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

合集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经济制度及其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主线,对第四章《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产权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规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产权的存在对于经济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权益的分配,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理解产权的性质、特征和变迁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产权的决定因素、产权的变迁以及产权的制度设计。

首先,产权的定义和性质是理解产权理论的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特定的权限,它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经济权益的归属。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指资源和收益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公有产权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私有产权具有明确的界定、完整的权益和自由的流转特点,而公有产权则具有权力集中、界定不清以及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其次,产权的决定因素是影响产权性质和变迁的核心因素。

产权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所有权、承受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有权决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是产权制度的基础;承受成本是指个体为获取和保护产权所付出的成本,其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产权的保护程度;交易成本是指在产权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产权的性质和效率。

第三,产权的变迁是产权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产权的变迁是指产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变动和演变。

产权的变迁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从集体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从私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转变则可能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深入理解产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于推进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非常重要。

最后,产权的制度设计是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产权理论文档

产权理论文档

产权理论什么是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个人或集体对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产权理论关注的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对资源所有权的规定和保护机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产权是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它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权的基本特征产权有以下基本特征:1.所有权:指的是对物质财产的拥有和支配权。

所有权的核心概念是对资源的占有,所有者有权对资源进行支配、使用和转让。

2.使用权:指的是对资源进行实际使用的权利。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所有者可以将资源租赁或授权给他人使用。

3.收益权:指的是对资源产生的收益进行享受的权利。

收益权也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所有者可以通过出租、销售或经营资源获取收益。

4.转让权:指的是将所有权、使用权或收益权转移给他人的权利。

产权的转让权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功能之一,它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流动。

产权理论的重要性产权理论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1.资源配置:产权制度可以影响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

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理论通过研究产权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机制,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2.经济增长: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产权权力的合理保护和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3.社会稳定:产权制度的稳定性和公正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产权理论研究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的产权理论1.自由主义产权理论:自由主义产权理论强调产权的私有性和自由交易的原则。

它认为个人和私有企业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国家干预产权理论:国家干预产权理论认为国家在产权保护和资源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确保产权的稳定和公正。

3.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强调制度对产权的影响。

它认为不同制度安排下的产权规定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引言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新兴流派,其基本观点是经济行为者与制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探讨了产权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和属性,认为产权变迁是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因。

本文将介绍产权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对经济物品或资源的控制权或支配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许可权等。

产权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密切相关。

经济活动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离不开产权的约束和规制。

产权的分类产权可以按照属权者、资源性质、产生方式、使用方式和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

1.按属权者分类:•私有产权•政府产权•公有产权•集体产权2.按资源性质分类:•自然资源产权•人力资源产权•知识产权•资本产权3.按产生方式分类:•创造性产权•转移性产权•附着性产权4.按使用方式分类:•产权的授权使用•产权的合作使用•产权的控制使用5.按应用对象分类:•生产要素产权•商品与服务产权•生态资源产权产权的作用产权是现代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产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产权是市场交易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私有产权所形成的产权关系使资源的使用者对自己的资源承担责任,同时对资源收益享有所有权。

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制度下,资源的配置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产权在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保护机制,它刺激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制度中,专利法、版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出现,鼓励了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产权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产权关系的形成保护了企业的利益,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投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引言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中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产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两种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权理论的背景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剥削和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还给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

2.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不同,科斯强调产权制度在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强调通过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权理论的比较1. 对私有制的看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认为应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集体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2. 对产权制度的评价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视为不公正和剥削的体现,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有整个社会的财富。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产权制度来实现公有化和共享。

相反,科斯认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强调私有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 对资源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关于产权的理论

关于产权的理论

关于产权的理论【摘要】产权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产权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史展开讨论,分析产权保护制度、转让规定、权能制度和激励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产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现行经济体制,还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产权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产权概述、产权种类、产权概念、产权理论发展历史、产权保护制度、产权转让规定、产权权能制度、产权激励机制、产权的重要性、产权的保障措施、产权的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产权概述产权的核心是对资源的支配权,它包括对资源的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

产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资源配置、投资决策、市场竞争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支柱。

只有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保护机制,才能保障个体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产权概述中可以看出,产权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产权,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产权种类产权种类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产权分为不同类型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产权主要分为所有权、用权和担保权三种种类。

