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真题】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传播史论(620)考研初试真题

更多最新考研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 renrenkaoyan
【真题】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传播史论(620)考研初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5X4)
1. 卡尔霍夫兰
2. KDKA
3. 社会顺从理论
4时间理念偏向性
二.简答题(5X10)
1. 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 经验研究法的特征和原则
3. 书面文化产生后的社会影响
4. 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传播思想上的异同
5.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4X20)
1. 论述第三人效果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有人认为广播的产生促进了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生并且启发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而不是电视和广播,你怎么看这一说法?
3. 斯图亚特霍尔将文化研究学派引向了关于受众对媒介的关注,如何看待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这次转型?
4. 全球化与受众认同的关系,这与媒介的关系怎样?
更多最新考研资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爱考机构 中国保过保录高端考研第一品牌! 每年每校每专业限招1‐3人 报名电话010‐51283340 QQ:744569778。
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2.哈瓦斯社3.霍夫兰4.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简述黄远生通讯的特点。
2.简述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
三、论述题1.试述梁启超的新闻观及对现在的影响。
2.试述世界上的广播电视体制。
3.举例说明中国广播电视的经营业态和产业链的变化。
4.举例说明为什么在中国媒体和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州的报业仍然能占据“舆论领袖”的位置。
四、评论题《非诚勿扰》婚恋类节目。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答:新生事件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934年2月10日,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
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其中有一段涉及天皇的文字。
此文刊后的第二天,上海的日文报纸马上做出反应,称《新生》侮辱了天皇,在上海的日本浪人和日侨马上上街游行,表示不满。
紧接着,日本驻上海领事向国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向日本谢罪,严惩有关责任人,停止一切形式的反日宣传。
在日本国内,更是一片甚嚣尘上的“惩戒支那”的声音。
迫于局势压力,国民政府开庭审判,查封《新生》,逮捕并判处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
引起国内外舆论哗然。
2.哈瓦斯社答:哈瓦斯通讯社是指法新社的前身,是全球最早的通讯社,创始人是法国人哈瓦斯。
哈瓦斯社正式挂牌成立于1835年,后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通讯社之一,从这里也走出了另外两个通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的创始人路透和沃尔夫。
1835年法国人查理。
哈瓦斯在巴黎创办。
1870年1月17日签订“联环同盟”,确定了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南美为其采访、发布新闻范围。
1940年纳粹德国侵占巴黎接管哈瓦斯社。
同年12月,法国傀儡政府收买其股票将其瓦解为广告社、法新社和世界电讯社。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考研真题及(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0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620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6分=30分)
1.书信新闻
2.隐性采访
3.使用与满足理论
4.《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5.数据新闻
二、简答题(5×10分=50分)
1.简述1945年的《记者宣言》内容。
2.简述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3.简述现代经济对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
4.简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舆论监督的方法。
5.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研究题(30分)
以“突发事件、第三人效果、评估”为关键词自拟一篇论文,阐述出论文选题、论文摘要、研究方法、主要思路、参考文献。
四、论述题(2×20分=40分)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成立网络安全小组,强调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国家意志为网络安全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是一项重大任务。
材料二:关于主流媒体的建设
问题:
1.为什么说在当前的国际网络环境下,国家意志为网络安全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是一项重大任务?
