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实施发展论文

合集下载

产业发展的退耕还林论文2篇

产业发展的退耕还林论文2篇

产业发展的退耕还林论文2篇第一篇一、陕西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集群产业化水准仍然不高截止当前,我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仍主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发展水准较低。

小农户难以适合持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户基本不了解市场,仅凭经验或随大流,生产管理方式粗放,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水平有限,其主要服务集中在技术指导和配套农资的销售,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较低。

农户与公司之间信任关系尚未有效建立,一些企业在收购中存有压级压价问题,毁约现象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屡有发生。

规模化、集约化的林特产品集散地缺乏,中介组织的营销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全省果品加工特别是干杂果加工水平弱,大宗果品仍以鲜食为主,缺乏贮藏技术、深加工技术。

林下养殖业规模小,基数低,产业化养殖体系还有待健全。

2.后续产业规划未落到实处陕西省林业厅的《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后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后续产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暂行办法》的制定,为后续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在一些地区和基层部门,这些后续产业规划与操作办法未能落在实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通盘考虑;二是一些县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未能统一整合林业资源,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三是作为后续产业发展主体的农户处于自发探索状态,缺乏详细规划引导,生产规模上不去,很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3.当前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吸引力逐步降低国家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增大林业投入的同时也增大了农业投入,特别是取消了农业税,落实和增大了粮食直补政策,耕地的补贴标准与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差别不大,甚至超过退耕还林补贴标准,这就使得退耕还林地比较效益不高,部分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满意度降低,退耕农户积极性也明显受到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退耕还林,农户已经形成了对耕地补助心理和经济依赖。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一、产业发展现状康保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力低下,综合经济不发达,有80%以上的农户是纯农户或以农为主的兼业户,他们收入的90%甚至更多仍然来源于农业,农产品销售是实现收入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类年总产量达3万吨。

林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97万亩。

二、产业发展方向1、利用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面积实施,全县林地面积迅速增多,全县林业地面积增加到197万亩,其中山杏、沙棘、枸杞30万亩,柠条50万亩,为果品饮料加工和柠条草粉饲料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林产品资源,目前需采用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龙头加工企业,以点带面开发林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户增收。

2、利用草场广阔的优势,发展畜牧产业畜牧业既是关联度高、农民容易进入的产业,又是康保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产业。

康保县草场广阔,饲草丰富,共拥有草场180多万亩,年产各类饲草15亿千克,可为草食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草业支撑,具有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的雄厚基础条件。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

因此,康保县要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发挥草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舍饲养殖畜牧业,走立草为业、种草养畜的路子,实现“绿”与“富”的最佳结合。

3、利用绿色错季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康保县一方面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同时病虫害轻,田间用药少,无工业污染,水源、空气、土壤洁净度高,具有生产绿色、优质蔬菜的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绿色优势,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是康保各种蔬菜收获上市的旺季、而此时段又恰恰正是京津及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空档期,形成了自然的错季,填补了南方市场蔬菜供应的不足,成为了重要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

数字林业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应用论文

数字林业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应用论文

数字林业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应用论文数字林业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应用论文摘要: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国家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关系着当前的生态环境效益,也对可持续开展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数字林业技术的实际价值,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种先进的林业技术和退耕还林工程有着正确的认识,为我国生态环境建立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

本文将对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环境质量;退耕还林工程;数字林业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为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可靠地保障,促使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

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开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客观地决定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

这项工程的有序开展,不仅关系着当前我国环境建立的实际作用效果,也对未来可持续开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于各种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增强埋下了一定的平安隐患。

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立的开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荒漠化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绿化面积少、森林资源匮乏等。

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表达了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开展现状,国家制定和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相对而言,退耕还林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资源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效果显著。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那么: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草木树种。

这项工程的政策性非常强、持续的时间久、影响范围大、群众参与度高,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耕地方面的退耕还林,或是荒山造林,都给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符合可持续开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立同步开展的战略目标。