所有权是指对物的直接支配权。

其主要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个要素。

在产权所有人行使所有权时,可以对物进行支配、使用和处分。

用权是指占有人或承租人对物的利用利益所享有的权利。

用权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使用他人的物,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取利益。

担保权是指为了保障债权人债权要求的实现而设立的物权。

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

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

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

产权理论关注的是资源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而契约理论则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合作方式。

本文将以介绍和探讨这两个理论为主线,旨在深入了解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

一、产权理论产权是指对某种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权利的归属。

产权理论研究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明晰、可交易和可分割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产权定义与分类产权定义了资源归属权和使用权,其分类按照产权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包括私有产权和公共产权。

私有产权是产权归个人或组织所有,享有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公共产权是指资源归社会公众所有,如公共设施和自然资源。

1.2 产权的保护与转移产权保护是指国家法律和制度对产权权益进行保护和承认,保证产权所有者能够享有其合法权益。

产权转移是指产权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易、遗赠、转让等方式将产权权益转让给他人。

1.3 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产权制度是指规范资源归属和使用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包括产权的设立、变动和消亡等。

良好的产权制度能够激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提高经济效率。

不完善的产权制度则会导致资源流失、效率低下和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二、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研究经济主体之间契约关系和合作方式的理论框架。

契约是指经济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达成的协议或合同。

契约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契约的属性和类型契约的属性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同类型的契约包括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和隐性契约等。

完全契约是指涵盖所有可能情况的详细协议,而不完全契约则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法律和机构进行补充。

隐性契约是指双方默契或非书面约定的契约。

2.2 契约的履约与违约契约的履约是指契约各方按照约定的条件和规则履行合同。

产权理论在商业中的实践

产权理论在商业中的实践

产权理论在商业中的实践产权是在商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人或团体对某种资产或资源拥有的权利。

产权理论旨在规范和保护各种类型的产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健康运行。

本文将探讨产权理论在商业中的实践,并说明其对企业和经济的重要性。

1.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产权理论基于对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资源分配进行分析。

它认为,明晰、稳定的产权将激励创新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商业中,产权可以涉及不动产、知识产权、合同权利和股权等。

产权理论的核心原理是确保产权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可转让性。

明确的产权使得企业能够明确地确定资源的归属和使用权,减少争端和不确定性。

稳定的产权环境可以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并提供保障,使其不受外部干扰的影响。

可转让的产权有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发展。

2.产权理论在商业中的应用2.1促进创新和投资明晰的产权使企业能够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激励创新和投资。

当企业知道自己拥有资源并能够掌握其使用权时,他们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和投资。

例如,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获得专利保护,鼓励他们研发新产品或技术。

企业也可以将产权用作融资的抵押物,吸引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企业。

2.2提升经济效率有效的产权体系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当产权明确且可转让时,企业将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成本进行决策,以最大化利润。

这样的资源配置将使整个经济更加高效。

例如,产权明确的土地可以被高效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2.3保护消费者权益产权理论也涉及到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当企业拥有明确的产权时,他们有责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可以通过消费者的合同和法律保护来实现。

当消费者享有明确的产权时,他们可以要求企业提供合适的赔偿或补偿,保护他们的利益。

3.产权理论对企业和经济的重要性产权理论对企业和经济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稳定的经营环境,并激励创新和投资。

它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保护,确保他们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产权理论与经济效率

产权理论与经济效率

产权理论与经济效率产权是指对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在经济学中,产权理论是一种探讨产权制度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的理论框架。

产权制度是指规定和保护产权的规则和制度。

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明确和稳定的产权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它强调,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然而,如果产权不清晰或不稳定,个体可能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一,产权理论的基本假设产权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之上:1. 理性个体假设:个体在经济决策中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个体基于产权安排对资源的评估来进行决策,并根据其评估结果进行行动。

2. 完备契约假设:个体之间完全能够制定和执行合同,并且没有交易成本。

这意味着个体可以在没有合同漏洞的情况下完全保证他们的权利。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产权理论解释了产权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效率的。

二,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有着深远影响。

一个明确且稳定的产权制度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效率:1. 激励创新和投资: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个体进行创新和投资行为。

因为个体拥有对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他们会积极追求技术进步和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明确的产权制度能够确保资源从低效利用者转移到高效利用者手中。

个体可以通过自愿交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3. 降低交易成本:稳定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和个体间的合作。

