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作者:申丽晓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5期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我们都知道,从学习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相关知识,生活、饮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一、中西传统婚礼过程的差异婚礼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间在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

(一)宗教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举行婚礼会有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有许多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新人在结婚时所进行的拜天地习俗就很明确地体现了这一观念,从中表现了这对新人的结合得到天和地的祝福。

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

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

《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固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

除此之外,在婚礼之前的准备中,媒人会把双方的八字进行计算,这样的方式也为中国传统婚礼带来了种种的神秘色彩,表达了新人双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求,这是道家“宿命论”的集中反映。

在西方国家中,亚当、夏娃的婚姻传说是西方婚姻的源头。

西方婚姻的开始受到宗教教义的影响和支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支配,但是基督教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二)婚礼地点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顾丈夫与公婆。

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的附属地位。

在西方国家中,出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尊崇,人们更希望他们的婚礼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礼地点。

也有人在婚姻注册处简单地完成婚礼,同样会受到神职人员的祝福。

从婚俗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俗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俗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婚礼是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礼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风貌,以及审美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几乎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

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

婚俗一直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婚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民情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中西婚俗研究也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有积极意义。

传统的中式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

而传统的西式婚礼是属于纯洁浪漫型的,整个婚礼庄重严肃,从开始到结尾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传统婚俗进行具体的对比。

一、.筹备婚礼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从“纳采”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

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完成。

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

当然,这四个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上,迎亲之前,新郎要先向祖先行叩拜之礼,然后带着迎亲的队伍、抬着花轿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返回新郎家后,新人在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礼节结束后,新人入洞房,喜宴开始。

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整个婚礼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鞭炮和欢快的乐曲。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

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

2011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ar.2011第28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8No.3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郭金秀(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100)摘要:婚姻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作为人类生活整个体系中的一种文化要素对婚姻事务和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

透过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教义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内涵迥然相异,然而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道佛教理念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婚姻,都选择用宗教话语权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婚礼;婚姻观;宗教收稿日期:2011-01-10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1)03-0047-03作者简介:郭金秀(1976-),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文化。

婚姻是人生大事,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宗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独立于世俗生活之外的纯精神事物,似乎与婚姻家庭生活无关。

尤其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在人们印象中似乎都是不允许修行者有婚姻生活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宗教是人类生活整个体系中的一种文化要素,与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结构以及其他文化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1]无论是中国的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社会的基督教,都是十分重视婚姻的。

佛教认为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维持了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对婚姻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概述。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

”。

而在西方社会教会一直有为信徒举行婚礼的传统,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上帝造人类始祖亚当以后,认为他“独居不好”,便从他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为他创造了配偶夏娃,与之共同生活,这就是人类婚姻的开始。

论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影响一、导言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已经随着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人的宗教性不是很强,但是基督教的教堂还是随处可见,信众甚多。

基督教对世界的影响一言难尽,广泛地影响到了政治、伦理、婚姻等诸多领域。

基督教对人们的婚姻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蕴含的宗教精神,对婚姻的缔结、婚姻仪式、婚姻生活、性观念、生育制度等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就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展开一些论述,从中发现基督教与西方婚姻制度的密切联系。

二、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基督教首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观念,即从思想的角度进一步影响到人的行为。

基督教是一神教,强调上帝是宇宙中唯一的神,其他所谓的神都是虚假的,不足为信。

这就要求人们对上帝保持虔诚,并且通过教会这一组织以及圣经这一经典、唱经这一形式,来维持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主要包括婚姻的态度、婚姻的目的以及一夫一妻制观念,本文在此针对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展开阐述,从观念的角度,对基督教婚姻思想展开深入的剖析。

(一)对“保持独身”和“结婚”的态度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

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

因此婚姻的含义不仅是指男女双方结合成为合法的夫妻,更是一件崇高和神圣的事情。

” 因此,基督教认为婚姻是必须要缔结的,缔结婚姻本身也是对上帝的虔诚,《创世纪》2:24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年轻人婚姻观的宗教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年轻人婚姻观的宗教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年轻人婚姻观的宗教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年轻人婚姻观的形成受到宗教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文化传统,都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中。

这些影响因素将决定个人对婚姻的理解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宗教和文化对年轻人婚姻观的塑造,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处理多元的婚姻观念。

一、宗教信仰对婚姻观的影响1. 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基督教对婚姻的理解强调了事实上的联结和承诺。

