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日常生活中的混沌现象
浅谈混沌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混沌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加深,最近几十年混沌学开始兴起。
在非线性科学上,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
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
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
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也具于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
本文将简单讨论一下混沌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混沌理论生活中的应用1、混沌理论的提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tz)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1963年的一次试验中,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在科学计算时,洛伦兹对初始输入数据的小数点后第四位进行了四舍五入。
他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
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前后计算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前后结果的两条曲线相似性完全消失了。
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洛伦兹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
后来,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过程中将结果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
于是,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对混沌学的浓厚兴趣。
生活中的混沌现象

生活中的混沌现象最近全国许多地方不是闹旱灾就是发大水,貌似老天爷有点变化无常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位老天爷好像爱你个从来都是变化无常的。
记得小学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看云识天气》,学完后将信将疑的,回去试了一下,发现根据那些云来预测天气好多都不准。
从此心中就有一个结——我们到底能不能知道明天到底是什么天气呢?在气象学出现之前人们只能根据经验来预测天气,但这种经验性的方法误差很大,往往不能精确预报。
我想那时候的人们一定会像,要是能精确预报天气该多好啊!那时的人们大多靠天吃饭,而且天气与人们的声场生活密切相关。
幸运的是现在我们有了计算机,有了卫星云图,精确预报明天甚至后天的天气情况是-没多大问题的。
更进一步,气象学家已经建立了大气环流模型。
模型的思想是用网格划分全球,确定每个格点上某些气象数据(气压、温度、密度等)的值,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这些数据的时间演化。
初始数据(即某个时刻气象参数的值)由卫星、探空和地面观测搜集获得。
然后计算机用这些数据、已知的山脉位置及其他许多资料,算出之后某个时刻的气象数值,当然这些预测面临着现实的检验。
这么说只要知道初始值,我们就应该能够预测将来任意时刻的天气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但是结果让所有人失望了,大约一周后计算机模拟的与实际的天气情况的误差已经大得不可接受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难道是计算机出错了?当然计算机是很忠诚的,它并没有出错。
究其原因,是因为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误差都将于我们同在,只要有测量,就一定有误差,无论将来的测量技术有多发达,这都是一个真理,因为任何测量都是有一定精度的。
明白了这个事实,那么我们对于初始值的测量就变得不是那么准确了,虽然可能只有十分微小的误差。
或许有人会不服:“不就是一点微小的误差嘛!至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吗?”为了证明初始值的微笑误差会造成气象上的巨大变化,我们只需将初始值做十分微小的变动然后再输入计算机进行模拟就可以了。
做混沌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混沌,这个看似无序、不可捉摸的词汇,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我选择以“做混沌的社会实践”为主题,希望通过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探索混沌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秩序。
以下是我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混沌现象愈发普遍,如经济波动、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
这些混沌现象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2. 目标: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希望深入了解混沌现象的产生原因、发展规律以及应对策略,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著作,为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 走访社区:我选择了我所在城市的几个社区进行走访,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价值观以及面对混沌现象时的应对方式。
- 企业访谈:我走访了不同行业的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及员工交流,了解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人才流失等混沌现象时的应对策略。
- 政府部门调研:我拜访了政府部门,了解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方法,探寻混沌现象背后的规律。
四、实践成果1. 混沌现象的类型:根据实践调研,我将混沌现象分为以下几类:- 经济波动:如股市动荡、通货膨胀等。
- 社会矛盾: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等。
- 文化冲突:如价值观念差异、民族矛盾等。
2. 混沌现象产生的原因:- 外部因素: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等。
- 内部因素:如政策调整、社会结构变化等。
3. 应对混沌现象的策略:-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混沌现象的发生。
- 提高公众素质: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应对混沌现象的能力。
描述混沌的指标

描述混沌的指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混沌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系统状态,常被描述为无序的、难以理解的状态。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常常需要寻找一些指标来描述混沌系统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混沌现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描述混沌的指标。
1. Lyapunov指数:Lyapunov指数是描述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系统状态变化速率的指标。
当系统的Lyapunov指数为正时,系统将呈现混沌状态;当Lyapunov指数为负时,系统将呈现稳定状态。
通过计算Lyapunov指数,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处于混沌状态。
2. 分形维数:分形维数是描述混沌系统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
分形维数越高,系统结构越复杂。
通过计算分形维数,可以揭示混沌系统的结构特征。
3. 自相关函数:自相关函数是描述混沌系统时间演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系统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系统的自相关函数,可以揭示混沌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
4. 峰谱特性:峰谱是描述混沌系统频率分布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系统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
通过分析系统的峰谱特性,可以了解混沌系统的频率分布规律。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描述混沌的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混沌系统的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指标来描述混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混沌系统的特性。
混沌系统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通过研究混沌系统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复杂现象。
【此为创作文章,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混沌理论最早由美国数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提出,它描述了一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行为特征。
混沌系统的演化非常敏感于初始条件,即所谓“蝴蝶效应”,微小的扰动可能导致系统的行为出现巨大的变化。
由于混沌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其研究领域涉及到物理、天文、生物、社会和经济等方方面面。
在混沌系统中,我们需要一些指标来描述系统的混沌程度。
大学混沌实验报告