个体在进行交易时能够更加放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产权受到保护,这样就减少了相关的交易成本。

三,产权理论的应用产权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领域的案例:1. 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在自由市场中,个体可以自由买卖和交易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升。

2. 公共政策制定:产权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也具有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明晰性与模糊性
• 产权明晰是指不同产权或不同主体的产权, 其边界应尽量明确。任何产权形式,如果 其所有者是确定的且是唯一的,那么这个 产权就是明晰的。
• 产权模糊的两种情况:
• ①产权归属关系不清,即财产属于谁未明 确界定或者未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肯定。
• ②财产在使用过程中,权利归属不清楚, 当产权出现分割、分离与转让等情况时, 财产各种权利主体变得不明确。
• ②.把产权看做是一种行为权,而不仅仅是 一种静态的所有权归属关系。
• ③.把产权视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权利,视为 人们在使用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社会 性质的关系。
• 2.外延界定(从产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然后采取逐 一列举的办法来对产权的含义进行界定)
• 狭义: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并进一步把财产所 有权归结为包含人对物的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
•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 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 产权的可分解性是指权能行使的可分工性 和利益的可分割性。
• 产权可分割性应注意的问题:
• ①产权的可分解性不是无限度的,不是说, 产权可以无限分解,分得越细越好。
• ②不是任何一项产权都可以任意再次分解
• 3.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三.产权的形式
• 张五常:“产权结构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私 人产权为一个极端,共有产权为另一个极端。”
• 根据产权归属主体的不同产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 1.私有产权: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
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 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 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别人,他对这些权利的 使用不受限制。
• ②.关于产权外延含义的界定
• 狭义的界定把产权看作是财产所有权,进而把它 看作是与财产有关的一系列权利的观点是科学的。
• 广义的界定,巴泽尔等人把产权与人权等同的观 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权中的选举权等要建立在 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不是由人们对物、对财产 的直接关系而形成的。
• ③关于产权含义的形成机制
关于产权含义的总结
• ①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 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 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 ②产权不是由个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种 权利约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 现一种结构状态。
• ③产权一方面是在国家强制实施下,保障 人们对资产拥有权威的制度形式;另一方 面又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人们对资产能 够拥有权威的社会强制机制。
济绩效》)
• 交易费用为正的假设
第一部分:产权的基本概念
• 一、产权的含义 •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 •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权首推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产权制度, 虽然没有提到产权,但经常提到所有权、所有 权关系、商品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
• 科斯:将产权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纳入 到经济分析中,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交 易费用和产权制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产权制 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费用。
概念区分2:产权与所有制
• 两者的联系 ①同时反映人们对财产的关系,但角度不同:政治
经济的-法和经济 ②所有制关系制约产权关系,要改变整个产权体系
的社会性质,就必须首先改变占主导地位的所有 制结构 • 两者的区别 所有制通常指制度关系,指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 产权更多的是涉及产权的其他权能 • 两者的外延量不同 所有制的客体仅限于生产资科,而产权的角度包 括生产资料,也包括非生产资料
结论:在存在外部负效应时,竞争企业的 利润的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资源的 帕雷托最适度配置。
• 埃格特森的产权弱化指政府对产权主体的 独占权加以一定的限制。
• 埃格特森认为:“如果一个人交换资产的 权利,获取并使用来自交换的收益的权利, 都没有受任何限制,就可认为产权没有被 弱化;例外的情况是某人毁坏了他人的资 源,而这个人没有权利这么做。按此定义, 限定你的开车速度就是削弱了你使用车的 权利,但禁止你开车轧人或者把车开进商 店橱窗里就不算弱化权利。”
4.从功能上界定
德姆塞茨: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 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产权是一种社 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 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 理预期。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 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对四类产权定义的评价