在基督教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个神圣的契约,代表着两人的灵魂的结合。

基督教教义鼓励婚姻的长久稳定,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因此,基督教徒更倾向于早婚和一夫一妻制。

2. 伊斯兰教信仰的影响伊斯兰教对婚姻的态度非常重视家庭和传承。

它强调家庭的稳定和男女平等。

婚姻在伊斯兰教中被视为合法的性关系,鼓励穆斯林年轻人早婚,并重视家庭的责任和孝亲敬老。

3. 佛教信仰的影响佛教注重个人解脱和觉悟,婚姻被视为一个缘分和修行的机会。

佛教鼓励婚姻的稳定和和睦,但也允许修行者放弃婚姻。

因此,佛教徒对婚姻持有相对宽容和灵活的态度。

二、文化背景对婚姻观的影响1. 东方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文化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盟,而非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年轻人往往会在选偶时考虑家庭的观念以及社会地位。

2. 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强调婚姻的平等和个人选择权。

婚姻被视为两个个体之间的同等合作关系,而非家族联姻的结果。

因此,年轻人更注重彼此的个人价值观和共同目标。

三、处理多元的婚姻观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年轻人面临着各种来自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婚姻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1. 接纳多样性应该意识到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婚姻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贵之处。

我们应该尊重和接纳多样性,理解每个个体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观点。

中西方传统婚俗差异之探究_张宇__二_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_15_17

中西方传统婚俗差异之探究_张宇__二_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_15_17

婚姻伦理关系的混合。

西方的婚姻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它的个性的发展是完全把握人的自然倾向和选择的自由。

男性和女性相遇后被对方吸引,他们开始以爱彼此在共同追求的发展,从恋爱一直发展到爱的顶峰,他们更愿意牺牲自己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会在神的面前立下终身誓言:组成家庭共同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奋斗,也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遵从《圣经》基督教的信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神也把结婚作为立约的关系。

结婚的想法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话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圣经”是婚姻存在的根据所在。

在基督教的婚姻观中,婚姻是上帝创造了宇宙的耶稣建立的。

当他看到他创作的杰作一个人独自生活时,他会主动去关心,上帝说:“该名男子单独居住的不是很好,我希望他能陪他去帮助他创造的”,于是,他开始以人作为配偶,可见基督徒的婚姻是上帝赐予的。

基督教,他们的婚姻是神的恩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在上帝的眼中,每个人的婚姻都是独一无二具有独特意义的。

况且西方的婚姻观是从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交融继承下来的,并且西方婚姻伦理观更是来自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文化的交融,并由此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因此,西方的婚姻是要高度重视个人自由,表明人类自然发展的表现完全把握人的自然倾向和选择的自由。

在西方人看来男性和女性相遇,互相追求异性的吸引,以达到互爱,然后,再从爱恋发展到爱情顶峰,从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分享给对方,致力于相互的、彼此的承诺之前,要在上帝面前许下誓言,然后才能组织家庭,携手共进,为了共同的理想生活而努力。

在婚姻的生活发展过程中,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发生具体的变化。

恋爱是两人真善美的互动倾向活动,而婚姻是真善美合为一体的具体实现,婚姻是具有内在自我提升的动力,这时就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倾向了,而是以彼此心中的理想为对象的互动提升。

这互动提升的最终的理想是与宇宙结合并且在人意识到爱情是彼此生命的基础时,会不惜将整个生命贡献出来,为爱情生活而努力,为爱的圆满与美好而牺牲一切。

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具有传统性和宗教性的特点。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不可分割的合约,是由男女双方举办婚礼并口头上互相宣誓的形式确定的。

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往往也涉及家族的利益。

因此,父母和家族的意愿和决定往往会在婚姻的选择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会规定了许多婚姻的法律和制度,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例如,教会规定婚姻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婚姻必须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禁止近亲结婚等。

此外,婚姻还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圣事,故而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因此,教会对婚姻的合法性和纯洁性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禁止在婚姻之外有婚外情等。

此外,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特点。

在婚姻中,男性通常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优先权,而女性则具有较低的地位和权益。

男性通常被赋予家庭的家长和传统的掌管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被要求服从丈夫的指挥和管理。

总体来说,中世纪欧洲的婚姻制度是由传统和宗教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较为固定和保守的特点,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西方婚礼的研究,比较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而挖掘出内在的因素。

影响中西方婚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宗教观念、历史影响、生活习俗和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宗教原因为主。

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西方的婚姻文化有所交融但也依然存在差异。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取西方婚姻文化之精华,同时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双方文化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婚礼习俗历史背景文化交融1 课题背景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

