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高中物理4.7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和能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1.2 教学内容:引入功和能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功和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二章:功的概念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力、位移和力的方向的关系。

解释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能的概念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能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能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能量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

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机械能守恒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限制。

第五章:应用实例5.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5.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得出合理的结论。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节课主要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条件。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 教材分析
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
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
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
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 教学目标
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
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
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情感情感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
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能
学生有初中能量转化思想,主要难点在机械能守恒
力分析 的条件及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可以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的方法。
力势能增加,然后是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
课例研究综 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

教学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
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 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是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点拨提 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 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 机械能的概念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介绍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组成。

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判断:阐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教授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6.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拓展: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关注。

2. 主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3. 巩固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滑块与斜面问题、抛体运动问题等。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机械设备设计等。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功和能概念总览2.机械功(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1、符号:W(w ork)2、单位: J(J oule焦耳).3、大小:①W:某个力做的功;②F:力;③s:位移(以地面为参考系的位移)④: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4、方向:标量,无方向详解:1、使用条件:力F是恒力2、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①当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也称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③当时,,力对物体不做功。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不同,故位移关系不能确定。

因此,作用力做功时,反作用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数值上也不一定相等。

4、编者的理解:某个力做的功等于这个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这个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

研究某个力做的功即研究这个力对物体的运动是促进或是阻碍,与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5。

合力做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即。

实例:1、合力做的功,等于合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合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2、摩擦力做功,等于摩擦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摩擦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

3、分析摩擦力做功严格按照功的公式进行分析,摩擦力阻碍的是相对接触面的运动,而不一定阻碍相对地面的运动,而做功公式中的位移是相对地面而言,所以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3。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先找一名学生配合完成小实验:用一个衣架,上边拴住一个秤砣。

请一同学靠近,将秤砣偏至这位同学鼻尖处释放,当秤砣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鼻子,思考原因。

由此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演示:与钩码相连的小车,哪两种能量发生了转化,哪个力做了功?学生:重力势能与动能发生转化,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

教师:那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是怎样变化的?学生:物体原有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教师:我们再看事例二,小孩射飞机的过程中,哪两种能量发生了转化,哪个力做了功?学生:弹性势能和动能,弹力做了功、教师:哪位同学可以再举出类似的事例,并说出哪个力做了功?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提问: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h12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呢?给出两个情境:情境一,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以地面为零势面,从高度落到处;情境二: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滚下,由运动到处。

以三个同学为一小组,左边同学探究情景一,右边同学探究情境二,以ppt 上的五个问题为线索进行推理,五分钟后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结果后得出两个不同情境,结论相同,对比相同点总结: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守恒的条件和意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公式KE=1/2mv^2,势能公式PE=mgh。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中,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4. 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做功为零。

5. 守恒的意义: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机械能守恒定律。

2.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的例子,如摆钟的上下运动,引发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如抛体运动、滑块下滑等,引导学生运用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解答情况,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其他能量形式(如热能、电能等)之间的关系。

2. 能量守恒定律: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全国优质课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全国优质课

安图一中物理教案时间:2023年月日教 学 活 动[新课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首先采复习一下什么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 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师: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不是守恒?生: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是守恒的.师:我们要想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自由落体中的具体表达式,可以根据什么来进行推导呢?生1: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推导. 生2: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进行推导.(投影展示与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题目,从题目中知道有关的物理量,让学生分别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再一次熟悉这个定律,并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1、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达式。

在图1中,质量为m 的物体从O 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 和B 的机械能分别为:E A =A A mgh mv +221, EB =B B mgh mv +221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E A =E B ,即A A mgh mv +221=B B mgh mv +221 上式亦可写成B A A B mgh mgh mv mv -=-222121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 到B 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 到B 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

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

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 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 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mgh mv A =221----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 是物体从O 点下落至A 点的高度,v A 是物体在A 点的瞬时速度。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生:最容易想到的器材是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师:打点计时器的作用是什么?生:记录在纸带上打的点,用这些点来求出物体在经过某一点的速度.师:低压交流电源是不是必需的?生:低压交流电源并不是必需的,如果采用的是电火花计时器时,它所需要的电压是交流220V ,所以不需要低压电源.师:重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生:密度比较大,质量相对比较大,可以减小因为空气阻力带来的误差. 师:实验中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学 生 活 动度》的实验,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方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定义及分类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5. 实验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机械能守恒的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及守恒原理。

