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PPT教学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PPT教学课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 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 性筷子。
活动一:
20(下)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00 18(秒) 90 900 9000 90000 90000000
90000000÷60=1500000(分) 1500000 ÷60=25000(时)
25000 ÷24≈ 1042(天)
1042÷365≈ 2.9(天)
上海明珠电视塔的 高度为468米,一亿 枚硬币叠起来的高 度会有它高吗?
有的话有几个上海 明珠电视塔的高度?
活动一:
20(枚) 100 1000 10000 100000000
35(毫米1) 75 1750 17500 175000000 175000米
上海明珠电视塔的 高度为468米,一亿 枚硬币叠起来的高 度会有它高吗?有 的话有几个上海明 珠电视塔的高度.
上表中_米__数___和_时__间___是两种相关联的量,_米___数___随着 时间 的变
化而变化的, 每小时加工米数 —定,时间和米数是 成正比例 的量。
课堂练习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并说理。 (1)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是,宽和面积的比值一定。
(2)总不是路,程它一们定的,比已值不经一行定了,的是路和程一定和。剩下的路程。
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
=k(一定)
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
课后习题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成正比例的在括号
里画“√”。
(1)每天的用煤量一定,用煤的天数和用煤的总量。 ( √)
(2)圆的直径和周长。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精品课件-《比例尺的认识与应用》(2个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精品课件-《比例尺的认识与应用》(2个课时)
比例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设计图纸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绘制出来的。
火神山医院附近有一个长方形停车场,长 ,宽 。
把这个停车场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平面图。
长:50米=5000厘米
5︰5000=1︰1000
5厘米
厘米
3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5厘米=0.05米 0.05︰50=1︰1000)
500
1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火神山医院附近有一个长方形停车场,长50米,宽30米。
把这个停车场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可以画出平面图。
10厘米
厘米
6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00
1
( )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000000
1
比例尺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1、什么是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些表现形式?
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两种形式。
复习引入
如下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比例尺1︰8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8000
1
5÷ =5×8000=40000(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8000
1
如下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8000厘米=80米 5×80=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如下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PPT教学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PPT教学课件

课后习题
1.判断。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 √ )
(2)交换比例的两个外项,比例仍然成立。
(√)
(3)如果a×b=c×d,那么a:c=b:d。
( ×)
(4)比例的两个内项的乘积是1,那两个外项一定互为倒数。
( √)
课后习题
2.a:b=c:d,如果bc=1,那么ad=( 1 )。 3.在比例中,已知外项是10和9,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90),
这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4.12÷16=( 60 ):80=2.4:(3.2) 5.根据3×12=4×9,至少写出两个比例式:( 3:4=9:12 )和
( 3:9=4:12 )。
课后习题
6.下面各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7:21和4:12
(2)0.8:0.4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
教学新知
观察上面的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
教学新知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 结果怎样?
(2) 0.5 : 0.4 = 2 : 2.5
因为
0. 5
:
0.4
5 4
2 : 2.5
4 5
54 45
所 以 0.5 : 0.4和2 : 2.5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
不能组成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 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021年整理)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

(2021年整理)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比例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放大: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之比是2:1,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1,缩小后的长方2、缩小: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2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之比是1:2,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

注意:放大或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及各个角的度数不发生变化.3、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可以分为3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占几格;二算,按给定的比计算出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的格数;三画,按照计算的结果画出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下比例练习题(2)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下比例练习题(2)

比例练习【知识点】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比与比例的区别 1、意义不同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名称不同 比的名称 两点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例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性质不同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基础练习】一、填空1、两个外项是( )和( ),两个内项是( )和( )。

2、36的约数有( )个,从中选择4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比例是( );如果使两个比的比值是311,这个比例是( )。

3、在比例尺是1:5000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草坪图,这个草坪图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4、从1、2、3、4、5、6、7、8、9、10这十个自然数中,选出4个组成一个比例,组成的比例是( )。

5、已如3、4、12三个数,再添一个能组成比例的数,所组成的比例是( )。

6、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6倍,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 )的比例放大。

7、如果a ×5=b ×8,那么a :b=( )。

8、把一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按1:3的比缩小后,正方形的边长是( )。

9、如果a :b=c :d,那么b :a=( ):( ),b ×c=( )×( )。

10、4x=5y(xy 不等于0),则x :y=( ):( )11、甲数的3/4=乙数的5/6,(甲乙两数均不为0),甲数:乙数=( ):( )12、根据7.5×2=3.75×4,在能组成的比例中,比值最大的比例式是( )。

1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是4和3,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是8,这个比例是( )14、在比例中,如果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2.4,那么另一个外项是(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5)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六章,主要内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速度和时间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接着,我会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通过例题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一起跟我来解决这些例题,确保他们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

