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中国婚姻家庭观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
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
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
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
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
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
西方婚姻家庭观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
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
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
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
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汉语1001蔡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
中西方爱情观念差异论文

中西方爱情观念差异论文中西方爱情观念差异论文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
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
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
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
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
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
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
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
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
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
“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
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
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
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
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喜宴》的深入分析,探讨中西婚姻观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婚姻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1. 中国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价值观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因此,在中国,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 西方婚姻观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婚姻观念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而非仅仅基于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考虑。
此外,西方社会对同性恋、异国恋等多元化婚恋关系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三、《喜宴》中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电影《喜宴》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对同性恋的接纳与冲突,以及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庭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四、电影中体现的中西婚姻观差异的具体表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使得家庭成员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对家庭观念的看法相对较为开放。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婚姻往往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使得人们更注重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
3. 接受度的差异电影《喜宴》中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的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本人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中西方婚姻制度差异

中西方婚姻制度差异婚姻是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存在差异。
中西方婚姻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方面。
首先,在婚姻观念上,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的婚姻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人对婚姻的看法、期望以及婚姻的目的。
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爱情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婚姻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存在的,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结果。
而在中方,婚姻被看作是家族与社会维系的一种方式,强调亲密、互补和社会责任,是传承家族血统和保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婚姻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婚姻方式更多样化,婚姻形式较为灵活。
除了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之外,还存在一夫多妻制、同性婚姻等多种方式。
而在中方,传统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主流,在法律层面也是明确规定的。
尽管如今的中国社会对于同性婚姻的容忍度在逐渐提高,但在法律上并未完全合法化。
再者,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婚姻登记机关为了保障双方的权益,会要求严格的证件和手续,而且在离婚过程中也相对简化。
离婚是自由选择的行为,只要双方没有分歧,程序相对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婚姻关系。
而在中国,婚姻登记过程相对简化,但离婚程序相对复杂,需要双方双方对家庭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进行协商,如果没有达成一致,需要经过法院判决才能解除婚姻关系。
此外,中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离婚相对普遍且被接受。
如果婚姻关系无法修复,双方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而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离婚被视为失败和破坏家庭的行为。
因此,许多夫妻即使面临重大难题,也会选择妥协和维持婚姻,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总结起来,中西方婚姻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对待婚姻的法律和制度方面。
中西方婚姻制度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所致。
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对比

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对比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观念在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为主线,通过对比东西方的观点和做法,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影响。
一、婚姻观念的传统文化差异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家族之间的联姻,兼顾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虑。
家长往往会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年轻人往往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对象。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意志被强调,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爱情和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是长辈的决策,他们更看重婚礼的隆重程度和仪式感。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婚姻的内在品质和夫妻双方的价值观一致性。
二、年轻人婚姻观念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年轻一代的崛起,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观念在东西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东方文化中,尽管家长的干预依然存在,但年轻一代逐渐追求婚姻的自由选择权。
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而不再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决策。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围绕着婚姻的保持和离婚问题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接受,并且在一些地区,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成为了现实。
三、婚姻观念的社会经济影响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选择,还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长辈的决策往往基于家族的利益和传统的延续,这可能导致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和责任感。
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婚姻的自由选择权可能会导致婚姻的失败率增加,离婚率上升。
这对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此外,婚姻观念还与两种文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往往与职业和经济地位相结合。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被认为是个人选择的一部分,往往与职业和社会地位较为独立。
四、文化差异的互相影响虽然东西方对于婚姻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融合和互相影响也变得愈发重要。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爱 情是婚姻的基础, 而在东方文化中, 婚姻更注重门当 户对和家族利益
西方文化中,离 婚和再婚较为普 遍,而在东方文 化中,离婚和再 婚可能会受到更 多的社会压力和 道德约束
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集体, 婚姻观念较为传统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独 立,婚姻观念较为开放
西方社会注重法律和契约精 神,婚姻关系较为明确
素不太重要
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注重家庭、 亲情和责任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注重个人自 由、爱情和独立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强调门当户 对、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强调自由恋 爱、自主选择
家庭角色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中,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 庭的经济支柱,女 性则承担家务和照 顾子女的责任。
近代:工业革命和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婚姻观念逐渐现代化,注重个人 权利和平等
02
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表现
THEME TEMPLATE
择偶标准的差异
西方:注重个性、兴趣、价 值观等内在因素
中国:注重家庭背景、学历、 职业等现实因素
中国:倾向于选择年龄相仿、 经济条件相当的对象
西方: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 默契,年龄、经济条件等因
男尊女卑
儒家思想:强 调家庭伦理,
夫妻关系
封建社会:父 母之命,媒妁
之言
近代婚姻改革: 提倡自由恋爱, 反对包办婚姻
西方婚姻观的形成与发展
古希腊罗马时期: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注重家庭和财产的传承
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下,婚姻被视为神圣的结合,强调夫妻之间的忠诚和 奉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婚姻开始被视 为个人选择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质量。
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在中国,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结婚是为了父母,娶媳妇是为了给我洗衣做饭。
”这些质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那么,西方人的婚姻观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结婚的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择偶方式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地位
一择偶方式不同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订终身,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许多夫妇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爱情了。
正因为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就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
如,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知道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对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
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弊端。
而西方则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
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可以生活在一起,无“情”便可以分开。
二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
《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
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
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
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
然屡见不鲜。
而在西方,却是爱情至上,男女双方都会为爱情舍弃一切。
对于西方人来说,结婚是为了找一个情投意合、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因此才会有金婚、银婚之类的说法,显得非常浪漫。
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
三择偶标准不同
一直以来,中国人在寻找婚姻伴侣时恪守“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的信条。
所谓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的要求。
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要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会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
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
在中国古典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强烈的阻挠;而贫家女想嫁入豪门也只能给人做侧室或偏房。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和我们有着极大的差异。
对他们来说,爱情至上,其余的条件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因此,一位出身富贵之家的少女在寻觅如意郎君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选择与自己阶级背景相差悬殊的小伙子。
西方童
话中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在西方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瑞典维多利亚公主和平民王子丹尼尔韦斯特林的结合,英国威廉王子和平民姑娘凯特的婚姻也正是因为两人有着默契和共同的爱好。
四婚姻中夫妻地位不同
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婚姻结构是由“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造成的。
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而妻子的任务是管理家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和我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人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家中的大小事情均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完成。
对于纷繁的家务琐事,夫妻也共同承担。
如果去西方人家里做客,便不难发现,男士下厨房是常有的事,他们的烹调手艺可能比妻子还要好。
对于照顾孩子的责任,双方也要共同分担,妻子无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丈夫也需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五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西方,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在的婚姻是一个错
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离婚不会被视为丢脸的事。
而在中国,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他们会顾虑子女、家庭等责任,不轻易离婚。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婚姻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究其根源,是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婚姻观念的不同,只是两者差异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如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及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
在中西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