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革命与建设经验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论文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学位类:专业:学号:姓名:年级:2015年11月18日一、综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原理,如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得失成败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而确立的。

目前,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内在关系的理论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有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伟大而又异常艰难的事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长期艰难的探索。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了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的艰辛探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全文如下:内容摘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开放深入改革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

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四个阶段。

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

”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

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并促其由弱而强、由低级到高级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

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马克想和想格斯的创造,早在1516年莫架在《乌托邦)中就据出了关于空想牡会士义得思担,当战木上义迷步发展并最终取代持建制度的过鞋中。

遂断条露出资木主义具不过是料制、压迫劳动群众的一种新度。

物为局露和反对这仲初)、压道的理论表现的社会主文学说也随之出现和传橘开米。

直到19世纪20年代资木主义生产方式的角立为止,前后经历了三个世昆:这一历史时厕的空想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6-7其纪,是空细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除段,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通常称为早用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无马据一莫尔和意人利的托马所·康角内故,信们揭露了蜜本桌如积累时期的社会矛盾,对理想牡会度竹了空想的措写。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空担壮金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的准备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法国的摩菜果,马布利和巴贝夫。

他们认为,应当们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领木身,仙们要求建立完全平等的共产主义体制。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于是他们设想通过背海平均的办法米滑灭阶领的不平等和社会矛匠,因此色们的学说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点。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爱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为法国的圣西门,傅立针和英国的欧文,这时空想社会主复发展到最高阶段。

她们不仅相当深刻地提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而且还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设想末来社会,并作了广泛的社会实险。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寻论,没有从本质上揭示资本丰义必然火亡、社会主义必然性利的规律,也没有找到埋弊资本主文,建设新社会的阶级力量,许多具体设想带有精测性,缺乏啤论论证,们空想社会主义深氨揭露和就判了资本丰义,提供了肩发工人阶级觉悟的宝贵思想材料,为后来程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来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浅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以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种途径。

In the deepe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 cultur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competition. Under soft power of cultural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mpetition, but in a weak, strengthen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we have to face reality.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trength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ultural power, and several ways to improve our soft power of cultural.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现状、提升途径。

Key Words:Soft power of cultural, status, Ways to improve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经济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经济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中国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看到,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还存在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

2020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行动纲领。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早界定,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20多年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力于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摘要]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的面源污染。

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则是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外部原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

本文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分配、农村环保管理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与农村环境现状之间的不适应之处,总结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城乡公平、生态文明、生态农业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1.1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苏杨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一文中概括了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1]。

其中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充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可以说,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在莱州市都有明显的体现。

土壤受到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地膜的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为229.18万吨,侵蚀模数1593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深1.18毫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而全市的河流基本断流,水库总氮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已经造成饮用水紧张多数村庄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户引起的废水、恶臭污染纠纷不断,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质也不断下降,没有接集中饮用自来水的村庄饮用水井过几年就要更换;规模小、技术土、污染分散难治理的废塑料加工、菱苦土和滑石粉生产、石矿开采、石材加工、铸造等行业造成的区域性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等难以治理。

1.2 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碳经济的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二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三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

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

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

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

低碳产业的发展对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会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法制、创新的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已严重透支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们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质和核心都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只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提出的。

它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沿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将日趋紧张,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三)脱钩发展理论刘传江认为“脱钩发展理论”被运用到经济领域,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

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

脱钩发展理论为“两型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

“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

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

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1.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

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是将政府引导与商业激励相结合,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企业和投资商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目前,就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言,国内外学者少有研究,但就其制度环境,研究较为丰富。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面临诸多问题:一、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瓶颈性问题影响了前进之路。

一是增长,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就业、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改善带来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三是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对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

四是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较低端,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

“中国制造”在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间接地出口了能源,直接地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

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

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三、中国以煤炭为主地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应变,能源结构调整地难度大。

中国地能源利用有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多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时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方面还面临市场成熟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五、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炭经济对于我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

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一、能源低碳化: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二、工业低碳化:(1)缩短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2)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使产业结构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3)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4)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