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 第六章 碳酸盐岩资料
沉积学 第六章 碳酸盐岩资料

六、孔隙 碳酸盐岩的孔隙形成特征和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碳酸盐岩的矿物成 分、结构和形成条件、同时碳酸盐岩孔隙也与成岩作用环境和后期改造有重 要关系。前者主要是指原生孔隙,而后者则指次生孔隙。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构造 一、缝合线构造 缝合线构造占主导地位的成因说是压溶说。它的理论是:在压力作用下, 颗粒接触的化学势(溶度积常数)升高,造成溶液中离子活化度的增大,形 成浓度梯度,于是溶质离子就从浓度高的接触处扩散到浓度低的溶液所占据 的孔隙中去,并使 CaCO3 沉淀在未应变的颗粒表面上。溶质的扩散速度是缓 慢的,所以主要是通过溶解面进行,并为流动的液体所大量搬运。溶质迁移 有二种方式,一是沿缝合线或从平行于线应力轴的面迁移,二是向缝合线周 围的围岩中扩散。因此,造成缝合线周围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降低。 二、帐篷构造 这是一种碳酸盐潮坪环境形成的脊型背斜构造。这种构造具有柱状裂隙 和极大的干裂状 多角形断面,略呈不谐和的褶皱和类似尖顶状的褶皱或倒转岩层。此外, 还有受压变低的 V 字形裂缝和伴生有角砾岩层的出现。 三、鸟眼构造 鸟眼孔或雪花状、窗格状构造,主要产出于低能条件下所形成的泥晶、 团粒、藻团粒等沉积碳酸盐纹层中。 四、叠层石构造 叠层石构造也称叠层构造或叠层藻构造,简称叠层石。叠层石由两种基 本层组成:(1)富藻纹层,又称暗层,藻类组分含量多,有机质高,碳酸 盐沉积物少,故色暗;(2)富碳酸盐纹层,又称亮层,藻类组分含量少, 有机质少,故色浅。这两种基本层交互出现,即成叠层石构造。 五、示顶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孔隙中,如在鸟眼孔隙、生物体腔孔隙以及其他孔隙中, 常见两种不同特征的充填物。在孔隙底部或下部主要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
此外,邓哈姆还分出两类特殊的石灰岩类型,即粘结岩和结晶碳酸盐岩。 3、曾允孚的分类 曾允孚等(1980)提出的分类方案为一结构—成因分类,在国内有一定 的影响。 二、本书的分类 石灰岩划分为三个大的结构类型即:I.颗粒-灰泥石灰岩;II.晶粒石 灰岩;III.生物格架石灰岩。
第六章 碳酸盐岩岩石学n (2)

2、鲕粒及藻灰结核 (1)概念 鲕粒 是由核心和包壳(同心层状或放射状)组成的粒径 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 藻灰结核 核心及同心层都不太规则,有藻参与形成,滚动、 悬浮均有。通常较大,大于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
鲕粒
藻灰结核
一、颗粒
(2)鲕粒的组成 核心 内碎屑、生物化石(完整或破碎)、陆源碎屑 包壳 成分 方解石、白云石(泥晶)、文石(现代) 结构 同心层状结构、放射状结构; 全周或局部数层
3.亮晶胶结物与重结晶后的碳酸盐泥的区别 亮晶 栉壳状结构,世代现象 晶体明亮 晶形较好,边缘平直 重结晶后的碳酸盐泥 粒状结构,晶面弯曲互相镶嵌 绝无栉壳状结构 晶体明亮度较差,有灰泥残余 相当于碎屑岩中的基质重结晶
序言
2、研究领域和手段的发展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新学科——化石岩石学 范围:浅水→深水;碳酸盐岩形成的一般条件是: 暖、轻、浅——浅水条件;但也有暗、冷、浊—— 深水条件 研究手段和技术薄片法、揭片法、酸蚀法、染色法、 难溶组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差热分析法、热发光 法、阴极发光显微镜法、电镜法、电子探针法、X射线 衍射法、同位素法、放射性碳元素测年法
1.内碎屑
(2)成因 ①机械成因 潮下高能带 波浪和水流把海底半固结的石灰岩层破碎,搬运, 磨蚀,再沉积而成。水下浅滩,潮汐水道 潮间带和潮上带 泥晶碳酸钙沉积物暴露在大气中,发生泥裂和泥 卷,这些泥裂和泥卷再被潮汐水流破碎、搬运、 磨蚀、再沉积,即成内碎屑。这种内碎屑表层常 具氧化圈。 潮下低能带:风暴回流冲刷而成。这种内碎屑表层常 不具氧化圈。
负鲕
变形鲕
压溶鲕
单晶鲕和多晶鲕
藻鲕
一、颗粒