大学混沌实验报告大学混沌实验报告引言: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和个人发展的各种压力和选择。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活中的混沌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混沌实验,以探索混沌现象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大学生活中的混沌现象,我们选择了一个具有多个变量的实验场景。
我们邀请了一组志愿者参与实验,并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环境中。
实验持续了一个学期,我们记录了志愿者在实验期间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一系列混沌现象。
首先,志愿者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些人选择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主动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
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了消极应对的态度,选择逃避和放弃。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志愿者们在学业上的成绩和表现上的差异。
其次,社交关系也是混沌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志愿者们之间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波动。
有时,一些志愿者之间的友谊会因为误解和冲突而受到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能够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解决问题。
这种不确定性和波动给志愿者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个人发展也是混沌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志愿者们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惑。
有些人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时表现得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则感到迷茫和无助。
这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给志愿者们的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通过这个混沌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大学生活中的混沌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混沌现象不仅存在于大学生活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面对混沌现象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是应对混沌现象的有效策略。
此外,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应对混沌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混沌现象的存在,并学会应对和处理。
混沌现象探讨

混沌现象探讨摘要混沌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混沌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大自然中的不规则性方面的一个举足重轻的突破。
它已渗透到全部科学之中。
混沌现象是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是确定论系统所表现的内在随机行为的总称,其根源在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而不在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该理论所研究的是非线性动力学,它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目的是要揭示貌似随机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简单规律,以求发现一些复杂问题普遍遵行的共同规律。
这种现象是比较广义的,不仅讨论混沌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过程,也讨论由有序向混沌演化的特点。
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充分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但因为我们对它了解太少,所以往往视而不见,忽略了它的存在。
蝴蝶效应、湍流、三体问题、昆虫繁衍、机床切削金属时或打印机机头因冲击而引起的混沌振动等都属于混沌现象。
另外,癫痫病患者发病时的脑电波呈明显的周期性,而正常的脑电波则近乎随机讯号,其脑电图曲线代表的就是曲型的混沌现象。
单摆是我们熟知的确定性运动的典型,但当角度大到一定程度并有驱动力和阻力时也居然能够进入混沌状态。
而在政治、经济、战争、教育等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也发现了许多混沌现象实例关键字:非线性动力学确定论随机性非线性交叉耦合一、混沌现象实例:1.三体问题首先考虑一个比较特殊的三体问题:一颗质量很小的卫星在两颗大质量(为简单起见可设质量相等)的行星作用下运动。
假定行星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其联线中心作圆周运动,而卫星质量很小,对行星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
同时假定三个天体在同一平面内运动。
现在要问:卫星在两颗行星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如何呢?上述模型及由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所列出的方程看上去挺简单的,但它们所代表的运动却十分复杂,竟然无法得到解的数学解析式。
混沌现象的特征

混沌现象的特征
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类看似无序,却又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在数学、物理、生物等领域中,混沌现象被广泛研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依赖于初始值。
混沌系统的行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很小的初始变化可能会
导致系统的完全不同结果。
这意味着,对于一个混沌系统,预测其未来行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此,混沌现象也被称为“蝴蝶效应”。
2.非周期性。
与周期性现象不同,混沌现象的行为没有规律可循。
尽管它可能存在某
些规律性和周期性现象,但它们是随机的、不可重复的、不断变化的。
3.大量的稳定和不稳定的运动轨迹。
混沌动力学的系统通常有许多可能的轨迹,有些
轨迹是稳定的,也有些轨迹是不稳定的。
这些轨迹形成了混沌系统中的“吸引子”,其形
状和特性具有非常高的复杂性。
4.自相似性。
混沌系统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与整个系统存在相似性。
这意味着,无论选
择哪个尺度来观察混沌系统,其表现形式都可能具有同样的特征。
5.非线性。
混沌系统的动力学通常是非线性的。
这意味着,系统的响应不仅取决于输
入的大小,也取决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6.浅激发和迭代机制。
混沌系统的行为通常涉及迭代和浅激发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导
致系统穿越某些分界线并产生混沌行为。
总之,混沌现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无法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精确预测。
然而,研究混沌现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
供创新的思路和应用基础。
混沌及其应用心得体会

