选择你的他/她中国人女人选择老公的标准是:车子,房子,票子。
所谓的爱情在金钱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没有钱,什么都白搭。
男人选择老婆也主要看重漂亮、体形等外在的东西。
这样的婚姻有意义吗?是真爱吗?会幸福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男婚女嫁都是有条件的进行,而不是完全因为爱对方,自己有这个能力来养活这个家,养活这个女人,愿意给她一个舒适的生活才娶对方,所以中国才有一句流行语“成家立业”,这句话一分析就成了先成家后立业了。
不管是因什么条件,这种婚姻从一开始就有水分,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有走进婚姻意味着走进坟墓的感觉,觉得婚后生活很平淡,平淡的出奇,有的甚至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庭出现这样的结果:男士有了地位和金钱就有了情人或二奶。
中国的男人基本上不敢娶一个比自己强的女人,所谓幸福的配对是男强女弱,这样男人才觉得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没被削弱,就有了成功感,可是这么一来却常产生另外一个反效应,就是很多男人到后来随着地位的改变觉得自己的老婆配不上自己了,落伍了,于是乎养情人包二奶成了他们弥补这种不足的最好方式,而且还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好像自己包养二奶是出于难言的苦衷,但至始至终没有抛弃自己的糠糟之妻,觉得自己还算是个人。
而美国女人选择老公主要考虑:诚实,聪明,幽默。
而男人选择女人时看重:能否兴趣相投,心心相映。
美国人找的是自己爱的,如我们中国人说的“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有的喜欢胖女人,有的喜欢漂亮女人,有的喜欢瘦女人,有的喜欢女强人,有的喜欢聪明的女人,有的喜欢娴熟温柔的女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个胖胖的女人,老公却很英俊潇洒,一个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女人,老公却是大老板,他们一样也过得快乐幸福的原因。
美国男人在青少年时期受生物本能的驱使,同样会去追求漂亮的外表。
等他们长大以后,尤其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就不再仅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更看重心灵的撞击,思想的交流,这是他们在生物本能之上的一个超越。
中国人注重外在,而国外注重内在。
中外征婚启事不同的是:中国男人罗列的是他们的成就,学位,职业,经济状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