(3)鲕粒的成因 生物成因说:藻鲕 细菌鲕 无机成因说:机械水流成因说 (4)形成机理 核心浸泡在饱和或过饱和碳酸钙的水中,碳酸钙将在 核心表面发生沉淀作用,当颗粒的表面沉淀物(即新 生成的一个同心层)与海水处于平衡状态时,将沉入 水底,在水动力的搅动下,再次升起接受碳酸钙的沉 淀,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水动力不能将其搅起。韦尔
沉积相- 碳酸盐岩概论

方解石胶结物马牙状—细晶、中晶结构
(7)等厚环边片状:纤片晶体等厚环边。
四、晶粒
晶粒碳酸盐岩或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原生结构完全被破坏。
包括:泥晶、粉晶、砂晶、砾晶 泥晶、细粉晶——原生、准同生; 粗粉晶以上——次生或重结晶
细晶白云岩
五、生物格架
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 虫等,以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二、矿物成分
(一)碳酸盐矿物
1.方解石( CaCO3 )矿物体系 文石 :现代沉积 高镁方解石 :红藻、生物外壳、早期胶结物 文石、高镁方解石 低镁方解石 低镁方解石:最稳定
2.白云石矿物体系 白云石(CaMg[CO3]2) Ca:Mg=1:1 原白云石 富钙的原生无序白云石,自然界中很少。 3.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菱铁矿、菱镁矿
第六章 碳酸盐岩—内源岩
碳酸盐岩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大于 50%)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岩石类型: 石灰岩(方解石>50%) 白云岩(白云石>50%)
第一节
一、化学成分
主要是CaO、MgO、CO2
碳酸盐岩的成分
纯石灰岩——CaO:56%、 CO2:44%; 纯白云岩——CaO:30.4%、 MgO:21.8%、 CO2:47.8%。
六、硬底构造(硬地面构造?) 海底碳酸盐沉积物表面发生固结,形成同沉积的硬化层。 与固着底栖生物的钙化有关。 包括:浅海被侵蚀(光滑)、深海被溶蚀(不光滑) 的两种面。
七、古岩溶 碳酸盐沉积物暴露地表溶解、风化形成的不规则表面。
二、泥(泥晶、泥屑、灰泥)
包括: 灰泥—方解石 云泥—白云石
成因
波浪、生物机械破碎: 化学沉淀: 现代海洋中的泥状文石针 生物成因::生物死亡分解
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

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主要由碳酸盐矿物(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镁矿等,其次为石英、云母、长石和粘土矿物等;化学成分主要为CaO、MgO和CO2,其次为SiO2 、TiO2 、FeO、Fe2O3、Al2O3、K2O、Na2O、H2O以及某些微量元素。
通常为灰色、灰白色。
性脆。
具粒屑(如岩屑、生物碎屑等)、生物骨架(如珊瑚、层孔虫等)、晶粒(粗晶、中晶、细晶、微晶等)和残余(残余生物、残余鲕状)结构。
构造类型复杂、多样,有叠层构造(如常见于潮坪地区的叠层石)、乌眼构造和缝合线构造。
多呈厚层或薄层状产出。
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岩石类型。
①石灰岩类。
主要矿物为方解石(>50%),其次为白云石、菱镁矿、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泥晶灰岩、石灰华和泉华等。
②白云岩类。
主要由白云石(>50%)组成,其次为方解石、菱镁矿、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同生白云岩、碎屑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和后生白云岩等。
因受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发生白云岩化、膏化、硅化、重结晶及溶蚀等后生作用。
岩性较脆弱,易遭风化溶蚀,在碳酸盐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景观,通称喀斯特地形。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几乎在各个地史时期都有形成。