2. 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及分类,阐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 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运用实例分析,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5. 安排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评价内容包括: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验操作技能等。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分类,阐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功能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7.1 功能原根据质点系动能定12k k E E W W -=+内外当质点系内有保守力作用和非保守力作用时,内力所做功又可分为非保保内W W W +=而由保守力做功特点知,保守力做功等于势能增量的负值,即21P P P E E E W -=∆-=保于是得到1221K K P P E E E E W W -=-++非保外)()1122P K P K E E E E W W +-+=+(非保外用E 表示势能与动能之和,称为系统机械能,结果得到12E E W W -=+非保外外力的功和非保守力内力所做功之和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

可以得到(外力做正功使物体系机械能增加,而内部的非保守力作负功会使物体系的机械能减少)。

功能原适用于分析既有外力做功,又有内部非保守力做功的物体系,请看下题:劲度系为的轻质弹簧水平放置,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个质量为的木块(图4-7-1)开始时木块静止平衡于某一位置,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为μ。

然后加F图4-7-1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作用于木块上。

(1)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拉动木块,此恒力F 不得小于多少?(2)用这个力F 拉木块,当木块的速度再次为零时,弹簧可能的伸长量是多少?题目告知“开始时木块静止平衡于某一位置”,并未指明确切的位置,也就是说木块在该位置时所受的静摩擦力和弹簧的形变量都不清楚,因此要考虑各种情况。

如果弹簧自然伸展时,木块在O 点,那么当木块在O 点右方时,所受的弹簧的作用力向右。

因为木块初始状态是静止的,所以弹簧的拉力不能大于木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μmg 。

要将木块向右拉动,还需要克服一个向左的静摩擦力μmg ,所以只要F ≥2μmg ,即可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拉动木块。

设物体的初始位置为0x ,在向右的恒力F 作用下,物体到处的速度再次为零,在此过程中,外部有力F 做功,内部有非保守力f 做功,木块的动能增量为零,所以根据物体系的功能原有)(212121)()(020200x x k m g F kx kx x x m g x x F +=--=---μμ可得0)(2x k mg F x --=μ因为木块一开始静止,所以要求k mg μ-≤0x ≤k mgμ可见,当木块再次静止时,弹簧可能的伸长是 k mg μ≤x ≤k mg μ34.7.2 机械能守恒定律若外力的与非保守内力的功之和为零时,0=+非保外W W 则系统机械能守恒,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注意:该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它同时必须是选择同一惯性参照系。

在机械能守恒系统中,由于保守内力做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而总的机械能则保持不变。

下面介绍一例由机械能守恒推出的重要定:伯努利方程想流体 不可压缩的、没有粘滞性的流体,称为想流体。

定常流动 观察一段河床比较平缓的河水的流动,你可以看到河水平静地流着,过一会儿再看,河水还是那样平静地流着,各处的流速没有什么变。

河水不断地流走,可是这段河水的流动状态没有改变。

河水的这种流动就是定常流动。

流体质点经过空间各点的流速虽然可以不同,但如果空间每一点的流速不随时间而改变,这样的流动就叫做定常流动。

自水管中的水流,石油管道中石油的流动,都可以看做定常流动。

在定常流动中,流线表示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

图4-7-2是液体流过圆柱体时流线的分布。

A 、B 处液体流过的横截面积大,D 处液体流过的横截面积小。

液体在D 处流得急,流速大。

AB 处的流线疏,D 处的流线密,这样,从流线的分布可以知道流速的大小。

流线疏的地方,流速小;流线密的地方,流速大。

图4-7-2伯努利方程 现在研究想流体做定常流动时流体中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图4-7-3表示一个细管,其中流体由左向右流动。

在管的1a 处和2a 处用横截面截出一段流体,即1a 处和2a 处之间的流体,作为研究对象。

1a 处的横截面积为1S ,流速为1v ,高度为1h ,1a 处左边的流体对研究对象的压强为1p ,方向垂直于1S 向右。

2a 处的横截面积为2S ,流速为2v ,高度为2h ,2a 处左边的流体对研究对象的压强为2p ,方向垂直于2S 向左。

经过很短的时间间隔t ∆,这段流体的左端1S 由1a 移到1b 。

右端2S 由2a 移到2b 。

两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1l ∆和2l ∆。

左端流入的流体体积为111l S V ∆=∆,右端流出的流体体积为222l S V ∆=∆,想流体是不可压缩的,流入和流出的体积相等,21V V ∆=∆,记为V ∆。

