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有哪些健身作用功效

太极拳有哪些健身作用功效练习太极拳具有健身医疗作用,人们是越来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有哪些健身作用。
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有哪些健身作用(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
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
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
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
这些都有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
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里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
对患难与共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
经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
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
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以其深奥的力学原理而受到广泛关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首先,太极拳强调下蹲的重要性。
下蹲动作有助于降低中心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
下蹲使骨架和肌肉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促使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自由地运动和发力。
此外,下蹲还有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练习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力量和耐力。
其次,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
放松指的是练习者在进行各个动作时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松弛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摩擦和阻力,提高身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放松还有助于减少肌肉对关节的压力,避免关节受伤。
同时,放松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呼吸深度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力量的干扰。
内合外开是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
内合指的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密集的力量球。
内合有助于提高力量的集中程度和穿透力,使太极拳的攻击更具威力。
外开则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扭转来释放出内部聚集的力量。
外开的目的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以达到对敌人的击打和推动。
内合外开的力学原理使得太极拳的攻守兼备,既有攻击力又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是太极拳的转动。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转动来发力,使整个身体都能参与进攻和防御。
身体的转动可以提高力量的速度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连贯。
转动力学原理的运用使太极拳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击打敌人,又能够快速回到防守位置,使练习者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最后,太极拳还利用重力来增加力量和稳定性。
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分布来合理利用重力。
通过合理利用重力,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发力和抵抗外力。
重力的利用也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和受伤。
因此,了解和应用重力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练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方式,它融合了武术和养生的元素,以调和身心、提升健康为目的。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太极拳通过独特的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注重全身的协调运动,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使得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活动。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注重动与静的结合,通过放松肌肉和筋膜,以及适度的运动强度,有助于改善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
同时,太极拳强调呼吸的调控,通过深呼吸和舌尖贴上上颚的方法,有助于放松心态、提高血氧含量,提升呼吸系统的功能。
其次,太极拳注重内外调和的原则,通过修正和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改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强调身体的竖直、松散和稳定,通过正确的站立姿势和身体重心的调整,有助于改善脊柱的健康,减轻腰背部的疼痛。
太极拳的运动中,要求肢体的充分伸展和柔软,通过扭转、摇摆和转动身体的方式,有助于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调整和修身养性,通过意识的集中和内观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身体的觉知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太极拳的健身原理还包括能量调节和运动效率的优化。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以内力和轻功为基础,通过意念的引导和能量的调动,使得身体能够更加自然和高效地运动。
太极拳通过意识和意念的调控,可以将力量和能量从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实现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动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优化动作的路径和节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
第四,太极拳在健身原理中还包括心理和情绪的调节。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意念的集中和内观的训练,在动作的过程中,要求放松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太极拳通过放松和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
此外,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培养正直、坦诚和谦逊的品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情绪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包括身心和谐、内外调和、能量调节和运动效率的优化、心理和情绪的调节等方面。
太极拳养生与健身原理分析

太极拳养生与健身原理分析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武术,其养生与健身效果一直备受推崇。
太极拳通过“拳意行气”、“意动神静”的方式,以保养身体,调养精神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具有强身健体、增强运动能力和提升免疫系统等多种益处。
太极拳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养生来达到综合健身效果。
内部养生主要依靠修炼“气”的功夫,为肌体养分供应提供保障,提高人的体能,增强心肺功能。
外部养生则是通过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让人体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增强肌肉弹性和耐力。
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讲解太极拳的养生原理。
内部养生太极拳重视气的运用,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在的生命能量。
太极拳通过“意守丹田”,意识集中于丹田区域,将体内的气聚集于丹田,以达到调整身体、增强体质、养护健康等目的。
丹田是人体的气机中心,太极拳强调修炼内功必须从丹田开始。
练习太极拳时,呼吸要慢、深、细、长,将气从鼻送入丹田,吸气时丹田外凸,呼气时丹田内缩。
经过长期的练习,太极拳修炼者可以使自己的气功达到极高水平,从而达到激发自身潜能的效果。
太极拳的内部养生还包括调理感觉、调整情绪等方面。
太极拳强调意识运用的重要性,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动作姿势上,达到疏通经络,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而且,太极拳的阴阳调和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平衡内外的阴阳能量,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太极拳的外部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太极拳式动作来达到的。
太极拳式动作简单、柔和,注重与呼吸、每一动作都是由内而外、从小到大、由慢到快,从而起到文众活血、固本培元、强健筋骨乃至达到延年益寿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可使人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提高人体的肌肉弹性和耐力。
同时,太极拳的动作可以改变人们日常习惯,使得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健康。
太极拳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太极拳要求人们要通过凝神静气,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从而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综合来看,太极拳养生与健身的原理是以强化气的功夫理论为基础,通过太极拳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健身方式来实现综合健康的目标。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太极拳健身五项原理

