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题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题

《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主题《我眼中的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呀,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藤野先生。

每次我读到关于他的那些文字啊,就好像有个画面在我眼前展开啦。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候的老师呢。

你想啊,一个中国的学生,跑到日本去上学,人生地不熟的,那得多难啊。

就像一只小蚂蚁闯进了一个陌生的大森林,到处都是未知,到处都可能有危险。

可是藤野先生就像是那森林里的一盏明灯,给鲁迅先生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藤野先生长得啥样呢?书里描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光看这模样,就觉得他是个很严谨、很有学问的人。

他穿着不拘小节,有时候会忘记打领结。

这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些特别专注于学问的人,他们满脑子都是知识啊、教学啊,对于自己的穿着打扮就不那么在意啦。

我爷爷就是这样,他是个老中医,每天就想着怎么给病人治病,衣服常常穿得歪歪斜斜的,可在我心里,他就像神仙一样厉害。

藤野先生的教学那可真是认真极了。

他对鲁迅先生的学业那是相当的上心。

他会仔细地批改鲁迅先生的笔记,连那些血管移动了一点位置这样的小细节都不放过。

这就好比一个工匠在雕琢一件精美的玉器,一点点瑕疵都不允许存在。

我自己的老师有时候也会很认真地批改我们的作业,但是和藤野先生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细致劲儿呢。

我有次数学作业做错了一道题,老师只是简单地打了个叉,让我订正。

要是藤野先生啊,说不定会把我叫到跟前,仔仔细细地给我讲这道题的原理,就像他给鲁迅先生讲解那些医学知识一样。

藤野先生可没有什么种族歧视的想法。

在那个时候,中国还比较弱小,很多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呢。

可藤野先生不一样,他平等地对待鲁迅先生,只把他当成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

这多不容易啊。

这就像在一个满是偏见的大染缸里,他是那一抹纯净的白色。

我和班上的一个转校生是好朋友,刚转来的时候,有些同学因为他是从乡下来的,就有点瞧不起他。

我就想啊,要是大家都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这些偏见,那我们的班级该多和谐呀。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笔记一、文章主题和背景介绍《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最早发表在《莽原》上。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东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经历,以及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

文章通过回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二、段落梳理文章开头,鲁迅先生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境和童年时期的生活,为后面的故事铺垫背景。

接着,他讲述了自己到东京求学的经历,以及在东京所见所闻所感。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现了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失望和不满。

接下来,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经历。

在仙台,他遇到了藤野先生,并与藤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教导,使鲁迅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藤野先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最后,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与藤野先生的分别经过。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的表达,强调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和启示。

三、重要语句分析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失望和不满。

2.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句话中的“花下”指樱花树下,“清国留学生”指清朝时期的留学生,“速成班”指为了快速学习而组成的班级。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留学生不求上进、只顾玩乐的态度的不满和批评。

3. “这回希望他成功,我才受了一回明明白白的欺骗”: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自己在东京学习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4.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藤野先生人格魅力的赞美。

5. “每当夜间疲倦……怪像多起来了”: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自己当时学习状态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藤野先生》有关资料

《藤野先生》有关资料

《藤野先生》有关资料【鲁迅对藤野的思念】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

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浅谈《藤野先生》的写作动因_藤野先生主要内容

浅谈《藤野先生》的写作动因_藤野先生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是鲁迅一九二六年发表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几个生活片段。

传统教参上认为此文表达的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但笔者通过电大的学习,又大量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上述看法产生了质疑。

我认为鲁迅先生不仅想通过此文歌颂藤野先生,更重要的是写他弃医从文的选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看过《朝花夕拾》我才明白,《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因为他在南京时感到无聊,为自己古老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到忧虑苦闷。

可是到了外国呢?所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沉迷于个人享乐,根本没人考虑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危难等问题。

这仍然使鲁迅感受到国内的陈腐气息,所以他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于是去了仙台,并在医学的专门学校结识了骨学教师藤野先生。

这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深沉的爱国者,已经下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

同时他又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他选择了医学,这是他从小的志向,因为医生可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有病却被庸医耽误的贫民百姓。

另外,学医还可以促进维新运动,因为他“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所以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立志学医之后,作者又遇到像藤野先生这样千载难逢的好老师,他对鲁迅学医期望很高而且关怀备至。

他对鲁迅在尸体解剖中的思想活动,也细心观察,这对鲁迅来说,真是一种幸运。

但鲁迅为什么还要放弃做幸运儿,选择弃医从文这条路呢?《藤野先生》中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文中大篇幅地描写了“匿名信风波”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部分怀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青年,看到鲁迅获得了较好成绩,便制造事端,故意凌辱他。

鲁迅悲愤地指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鲁迅把个人受到的侮辱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对这件事坚决提出诘责。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在他的思想深处却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藤野先生》名著《朝花夕拾》十篇内容导读知识清单真题演练

《藤野先生》名著《朝花夕拾》十篇内容导读知识清单真题演练

《藤野先生》内容导读及知识清单一、写作背景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二、内容概述1、概述: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

