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日背景及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背景故事

鲁迅的背景故事
鲁迅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儒
学教育背景的官员,对鲁迅的成长影响深远。
鲁迅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极高,这也让鲁迅在文学和学术上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鲁迅年幼的时候,中国正值晚清时期,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险恶。
这种社会环境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年少时期曾经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熏陶。
在日本留学期间,
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学,这为他后来的文学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他还深受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影响,这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回国后,鲁迅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社会运动。
他对中国社
会的不公不义有着强烈的愤懑,这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社会现实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迅的背景故事与他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
成长,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熏陶,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鲁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主要概括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讲了好多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儿呢。
一、鲁迅去日本留学的背景鲁迅当时去日本留学,那个时候中国比较落后,很多人都想着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然后回来改变自己的国家。
他去日本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能找到救国的道路。
二、在仙台学医的经历1. 初见藤野先生他到了仙台学医,在学校里就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他长得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也很不讲究,有时候会忘记打领结。
但是他特别认真负责,对鲁迅这个中国留学生很是关照。
2.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教导藤野先生给鲁迅改讲义特别仔细,从语法到医学知识,甚至连血管画得稍微有点偏差都会指出来。
他这样认真的态度让鲁迅很感动,也让鲁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而且藤野先生还会问鲁迅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是真的对不同的文化和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鲁迅在学校里的遭遇不过呢,鲁迅在学校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因为是中国人,成绩又比较好,就遭到了日本同学的嫉妒和怀疑。
他们觉得鲁迅的成绩好是因为老师提前透题给他,这让鲁迅很生气也很无奈。
三、弃医从文的转变1. 看电影事件有一次鲁迅看了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砍头,而旁边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还在那里看热闹。
这对鲁迅的触动特别大,他突然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但是中国人的思想更需要被拯救。
如果思想是麻木的,身体再健康也没有用。
2. 离开仙台于是,鲁迅就决定放弃学医,要拿起笔来写文章,用文字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他就离开了仙台,和藤野先生也分别了。
四、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鲁迅虽然离开了仙台,但是他一直很怀念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和教导,那种没有民族偏见的态度,让鲁迅在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都充满了感激。
他把藤野先生写进自己的文章里,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位好老师。
朝花夕拾中鲁迅成长经历6件小事

朝花夕拾中鲁迅成长经历6件小事摘要:1.鲁迅童年时期的家庭背景2.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的经历3.鲁迅赴日本留学的经历4.鲁迅在医学领域的探索5.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6.鲁迅的晚年生活正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传奇事迹。
本文将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挑选出6 件小事,以朝花夕拾的形式,来回顾鲁迅的传奇一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童年时期的家庭背景。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医生。
在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的经历。
1898 年,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技术。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寻求救国之路。
在水师学堂的学习生活,让鲁迅意识到了国家民族的危亡,也激发了他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信念。
接下来,鲁迅赴日本留学的经历。
1902 年,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学习医学。
然而,在学习期间,他目睹了一部影片,影片中一个中国战俘被日本士兵活活砍头,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
他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要拯救整个民族,还需要从精神上进行改革。
因此,鲁迅放弃了医学,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第四,鲁迅在医学领域的探索。
尽管鲁迅最终放弃了医学,但他在日本期间,依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生物学和医学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鲁迅翻译了大量医学著作,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 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鲁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以锐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旧礼教的束缚,呼唤民众觉醒。
鲁迅的许多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最后,鲁迅的晚年生活。
1933 年,鲁迅搬至上海。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精选学习文档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先生的背景揭秘: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但由于家境贫困,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留学日本在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他于1904年前往日本,进入札幌农学校学习。
后来,他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并在那里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为主题,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剖析。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政治活动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先生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通过笔触和言辞激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之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影响和遗产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论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背景和经历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他的早年生活、留学经历、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他的影响和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留学经历

题目:鲁迅的留学经历课题的提出:我们是鲁迅初级中学的一份子,虽然对鲁迅先生有些许了解,国内的事情我们通过书本,老师介绍了解了一些,但鲁迅先生的出国经历我们都是不怎么清楚,所以开了这个课题:鲁迅的留学经历。
探究目标:希望对鲁迅先生去过日本,为什么去日本留学,在那里干了些什么,结交了哪些朋友有个大致了解,对他的出国经历有一些感悟,从中获取鲁迅先生能成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的原因。
设计步骤:1.鲁迅先生为什么去日本留学?为什么学医?2.鲁迅先生在那学到了什么,为什么从文?3.鲁迅先生在日本结交了哪些朋友?主题阅读:参观内山书店,对鲁迅先生与内山完造的友谊有个了解,对鲁迅先生买书,出书,帮助一些青年出版书籍大致明白一些;去了鲁迅纪念馆,看了那里的陈列厅,第一印象是《呐喊》和《彷徨》两本书的封面,还有鲁迅先生一生做人的名言。
一进陈列厅,《生命的路》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生大致掌握了,立人!这个鲁迅先生用一生来完成的期望,还有鲁迅先生的著名书籍,还有最后一个展厅,最强精神战士!看了书籍,网上资料……探究过程:1.鲁迅在他祖父辈家道中落,后来父亲有染上重病,家里十分贫穷。
鲁迅因为出身寒微、不满时局、立志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以救国救民的爱国知识分子,日本成为他自费留学的首选之地由于西洋各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所到西洋各国留学的大都是公派留学生。
而留学日本则不同,日本与中国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暂,费用低微,而且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比中国早,所以一时间,到日本留学成为高潮。
鲁迅到日本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
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
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
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掌握为祖国服务的本领。
现代也有许多学生出国留学,在外国,他们可以受到好的教育,开阔眼界,掌握一门外语,让自己独立,更好的适应每一个新的环境,为国家献上一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
第一: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
”(《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在南京,他读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眼界大开,心情也好一点。
但这时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并辱骂他。
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这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满清的奴隶.毕业后,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
在日本,他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
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的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了,但是,日本人那股蔑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考试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比之家乡和南京,这种歧视更让鲁迅无法忍受,因为它针对的不仅是一个人,也不仅是中国的汉族,而是整个的中华民族!这不仅伤害他的自尊,还伤害了他对自己贫弱祖国的感情──当时的他虽然对祖国的“风雨如磐”并不满意,尤其痛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但对祖国,他还是要“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二:患难见真情,患难中也格外珍视真情,一个长期饱受歧视与冷遇的人,如果谁曾经对他提供过帮助,付出过热情与尊重,他一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会忘记。
感情分外丰富和敏感的鲁迅当然也是这样。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
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
──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
(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相反,还招来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鲁迅。
解剖实习时,他听说中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
得知鲁迅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
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作为留念,背面写着“惜别”二字(实际是“惜别藤野谨呈周君”8个字)。
纵观鲁迅一生,可以这样说,从1893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到1926年写《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当佥事那几年,鲁迅实际上一直都并不得意,一直都生活在轻蔑、歧视、势利、冷酷甚至是诬陷和迫害之中(虽然其中也有性格的因素)。
从《朝花夕拾》全书、从整部《鲁迅传》和其他资料来看,还不曾有谁像藤野先生这样在那么长的时间内给他以那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在他留学日本的时候。
所以鲁迅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品质了,那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
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的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同时也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