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戏曲与小说

合集下载

方言与曲调是区别地方剧种的重要依据

方言与曲调是区别地方剧种的重要依据
河南豫剧 、 陕西 的秦腔等 。南 方戏曲温婉柔美 , 比如 浙江的越剧 、 江苏的锡剧 等。然而 , 如果再细分一 下
叉不尽然 。同样是在南方 , 浙 江的绍剧却具有高亢 、
等 。或许有 人会 问 : 这么多的剧种又如何分辨得 了 , 又是根 据什 么来确定 的呢?本文就这个 问题作一个 粗 浅的探讨 。 俗 话说 : “ 一 方水 土养 一方 人” , 同样 , 一方 水土
综上所说 ,区别一个地方 剧种 得从方言说唱以 及音乐两个方面去考虑 , 二者断不可偏 废。
弹、 香火戏 、 花鼓戏 , 于二 十世纪 三十年代在 上海形
激越的北方风格 。 而扬剧 既有南 方的柔美 , 又兼具北 方的高亢明亮 。这是与扬州南秀北雄 的地域 文化 所 分不开的 。 戏曲音乐风 格的形成 虽然较 为复杂 , 但有

点是肯定的 , 它必定与 当地 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
川剧的唱腔只能形成于四川 , 而不能形成于江苏 , 同 样道理 ,锡剧音乐的形成与流布也 只有 在江南的无 锡一带, 否
则还叫什么扬剧呢?不管哪个地方 剧种 都有它特定 的音乐风格 , 这 亦是 区别地方剧种的另一重要依据 。 对于这一观点 , 曾有 不同意见者举出当年的扬剧《 夺 印》 轰动全 国 时 , 中央歌 剧 院曾将 扬剧 《 夺印 》 的音
种 都去效仿 , 那么地方剧种的特色何在? 江苏是个多 剧种的省份 ,扬剧与 淮剧如果一旦离开了方言说唱
还真难 以区分呢。
当然 .说方言在地 方剧种中的重要性并非就此 认为方言是区别地方剧种的唯一手段和依据 ,否 则 就流于片面了。笔者 以为区别一个地方剧种 除了用
方言说 唱外 , 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 , 那就是这个剧种 的音乐 , 包含极 富地方特色的唱腔 。 一个地方剧种 的 音乐多发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 ,是劳动 人民在长期 的生活劳动中逐 步形 成的 ,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总 体上看 , 北 方戏 曲的音乐高亢 、 激越 , 比如河北梆子 、

《方言》及所附〈刘歆与扬雄书〉〈扬雄答刘歆书〉二文系汉末应劭伪造小考

《方言》及所附〈刘歆与扬雄书〉〈扬雄答刘歆书〉二文系汉末应劭伪造小考

《⽅⾔》及所附〈刘歆与扬雄书〉〈扬雄答刘歆书〉⼆⽂系汉末应劭伪造⼩考《⽅⾔》及所附〈刘歆与扬雄书〉〈扬雄答刘歆书〉⼆⽂系汉末应劭伪造⼩考⼀、楔⼦此⽂之作,纯为偶然。

依吾⼈研究之领域,本不及《⽅⾔》⼀书,但是在此得感谢了台湾戏曲学界的闻⼈曾永义了。

因为标⽰着曾永义着,今年出版的《戏曲学(⼀)》⾥提到了⼀段话,吾⼈深觉不以为然,因⽽遍查典籍,穷其真相,意外确认《⽅⾔》⼀书,传为扬雄所着实乃伪造,应系东汉末年学者应劭,将王莽当政的西汉⼟末年召天下儒⼠⾄长安,录其⼼得时之收集之⽅⾔资料,⽽刼后王莽时期之儒者或其门⽣保留流传于世间及⼜⾃已收集兼收录时⼈如许慎《说⽂解字》之有关条录,最后订成《⽅⾔》⼀书,并托名为扬雄所著。

⽽《⽅⾔》末附有〈刘歆与扬雄书〉、〈扬雄答刘歆书〉⼆篇,全系为应劭假托刘歆、扬雄的伪造故事及⽂章,以证明扬雄的《⽅⾔》⼀书为何《汉书》所不载是有理由的,⽽按个罪名给写作《七略》(汉书艺⽂志之初稿)者的刘歆,⽽实⾮真有刘歆与扬雄往来之此⼆书信。