• ①关于产权含义的内涵界定
• 菲吕博顿等人把人与物的关系视为产权发生的直 接现象性原因,进而把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产权的 本质所在,这是对产权内涵的科学解释,是正确 的。
概念区分3:交易费用与产权
• 商品的交换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易或让渡, 市场的交易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 交易费用是产权交易的一笔额外费用.它 愈是低,交易活动愈是能够顺利进行,由 此产生的社会福利也就愈大。
• 产权的界定与选择最佳的产权制度可以大 大节约交易费用。如:私有产权制度。
二、产权的内容
• 1、狭义所有权又称归属权:产权主体把客 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 侵夺的权能和作用。
• 阿尔钦把产权解释为由政府强制和市场强 制所形成的两方面相互统一的权利,弥补 了其他学者分析的只把产权理解为国家权 利界定和实施的法权的不足,使政府强制 和市场竞争并行不悖地成为产权界定的理 论核心,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④关于产权含义的功能界定
• 从定义要求的准确性、完整性来看,只从 产权的功能界定产权概念是不科学的,因 为产权的功能很多,很难一一列举。
概念区分1:所有权与产权
• 产权
– 产权是一组权利,是 可以分解的;
– 产权包含使用权,收 益权,处置权和转让 权;
– 产权的范围更广,如 特定空间上的安静 享用权.
• 所有权
– 把各种权利看作整 体;
– 产权分解后,所有权 变得不完备,因此便 不能以“所有权” 来形容任何一方拥 有的权利.
– 广义和狭义之分
• 共有产权一般不具有排他性(非排他性)
• 共有产权的组成成员是作为一个整体分享 共有产权的。共有产权在其内部成员之间 的共同分享上不具有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 不具有任何意义上的排他性,共有产权也 存在作为一个总体的对外排他性,不同的 共有主体之间,共有主体与私人主体之间 肯定具有排他关系。
• 2.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
• 价格管制、对销售收益征收过高的税收以 及发生进入壁垒,所有者不能得到全部财 产收益时,或因使用产权的备选方案集受 到改变,可选择的行为空间缩小,其财产 不能用作最佳用途,不能得到最大收益时, 所有权就是残缺的。
水污染:产权残缺的案例
钢厂
养鱼场
考虑钢厂为了提高利 润而增产; 养鱼场承担了钢厂的 社会成本; 钢厂的自身最优产量 与社会最优产量。
产权理论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 产权的基本概念(含义、内容、形式、特
性、起源、功能、产权保护) • 第二部分: • 外部效应及解决的不同思路 • 科斯的第一、第二、第三定理 • 科斯定理的相关定理 • 资产的属性与产权安排
产权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 经济人的人格假设——利己主义 • 资源稀缺性假设 •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 • 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 • 有限理性假设——(诺思《产权,制度变迁和经
牛津法律大辞典:产权“亦称财产所有权,是指存在于 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 用权、出借权、转让权、用尽权、消费权和其他与财 产有关的权利。
阿贝尔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分 享剩余收益或承担负债的权利、对资本的权利、安全 权、转让权重新获得的权利、其他权利。
• 3.从形成机制上界定
• ②主体安排和决定客体使用方向的权能
• 4.使用权:产权主体利用、改变或消费客体的权 能
• 包括三种情况:①利用、应用而不改变客体的原 有状态②改变客体的某些状态,而不改变其根本 性质或物质存在形式③消费客体,即消灭它的原 有物质状态,转换它的存在形式
收益权是不是产权的内容?
• 一些制度经济学、文献将收益权与归属权、 占有权并列,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收益 权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产权,而是任何一项 产权应有的内容,不能与其他权利并列, 因为任何一项产权都包括了主体的权能和 利益两个部分内容。
• 归属权的含义:①表明对客体的归属、领 有关系,排斥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和利益侵 犯他的所有物
• ②可在他的所有物上设置法律许可权 • ③利用所有者的权能收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 2.占有权:指主体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 管理客体,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职 能,即事实上的管领力。
• 3.支配权:①指所有权主体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决 定如何安排、处理客体的权能
阿尔钦: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 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巴泽尔:产权不仅仅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 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 和权力构成,人们对资产的权利不是永久 不变的,是他们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护、 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
• 产权的让渡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 和交易,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全部 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按产权的 让渡时限可以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 渡。有限让渡的特点是相应的产权只在契 约期让渡,契约期满,有合法地回归原主 体手里。
• 产权有限期让渡产生的前提:
• ①特定财产的权利体系发生分解,即不在 属于同一个主体或者可以不属于同一个主 体。
产权含义的界定和归类解释
• 学者们根据定义的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 将产权分为四种类型:
• 1.内涵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进行界定) • 费雪和菲吕博顿等人认为:产权的本质不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对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而发生的人与 人之间的行为关系。 • 关于产权的这种定义的三个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