退耕还林毕业论文正稿

退耕还林毕业论文正稿

摘要八十八团发展退耕还林的自然环境状况1.3.1气温及降水1.3.2灾害性天气1.4 1.5 水资源状况自然植被八十八团发展退耕还林的社会经济状况2.1 土地资源状况2.2国民经济状况八十八团退耕还林现有布局和范围八十八团退耕还林建设各项技术模式和管理措施4.2工程技术模式4.2.1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模式4.2.2宜林荒地造林4.3抚育管理措施八十八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组织管理5.1工程资金补助管理5.2工程检测验收4 . 5. 6 .8. 9. .1 0. .1.0. 1. 11.1 区域位置1.2 地势地形及土壤特征1.3 气候特征7八十八团退耕还林所存在的问题 ........................................ 1.3 7. 1宣传工作滞后 ................................................. 1.3 7. 2后续产业培植和发展缓慢 ....................................... 1.3 7. 3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低 ......................................... .14. 7. 4工程实施中前期费用严重不足 .................................... 1.4. 7. 5鼠兔鸟害严重 ................................................. 1.4 8八十八团退耕还林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 15,8. 1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林地权属 ................................... 1.5.... 8.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后续产业 ........................... 15.... 8. 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 1.5... 8. 4拓宽投资渠道,积极落实工程建设前期费用 ....................... 16... 8. 5加强退耕还林地病虫鼠害防治 ................................... 1.6.................................................................................................................. 16 .............................................................................................................................. 16 ...............6八十八团退耕还林八年以来的成效分析1.2参考文献 (1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8团退耕还林的现状分析晁毅指导老师:摘要: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8团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在掌握当地现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其退耕还林现状及在发展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林地权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后续产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拓宽投资渠道,积极落实工程建设前期费用;加强退耕还林地病虫鼠害防治。

关于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以 四川为例

关于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以 四川为例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以四川为例姓名:张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高淑桃20080601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摘要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国家规定,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因此2007年起,首批生态林的补助陆续到期。

然而,因种植的生态林、经济林大部分未进入收益期,补助停止势必会影响农户的正常生活,影响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的意愿,使国家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标发生偏离。

为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务院对退耕还林政策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退耕还林的接续补助政策,为林产业的发展赢得了缓冲期,但若不能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持。

因此,如何保障退耕农户的长远发展,就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国家生态目标的关键。

文章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国家规定的对经济林补助的5年和对生态林补助的8年;第二阶段为原规定的补助到期,林木还未进入收益期,国家继续对经济林和生态林进行补助的阶段。

本文首先运用经济人假设、博弈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角度分析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必要性。

其次通过对四川退耕还林典型地区的调查,总结出目前四川退耕农户的主要发展模式,并对其经济效益、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为提出保障农户长远发展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不同阶段影响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意愿的因素,并分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退耕还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了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户长远发展发展模式成果巩固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ResearchonProtecting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andConsolidatingtheResultsofRetumingFarmlandtoForest:AStudyofSichuanZhangJing(Agriculturaleconomicmanagement)DirectedbyAssoc.ProfessorGaoShuTaoAbstract:SinceitWaScarriedoutin1999,theproject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haSmadesignificantecologicalperformance,socialandeconomicperformance.Asisregulatedbythegovernment,economicalforesthas5years’grainandcashsubsidies,whileecologicalforesthas8years,SOthefirstbatchofecologicalforestswillbedueoneafteranother.However,becausemostoftheeconomicforestsandecologicalforestshavenotgrownup,itisnodoubtthatstoppingthesubsidywillinfluencethefarmers’normallifeandtheirwillofmaintainingth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anditwillthereforeinfluencetheobjectionthatourgovernment’Skeepingandpromotingourcountry’secologicalenvironment.Toconsolidat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s,andtosolvefarmers’problemsinlifeandlong—termlivelihoodproblem,StateDepartmentperfectthepolicy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Subsidyextendagrantcycleandwinabufferperiodforthedevelopmentofforestindustry.Butiffarmers’long·termlivelihoodproblemcannotbesolved,th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willnotbemaintained,andthedeteriorationoftheenvironmentwillbringaboutobstaclestofarmer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viciouscirclewillbedifficulttoovercome.Therefor,itwillbeimportanttoachieve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undermaintainingth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Inordertosolvetheseproblems,thisresearchdividestheprojectintotwostages.Oneiseconomicalforest’S5yearssubsidyandecologicalforest’S8yearssubsidy.TheotheristhattheforestshavenotreachedthestageofharvestandOUrgovernmentcontinuestocompensatethem.Asinthisarticle,wefirstapplyeconomicmanhypothesis,gametheory,theoryofpublicgoods,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theor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oanalyzethenecessityofmaintainingth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andachieving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Secondly,throughtheⅡ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investigation,weSumupsomefarmers’self-developmentmodel,andwediscussitseconomicbenefits,it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ordertoprovideguidancefor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Thirdly,wealsous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tofindoutthefactorsthatinfluencefarmers’willinthedifferentstagetomaintain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IndoingSO,wecanplaypositivefactorsandavoidnegativefactors,whichcallmaintaintheresultsofretumingfarmlandtoforestandachieve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Finally,weputforwardsomesuggestionofachieving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Keywords: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Farmers,Long—termDevelopment,DevelopmentMode,ConsolidatingtheResults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III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退耕还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论文

