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31 “ . 环境 库兹 涅 茨 曲线”
回答 以上 问题我 们首 先 充 分探 究 这种 发 展道 路 的规 律 , 这
里我们 介绍一下 “ 境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这 种 发 展规 律 的概 括 环 对
( 图 1。 见 )
替 望
螭 蟋
人走路 困难 。烟雾 事件 使 呼吸道疾 病 患者猛 增 。 日本 由于人 口 激增 , 资源过度开发 , 生态环 境和产业发展 的极度 不平衡 , 从而 使 得大气 , 土壤 , 水源等 自然环境遭 受到严重 的污染 和破坏 , 以致 出 现 了富 山骨痛病 案 , E市 烟 害案 , 四 t 熊本水 俣病 以及 千叶 铁公 害
定程度 的生态退化 , 土地荒漠化 , 水土流 失 , 被破坏 等现象严 境 利 益 。 植 问题二 : 环境 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 后是否 能随着 经济 的发展 重, 整个 经济 的快速发 展受 到严 峻 的挑 战 , 民的福利 在一 定程 人

度上为环境污染所 削弱 甚 至抵消 。未 来社 会 的发展 的模式 存在 自然改善 。 问题三 : 先污染后发展 ” “ 的道路对于处于快 速发展 中的 中国 着一定程度上 的争论 。
经济发展模式仍 然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0 年 我 国单位 今天 的物质 财富 的社会生 产能力 和成果都 可能 远远超过 了这一 2 5 0 。如果 中国能 源 消耗 水平 像美 国一样 , 球 根本 难 以 为 地 G P的耗能不 降反 升 ,0 6年上半 年重 点控 制 的河流. O D 20 C D和 大 限度 j 继, 现在 的发达国家 的发展 方式并 不是 全人类 的标 准 , 而且 也难 气 中 S : 然在上升 , O仍 都是 很好 的说 明。

“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

“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

“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杨树清韩国海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韩国釜山606791,电邮csqyang@.sg摘要:我国湖泊污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治理,采用了种种治污方案,然而包括国家限时治理“三江、三湖”在内的治理先后均宣告失败,导致数百亿的治污资金打水漂。

本文归纳总结了这些治污方案,发现具体措施虽千差万别,但无一不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技术路线,亦即先放手让污水进入湖泊,污染混合其中清水,然后再用种种技术治理之。

技术路线上的错误导致湖泊治污失败。

本文进而提出:必须调整湖泊治污技术路线,采取‘清污分流、蓄清排污和流水不腐’的新路线,才能根治湖泊污染。

本文以太湖和滇池为例,分析了新方案的工程布局、工程投资和效益,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只需原方案1% 的治污资金,就可以彻底根治湖泊污染。

关键词:三江三湖治污、先污染后治理、清污分流、蓄清排污、流水不腐我国湖泊污染总况我国是个多湖泊的国家,大于一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共2300多个,湖泊总面积为70988平方公里,总贮水量达7077亿方,其中淡水为2250亿方1。

表1为我国有污染的主要湖泊。

表1,我国有污染问题的主要湖泊一览表序号 名称 所在地 面积(km2)湖面高程(m) 容积(亿方)1 鄱阳湖 江西 3583 21 2592 洞庭湖 湖南 2740 34.5 1783 太湖 江苏 2338 3 44.44 洪泽湖 江苏 1851 12.5 24.45 南四湖 山东 1225 35.5-37 19.36 巢湖 安徽 753 10 187 高邮湖 江苏 650 7 8.78 松花湖 吉林 425 1089 洪湖 湖北 402 7.510 滇池 云南 298 1885 1211 梁子湖 湖北 256 6.512 洱海 云南 253 2000 2613 龙感湖 安徽 243 4.114 骆马湖 江苏 235 2.715 抚仙湖 云南 211 1875 18916 泊湖 安徽 209 317 石白湖 江苏 208 3.518 月亮泡 吉林 206 4.8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2001年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一: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资料: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

3月文章展示了下面这幅图,足以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

连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但雾霾、PM2.5只是近两年才成为热词,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

(如未说明,以下图表均来自上述报告)本周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东南部地区。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在中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持平2012年,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由2012年的14.7%升至15.0%,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由69.4%降至66.4%。

·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现在在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方面,信息公开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像水方面的指标,如果也能跟大气标准一样跟国际接轨,也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空气质量一样超标率极高的情况,但这也是必须去推动做的。

章来源:东方财富网二:政府环保管理的不作为资料一:最高检:部分干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今日指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第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关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思考

关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思考

关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思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是当今社会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投入。

政府应该成为主要的支持者和推动者,通过课税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政府还应该采取行业限制和绿色生产的政策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采用节约能源和资源的生产方式和产品。

其次,市场需要培养环保意识。

消费者应该在购买产品时注重环保标志,选择环保、低碳、高效的产品。

特别是要积极参与公共环保事业的各个方面。

而企业则应该从消费市场的需求出发,发展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并加大的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养成环保、低碳生活的习惯。

第三,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应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养成良好节约资源的习惯,并让他们把这些习惯带回家中和社会中。

我们也需要加强大众环保教育,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环保、健康意识,让环保深入人心。

最后,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必须强调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拥抱低碳技术革命。

更好地利用绿色技术和节能技术,我们可以降低各行各业的能耗,减少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有利于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目的。

总之,环保与污染治理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体公民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看,环境保护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应该牢记环保一词的含义,从身边的每一个小事做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同时让地球更健康。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班级:学号:作者: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

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是技术因素。

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

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

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

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三、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请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说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40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既有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治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

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说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作为一名煤矿工作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制度缺失下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行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完善的制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第一篇: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本站推荐)正方: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反方论点: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

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

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

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

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

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

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

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

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一段落,从六七十年代至今,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阶段,即信息时代。

这一百年时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即起初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待经济发展起来了,财富充裕了,再拿出钱来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强调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但现实是,某些地区、某些企业,在壮大经济实力同时,破坏着环境,浪费着资源,透支着未来。

难道“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发展中一条不得不为之的规律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大发展大腾飞,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当我们打开电视,打开报纸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关于某处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某处废烟直接排出,造成空气污染,某处地基无故塌陷,等等,这样的新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现象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的对高利润高回报的不择手段的追求,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不顾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由于各个省之间对GDP 增长的盲目攀比,领导将政绩与GDP直接挂钩的心里,导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对于环境是否污染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使得企业得不到有力的监督,政府监督机制的缺乏也是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在中国,还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至少这种意识不够强烈,作为普通人来讲,总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己无关,所以不到自己成为受害者,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样做是得不偿失,一时
的经济增长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竭泽而渔是不明智的。

同时,中央政府要给与地方政府正确的导向,不能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而忽略其他的所有事情,我们要追求的不光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加要追求质量,不能用GDP代表一切。

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整套的环境评价,监督,保护,治理机制,以制度来取代人为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对环境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政绩,以制度来确保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对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思考。

学院:地探
姓名:陈潇
学号:201262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