中国各地,特别是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有碳酸盐岩,其成岩时代主要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许多金属矿产(如铜、铅、锌、汞、锑、钼、钴、银等)和非金属矿产(如重晶石、天青石、石棉、自然硫、水晶、萤石、冰洲石等)在成因上都与碳酸盐岩有关。
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
流纹岩(rhyolite)一种酸性喷出岩。
成分与花岗岩相当。
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常见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玻璃质、球粒、霏细、显微文象等结构。
碳酸盐岩资料

目录一、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 (1)二、碳酸盐岩类描述 (2)2.1灰岩 (2)2.2白云岩 (8)三、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11)一、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孔隙的分类及命名,乔奎特等按受组构控制及不受组构控制将碳酸盐岩孔隙划分为三大类十五种基本类型,如图1-1-4所示。
(1)原生孔隙这是沉积时形成的孔隙,成岩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
这种孔隙主.要受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所控制,其中颗粒因素是主要的。
原生孔隙可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晶间孔隙、壳体掩蔽孔隙和生物骨架孔隙等五种。
(2)溶蚀孔隙指沉积过程及成岩后由于溶解作用所形成的孔隙。
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往往在沉积过程中就已开始进行,并延续到成岩作用结束。
在这个阶段,地层中原生孔隙发育时,地下水大都比较活跃,并通过溶蚀而使孔隙进一步增加。
成岩作用结束后,溶蚀孔隙仍可继续发育。
尤其在不整合侵蚀面附近,由于处于渗流带及潜流带上部水文条件下,使得地下水在原生的孔隙发育带更为活跃。
加上地表水的不断补充,因而在不整合面附近往往形成极为发育的溶烛孔隙,有时可具有极高的产能。
(3)生物钻孔和潜孔孔隙这种孔隙多在沉积及成岩过程中形成。
(4)收缩孔隙由于沉积物的收缩作用而形成的孔隙。
(5)裂缝裂缝一般是由于构造作用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
裂缝的长度可以由几厘米到几公里不等。
宽度也可由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但微裂缝的宽度仅数十微米。
一般说来,大裂缝延伸远,方向稳定,与油气储集关系更为密切。
二、碳酸盐岩类描述1、观察碳酸盐岩主要结构特征(包括晶粒结构、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和交代结构)、胶结类型,注意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的区别。
2、学会对碳酸盐岩标本及薄片的描述方法。
3、掌握碳酸盐岩岩石分类命名原则和最基本的岩石类型。
4、碳酸盐岩主要由自生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
自生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含量>50%时称为石灰岩;若一半以上为白云石时为白云岩。
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矿物组成过渡类型岩石。
碳酸盐岩沉积学

1.4 .2 微量元素的迁移 受3个因素控制
1、矿物学因素(包括生物因素) 2、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元素构造的差别 3、化学动力学效应 (1) 海水的主要元素组成
元 素
Ca M n Fe Sr M g
含 量 ( ppm ) 海 水 大 陆 淡 水 4 11 15 0 .0 0 0 4 0 .0 2 0 .0 0 3 4 0 .6 7 8 .1 0 .0 9 1290 4 .1
