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鲁迅生平介绍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事迹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生平介绍,欢迎参考阅读!人物经历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鲁迅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鲁迅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鲁迅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鲁迅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鲁迅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鲁迅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

鲁迅经典文学作品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确实是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能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却始终没有办法理解语文老师所说的“内涵深刻,寓意深远”究竟是什么。

1.《呐喊》内容简介:《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

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

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彷徨》《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3.《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4.《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鲁迅20则经典名言

鲁迅20则经典名言

鲁迅20则经典名言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3、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4、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5、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6、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7、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0、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1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2、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13、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14、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1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6、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

17、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18、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19、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文名:周树人
别名: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文学作家,杂文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记》《华盖集》等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简介》课件

《鲁迅的简介》课件

玩世不恭与讽刺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玩世 不恭的态度和讽刺的手法来揭 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关怀与同情
尽管内心深受痛苦,他依然对 弱者怀有深厚的关怀和同情之 情。
《鲁迅的简介》PPT课件
《鲁迅的简介》PPT课件将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作品和思想主张,以 及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鲁迅的生平介绍
早年生活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樹人,中国近现代文化巨匠。
成人后的经历
他在北平求学,后留学日本学医,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和革命活动。
逝世
鲁迅于1936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1 秘密组织
鲁迅曾参与秘密组织,进 行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主 义的革命活动。
2 文学与革命
他通过文学作品宣传革命 思想,唤起人民的觉悟和 对抗意识。
3 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鲁迅对中国的前途深感忧 虑,寄望于社会的彻底变 革,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 放奋斗终生。
鲁迅的内心世界
孤独与苦闷
他内心深处常感到孤独和苦闷, 这种情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并成为他思想的根源。
《呐喊》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对社会的不 平等、残酷和无知进行了深刻的 揭示与批判。
鲁迅的思想主张
1 进步与革命
鲁迅主张通过改革和革命 来拯救中国社会,推动社 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2 文化自信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优 秀成果,同时扎根于中国 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现代 文化。
3 人道主义
鲁迅关心人民疾苦,主张 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他人, 反对社会不公与残酷。
2
留学日本
鲁迅前往日本学医,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
3
回国后的学术活动
他从事文化研究、教育工作和报刊编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简介 鲁迅个人资料.doc

鲁迅简介 鲁迅个人资料.doc

鲁迅简介鲁迅个人资料想必大家对鲁迅的名字应该不陌生吧?他的文章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也不是一两次。

我给大家带来了鲁迅简介,欢迎查看。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中文名:鲁迅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绍兴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职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外文名:Lution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身高:161cm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原名:周樟寿、周树人人物生平家世鲁迅书法作品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

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

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

“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一、相关材料
材料1 :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 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 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 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 倒挂尸体;他还将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 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 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1、注音 嗜()好 兑()现时日曷()丧 编纂() 万姓胪()欢 偕()亡 2、解释 执迷 降格以求 乱离人 皇恩浩荡 厘定 发祥 先儒 国粹 神往
答案
1、注音 嗜Shì兑duì曷h é 纂zuǎn 胪lú 偕xié 2、解释 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章中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改,不能 解脱”之意。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 :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发生。 先儒 :这里指孟子。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讽刺之意。 神往:心理向往。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 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社会历史本质
“治”——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乱”——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时 代”
总 结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灯 现实:事(兑钞)——想(易变成奴隶)
下 历史:现象 治 漫 笔 现实:不满 乱 ——本质 暂做稳奴隶 想做而不能做 ——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 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 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 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 “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 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 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中文名: 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别名: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生平求学时期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伦理学。

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分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

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

”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据永田圭介的专著《秋瑾——竞雄女侠传》在1905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

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

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

1912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北京长达十四个春秋的生活。

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

每到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

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称,探问鲁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

随后,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

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互生好感,互递情丝,萌生爱意。

此时的信中,鲁迅则称许广平为“兄”“大人”“阁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

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写了《风子是我的爱……》,来赞美这段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下《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告别了这座曾经带给他们苦闷和欢乐的古城同车南下。

9月两人分别登上“新宇”号和“广大”号轮船,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到广州任教。

两人在热恋中乍分两地,便有了浓烈的相思之情。

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

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甘甜。

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

鲁迅对于朱安是无爱的婚姻,而对于许广平则是相濡以沫的厮守!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

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