3. 练习:在讲解完正比例和反比例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来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我会逐一讲解他们的答案,确保他们掌握了这个概念。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我会确保这些题目能够覆盖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考虑如何个别辅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

希望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大家的聆听。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正比例和反比例(45)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这一单元主要让我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主要来源于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其中第45页的内容是我们的重点。

这一页通过实例让我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且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难点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笔记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例题: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孩子无法正确运用这个知识。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01页到第103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自己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成正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不成比例。

2. 应用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30人,问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答案:男生与女生的人数不成正比例,因为男生的数量是25人,女生的数量是30人,男生的数量不是女生数量的正整数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
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放大: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之比是2:1,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缩小: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2
1
,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之比是1:2,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

注意:放大或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及各个角的度数不发生变化。

3、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可以分为3步: 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占几格;
二算,按给定的比计算出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的格数; 三画,按照计算的结果画出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练习: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

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二、比例的意义
1、比值
比号、除号以及分号(“:”“÷”“—”)的意义是相同的,求比值时,直接将比号看成另外两种符号,计算即可。

如: 6.4:4=1.6
9.6:6=1.6
2、比例的意义
如:6.4:4=9.6:6 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练习:
(1)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2)把一个长是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扩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值是()
(3)15:12的比值是(),5:4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组组成比例为()
(4)判断:用10倍的放大镜看三角板上的直角,看到的角的度数也放大到原来的10倍。

()
(5)判断:把一个正方形按1:3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1、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变化前后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反之,则不能。

练习:
(1)(2)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2)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3)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从12的因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5)用5根相同的小棒摆成五边形,若用长度相同的小棒摆一个边长放大到原来4倍的五边形,还需要小棒多少根?
(6)把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6:3=4:2
两端的6与2是比例的外项,3与4是比例的内项。

任意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分数形式的比,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或
d
c
b a ,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为ad=b
c 。

练习:
(1)在比例里,两个( )的积和两个( )积相等。

(2)如果A ×3=B ×5,那么A ∶B= ( ) ∶ ( )。

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 )或( )。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 4、解比例
将比号看成除号或分号,直接进行运算。

练习:
(1)解比例
x ∶3 = 78 ∶14 9x = 4.5
0.8
16 ∶ 25 = 12 ∶x 3
4 ∶ x = 3∶12
38 ∶ x = 5%∶0.6 1.318 = x 3.6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指出所组成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45与2:15 200:50与1:4
0.2:2.5与4:50 0.6:0.2与6:3
(3)填一填
24:9=8:( ) ( ):3=8:( )
(4)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46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6吨盐?
(5)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6)把左边的平行四边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平行四边形,求未知数x 。

(单位:厘米)
24 x 36 24
(7)一个玻璃瓶内装有盐水,原来盐是水的11
1,加入15克盐后,盐占盐水的91
,问玻璃瓶内原
有盐水多少克?
(8)甲、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它们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问甲、乙商品原来各是多少元?
四、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是一个比,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它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没有单位。

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 像1:1000 或
1000
1
这样的以数字形式表现的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 像 0 10 20 30米这种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

注意:(1)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单位要统一;反过来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 图上距离时,也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为了方便,通常将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3)一幅图中只能用一个比例尺。

(4)表示同样的范围,比例尺越大(指比值越大),所占的图幅越大,内容越详细,精确度 越高;比例尺越小,所占图幅越小,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5)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可以相互改写。

(6)在缩小比例尺中,比例的前项的数值应小于比的后项的数值;在放大比例尺中,比例 的前项的数值应大于比的后项的数值。

练习:
(1)判断对错:一幅地图,图上10cm 表示实际距离2000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0:2000=1:200 ( ) (2)判断对错: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米 ( ) (3)在一幅精密零件的设计图上,用15cm 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2.5cm ,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

(4)甲、乙两地相距56km ,画在一幅地图上的长度是8cm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5)填表
3、比例尺的应用:用解比例法求比例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练习:
(1)在比例尺是1:5000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是4cm的正方形草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
(2)原比例尺为1:60000的一幅地图,现在改为用1:50000的比例尺重新绘制,原地图中5cm 的绘图距离,在新地图中应该画多少厘米?
(3)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3.6cm如果王叔叔7月15日上午9点开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48千米,到达B地至少是什么时刻?
(4)一个长方形场地长40m,宽30m,要用1:500的比例画在图纸上,问图纸上这个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多少?
(5)小芳买了3个笔记本花了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这样的笔记本要花多少钱?(用比例解决)
(6)江苏省南京至安徽省芜湖的铁路线全长约92千米,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