(3)筛选原始矿物组成为LMC(低镁方解石)的组分 LMC、A、HMC在离开富Mg的海相环境后,都将在成 岩过程中转变成DLMC。因此原始矿物组成为LMC的组分具 有很强的抵抗成岩蚀变的能力,尤其是原始矿物组成为低镁 方解石的生物(如腕足类的全部种属、有孔虫壳和三叶虫的 部分种属等),此外也可选择没有遭受成岩蚀变的微(泥) 晶灰岩和准同生白云岩。
(1)沉积碳酸盐矿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中见的碳酸盐矿物包括方解石(或称低镁方解石)、 文石、镁方解石 (或称高镁方解石)、白去石及菱铁矿.菱镁 矿.菱锰矿等.它们都是由碳酸根[Co3]2和Ca2+、Mg2+以及Fe2+、 Mn2+ 、 Ba2+ 、Sr2+ 、Pb2+等结合形成的无水碳酸盐矿物。从结 构上说,碳酴盐矿物有三方晶系和斜方晶系系列。斜方晶系系 列的典型代表矿物是文石,故亦称文石型.三方晶系则有三 方晶系方解石型和三方晶系白云石型两类。离子半径 较小的Mg、Zn、Fe、Mn、Cd 在能量上有利于形成六次配位的 三方晶系;半径较大的Ba、Pb、Sr等则有利于形成9次配位的 斜方晶系。 离子半径中等的Ca既可形成三方晶系方解石型, 也可形成斜方晶系的文石型(表1)。白云石由于其成分和结构 的特殊性,因而在三方晶系中单独将其划为一类。
碳酸盐岩形成

碳酸盐岩形成碳酸盐岩是一类由碳酸盐矿物主导的沉积岩,由一种或多种碳酸盐所构成。
这些碳酸盐矿物主要包括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MgCO3)。
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复杂而多样,涉及到多种地质作用和环境条件。
碳酸盐岩的形成始于岩石圈上的表面地壳,通过沉积作用逐渐形成和积累。
沉积作用是指在各种地质过程中,岩石材料在地表或地下水环境中的沉积过程。
碳酸盐岩通常形成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浅水区,因为这些区域的水温、盐度和养分含量都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生长和沉积。
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生物作用:碳酸盐岩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碳酸盐。
这些有机生物的遗骸和碎屑形成了可沉积的有机物,进而促进了碳酸盐矿物的形成。
2. 化学作用:水是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溶解的离子,这些离子可以与岩石中的钙和镁离子结合,并通过溶解和再沉积的作用促进碳酸盐矿物的形成。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指地下水流动对碳酸盐岩形成的影响。
当地下水穿过含有碳酸盐矿物的岩石时,它们会溶解部分碳酸盐矿物并将其搬运到其他地方。
当地下水流到地表时,水分会蒸发,残留下来的碳酸盐矿物会逐渐沉积形成碳酸盐岩。
在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地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烃生成作用等。
这些作用可以改变原有的岩石结构,促进碳酸盐矿物的生长和沉积。
与其他沉积岩相比,碳酸盐岩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们往往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形成了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集体。
此外,碳酸盐岩还是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产地,如石灰石、白云石等。
总结而言,碳酸盐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多个地质作用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和水文作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对于研究地质过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酸盐岩沉积学

核形石泥粒灰岩
核形石灰岩
核形石泥粒灰岩
层孔虫
床板珊瑚
砂屑灰岩
含腹足砂屑灰岩
球状层孔虫白云岩 枝状层孔虫白云岩
“雾心状”白云岩
桂阳则板岭,棋子桥组,细晶白云岩(左)、白云岩 化灰岩(右),白云石负晶形晶间孔
海平面变化与混和水白云石化作用模式