太极拳健身五项原理太极拳原本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武打技艺,但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却不是由于它的武打功效,而是由于它的健身功效。
当今社会,习太极拳者众多,研究、介绍太极拳术的书也不少。
这些书,除介绍不同流派、不同套路的太极拳术外,也讲解太极拳的攻防意义和健身功效。
既然是“拳”不是“操”,当然就不能不讲攻防意义。
有的书还追忆前辈太极名家的高超武功——“身受者未觉其动,早已腾空跌出丈外”。
这使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太极拳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原本是怎样一种技艺。
但是对当今绝大多数习拳者来说,习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武打攻防,而是为了健身,实际是把太极拳当“太极操”来学的。
笔者自己就是太极拳的受益者。
青年时代曾是个慢性病号,由于有病,才学了太极拳。
当时没有学好,姿势很不标准,但坚持打拳,打了几年,居然把慢性病打好了。
中年时我是一个“黄牛式干部”,工作繁忙,家务拖累,但见缝插针、忙中偷闲地仍坚持练拳,哪怕一天比画三四分钟,也坚持练。
效果是,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居然能精力充沛地胜任繁重工作,体格还转弱为强。
其间,我曾因积劳成疾又得过病,我一面治疗,一面仍坚持打拳,坚持工作,病愈后体质仍然较好,并在65岁退休后,健康地进入老年。
有人问我有什么武功?我说:我的“武功”就是能加班加点干活。
我现年78岁,虽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免有几种老年病,但各项常规的体检指标仍全部合格,体重仍和青年时期相同,体力不弱,精力不衰,还能够继续学习点新东西,为社会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可以说,我一生的事业、一生的幸福都和太极拳分不开。
拳谚云:“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我练拳55年,已经拳打16000-18000遍了(一天比画几下,也算一遍),总会有所体会。
本文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谈谈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太极拳具有非凡的健身功效是由于太极运动有以下五个特点。
(1)每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所谓“一动无不动”。
一般的广播体操,上肢运动光运动上肢,下肢运动光运动下肢,弯腰运动光运动腰。
简述太极拳健身的原理

简述太极拳健身的原理太极拳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传统中国拳法,它融合了哲学、武术、功法等多种元素,被广泛用于健身和保健目的。
太极拳健身的原理主要包括身心合一、通气通血、柔化骨骼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等方面。
首先,太极拳强调身心合一的原则。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们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调和身心之间的关系。
通过冥想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太极拳能够帮助练习者平衡思想,提高专注力和意识的稳定性,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对心理健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太极拳健身的原理还包括通气通血的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腰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腰腹部的肌肉力量,提高腰背的柔韧性。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注重呼吸的调节和控制,通过深呼吸和缓慢呼气的练习,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呼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减少疲劳感,促进身体康复。
太极拳健身的原理还包括柔化骨骼的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原则,即在运动中保持柔软和放松的状态。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逐渐感受到身体的内在力量和灵活性,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韧性。
通过锻炼,太极拳可以帮助改善骨骼和关节的功能,减少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从而保持良好的骨骼健康。
最后,太极拳健身的原理还包括调节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的练习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外观察来促进精神和情绪的平衡,从而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大脑和内分泌腺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增加内分泌反应的敏感性和合理分泌激素的数量来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功能。
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焦虑和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而言之,太极拳健身的原理包括身心合一、通气通血、柔化骨骼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等方面。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软性和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心理健康。
因此,太极拳健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健身方法,对人体健康有着广泛的益处,并且适用于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人群。
太极拳健身原理

太极拳健身原理太极拳健身原理太极拳健身原理1、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
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
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
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
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太极拳健身原理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
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太极拳健身原理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
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
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
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
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
太极拳理深受我国古代中医学说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医阴阳理论。
中医从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出发,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意思是治病注重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讲阴阳对立与互根,讲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求以虚无为本,虚无中又包罗万象,含无数虚实变化。
这种虚无的精神状态称“无极”,即“太极者无极而生”。
由太极拳动静无端的状态分化出阴阳两仪。
一般称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
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和、虚实、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拳动作柔和、平稳,意领身随,连贯均匀,以腰为轴,上下相连,虚实分明,灵活自然。
运动中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者密切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法,其医疗价值正广为人们所认同,不仅已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已作为一种医疗康复手段得到广泛普及。
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证明了太极拳对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太极拳以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产生合理的运动负荷,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
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增强了骨的新陈代谢。
关节面骨密质增厚,肌腱和韧带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
肌纤维长度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也可拉长,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和毛细血管数量也会增加。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2、太极拳与消化系统
太极拳采用深长的腹式呼吸,形成了对肠胃等器官的良好按摩。
促进了消化液的分泌,缩短了消化时间,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为顺畅。
所以,练习者能够增强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有助于消化不良、肠胃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3、太极拳与神经系统
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清静用意、精神内守,可以增强意念控制能力,减少外界干扰,使本体感觉皮质部位的兴奋抑制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能严格地、有节奏地转移,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的配合,感受器能更准确的摄取外界信息。
同时能够增强神经系统的扩散性,使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及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皮质的其他部位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打破了慢性病的病理兴奋灶,消除了病灶的反馈影响,最终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同时,太极拳是一种松柔圆活的运动,这种运动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从而保证了脑组织的供血,使脑健康。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气贯四梢,必然使呼吸由快变慢,逐渐深长,使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胸廓间的牵张力加大,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增加,肺活量逐渐增大。
长期练习,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气量都会明显增加,呼吸与动作配合更加协调,还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能力。
太极拳练习不但可以改善肺功能,还可以减少呼吸次数,增加呼吸深度,对防治呼吸道疾病作用显著。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5、太极拳与心血管系统
太极拳的练习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容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改善动脉壁的弹性与韧性,使冠状动脉口径变粗。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全身运动,一种连绵不断的匀速运动。
这种运动促进了血液循环,对心脏血管和毛细血管都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机制6、太极拳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完善的心理状态。
太极拳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使人进入无忧无虑的怡闲境地,消除心理疲劳。
练习太极拳时立身中正,动作匀速缓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处处充满哲理,故常练,可使急躁、易怒、焦虑、多疑、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观。
经过常年不懈、晨起晚归、风雨无阻的锻炼,还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意志薄弱的个性,疏导了因工作造成的心理压抑和情感危机。
另外,练太极再配上典雅的音乐,舒掌展臂,使整个身心都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