标⽰着曾永义着之此书中之⾔,指出:『在乡⼟演出的戏曲,西汉有所谓「歌戏」,可能是⽂献上最早出现的「乡⼟⼩戏」。

见西汉末刘歆〈与扬雄求⽅⾔书〉』(页四九三)。

其书中并注明是引⽤了明代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内的《刘⼦骏集》的『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使者,以岁⼋⽉巡路,求代语、僮谣、歌戏,………。

』⽽敝⼈则考汉代,『戏』此字直到南北朝或其后,都还⼗分质朴的表⽰了⼤⼩杂耍游戏类,⽽依其时代性,根本不可能会与『歌』连⽤者,也不会是什么民间的戏曲或乡⼟⼩戏。

故曾先⽣的『乡⼟演出的戏曲』、『可能是⽂献上最早出现的「乡⼟⼩戏」』,因为⽂抄古书,在没有去考真辨伪之下,运⽤想象⼒发挥,所得出与真相相差极其悬殊的结论出来。

故连带联想到此所谓今本的刘歆〈与扬雄求⽅⾔书〉,因为使⽤了此语,反呈现出伪貎来了,于是下⼿考据之,发现曾永义书中,引⽤的〈刘歆与扬雄书〉真是篇伪⽂。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阅读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阅读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阅读(一)方言在中国阅读中的重要性1. 方言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二)南方方言中的中国阅读1. 粤语与香港文化- 粤剧的影响- 流行歌曲的表达方式- 影视作品中的粤语角色2. 闽南语与台湾文化- 台湾文学的发展- 闽南语音乐的特色- 台湾电影中的闽南语呈现3. 吴语与苏州文化- 吴语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影响- 吴语戏剧的魅力- 城市发展中的吴语保护与传承(三)北方方言中的中国阅读1. 北方方言的多样性2. 北京话与文化传承- 京剧的演唱方式- 北京人的幽默表达- 传统戏曲中的北京腔3. 东北方言与文学创作- 东北职工文学的兴起- 方言小说中的道地味道- 东北体验与文学作品4. 晋语与山西文化传统- 山西话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视频作品中的太原话- 方言与山西宗教文化的关系(四)方言阅读的现代发展1. 方言表达在网络时代的传播- 方言视频的流行- 方言抖音的兴起- 方言博主的影响2. 方言在教育中的地位- 方言教育的重要性- 方言学校的存在与发展- 方言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3. 方言对语言多样性的贡献-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方言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方言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结论方言在中国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和吴语,在香港、台湾和苏州等地的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北方方言中的北京话、东北方言和晋语也都对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方言阅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网络时代的话题之一,方言在教育和语言多样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保护和传承方言,以及促进语言多元性和社会认同感的形成,我们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性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气息。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戏曲的历史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发展
戏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演出形式、剧目内容、表演风格等方
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的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两大传统。

南戏主要包括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而北戏主要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

四、戏曲的流派
戏曲按地域分布可以分为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

北方戏曲又称为“文戏”,主要有京剧、评
剧和黄梅戏等;南方戏曲又称为“南戏”,主要有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

五、戏曲的表演特点
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

其中,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
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则是戏曲演员
所具备的重要技能,舞蹈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戏曲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四大古典小说

四大古典小说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元代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民间四大传说: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明初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明代四大剧本(汤显祖著):《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山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四大菜系:鲁菜、川菜、江浙菜、粤菜文房四宝:宣纸、湖笔、徽墨、端砚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牡丹、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云南山茶花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川中四绝,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北宋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耒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南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唐代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色融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奚斯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初唐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南宋永嘉四灵:徐照(灵辉)、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君子(中国画对花卉题材):梅、兰、竹、菊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扇:江苏檀香扇、广东火画扇、四川竹丝扇、浙江绫绢扇世界四大谜:野人、尼斯湖怪、百慕大三角、飞碟世界四大宫殿:故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克里姆林宫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我国第一部医药书———————————————《黄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我国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左传》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国语》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春秋》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离骚》中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中国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中国第一部药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尔雅》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方言》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汉书》中国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花间集》中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史通》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南方草本状》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世纪新语》中国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名医医案的医学专著…明?江瓘《名医类案》中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郑复光《镜镜冷痴》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永乐大典》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郁达夫《沉沦》中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阿Q正传》中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坟》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呐喊》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野草》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首信天游形式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包身工》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中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中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中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中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张旭的字,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盛唐三绝”。