混和水白云石化的水文模式
马田土桥,石炭系石磴子组,生屑 泥粒灰岩,缝合线两侧白云石化, 白云石晶体细小、干净、自形
钙质动物化石形态分类示意图(据余素玉,1978)
自形:具有生物的总体形态特征; 半自形:保存有生物的特殊形态; 沙砾级它形:壳体破碎强烈,但可鉴定出大门类; 粉沙级它形:壳体破碎强烈,难以识别生物门类。
自形
半自形
沙砾级它形
粉沙级它形
化石自形程度示意图
(据余素玉,1982)
风暴挤压褶皱掀起、破碎就地推 积,片状岩屑呈放射状排列。
泥粒灰岩
粒状灰岩
粘结岩 (沉积过 程中原始 组分、生 物颗粒被 粘结在一 起
结晶碳酸盐岩
3、现今分类
现今流行的碳酸盐岩分类都是建立在福克分类的基础之上, 基本上采用了颗粒-基质-胶结物三组分。它的量比关系,能反映 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如岩石的颗粒+淀晶多、 基质少、颗粒的分选好,则沉积时的水动力强,相当于砂岩中的杂 基少,则砂岩形成时的水动力强;相反,若灰岩中颗粒少、杂基多, 水动力则弱。
风暴挤压褶皱破碎磨蚀就近推积, 片状砾屑呈到“小字形”砥柱构造
风暴流呈漩涡状,掀起并破碎的片状碎屑多呈不规则状直立,并且 底界面平坦而顶界面呈云朵状外貌。
风暴砾屑内碎屑灰岩的产状
(据孟祥化,1988 素描于北京西山中寒武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组成特征 一般经过波浪和流水作用的搬运、沉积而成的碳酸盐岩,常常具有颗粒 (粒屑)结构,即由颗粒、泥晶基质(或灰泥杂基)、亮晶胶结物、孔隙等 四种结构组分构成。 由原地生长的生物构成岩石骨架的生物岩或礁灰岩,常具有生物骨架结 构,即由造架的生物和粘结的生物与填隙的颗粒或泥晶基质及亮晶胶结物构 成。 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成的石灰岩或白云岩,常具有泥晶或微晶结 构,一般属于低能环境的沉积。 上面的几种结构类型的岩石经过重结晶作用,或者石灰岩经过白云岩化 作用形成的白云质岩石,常具有大小不同的晶粒结构和各种残余结构。下面 介绍碳酸盐岩的各种结构组分及主要结构类型。 一、碳酸盐颗粒组分 相当于陆源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组分,但是碳酸盐颗粒内容和函义较为复 杂,泛指盆地内化学、生物化学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下就 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颗粒,或叫异化粒。 按碳酸盐颗粒的组成特征和成因分为:内碎屑、鲕粒、球粒、生物颗粒 和藻粒等。 1、内碎屑
六、孔隙 碳酸盐岩的孔隙形成特征和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碳酸盐岩的矿物成 分、结构和形成条件、同时碳酸盐岩孔隙也与成岩作用环境和后期改造有重 要关系。前者主要是指原生孔隙,而后者则指次生孔隙。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构造 一、缝合线构造 缝合线构造占主导地位的成因说是压溶说。它的理论是:在压力作用下, 颗粒接触的化学势(溶度积常数)升高,造成溶液中离子活化度的增大,形 成浓度梯度,于是溶质离子就从浓度高的接触处扩散到浓度低的溶液所占据 的孔隙中去,并使 CaCO3 沉淀在未应变的颗粒表面上。溶质的扩散速度是缓 慢的,所以主要是通过溶解面进行,并为流动的液体所大量搬运。溶质迁移 有二种方式,一是沿缝合线或从平行于线应力轴的面迁移,二是向缝合线周 围的围岩中扩散。因此,造成缝合线周围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降低。 二、帐篷构造 这是一种碳酸盐潮坪环境形成的脊型背斜构造。这种构造具有柱状裂隙 和极大的干裂状 多角形断面,略呈不谐和的褶皱和类似尖顶状的褶皱或倒转岩层。此外, 还有受压变低的 V 字形裂缝和伴生有角砾岩层的出现。 三、鸟眼构造 鸟眼孔或雪花状、窗格状构造,主要产出于低能条件下所形成的泥晶、 团粒、藻团粒等沉积碳酸盐纹层中。 四、叠层石构造 叠层石构造也称叠层构造或叠层藻构造,简称叠层石。叠层石由两种基 本层组成:(1)富藻纹层,又称暗层,藻类组分含量多,有机质高,碳酸 盐沉积物少,故色暗;(2)富碳酸盐纹层,又称亮层,藻类组分含量少, 有机质少,故色浅。这两种基本层交互出现,即成叠层石构造。 五、示顶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孔隙中,如在鸟眼孔隙、生物体腔孔隙以及其他孔隙中, 常见两种不同特征的充填物。在孔隙底部或下部主要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