混沌及其应用心得体会混沌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中的现象,也被称为“无序的序”。
在混沌状态下,系统的演化变得极为敏感,微小的初始条件的改变会引起系统演化的巨大不同。
混沌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包括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等。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混沌有着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混沌对于探究系统的复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混沌现象的出现意味着系统的演化是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
这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物理学中,混沌现象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如天气系统中的气象变化、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等等。
混沌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再简单地从线性的、可预测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到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因素。
其次,混沌的应用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混沌现象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用常规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新的工具和数学方法。
分形理论是研究混沌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用来描述非线性系统中的自相似性。
通过分形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混沌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和结构。
另外,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也成为了研究混沌现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可以模拟和重现一些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深入研究混沌现象的性质和规律。
再次,混沌的应用也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混沌的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和控制系统的演化结果。
这对于一些实际问题的决策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在金融市场中,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混沌现象的存在,风险的控制和投资的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在气候预测和地震预警等领域,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混沌性质,我们往往只能进行一些近似和概率的预测。
综上所述,混沌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的现象。
混沌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和理解复杂系统的本质和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混沌现象的性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日常生活中的混沌现象
XX学院专业姓名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科学,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混沌现象,以及以及如何通过物理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字:物理,混沌现象,蝴蝶效应
一、混沌现象的定义
混沌现象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一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充分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 混沌”是近代非常引人注目的热点研究,它掀起了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来基础科学的第三次革命。
科学中的混沌概念不同于古典哲学和日常语言中的理解,简单地说,混沌是一种确定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的运动。
混沌理论所研究的是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目的是要揭示貌似随机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简单规律,以求发现一大类复杂问题普遍遵循的共同规律。
二、混沌现象的相关例子
混沌理论证明,在世界上发生的具有如下特征的事件均属混沌事件,即混沌现象。
1.蝴蝶效应现象
蝴蝶效应现象,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极小的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
在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社会等诸多领域均有蝴蝶效应发生,而且这种现象对世界具有极大的影响效果。
金融炒家索洛斯引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引发的克林顿绯闻案,就是两个最典型的例证。
(1)产生蝴蝶效应的内在机制
所谓复杂系统,是指非线性系统且在临界性条件下呈现混沌现象或混沌性行为的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中含有非线性项,它是非线性系统内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学描述.正是由于这种“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机制”,才导致复杂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才导致复杂系统呈现混沌性行为.
目前,非线性学及混沌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这标志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认识正在向更为深入复杂的阶段过渡与进化.
从贬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往往给人一种对未来行为不可预测的危机感,但从褒义的角度看,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从而可能“驾驭混沌”并能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蝴蝶效应也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压倒一切的差别,好象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某个月纽约一场暴风雨的发生。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宣布发射导弹,港台100亿美元流向美国;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股市下挫。
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能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今年(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
作中的“蝴蝶效应”;今年(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混沌运动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进而考察生命现象时,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纯粹随机,它们既有“锁频”到自然界周期过程(季节、昼夜等)的一面,又保持着内在的“自治”性质。
(2)蝴蝶效应与混沌学理论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蝴蝶效应
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宣布发射导弹,港台100亿美元流向美国。
“蝴蝶效应”也可称“台球效应”,它是“混沌性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的形象化术语,也是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可称为“临界性条件”或“阈值条件”)出现混沌现象的直接原因。
2.阿瑟的路径锁定效应
事物的发展过程对道路和规则的选择有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弦易辙。
一旦形成行为规则就很难改变这种规则,这就是阿瑟的路径锁定效应。
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研究员、斯坦福大学经济与人口学教授布莱恩、阿瑟因为此项研究成果而获得1990年度"熊彼特经济学奖"。
3.Logistic倍周期分叉现象
事物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必然会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新旧阶段交替的时点上,人们将面临选择的两难困境,同时,人们也只能在各种两难选择方案中确定其中之一种,作为其发展的道路。
这种选择的过程,就称为倍周期分叉现象。
它在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性。
4.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奇怪吸引子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处于结构变革时期时,它的体系就属于结构耗散系统。
这时该国的政治或经济生活中就会出现一些按常理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影响力极大。
这种现象就叫奇怪吸引子现象。
5.无穷多分叉的混沌现象
当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群面临着无穷多两难选择时,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面临着无穷多职业、生活等两难选择时,那么就说企业和人都处在一种面临选择困境的混沌状态。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无穷多分叉的沌现象。
6.局部混沌、全局混沌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现象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局部混沌现象。
当这种局部混沌现象波及到整个洲际甚至波及到其他洲际时,称之为全局混沌。
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时有发生。
而且在当今世界的金融界正在发生。
三、社会系统中的混沌现象
1.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和组织发展看成是一个
有机整体的话,那么社会组织化或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社会行为就是现存社会中群体行为关系的整体表现,是一个复杂性和混沌性并存的整体现象。
2.社会中的混沌现象和具有混沌特征的社会现象非常丰富,如文学艺术家笔下的爱情;社会学家眼中的组织、社会层次、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人与人、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博弈;家庭关系、人的心理结构、思维智能结构、行为等都具有混沌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社会,无论从演化和文明发展进程上看,还是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利益、需要等都具有混沌特征。
四、混沌理论的运用
混沌理论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
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
此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
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的研讨。
五、混沌理论的现实意义
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即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
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
我们过去认为,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这意味着复杂的结果必然有复杂的原因),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
我们认识到,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
混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可以直接看出的事情做出了合适的解释,未来还有更多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其发展会很快的影响整个世界的变化,指导我们的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罗杰、G、牛顿.探求万物之理.李香莲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詹姆斯、格莱克。
混沌学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