现在考虑左右两端的力对这段流体所做的功。

作用在液体左端的力111S p F =,所做的功V p l S p l F W ∆=∆=∆=1111111。

作用在右端的力222S p F =,所做的功V p l S p l F W ∆-=∆-=∆-=2222222。

外力所做的总功V p p W W W ∆-=+=)(2121 (1)b 图4-7-3外力做功使这段流体的机械能发生改变。

初状态的机械能是1a 到2a 这段流体的机械能1E ,末状态的机械能是1b 到2b 这段流体的机械能2E 。

由1b 到2a 这一段,经过时间t ∆,虽然流体有所更换,但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想流体的定常流动,流体的密度ρ和各点的流速v 没有改变,动能和重力势能都没有改变,所以这一段的机械能没有改变,这样机械能的改变12E E -就等于流出的那部分流体的机械能减去流入的那部分流体的机械能。

由于V m ∆=ρ,所以流入的那部分流体的动能为 V v mv ∆=21212121ρ重力势能为V gh mgh ∆=11ρ流出流体的动能为 V v mv ∆=22222121ρ重力势能为V gh mgh ∆=22ρ机械能的改变为V h h g V v v E E ∆-+∆-=-)()(2112212212ρρ (2)想流体没有粘滞性,流体在流动中机械能不会转为内能,所以这段流体两端受的力所做的总功W 等于机械能的改变12E E -,即 W=12E E -图4-7-4(3)将(1)式和(2)式代入(3)式,得V h h g V v v V p p ∆-+∆-=∆-)()(21)(12212221ρρ整后得 222212112121gh v p gh v p ρρρρ++=++ (4)1a 和2a 是在流体中任意取的,所以上式可表示为对管中流体的任意处:=++gh v p ρρ221常量 (5) (4)式和(5)式称为伯努利方程。

流体水平流动时,或者高度差的影响不显著时(如气体的流动),伯努利方程可表达为=+221v p ρ常量 (6)从(6)式可知,在流动的流体中,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v 大的地方要强p 小,流速v 小的地方压强p 大。

知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就可以解释本节开始所做的实验了。

经过漏斗吹乒乓球时,乒乓球上方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的压强大,乒乓球受到向上的力,所以会贴在漏斗上不会掉下。

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中间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小,所以两张纸将互相贴近。

同样的道,两艘并排甲:不转球乙:旋转球图4-7-5的船同向行驶时(图4-7-4)如果速度较大,两船会互相靠近,有相撞的危险。

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这类事故。

在航海中。

对并排同向行驶的船舶,要限制航速和两船的距离。

伯努利方程的应用:球类比赛中的旋转球和不转球的飞行轨迹不同,是因为球周围空气流动情况不同造成的。

图4-7-5甲表示不转球水平向左运动时周围空气的流线。

球的上方和下方流线对称,流速相同,上下不产生压强差。

现在考虑球的旋转,致使球的下方空气的流速增大,上方流速减小,周围空气流线如图乙所示。

球的下方流速大,压强小,上方流速小,压强大。

跟不转球相比,图4-1-6乙所示旋转球因为旋转而受到向下的力,飞行轨迹要向下弯曲。

例:如图4-7-6所示,用一弹簧把两物块A 和B 连接起后,置于水平地面上。

已知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1m 和2m 。

问应给物块A 上加多大的压力F ,才可能在撤去力F 后,A 向上跳起后会出现B 对地无压力的情况?弹簧的质量略去不计。

设弹簧原长为0l ,建立如图4-7-7所示的坐标,以表示弹簧的劲度系,则有 01kx g m = ①取图中O 点处为重力势能零点,当A 受力F 由O 点再被压缩了时,系统的机械能为)()(2102201gl m x x k gx m E x -+++-= ②图4-7-6撤去F 当A 上升到最高处即弹簧较其自然长度再伸长x '时,系统的机械能为21)(201x k x x g m E x '+'+=' ③A 在处时,其受力满足0)(01='+-+x x k g m F , 以①式的01kx g m =代入上式,乃有kx F = ④当F 撤去A 上升到x x '+0处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x k ',设此时B 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N ,则对于B 应有02=-'+g m x k N要B 对地无压力,即N=0,则上式变为g m x k 2=' ⑤因为A 由处上升至x x '+0处的过程中,对此系统无外力和耗散力作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即x E '=x E ⑥联立解②~⑥式,可得g m g m F 21+=。

显然,要出现B 对地无压力的情况,应为F ≥(g m m )21+。

当F=(g m m )21+时,刚好能出现B 对地无压力的情况,但B 不会离开地面;当F >(g m m )21+时,B 将出现离开地面向上跳起的情况。

图4-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