的
重 点 碳酸盐岩的组成、结构及构造、白云岩和石灰岩的成因机理
难 点 碳酸盐岩的的特有的构造、内碎屑和鲕粒的成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后 记
(包括教学要点、步骤、方法、时间安排及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
导入新课:碳酸盐岩是沉积岩中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的一类广泛分布的 一类岩石,也是蕴藏油气资源的重要储集场所,这一章就来学习一下碳 酸盐岩的相关知识。
系指由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 用冲刷、破碎或搬运而形成的颗粒。而来自盆地之外,从老地层内剥蚀搬运 而来的碳酸盐岩碎屑不属于内碎屑,而是属陆源岩屑。
2、鲕粒 原生沉积鲕粒,根据其内部组构不同,可分三种基本类型:真鲕、薄皮 鲕、复鲕。 3、豆粒 过去通常把直径大于 2mm 而特点类似于鲕粒的颗粒称为豆粒。现在根据 豆粒往往不具核心,豆粒结构的岩层常不具有水流证据的交错层理,豆粒不 与其它常见的碳酸盐粒屑共生以及豆粒还常以多边形的边缘相互结合特等 特征,主张豆粒并不是被搬运的颗粒,而是在成岩作用阶段原地形成物。因 此豆粒并不能做为机械作用能量指数的组成部分。 4、藻粒 5、球粒 6、生物颗粒 二、泥 或称为灰泥和微晶灰泥。相当于砂岩的杂基,但它不是陆源的,而是盆 地内形成的细小的碳酸盐泥屑。它具泥晶或微晶结构,晶粒小于 0.03mm (>5Ф ),充填于颗粒组分之间,对颗粒也起某种胶结作用。 三、亮晶 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由于这种胶结物的晶 体清澈明亮故称为“亮晶”或“亮晶胶结物”。 亮晶胶结物的晶粒一般较大(>0.004mm,常>0.01mm)。它通常是在水 动力较强的沉积条件下,原始粒间的细粒灰泥质点被冲洗带出后,在成岩过 程中于粒间间隙以化学方式沉淀出的方解石。 四、晶粒 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也称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五、生物格架 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 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一、碳酸盐岩的成分
1.化学成分
2.矿物成分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组成特征
1.颗粒组分
2.泥
3.亮晶
教
4.晶粒
学
5.生物格架
6.空隙
三、碳酸盐岩的构造
进
1.缝合线构造
2.鸟眼构造
程
3.叠层石构造
4.示顶底构造
设
四、白云岩
1.结构分类
计
2.白云岩的生成机理
3.成因分类
五、石灰岩
1.石灰岩的一般特征
2.石灰岩的形成机理
六、石灰岩
1.石灰岩的一般特征
2.石灰岩的形成机理
备注
教
案
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成分 一、化学成分 碳酸盐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有:CaO、MgO 及 CO2,其余氧化物有 SiO2、 TiO2、Al2O3、FeO、Fe2O3、K2O、Na2O、H2O 等。 二、矿物成分 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等)组成,还含有非碳酸 盐自生矿物及陆源矿物混入物等。
课时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沉积岩及沉积相 授课班级:资源专 1201-1202 授课学期:2012-2013 学年 2 学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课题
第六章 碳酸盐岩
计划学时
8
教
1 掌握碳酸盐岩的成分
2 掌握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特点
学 3 掌握碳酸盐岩的构造
4 了解石灰岩的结构分类
目 5 掌握石灰岩和白云岩的特征
6 了解碳酸盐岩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