任何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是地方戏

任何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是地方戏

方言和戏曲研究
从最广泛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 域,采用当地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换句话说, 任何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是地方戏,其中少数在后来流行于 全国,而大部分仍然以地方戏的形式存在。 区别地方戏的最显著的不是声腔,因为有的地方戏可以兼容 几种声腔,如川剧就包含了昆、高、梆、黄四种声腔。 长期以来藏戏在青海始终流行不起来,就是因为所使用的方 言与青海藏族的安多方言不同。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这在中 国方言中是很特殊的。四十年代以后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 戏出现以后,不过几十年,就已经普遍流行于青海地区。
第五节 方言和戏曲与小说
一、方言与戏曲
跟戏曲有关的几个概念
南腔北调 昆高梆黄
方言和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派
我国地方戏曲四大类: 昆(曲)、高(腔)、梆(子)、(皮)簧 昆曲最保守,在各地的变异只是“声小变” 而“腔略同”。 高腔则最灵活:“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 随心入境”。又常“错用乡语”,“向无曲 谱,只沿土俗”,最与当地民间音乐发生交 融。
昆曲《牡丹亭》片段
京剧的形成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 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 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 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 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 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 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 “惊惧”。 京剧形成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 余三胜、张二奎),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 仙)。20年代出现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 小云)后,旦角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

唐山文化特点总结

唐山文化特点总结

唐山文化特点总结1. 概述唐山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主要城市,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唐山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唐山文化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学、戏曲、美食和民俗。

2. 语言唐山方言是唐山地区的特色语言,属于官话的一种变体。

与普通话相比,唐山方言的发音和词汇有一些差异。

例如,在唐山方言中,“是”通常发音为“削”,“人”发音为“儿”,这些独特的音韵特点使得唐山方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3. 文学唐山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唐山文学以小说、散文和诗歌为主要形式。

其中,著名作家金刚、阿枫和陈忠实都是唐山的文学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风格和深刻、发人深省的主题而闻名。

4. 戏曲唐山戏曲是当地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中,评剧和河北梆子是最受欢迎的两种戏曲表演形式。

评剧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演唱型戏曲,以唐山方言演唱,在剧情发展和表演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河北梆子则是一种整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元素的综合性戏曲形式,以其高亢激昂和华丽夺目的唱腔和动作而闻名。

5. 美食唐山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独特的特色菜肴。

其中,海鲜是当地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由于唐山位于渤海湾附近,这里的海鲜资源非常丰富。

著名的唐山海鲜包括烤鱼、炖蛤蜊和海胆等,以其新鲜、美味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6. 民俗唐山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庙会是唐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庙会活动,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此外,唐山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节日活动,如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活动以独特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彰显了唐山人民的传统文化。

结论综上所述,唐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点。

唐山方言、文学、戏曲、美食和民俗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唐山人民的独特风貌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文化特点不仅丰富了唐山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品味和探索。

江西语言:方言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江西语言:方言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江西语言:方言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江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在江西,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汇,这也体现了江西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江西的方言可以分为七大系统:赣语、吉安话、撤回话、吴语、宁都音、英寨话和庐山话。

其中,赣语是江西最为广泛使用的方言,被视为江西的“魂”。

赣语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江西的文化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赣语的语音特点是浊音化和长音化。

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f”,在赣语中会变成浊音“b”。

而某些汉字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普通话中的第三声,“走”会发音为“走儿”,给人一种柔和、婉转的感觉。

这种音调特色使得赣语在文学和表演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被视为江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江西的各个地方方言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比如,吉安话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汇“克米”,它是指一种特别香的米。

而撤回话中则有一个独特的词汇“摸凌”,它意味着人们在饥饿时通过吃一些零食来填充肚子。

这些词汇的存在反映了江西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江西的方言还体现在民间歌谣和戏曲中。

赣剧作为江西的代表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色的方言演唱方式广受欢迎。

赣剧中的方言歌唱和表演形式,更能够表达出江西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而民间歌谣中的方言演唱则记录了江西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着江西的文化记忆。

江西的方言也在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江西人民热爱聚会和唱歌跳舞,他们通过使用方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交流思想。

在江西,人们在闲聊、庆贺、互动中都会使用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这让交流更加亲切、自然。

方言成为江西人民交流的桥梁,也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的方言文化既有独特的词汇和语音特点,又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社交功能。