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宗教信仰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

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

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

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2.1 中国婚礼形式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

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

(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

(3)纳吉:通知女方。

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

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

(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

聘礼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

(6)亲迎。

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Mar.2011第28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8No.3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婚姻观中的宗教影响郭金秀(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100)摘要:婚姻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作为人类生活整个体系中的一种文化要素对婚姻事务和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

透过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教义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内涵迥然相异,然而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道佛教理念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婚姻,都选择用宗教话语权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婚礼;婚姻观;宗教收稿日期:2011-01-10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1)03-0047-03作者简介:郭金秀(1976-),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文化。

婚姻是人生大事,是人类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宗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独立于世俗生活之外的纯精神事物,似乎与婚姻家庭生活无关。

尤其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在人们印象中似乎都是不允许修行者有婚姻生活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宗教是人类生活整个体系中的一种文化要素,与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结构以及其他文化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1]无论是中国的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社会的基督教,都是十分重视婚姻的。

佛教认为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维持了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对婚姻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概述。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

”。

而在西方社会教会一直有为信徒举行婚礼的传统,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上帝造人类始祖亚当以后,认为他“独居不好”,便从他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为他创造了配偶夏娃,与之共同生活,这就是人类婚姻的开始。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宗教对婚姻事务和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更是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下宗教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

一、宗教与婚礼习俗婚姻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因而无论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无一例外对婚姻问题慎重其事,力图将其建立在宗教的话语之上,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的结婚礼仪上得到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姻的缔结有着一套繁琐的程序,很多仪式都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

例如拜天地习俗,新婚夫妇被迎进新家首要的大礼就是祭拜天地,并接受众人的祝福“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之天地,祈求天地的认可。

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

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

《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

[2]又如世俗传统婚姻风俗中男女择偶,双方必须事先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才貌双全”,忌讳“三、六、九冲”、“龙虎斗”等。

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反映了道教“五行八字”学说对世俗婚姻的影响。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八字”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得八个字。

这八个字每字都分属五行之一项,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3]这种以五行合八字来防范婚姻不幸的做法反映了人们无法回避现实,而又祈求婚后安宁幸福的一种心理平衡的追求,也是道家劝导人们顺从天命的“宿命论”思想的反映。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

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答复法利塞·74·人有关婚姻的问题时说:“这是为了你们的心硬,他纔给你们写下了这条法令。

但是,从创造之初,天主造了他们男女。

为此,人要离开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以致他们再不是两个,而是一体了。

所以,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

”[4]《福音书》中关于婚姻的描述,为我们揭开了西方婚姻制度的帷幕。

教会在西方婚姻中的影响在中世纪达到巅峰,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

虽然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启蒙,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一———婚姻在这一时期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但是宗教的仪式保留着。

基督徒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内由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

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配给的,所以婚姻应该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

当然今天在教会举行婚礼已不再是基督徒的专利了,但是在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婚礼已经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迹。

常见的婚礼中的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戒指交换、祝福等,每一个程序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神学意义。

二、宗教与传统婚姻观念透过以上中西传统婚礼中繁琐的礼仪,不难看出几千年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婚姻都被披上了宗教神圣的面纱,似乎只有宗教的解释,人们才能强化婚姻作为社会基本形态而存在的理由。

正是由于宗教的参与,中西传统婚姻观呈现出各自特有的宗教和民族特色,1.婚姻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传统典籍《礼记》说道:“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对待婚礼,人们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

此外婚姻也被认为是天地之本源。

如《礼记》云:“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道教《易传》也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

正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性与不可颠覆性。

在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影响,人们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

”《圣经》中阐述,婚姻的目的有三:“一是男女互助……。

二是性亲近……。

三是延续和繁衍人种。

”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西方基督徒中是不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

在基督徒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夫妻的婚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

他们藉婚姻来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

2.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

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也。

”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5]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

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

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

由于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信仰。

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

[6]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

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

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

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匹配”,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重,这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

至于缔结婚姻之后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

”,也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

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

“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

”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基本平等。

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

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夫妻双方是平等的。

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

奥古斯丁曾说:神早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84·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

肋骨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

[7]所以,基督教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

正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

因此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

3.生育观婚姻、生育是密切相连的。

婚姻的目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看来是广家族、繁子孙。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人道所以有嫁娶何?……重人伦,广继嗣也”(《白虎通义·嫁娶》)。

这里均强调了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

当然,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缔结婚约的一个重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