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老师分析解读图例,引出本课学习的核心,16世纪的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背景

本着学生自主学和教师归纳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配合多媒体的辅助,多种方法分析并阐释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神权统治

神权统治的确立和神权统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并理解。

2、宗教“异端”

包括“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

2、宗教“异端”:

(1)含义: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的蔑称。

(2)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矛头:天主教会

(4)手段:利用宗教“异端”思想

(5)表现:

表现部分,让学生看书找出,并阅读归纳宗教“异端”的共同之处,深刻领会这些异端思想及行为是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反映,表达了市民阶层的反抗诉求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分析宗教“异端”的影响

(6)影响:

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③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向近代过度的欧洲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图片和上述材料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学生表述回答阅读效果(略),教师多媒体展示解读近代欧洲的发展变化图

总结背景知识结构图,由学生阐释

总结及原因实质:

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崛起,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

三、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 重点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标志,内容,作用及影响。

思路:鉴于有必修三学过的知识基础,原因标志内容部分,有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把握,作用及影响通过内容分析得出:

3.作用:因信称义”:a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c 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d 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e 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4.影响:

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代表的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

(二)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

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思考解决:

结合欧洲历史上的三次宗教改革,思考这些宗教改革有什么特点?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经过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到17世纪时,宗教势力的分布情况,认识该改革。

作业布置:练习册37页例题

谢红春

2016-12-14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人教版选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达标练] 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公开宣称“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可以解除臣民对邪恶统治者的效忠”。教皇意在宣扬( ) A.“基督是永远的祭司” B.“君权神授” C.“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 D.“教权高于王权” D[材料主要体现了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教皇的宣称体现了在世俗政治关系中教皇居于支配地位,教权高于王权,故D项正确;A项宣扬的是神权,与题意不符;B项宣扬的是君权,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过于绝对。] 3.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力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提出质问的“人”最有可能是 ( )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5世纪的“异端”思想者 D.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C[基于材料分析,提出质问的“人”不满于教会的强权和控制,渴望从教会的强权和控制下获得一定的解放。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最有可能的“人”是具有一定宗教改革理念的“异端”思想者。] 4.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5.0《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教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材整理1 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受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加尔文发表了《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3)1541 年,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2.内容 (1)宗教仪式: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宗教思想:思想核心是“先定论”。 (3)宗教精神:认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4)教会组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3.影响 (1)讲道和阅读《圣经》成为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深度点拨] 加尔文宗教改革进步性的表现 加尔文教相对于路德教,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和一些高尚品德,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3)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和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形式,对后来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整理2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16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崛起。 (2)政治: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 (3)思想: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4)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2.内容 (1)1529年的改革法令 ①教会立法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 ②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③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②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归王室所有。 3.影响 (1)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2)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深度点拨]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废除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 (3)进一步产生了新的反对派。 教材整理3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3.影响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促使英国形成清教运动,开始了英国资产阶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宗教改革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挑战教皇的权威:应掌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人文主义的含义。 【考试大纲】 宗教改革 【知识梳理】 一、宗教改革运动 (一)兴起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科学产生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二)运动的性质(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三)重要代表: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导火线是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在德意志兜售。 2、马丁·路德的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_________》,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强调______的学说,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张使人获得和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色彩。 (3)影响:在__________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1、原因: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2、加尔文的主张观点: (1)内容:①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____________,以此反对____________,否定_______________。 ②主张先定论。认为否定先定论就是否定上帝。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2)影响: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________提供了______方面的依据。 3.意义: (1)为作了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的必要性、合理性。 (2)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方面的依据。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意义:①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最全版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内容共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1.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2)4世纪初,基督教由最初的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托庇于日尔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4)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欧洲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欧洲的宗教改革授课人:谢红春 授课时间:2016-12-14 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2班 授课方法:概念解读、分析归纳、联系对比授课教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叙述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对本单元所呈现陌生概念的新认知。有:宗教,宗教信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中世纪等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通过世界主要三大宗教的分布图,直观认识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引出: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 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 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 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 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

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文艺复兴 (14-16C,意大利 ------------ 欧洲) 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意大利有很多得天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纲] 1.欧洲宗教改革。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 1.欧洲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1)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 (2)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 (3)文艺复兴的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四分五裂的德国是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2.概况 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揭开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4)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Ⅱ.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3)意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Ⅲ.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②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通过《至尊法案》;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②伊丽莎白宗教改革的内容: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国王;把《圣经》作为信仰的惟一标准。 (3)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应对措施:革除内部弊端,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对新教寸步不让;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创立耶稣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 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 人物春秋: 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 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 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严格而充满爱 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 送他到大城市就学。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 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 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当主人用餐过后即可开始享受主人们吃剩 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 ④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历史现场: 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生活豪侈淫佚,而喜爱艺术。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 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 历史作用。 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 的必要性。 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 的异同。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1.地位 (1)社会生活方面: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 (3)政治方面 ①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 ②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2.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天主教会的腐朽 (1)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 (2)许多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3)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4.德国与天主教会矛盾尖锐:由于处于分裂状态,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思考: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据统治地位吗? 提示不能。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不能。随着新的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 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3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4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欧洲宗教改革笔记

欧洲宗教改革笔记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 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 讲授新课: 导入: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1、基督教的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105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 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宗教改革的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3)宗教改革的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宗教改革的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6)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