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2、思路⑴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⑵在仙台①途中见闻。

②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⑶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主要事件1、与藤野先生交往: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询问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2、弃医从文原因⑴匿名信事件。

⑵看电影事件。

四、形象特点1、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优秀精选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介绍鲁迅先生是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经历。

1.1.2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日本人。

1.1.3 藤野先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鲁迅心中永远的先生。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帮助。

2.1.2 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1.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

3.1.3 指导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4.1.2 学生能够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4.1.3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5.1.2 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深入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课件或黑板6.1.2 课文文本6.1.3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6.2 学具:6.2.1 笔记本和笔6.2.2 课文文本6.2.3 相关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播放相关背景资料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7.1.2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留学经历,为新课做铺垫。

7.1.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7.2 课文讲解:7.2.1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7.2.2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的感激之情。

7.2.3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加深学生理解。

藤野先生课文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课文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课文读书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藤野先生课文读书笔记藤野先生课文读书笔记范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精选学习文档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精选学习文档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最近看到新教材第六册的目录,又有《藤野先生》一课。

几个刊物的编辑老师希望我写一点“指要”之类的文章,于是欣然从命。

(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来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况且,“认真负责”之类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为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虽然日本人在历史上曾多次侵略我国,从民族感情上说有许多让我们讨厌和憎恨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认真负责”是世界公认的,这已经成为大和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

这个民族的人几乎个个是工作狂,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更“严谨治学”的还大有人在。

相比之下,藤野先生单就这一点来说决不是最优秀的,可鲁迅为什么不说别人“伟大”却单单这样评价藤野先生呢?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阅读一篇作品,不应当简单地根据其事件、情节来概括人物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而应当将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倾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

所以,要弄清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和《藤野先生》的主题,还需要先弄清鲁迅留日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心态。

(二)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当内阁中书。

周家大门上悬着一块横匾,上书两个大字:“翰林”,显示着家族地位的显赫。

如果去绍兴旅游,至今我们还可以在鲁迅祖居感受到这种气派。

但是,从鲁迅十三岁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的的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常常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四人(有一个妹妹后来夭折)。

那一年,鲁迅十五岁。

从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与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和欺侮。

本家各房聚议分家时,竟公然欺负,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

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播开来。

他和弟弟们到外婆家避难,大舅父家的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

这些,本也是惯常现象,中国向来不乏势利小人。

只是少年鲁迅比一般孩子过早地感受到这一点,他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打下了过深的烙印。

这使他后来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

”(《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在南京,他读梁启超的《时务报》,读严复的《天演论》,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这时的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和辱骂。

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满清的奴隶。

这件事也给他很大的刺激,20多年后写《杂忆》(见《坟》),在谈复仇问题时还提到过。

矿路学堂毕业了,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

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

但他在日本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先生在他《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三章《离乡者的悲哀》中这样说: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

……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上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迸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它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的跟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了,但是,日本人那股蔑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的辱驾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它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考试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它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比之家乡和南京,这种歧视更让鲁迅无法忍受,因为它针对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这不仅伤害他的自尊,还触痛了他爱国主义的感情。

(三)患难见真情,患难中也格外珍视真情,一个长期饱受歧视与冷遇的人,如果有谁曾经对他提供过帮助,付出过热情与尊重,他一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会忘记。

感情分外丰富和敏感的鲁迅当然也是这样。

所以当年在外婆家,农家小朋友的淳朴热情和纯真友谊被他写入了《社戏》,还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愚昧、鄙陋、好“切切查查”、让他“憎恶”的阿长,因为给他买来了四本小书,他便写了《阿长与山海经》,称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去世三十年之后,他还为他的长妈妈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对藤野先生也是一样。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的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中,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

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

──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

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它利益的驱使,相反,还招来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鲁迅。

解剖实习时,他听说中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

得知鲁迅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

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以为留念,背面写着“惜别”二字(实际是“惜别藤野谨呈周君”八个字,见下图,出处同上)。

纵观鲁迅一生,可以这样说,从1893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到1926年写《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当佥事那几年,鲁迅实际上一直都并不得意,一直都生活在轻蔑、歧视、势利、冷酷甚至是诬陷和迫害之中(论原因虽然其中也有他性格的因素,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

从《朝花夕拾》全书、从整部《鲁迅传》和其它资料来看,还不曾有谁像藤野先生这样在那么长的时间内给他以那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在他留学时候。

所以鲁迅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根据鲁迅的性格判断,此话绝非虚言。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甚至还因学历不达标被仙台医专解聘,此后回家乡开诊所度过并不得意的一生,但是,他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的的确确难能可贵!须知,那是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为“下等动物”之时。

还要考虑到,时至今日,日本政界和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势力仍在歧视中国,歧视中国人。

他们至今仍称中国人为“支那人”以示侮辱性。

媒体披露过多起中国人在日本遭受侮辱与迫害的事件(包括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在以“优质服务”著称的日本机场受到无缘无故的侮辱与刁难,在出租车上受到司机的无故辱骂)。

倒退一个世纪,藤野先生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品质了,那就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中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

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的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中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同时也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