它代表了江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示了江西人民的习俗和民间传统。

在时代变迁的同时,方言文化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演化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介绍
1947年,袁雪芬为摆脱剧场老板的奴役和压迫,筹 款创建了自己的剧场和学校。组织了当时上海越剧 界著名演员尹桂芳、徐玉兰、吴小楼、竺水招、张 桂凤、范瑞娟、傅全香、徐天虹、筱丹桂等共十人, 联合义演了大型历史剧《山河恋》,“越剧十姐妹” 的尊称也由此而产生。这也标志着越剧作为一个独 立剧种在艺术上已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正 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用,念、唱、做、打四功俱全。比较全 面地体现了我国戏剧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
京剧的角色分得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现在并为生、旦、净、丑四 行。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 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有规范,象老生的甩发、髯口,小 生的扇子,旦角的水袖,武生的斤斗和武打套子等。 京剧形成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 二奎),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20年代出现四大名 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后,旦角的地位变得重要起 来。
方言和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派
我国地方戏曲四大类: 昆(曲)、高(腔)、梆(子)、(皮)簧 昆曲最保守,在各地的变异只是“声小变” 而“腔略同”。 高腔则最灵活:“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 随心入境”。又常“错用乡语”,“向无曲 谱,只沿土俗”,最与当地民间音乐发生交 融。
京剧的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 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 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 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 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 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 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 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 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 的互 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同时 又根据北京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出观众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 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 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 右。
戏曲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戏曲和方言的关系可谓大矣。甚至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方言,或 者说戏曲先是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有 如艺术先是民族的,而后才是国际的。 因此利用方言来研究戏曲史显然是重要的途 径。
各种地方戏曲的差别点
差别点主要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舞台艺术各个方面, 但是主要表现为演唱腔调的不同。一种声腔当它流 布到地方时,为了吸引当地观众,就必须与当地的 方言和音乐相交融,而产生地域变异,这样就产生 了新的声腔派别。 所谓北曲和南曲的区别就是因为方言和地域性差别 而形成的南北两个音乐派别。 尽管北方方言的一致性很高,但是北曲仍然因“五 方言语不一”而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
越剧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 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一大 批优秀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被搬上银幕,成为我国第一部 彩色故事片。其凄美的故事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影响深远。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彩色故事片《红楼梦》在广大观众中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哭灵》等名 段俨然成为越剧的代名词。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历史翻开了一页 新篇章。随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古装戏《五女拜寿》的公演,历 经岁月沧桑的越剧也进入了一个百花争放艳的新时代。《汉宫怨》、 《唐伯虎落第》、《陆游与唐婉》、《孔乙已》、新版《红楼梦》、 《汉武兴邦》、《狸猫换太子》、《吴越悲歌》、《江南女巡警》等一 大批新剧目的涌现,越剧,这朵文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正绽放出更绚丽 夺目的光彩!
第五节 方言和戏曲与小说
一、方言与戏曲
跟戏曲有关的几个概念
南腔北调 昆高梆黄
中国戏曲简要分布
方言和戏曲研究Leabharlann 从最广泛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 域,采用当地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换句话说, 任何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是地方戏,其中少数在后来流行于 全国,而大部分仍然以地方戏的形式存在。 区别地方戏的最显著的不是声腔,因为有的地方戏可以兼容 几种声腔,如川剧就包含了昆、高、梆、黄四种声腔。 长期以来藏戏在青海始终流行不起来,就是因为所使用的方 言与青海藏族的安多方言不同。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这在中 国方言中是很特殊的。四十年代以后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 戏出现以后,不过几十年,就已经普遍流行于青海地区。
欣赏
马连良《甘露寺》选段 阿庆嫂《红灯记》选段
欣赏-沙家浜
越剧介绍
在1852年前后,嵊县农民创立了落地唱书,这是越剧形成雏形前的最初 形式,到了1906年,落地唱书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
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至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 戏”,并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站稳了脚跟。 当时,这种年轻的剧种 的名称还不统一,有“女子文戏”,“绍兴文戏”,“的笃班”等,称 谓不一。 1939年,在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导攀篱和当时“越剧皇后”姚水娟的 倡议下,正式将名定为“越剧”。 1924年,袁雪芬在上海倡导越剧改革,广泛吸收昆剧、话剧、电影等姐 妹艺术的营养,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大胆改革,使越剧逐渐成熟。 1946年改编演出了鲁迅名著《祥林嫂》,引起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广泛 关注和赞赏。《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