2.为了塑造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开展工作?。
2019南京大学新闻学622新闻传播史论与946研究方法与新闻业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南京大学新闻学622新闻传播史论与946研究方法与新闻业务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2019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金陵南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南京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编写根据以下参考书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埃德温-埃默里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广告策划与创意》(第2版),蒋旭峰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崔保国杭敏徐佳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解》,张宸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近年来南大官方不再指定参考书目,往年南京大学考研官方指定教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埃德温-埃默里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结合往年南京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南京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南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南大本科专业课笔记及南大历年考研真题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2015年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629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圣才出品】

1/1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2015年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629新闻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纯新闻
2.新闻的党性原则
3.新闻专业理念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网络新闻的三个发展阶段。
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作答,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现状分析中国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网络媒介在转载传统媒介新闻时如何处理。
3.结合材料谈谈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四、写作题(1000字以上)(50分)
略。
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2.社会顺从理论3.KDKA4.时间偏向的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
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
谈谈你的看法。
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卡尔·霍夫兰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
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2.“地球村”3.《循环日报》4.“掏粪运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答“沉默的螺旋”理论。
2.如何理解“媒介即信息”理论?3.“社会类型论”和“社会关系论”的异同是什么?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你如何看待和评价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状况?2.试述中央苏区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3.试述现代世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40分)试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拉扎斯菲尔德答:2.“地球村”答:“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里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古登堡星汉璀璨》一书中,他把这一概念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包括三层含义:①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空间距离与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一个很小的地方,人们具有了获得公共信息的相等机会;②电子媒介的同步化性质使人类社会结成了一个具有密切的关系、无法静居独处的、紧密联系的小社区,信息的暴露更为充分和全面;③人类从远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地球村”是20世纪最著名的概念之一。
3.《循环日报》答:《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1959年终刊,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它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历史掌故等。
《循环日报》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卡尔·霍夫兰
2.社会顺从理论
3.KDKA
4.时间偏向的媒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
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
谈谈你的看法。
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卡尔·霍夫兰
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
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顺从理论
答:社会顺从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在多数西方社会中,商业体制下的传媒产品,其制作将服从于商业利益,被灌输进商业的意识形态,即追求商业利益的公司支配了媒介,反过来,
媒介也支持这种体制。
这一理论由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
他们认为,这种支持表现在广告和媒介的节目内容上,这些节目通常都是肯定和赞同现存社会结构的社会顺从。
媒介不仅通过表述和不表述行为表达社会顺从,更重要的是,它“未能提出有关社会结构的基本问题”。
两位学者认为,以商业支持为背景的媒介不具备对社会问题给予关键评价的基础,反而“限制了那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观点发展”。
敏感的社会问题被在经济压力下的媒介抛弃,媒介顺从商业界,进而导致观众缺乏批判精神,也产生顺从。
他们注意到,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批评性的文章和节目,但是这样的东西太少了,以至于被大量顺从材料淹没了。
这一理论是以经验、实证为主导的美国传播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媒介批判导向的理论,更是可贵的是由以工具理性为主的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3.KDKA
答:KDKA电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也是美国第一家被正式颁布营业执照的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一位名叫康拉德的无线电发烧友的业余电台,将之改造为功率强大的商业电台,即KDKA电台,其初次广播的内容是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消息。
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
KDKA电台的成立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促使广播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比赛(一场拳击赛),第一个播出舞台戏剧演出实况。
4.时间偏向的媒介
答:时间偏向的媒介是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
时间偏向的媒介由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研究中多伦多学
派的鼻祖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偏向论”中提出。
他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媒介偏向性的内涵,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如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
英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类:①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它们耐久,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性,有利于时间上的延续;②偏向空间的媒介,莎草纸和纸张,它们轻巧容易运输,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有利于空间上的延续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答:(1)议程设置理论
①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a.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b.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c.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d.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
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
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①“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a.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b.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c.优先顺序模式(0/1/2/3/…N):一般认为,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
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
影响也越深刻,因此揭示了大众传播的长期效果。
②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例如,美国学者韦伯根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体的可能性。
③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和1972年两次调查中,都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的,其后的许多研究则将不同的媒介加以区别,对它们不同的功能特点加以比较。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答:(1)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概述
①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的社会学派,芝加哥学派并非一个确定的学术共同体,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芝加哥学派有社会学家库利、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社会学家帕克等代表人物。
芝加哥学派开创美国社会学系,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在宏观上最早提出社会控制的思想,在微观上系统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哥伦比业学派
哥伦比业学派是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为中心,以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传播学派,哥伦比亚学派在40年代至6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传播学派,该学派秉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精髓,进行了一系列传播效果研究,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使用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传播史上赫赫有名的理论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