退耕还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论文

退耕还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论文退耕还林问题的思考及建议论文摘要:隆阳区是众多西部山区县之一,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们过量采伐林木和毁林开垦,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致使隆阳区境内江河水患灾害日益加剧。

因此,在隆阳区实施退耕还林对于加快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思考;隆阳区1隆阳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1)实施退耕还林对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骤减,7、8月份雨季到来时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2010年9月1日22时22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委会大石坊村民小组发生地质灾害。

2014年隆阳区瓦房乡喜坪村就发生了“728”重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导致5人死亡,3人失踪,村民房屋损毁严重的悲剧发生。

隆阳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善了辖区内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实施退耕还林加强了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育苗和造林的技术体系。

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有效地提高整个林业战线的科技含量,为今后我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施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以及林下种植业,已经陆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生态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4)实施退耕还林是解决农村因劳务输出导致的劳动力不足,耕种农田农地缺乏劳动力的必由之路。

2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今后退耕还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乡镇领导小组形同虚设,职能作用不明显。

乡镇虽然成立了由乡镇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但参与具体工作少,林业站仍然是非常重要管理者。

试述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发展

试述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发展

试述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发展摘要:在我党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引下,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退耕还林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管理不断实现信息化,对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建设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发展1.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1.1我国信息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首先,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从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洞悉和阐明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等。

他发现在未来社会中,信息技术将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这一思想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信息化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把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将“四化”扩展为“五化”,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1.2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在国家主要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日趋深化的大背景下,退耕还林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其管理实现信息化成为必然。

首先,信息化改变了管理理念。

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式于1993年起步,经过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到了现在的整合改造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带来了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对现代管理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不断渗透,使信息化管理思想日渐成熟。

实施效果与对策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实施效果与对策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实施效果与对策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 引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将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实施效果2.1 生态环境改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调查,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土地侵蚀模数下降了50%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0%以上。

2.2 生物多样性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了森林和草原面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使得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据观测,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有显著增加。

2.3 农民收入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如林业、牧业等。

同时,工程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农民的年均收入比非工程区域高20%以上。

2.4 社会经济效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林业、牧业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据测算,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年均经济效益比非工程区域高30%以上。

3. 对策建议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提高补偿标准、优化贷款政策等,以充分调动农民和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

3.2 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技术研究,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3.3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监管机制,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加强对工程成效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4 创新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吸引社会资本、利用国际援助等,以扩大工程资金来源,提高工程实施能力。

4. 结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151-01
摘要:在我党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引下,随着我国信息化建
设的步伐,退耕还林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管理不
断实现信息化,对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建设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发展
1.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
1.1我国信息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从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洞
悉和阐明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在未来社会
的重要作用等。

他发现在未来社会中,信息技术将成为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计算机要
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这
一思想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优
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战略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
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信息化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把
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将“四化”扩展为“五化”,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1.2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国家主要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日趋深化的大背景下,退耕还林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其管理实现信息化成为必然。

首先,信息化改变了管理理念。

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式于1993年起步,经过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到了现在的整合改造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带来了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对现代管理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不断渗透,使信息化管理思想日渐成熟。

其次,电子政务的推行为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90年代末开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子政务进入发展阶段,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电子政务的推行促进了林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2006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在“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广应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010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同志在“全国退耕还林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做好退耕还林档案管理,
并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水平”。

2.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1起步阶段(1999年至2004年初)。

这一时期随着林业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推行,信息技术也随之开始渗透到退耕还林管理中来。

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已始使用微机,但其应用面还仅仅局限在文档排版、制表及小型图件的制作上,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制图工作还要靠人工来完成,工作效率较低。

退耕还林管理还是主要依靠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来进行,采用传统的人工保管资料方法,对退耕还林涉及资料采用卡片、图纸、文稿等方法来管理。

2.2拓展应用阶段(2004年-2009年)。

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管理信息技术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主要是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004年,为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水平,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国家林业局退耕办联合中国林科院、中地公司开发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4月份开始在山西、河南、海南、四川进行了应用培训。

内蒙古、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也研制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推广应用。

随着“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

2.3加快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是伴随着林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而更上了新的台阶。

2009年,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的正式发布以及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胜利召
开为标志,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成为我国林业行业的时代强音和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上进一步深化,在信息化管理机制、政策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上开始迈进,并凸显成效。

3.信息化管理对实现我国退耕还林战略目标的意义
3.1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讲,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信息化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落后局面,有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间接地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3.2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讲,信息化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的实现,将提高我国有关领域和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和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进而加快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另外,信息化管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带动了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3.3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工作程序最为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传统的管理模式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信息化管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改变这种局面,避免不必要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大大地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2]怀铁铮.《中国的出路与对策—信息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贾玲.邓小平信息化思想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